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三版(李坤望-著)-课后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

合集下载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圣才出品】

第12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1.为什么说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优势中的核心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它对交易方式产生了什么影响?答:(1)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优势中的核心资产具有“公共物品”特点的原因体现在企业所有权优势中的核心资产很多都是无形资产,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一旦某个地方发明并应用了一种新“主意”(或知识),那么在另一个地方使用它的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并且也并不减少原产地所能使用的这种“主意”的数量。

从社会的观点看来,有效地配置这种资源的条件是根据其边际成本定价,那么这种无形资产的价格就该为零或接近于零。

这样便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这种无形资产没有人愿意提供,要么定价不合乎效率原则。

(2)具有“公共物品”特点的核心资产对交易方式产生的影响某些核心资产的“公共物品”特点使得转移这种技术的最好办法是两个企业合而为一,共同分享这项技术。

换言之,在一个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种无形资产,比通过外部市场来解决这一问题要更有效率。

显然,把这一逻辑再引申一步,如果上述交易涉及的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而不是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完成这一无形资产的转移。

内部化贸易这一贸易方式从而就有了其存在的基础。

2.根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方式,讨论发展中东道国在利用外资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发展中东道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以促进外资的流入①从利用外资的角度讲,贸易壁垒或者营销成本的增加会促进外资的流入。

②东道国劳动、资本和其他常规要素的总成本以及用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附加成本都比较低,会促进外资的流入。

③企业特有优势的流失所造成的损失预期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外资的流入。

(2)发展中东道国在利用外资时应注意的问题①通过增加进口利用外资,要注意引进的产品要以国内生产或消费所必需为重要考虑。

引进相关产品时要注意配套技术的同时引进,合理利用外汇,避免重复引进。

②通过吸引直接投资利用外资,要积极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杜绝地方以牺牲土地、环境和劳工利益为代价来吸引外资的做法。

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李坤望

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李坤望

一、填空、选择、判断题第一章:1、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2、最常用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种要素。

3、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4、国家间的供给、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的根源。

5、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6、国际贸易利益包括两个部分:来自交换的利益和来自专业化的利益。

第二章:1、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

2、哈伯勒首先用机会成本概念来阐明比较优势论。

3、重商主义者提倡的国家经济政策有: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采取奖金、退税、协定和殖民地贸易等措施鼓励出口。

4、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5、斯密的绝对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的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

6、在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方程是一个线性方程式,表示A、B两国的PPF曲线是一条直线段。

8、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相对成本。

9、机会成本概念表明:彼种选择的机会成本就构成此种选择的机会成本。

选择题:1、首先用机会成本理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原理的学者是:C、A、李嘉图B、罗布津斯基C、哈伯勒D、穆勒第三章:1、要素禀赋理论最初是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加工不断完善。

2、要素禀赋理论由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斯托伯-萨缪尔森定理等构成3、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出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4、罗伯津斯基定理说明,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第5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1.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答:(1)重叠需求理论重叠需求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Linder)提出。

该理论从需求面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其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所谓的重叠需求是指在两国都有的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2)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简称,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共同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提出的一种新解释。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而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一样,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要素的商品上必然会有比较优势,因此各国应该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

(3)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同点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都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国际贸易。

两种理论都较为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4)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不同点①两种理论解释国际贸易的出发点不相同。

要素禀赋理论从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

②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2.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答:个人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第4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1.如果劳动不是同质的话,那么劳动技能的差别是否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答:如果劳动不同质,在短期条件下,劳动技能的差别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在长期条件下,劳动技能的差别不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

例如,在短期条件下,低技术劳动力不能在短期进入高技术部门工作,这样低技术劳动力和高技术劳动力就分别形成低技术部门和高技术部门的特定要素。

当然,在长期条件下,由于低技术劳动力可能经过技术培训成为高技术劳动力。

所以,在长期情况下,劳动力不再是特定要素。

2.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报酬会产生什么影响?答: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将不能改变任何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在要素密集度不变的情况下,要素的实际报酬不会发生变化。

分析如下:短期内,尽管各行业的工资和利润会因为贸易而产生变化,但劳动力或资本所有者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变化工作或重新投资。

因此,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没有变动,工资和利润的变动主要由商品价格的变动决定。

假设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的X部门,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的Y部门,那么贸易后P的市场价格上升。

产品价格对各个行业和各种要素收益的X影响可以由以下关系式表示:(1)出口部门资本的收入:W (上升)/X P (上升)=K MP (不变)劳动的收入:R (上升)/X P (上升)=L MP (不变)(2)进口部门资本的收入:W (下降)/y P (下降)=K MP (不变)劳动的收入:R (下降)/y P (下降)=L MP (不变)可见,在短期内,价格的变化只会改变要素的名义收入,而不会改变要素的实际收入。

3.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将(教材中)图4-1中的纵坐标由原点X O 或Y O 向外平行移动,然后比较一下新旧均衡点。

)答:劳动力总供给的增加,使得原来的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大。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7-12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习题答案7-12

