菌类中药的采收与加工

合集下载

中药材茯苓的采收与加工方法

中药材茯苓的采收与加工方法

中药材茯苓的采收与加工
方法
茯苓,属多孔菌科真菌茯的干燥菌核。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具体采收与加工方法如下:
采收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征是外皮带黄褐色,届时可以控;另一个特点是长菌核的段木变疏松呈棕褐色,一捏就碎,表示养料已尽,应立即采收。

通常是小段木先成熟,大段木后成熟。

宜成熟一批收获一批,不宜拖延。

一般每窑15-20千克段木约收鲜茯苓2.5~15千克,
高产可达25~40千克。

加工
将采收茯苓堆放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析出水分,再摊开晾干后反复堆盖,至表皮皱缩呈褐色时用刀剥下外表黑皮(即茯苓皮)后,选晴天依次切成块片(长、宽、厚4厘米*4厘米*O.5厘米),将切出的白块,赤块分别摊竹席或竹筛上晒干。

也可直接剥净鲜茯苓外皮后置蒸笼隔水蒸干透心,取出用利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置阳光下晒至足干。

一般折干率为50%左右。

产品质量:成品以足干,去净外皮,成正方形块,厚薄均匀,白色者为优质。

简述茯苓采收与加工方法

简述茯苓采收与加工方法

简述茯苓采收与加工方法
1. 采收时间:茯苓一般在接种后 6-8 个月进行采收,具体时间取决于种植地区和气候条件。

通常在秋季,当茯苓的菌核表面呈现黄褐色、苓皮起皱时,即可进行采收。

2. 采收方法:采收茯苓时,先将栽培场地的土壤挖松,然后小心地取出茯苓菌核。

注意不要损伤菌核,以免影响其品质。

3. 加工处理:
- 去皮:将采收的茯苓菌核表面的泥土和杂质清洗干净,然后用刀轻轻地削去苓皮,露出白色的部分。

- 切片:将去皮后的茯苓菌核切成薄片或小块,以便于干燥和储存。

- 干燥:将切好的茯苓片或块均匀地摆放在通风良好的竹匾或烘干设备上,进行干燥处理。

在干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茯苓变质。

- 分级:根据茯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进行分级,以便于销售和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茯苓的加工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卫生条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加工过程中,应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标准,确保茯苓的有效成分和药用价值得到保留。

以上是茯苓采收与加工方法的简述,具体操作可能因地区和个人经验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茯苓的采收与加工时,建议参考专业的指导或咨询相关的专家。

工艺方法——中草药采收与初加工方法

工艺方法——中草药采收与初加工方法

工艺方法——中草药采收与初加工方法工艺简介适时和合理地采收中草药,是关系到中药材品质优劣、保护和扩大药材资源的重大问题。

俗话说:“春采茵陈夏成蒿,秋天采了当柴烧”,充分说明采收季节对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性。

中药材的合理采制,不但与季节有密切关系,而且与药用植物种类、药用部位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的变化等也有关系。

因此合理采收不仅要考虑中药材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要了解药用条件。

一、中草药的采收1、地下根茎和根皮类药材的采收一般于秋末至春初,该植物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收。

因时药用植物的营养物质蕴藏地下茎及根部,所含的有效成分也最高,如黄芪、党参、丹参、桔梗、丹皮、地骨皮等。

但少数种类,如白芷、当归、川芎等,为了避免抽薹开花,不使其空心或木质化而失去药用价值,应在生长期采收地下根茎。

根皮类药材的采收年限,因种类和生长习性等的不同而异,如牛膝当年栽种当年即可采收,而人参、西洋参、黄连等,则要栽培4-6年才能收获。

采收方法:一般多用挖取,然后剥下根皮。

如牡丹皮、白鲜皮、五加皮、桑白皮、地骨皮等;地下根茎、鳞茎、块茎、块根等,挖取时要保持完整,避免损伤而影响药材质量。

2、树皮类药材的采收多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长旺盛时期,树液流动最快时采剥。

因这时树皮内汁液充足,有效成分含量最高,且易剥离,树皮完整。

如杜仲、厚朴、黄柏、肉桂等。

采收方法:可采用环状剥皮、条状剥皮或砍树剥皮等方法剥取。

3、花类药材的采收采摘季节性较强,要求较严格。

一般应于花蕾初放或含苞待放时,选晴天采摘。

采摘过早气味不足;过迟则花瓣已散落,破碎后难以收集。

如金银花、辛夷、槐花、月季花等。

但菊花和花粉类药材则要在花盛开时采集,如薄黄、松花粉等;而红花、西红花等则应在花冠变红时采收。

采收方法:一般采用摘取。

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药用植物,还必须分期分批采摘,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4、全草类药材的采收一般多在枝叶生长茂盛和初花期收割,如荆芥、穿心连、藿香等;但薄荷、青蒿等要在花尚未形成前采取;马鞭草等则以花完全开放后采收为好;茵陈应在早春幼苗期采收,如过了采收季节就成为蒿,就失去了药用价值。