第七章练习答案1. 关税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但为什么在保护国内生产的同时还会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答案提示:因为消费者无法消费到更加便宜的国外产品,消费量减少了;国内相对没有效率的生产代替了国外有效率的生产。

2. 如果将关税改为直接对国内进口替代部门进行生产补贴,那么消费者福利还会受到影响吗?答案提示:不会。

3. 试比较上述两种作法的净福利效应。

答案提示:征收关税将减少消费者的福利,至于整个国家的福利,如果是小国,则福利下降,如果是大国,福利是下降还是上升,不一定。

采取补贴的做法,将不会减少消费者的福利,因为产品价格将不会上升;不过,政府支出补贴是一个很大的成本。

4*. 试析关税对国内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

(提示:利用斯托伯—萨缪而森定理) 答案提示:关税的征收有利于进口竞争部门密集使用要素的收入提高。

5. 假设某一行业(X 1)需要另两个行业(X 2和X 3)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投入产出系数分别为,2.021=α 5.031=α,三个行业的进口关税分别用t 1、t 2和 t 3表示,试计算在下列情况下X 1的有效保护率。

(1)t 1=30%、t 2=20%、 t 3=10%;(2)t 1=30%、t 2=20%、 t 3=40%;(3)t 1=30%、t 2=50%、 t 3=10%。

答案提示:征收关税前的附加值是:1V =0.3征收关税后的附加值是:()()5.012.0113211⋅+-⋅+-+='t t t V 有效保护率是:%1001111⋅-'=V V V ERP6. 进口配额与关税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的有什么异同?如果让国内生产者来选择的话,他们会选择哪种措施?答案提示:进口配额与关税都在保护本国产业方面能够发挥作用,不过,进口配额是比关税更加严厉的限制措施。

关税将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一定幅度的上升(与关税幅度一致),当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产品价格不会进一步上升;配额也会导致进口产品价格的上升,当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由于配额已经确定,产品价格将会进一步上升。

李坤望版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

李坤望版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

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 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 答案提示:小国。

9*.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 答案提示:第二章答案1. 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4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4.1 复习笔记一、关于短期与特定要素1.关于短期与特定要素微观经济学中的短期和长期是相对而言的。

短期和长期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长短划分的,而主要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而定。

其中,短期是指有一个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能加以调整,而另一个生产要素则可自由变动。

通常,经济学研究中,假设生产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其中资本在短期内不能流动,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

2.特定要素的含义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3.进行“短期”分析的原因(1)不同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产结构变化对不同要素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企业要素收益的变化。

(2)短期和长期的效应不同。

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是基于商品要素密度的差异;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则是因为要素的特定性或不流动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关于生产要素性质的长短期分析,也同样适用于三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但每种生产只使用其中的两种生产要素。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二、特定要素模型1.基本假设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与要素禀赋理论相比,除了关于要素流动性的假设不同外,其他方面基本相同。

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2)规模收益不变。

(3)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4)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已实现充分就业。

(5)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替代。

(6)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

(7)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2.模型的均衡解需要说明的是,模型是以短期内一国供给面的情况为基础,不涉及需求面因素。

另外,由于只有劳动是可变要素,所以在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只要知道劳动在两个部门间如何分配,便可确定要素市场的均衡和要素价格。

李坤望版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

李坤望版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

李坤望版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第一章练习与答案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

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练习与答案1.为什么说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答案提示: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是有机会机本(或社会成本)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所以,在决定生产和消费时,相对价格比绝对价格更重要。

2.仿效图1—6和图1—7,试推导出Y商品的国民供给曲线和国民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3.在只有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一个商品达到均衡时,另外一个商品是否也同时达到均衡?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4.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试确定过剩供给(或需求)曲线。

答案提示:5.如果改用Y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B国)和过剩需求曲线(A国)来确定国际均衡价格,那么所得出的结果与图1—13中的结果是否一致?答案提示:国际均衡价格将依旧处于贸易前两国相对价格的中间某点。

6.说明贸易条件变化如何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

答案提示:一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相对上升意味着此国可以用较少的出口换得较多的进口产品,有利于此国贸易利益的获得,不过,出口价格上升将不利于出口数量的增加,有损于出口国的贸易利益;与此类似,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有利于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但是这意味着此国用较多的出口换得较少的进口产品。

对于进口国来讲,贸易条件变化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是相反的。

7.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那么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更接近于哪一个国家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答案提示:贸易后,国际相对价格将更接近于大国在封闭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8.根据上一题的答案,你认为哪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福利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些?答案提示:小国。

9*.为什么说两个部门要素使用比例的不同会导致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向外凸?答案提示:第二章答案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 BX Y6 215 12表2 X 、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B X Y10 45 5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表2-2(a )和表2-2(b )部分的内容)2.假设A 、B 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X 、Y 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AB X Y4 28 4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 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