野生牛肝菌的采摘与加工

野生牛肝菌的采摘与加工

的菇体含水 量高 ,要在通风 干燥处 逐渐将温度 降至5 0 ℃。烘烤前期应
摊晾3~5 小时 ,以降低菇体水 分。
在通风处摊晾 。
启动通风 窗 ,烘烤过程 中通风 窗逐 时 左 右 ,采 取 一 次性 烘 干 ,烘 至
生长要求有 散射光 ,即七 阴三阳的
采后不能及 时加T 的牛肝菌 也应放 渐缩小直 至关 闭 ,一般需烘烤 1 0 小
起始温度 为3 5 ℃ ,以后每小 时升高
菌 ,菌丝 生长适温为2 3 —2 8 ℃,一
般 7~9 月 生 长 于 高 海 拔 的针 叶林 和 针 叶 林 与 阔 叶 林 的 混 交 林 中 ,菌 丝
( 2)摊 晾 。雨天 或 阴天采 摘 1 ℃ ,直 升 到 6 0 ℃持 续 1 小 时后 ,又
地方 ,在前期 干旱 、七八 月份晴雨 相 间的年份 出菇多 、生长量大 。
2 、识 别 与 采摘
( 3)去杂 。用 不锈 钢刀 片削 菌 片含水量 降至 1 2 %以下 时为止 。
去菌柄 基部的泥土 、杂 质 ,去除树 鲜 片含水量大时 ,温度递增 的速度 枝 、落叶 、毛草等 杂物 ,提高产 品 应放 慢些 ,骤然升温或温 度过高会
的资 源优 势 、增加 山区农 民收入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现 就 野 生 牛 肝 菌的采摘与加工技术介绍如下。 1 、分 布 与 生 长 环 境
(1 )选 菇 。野外 采摘 的牛肝
菌有 时会 混有杂菌 、杂 物 ,加工前
4) 脱 水干制

是 烘 烤 脱 水 。 菌 片 烘 烤 可
后4~6 天 ,即可上 山采摘 ,以晴天 片的大小 、厚 薄 、干湿程度分别摆

真菌类商品药材的鉴别讲义

真菌类商品药材的鉴别讲义

真菌类商品药材的鉴别徐凌川第一部分概述一、概念药用真菌: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是我国中药的组成部分,其医疗和保健作用得到了国内外医药界人士的重视和肯定。

据统计,我国药用和食用真菌合计1407种,食用菌967种(占世界总数50%),药用菌540种(占世界总数的70%)。

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有多细胞(如蘑菇、灵芝),也有单细胞(如酵母菌)。

真菌的生活状态有点像植物,不会运动,但真菌是异养生物,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这就和植物区分开了,植物是自养生物)。

真菌都含有细胞壁,但成分与植物的细胞壁不太一样。

《中国真菌志》中记载的真菌总数是8000种。

菌类中药的概念与几个名词菌丝:组成真菌菌体的每条细丝和分枝。

菌丝体:组成真菌菌体所有菌丝的总称。

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坚硬的休眠体,以渡过不良环境。

待条件适宜时,可以萌发为菌丝体或产生子实体。

子实体:高等真菌生殖时期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结构,能够产生孢子的菌丝体。

子座:能够纳容子实体的菌丝褥座(子囊菌纲)。

二、药用真菌发展简史早在6000一7000年前,仰韶时期我们祖先就有食菌习惯(《中国史稿》郭沫若),积累了宝贵的食用菌加工烹调方法和经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食用菌文化。

酿酒史可以追溯到7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普通真菌学》邢来君),用真菌治病、祈福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对虫草有所认识已有3000年。

战国时期庄周在《齐物论》中有“蒸成菌”之说;列子《汤问篇》写道“朽壤之上,有菌芝者”,概略地描绘出一些真菌子实体分化生长的环境条件。

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共记载中药365种,其中就有茯苓、猪苓、雷丸等10余种真菌药物。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编辑的《本草经集注》与《名医别录》,以及唐宋年间编著的本草中,除记载有茯苓、雷丸、木耳等外,还增添了马勃、蝉花等,对真菌药物的记载也更加明确。