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具有比较优势。

——题出错了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X X b a ,则称A 国在X 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Y X Y X b b a a //,则称A 国在X 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当Y Yb a 或者Y Y b a 的时候,由X X b a 可以推出Y X Y X b b a a //,但是,当Y Y b a 的时候,X X b a 不能保证Y X Y X b b a a //。

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4.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答案提示: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 、Y 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2000000004151YXL L ;X L X51;YL Y41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答案提示: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YXP P 455141。

因为X 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所以此国出口X 进口Y 。

出口1,000个单位的X 可以换得2,000个单位的Y 。

贸易三角是C A DA ’(见图2-5(a ))。

7.在图2—2(b )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答案提示: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有界限的,因为一国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是有界限的。

8*.仿照图2—4,你能否画出这样一种情形: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与某一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释这种结果?答案提示:从大国、小国的角度考虑。

9.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利可图;(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答案提示:以上三种观点都不正确。

10*.试根据李嘉图模型证明:如果A 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贸易后A 国的名义工资水平肯定高于B 国。

答案提示:比较wxa p w 与w xb p w 之间的大小。

第三章答案1.根据下面的两个表,试判断:(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2)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3)如果X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两国的比较优势如何?表1要素禀赋 AB 劳动资本45 1520 10表2要素禀赋 AB 劳动资本12 4830 60答案提示:表1中A 国劳动相对丰裕,A 国在生产Y 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表2中A 国资本相对丰裕,A 国在生产X 产品上有比较优势。

2.如果A 国的资本、劳动总量均高于B 国,但资本相对更多些,试仿照图3—3和图3—4的做法,确定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位置关系。

答案提示:3.根据上一题,试在图中画出两国在封闭和开放下的一般均衡。

答案提示:BOYXA /B/A E aKE bOL(X=a X )(X=b X )(Y=b Y )(Y=a Y )BY/A E bp ap bE aQ aC aC bB Y AO bO aQ bp wp w4.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如果贸易发生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贸易型态如何?试将你得出的结果与李嘉图模型加以比较。

答案提示: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将不会引发国际贸易。

不过,国际贸易还可能存在,这时候的国际分工将有更多的偶然性质。

5*.试证明在图3—7中,两国的消费点共同位于从原点出发的一条直线上。

答案提示:根据两国的消费结构来判断6*. 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是否均等,为什么?答案提示: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将不均等。

可采用图3—8的方式来解释7.需求逆转是否会影响要素价格均等?为什么?答案提示:需求逆转导致两个国家相同产品的价格不一样,使得要素价格无法均等。

8.如何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别?答案提示:罗伯津斯基定理是,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如果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则某种要素多的国家,会生产更多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反之亦然。

所以,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出现了差别。

9.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易条件如何变化?(1)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2)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3)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答案提示:(1)两种产品的产量同比例增加,贸易条件没有变化。

(2)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更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10.对小国来说,经济增长后福利如何变化?答案提示:对于小国来说,经济增长以后,不对国际价格形成影响,其贸易条件不会变化,所以福利将上升。

11.在战后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加以解释。

答案提示: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发挥了比较优势,促进了生产,提高了福利。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比较优势由起初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变成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所以贸易结构也就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12.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答案提示:外资流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东道国的要素禀赋,比如,使得原来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变成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

当要素禀赋改变以后,东道国可以发挥新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提高福利水平。

如果外资流入的东道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增加特别多,以至于影响到国际价格,这将使得此国此种产品的出口价格有下降的压力,不利于贸易条件的维持和改善。

第四章习题答案提示1.如果劳动不是同质的话,那么劳动技能的差别是否会造成特定要素的存在?试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会的。

2.如果短期内资本和劳动都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答案提示:出口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上升;进口竞争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其价格将下降。

3.根据本章所建立的特定要素模型,试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将图4—1中的纵坐标由原点O x或O y向外平行移动,然后比较一下新旧均衡点)。

答案提示:劳动增加并且完全就业,则整个经济的资本-劳动比例下降,劳动力价格将下降。

劳动力增加将增加密集使用劳动力产品的产量;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下降。

4.如果是某一特定要素增加,那么要素实际收入和两个部门的生产又将如何变化?(提示:考虑一下劳动需求曲线的变动)。

答案提示:某一特定要素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产量上升,同时由于另一个部门释放出了一部分共同要素,使得另一个部门的产量下降了。

共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将上升。

5.根据你对3和4题的回答,试判断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罗伯津斯基定理是否依然有效?答案提示:依然有效。

6.假设某一国能源部门(比如石油部门)和制造业部门除劳动是共同的投入要素外,各使用一种不同的特定要素,那么,世界市场上能源价格的上涨对该国制造业部门的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答案提示:随着世界市场能源价格上升,一部分劳动力将由制造业部门流到能源部门,能源部门产量增加,制造业部门的产量下降。

7*.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试判断短期内国际贸易能否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为什么?(提示: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长期条件下,要素禀赋的任何变化都不影响要素实际收入,但在短期内,要素禀氟的变化会影响要素实际收入,根据这一区别,并联系一下两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再加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