明代李时珍对真菌类药物的认识更加深入,认为“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灵。

香菇的采收与储藏加工法

香菇的采收与储藏加工法

香菇的采收与储藏加工法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特产之一,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

它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

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

深受消费者喜爱,特为种植户提供香菇的采收与加工储藏技术,供大家参考。

一、香菇的采收1、适时采收冬季气温低,香菇生长缓慢,采下的菇肉肥厚、香气浓、质量好。

秋、春季节因气温较高,长成的菇肉簿菇柄长,产量虽高,但质量不如冬菇。

香菇子实体发育至适期时,即可适时采摘。

如不及时采收,菌肉变薄,色泽由深变浅,菌柄纤维素增多,质量差。

一般来讲,菌盖6-9分展开的幅度,是采收的适宜期。

采收过早,影响香味和产量;过迟又会影响品质。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在适宜的采收期内,应按鲜售和干制的不同要求、不同标准采摘。

2、采收标准香菇生长到什么程度采摘最合适,这个问题首先取决于鲜菇去向。

(1)鲜售香菇的采摘标准如果以鲜菇上市,可在菇盖色泽从深开始变浅,菇盖开伞7~8分还没有完全伸展,菌盖边缘仍稍内卷呈\"铜锣边\",菌褶已完全伸长并由白色转为褐色时采收。

此时菇肉质地结实,分量较重,外形美观。

(2)干制香菇的采摘标准如果准备干制加工,生产优质干香菇,采摘标准依香菇生产季节而定,气温较高时应适当提早采收。

鲜香菇干制加工过程中,开伞程度增加1分左右。

因此,适当提早采收可获得较好的加工效果。

香菇大量发生时,尤其应该适当提早采收。

3、采菇时间采菇最好在晴天进行,因为晴天采的菇水分少,颜色好;雨天采的菇水分大,难以干燥,且烘烤颜色容易变黑,加工质量难以保证。

夏菇可在当天早、晚采收1次;冬菇宜于当天早上采摘,此时气温较低,菇体新陈代谢缓慢,鲜菇不易开膜,可保证品质。

4、采摘方法摘菇时左手拿起菌棒,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紧菇柄的基部,先左右旋转,拧下即可。

采摘时应注意不要损伤菌盖、菌褶,也不能让菇脚残留在菌筒上霉烂,影响以后出菇。

如果发现有残断的菇柄及死菇,要随时用小刀将其挖干净。

采完的鲜菇,要用小萝筐或小篮子盛放,下衬塑料或纱布,并要小心轻放,保持实体完整,防止互相压挤损环,不能影响品质。

藻、菌、树脂、其他类中药

藻、菌、树脂、其他类中药

抗肿瘤作用
海藻、昆布等藻类中药提 取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 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应用 于肿瘤治疗。
降血压作用
某些藻类中药如海带、裙 带菜等含有褐藻氨酸,具 有降血压作用,可用于高 血压的辅助治疗。
降血脂作用
藻类中药中富含不饱和脂 肪酸、膳食纤维等成分, 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预 防心血管疾病。
藻类中药的采集与加工
藻、菌、树脂、其他类中药
目录
• 藻类中药 • 菌类中药 • 树脂类中药 • 其他类中药 • 中药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用药
01 藻类中药
藻类中药概述
藻类是一类低等植物, 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藻类中药在中医临床 应用中历史悠久,对 某些疾病具有独特疗 效。
藻类中药以海洋藻类 为主,具有多种生物 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
常见藻类中药及其功效
01
02
03
海藻
具有软坚散结、消痰利水 之功效,用于治疗瘿瘤、 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 肿等。
昆布
具有消痰软坚散结、利水 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瘿 瘤、瘰疬、睾丸肿痛、痰 饮水肿等。
紫菜
具有化痰软坚、清热利尿 之功效,多用于治疗瘿瘤、 瘰疬、水肿、脚气等。
藻类中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采集时间
一般选择春季或秋季进行采集,此时 藻类生长旺盛,品质较佳。
采集方法
加工方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将采集的藻类清洗干净后晒干或烘干,然 后进行粉碎或切段等加工处理。加工过程 中应注意保持干燥,避免发霉变质。
采集新鲜或晒干的藻类植物,去除杂 质和泥沙。
02 菌类中药
菌类中药概述
菌类中药是指一类具有药用价 值的真菌,包括灵芝、茯苓、 猪苓、雷丸等。

菌类药材的采收与加工

菌类药材的采收与加工

雷丸
• 又叫竹苓、苗实、来丸、竹林子,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 的干燥菌核。具有杀虫的功能。主治绦虫、钩虫、蛔虫和 脑囊虫病。 雷丸分布我国甘肃、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 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区。野生于地 下腐烂的竹根上。秋、冬季采收。在竹子发黄或开花的竹 根下采挖,收大留小,洗去泥沙,除去杂质,晾干(切忌 置于太阳下曝晒以免影响药效)即成。
冬虫夏草
• 每年的农历四至五月间,积雪溶化的时候,便是 冬虫夏草采收的季节,此时冬虫夏草出苗未超过 一寸,如果过了这个时节,则会苗枯死,其它杂 草也会生长极快,冬虫夏草则踪影全无;掌握了 虫草的生长环境和采集季节后,寻找药源掌握采 挖技术是保证产量的关键。据产区有经验的老人 介绍:寻找虫草一定要把腰弯下来,或者趴在地 上仔细观察(早晨易找,正中午难找),只要发 现一根虫草附近还有。在最密处1平方米可发现虫 草10至20根。采挖虫草是一项细致而又耐心的工 作,最好使用小铁棍或小木棒等工具刨挖虫草。 距离在菌苗周围一寸左右。太近或太远都容易挖 断虫体。也不可用手直接拔苗采挖。
麦角菌
• 麦角菌(Ciavieps purpurea (Fr.)Tul.)属 于真菌门,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 麦角菌科,麦角菌属。此菌寄生在黑麦、 小麦、大麦、燕麦、鹅冠草等禾本科植物 的子房内,将子房变为菌核,形状如同麦 粒,故称之为麦角。
灵芝
• 又叫灵芝草、灵芝菌,为多孔科植物灵芝或紫芝的子实体。该品具有 滋养强壮的功能。主治头晕、失眠、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胆 固醇过高、肝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矽肺、风湿性关节炎,外用 治鼻炎。 • 灵芝分布于我国吉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 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西藏等省区。野生于株 树及其他阔叶树的根和枯干上(现多用人工培养)。一般在秋季采收。 当灵芝的菌盖不再出现白色边缘,原白色也变赤褐色,菌盖下面的管 孔开始向外喷射担子(成熟)即可采收:由菌柄下端拧下整个子实体, 摊开干燥,或低温(温度不超过55℃)烘至足干后,放入塑料袋中封 密,置阴凉通风干燥处存放或及时出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类中药的采收与加工
菌类中药多为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植物的子实体和菌核体。

菌类中药的合理采收与其产量和质量的关系很大,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不同,菌类中药的生长发育也不同,故采收期也各异。

必须掌握菌类中药生长发育规律,做到不误时机合理采收。

采收
菌类中药多为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植物的子实体和菌核体。

菌类中药的合理采收与其产量和质量的关系很大,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不同,菌类中药的生长发育也不同,故采收期也各异。

必须掌握菌类中药生长发育规律,做到不误时机合理采收。

菌类中药种类繁多,不同品种采收季节不同。

一般通则为:
子实体:以子实体入药的野生菌类中药材多在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的7~8月份生长,应及时采收。

有些胶质菌如黑木耳等在5~6月即开始生长采收。

人工栽培的菇类,应在出菇的高峰期采收,同时要根据菇的生长密度决定采摘量,一般生长过密的要多采摘。

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时采收,过迟则孢子分散;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

菌核:有许多菌类中药以菌核入药,如茯苓、猪苓、雷丸等。

野生菌核的采收多在春季或秋季,人工栽培的茯苓在接种后第二年春季;猪
苓4~5年才能采收,以秋季为好。

加工
菌类中药材采回以后,要及时除去泥土、杂质、腐烂、虫蛀部位,尽快加工。

一般入药的菌类药材仅需干制。

晒干:把菌类中药直接摊放在席子上,在阳光下曝晒。

有条件搭架子,可把席子放在架上,把采收下来经过处理的鲜菌不重叠地铺排在席子上,以利通风,干燥更快。

晒干方法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节约能源。

但干燥过程慢,时间长,易受气候影响,特别遇到潮湿多雨的天气,干燥时间拖长,会大大降低产品的质量。

烘干:利用炭火、电烤炉、微波或远红外线等热源及电风扇、抽风机等通风设备,在烤房中使菌类中药干燥。

烘烤时,温度不宜过高,初始温度一般35~45℃,最后达60~70℃,不超过80℃。

在一定时间内,抽出潮湿空气,加快干燥速度。

实践证实,采用红外变温吸湿干燥先进实用技术,效率高、耗能少、质量好,值得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