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带答案--北京中考模拟
2020届中考复习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有配套答案)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学校班级姓名成绩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1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5)题。
(共10分)千百年来,从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到人类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万户飞天”。
我们的祖先不断挑战对未知的想象极限,追寻对宇宙探索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始终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甲】的序幕。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开创性、奠基性的①(成就成绩)。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以“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果,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铸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梦想的力量、奋斗的历程。
创造了航天事业发展的“中国奇迹”,也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厚民生福【乙】(zhǐ)提供了强劲动力。
今年,国务院决定把每年的4月24设立为“中国航天日”,意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
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
从而形成尊重科学、鼓励探索、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逐梦征程任重道远。
在自主创新中,②(凝结凝聚)中国力量,以航天梦助推中国梦,我们一定能开创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局面。
(1)对填写在横线①②处的词语和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成绩②凝聚“奇”字的笔顺是:B、①成绩②凝结“奇”字的笔顺是:C、①成就②凝结“奇”字的笔顺是:D、①成就②凝聚“奇”字的笔顺是:(2)根据文意,在【甲】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造福人类社会②探索宇宙奥秘③和平利用太空A.③②①B. ③①②C. ②③①D. ②①③(3)形声字,是由表示字义的形旁和表示字音的声旁组成的。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4分)学校策划开展以“多元文明交融与共”为主题的线上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1.(6分)下面是某小组同学为启动仪式准备的发言稿。
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文化的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汇的过程,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
【甲】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先秦时期,文明交流仅局限于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但这种交流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吸收了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促使中原文明养成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特点。
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表现出了一种虚怀若谷、广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自秦汉以来,中外交流的动脉逐渐形成。
西汉张骞西行打通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架起了直通亚欧大陆的桥梁。
从此,佛教、琉璃、各种农作物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则传至亚欧各地。
在陆上丝绸之路稳步发展的同时,对外交流的海道也伴随着秦汉时期造船高峰的到来而日渐延伸。
到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船队经过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最远可到达非洲赤道以南的东海岸,形成覆盖面更大的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畅通且跨度很大的海上通道,中华传统文化散播于亚、欧、非各地,同时亚、欧、非的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
【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汲取其他文化精䯝.的重要特点,在葆有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文化摄取融汇,从容地发展完善自己,形成内容丰富、具有特殊魅力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丙】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新中发展,文明之花才会在世界舞台上(xu àn)烂绽放。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精䯝.(suí)炫寻: 一一一亅、B.精䯝.(suǐ)绚寻: 一一一亅、C.精䯝.(suí)绚寻: 一一一、亅D.精䯝.(suǐ)炫寻: 一一一、亅(2)“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①遍,漫;②填满,遮掩;③更加。
2020年北京市初三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九年级综合练习语文试卷学校班级姓名考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6道小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9分)阅读文段,完成第1-6题。
北京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角,有一处被车流包裹的静谧之地——北京古观象台。
在这一方天地中,我们可以感受古代天文科技的魅力。
观象台下,曲.径通幽处,日晷、月晷和星晷忠实地记录着这个星球的日升月落、星辰运行。
观象台上,陈列着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等8架清代铜制天文仪器。
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古代的国家天文台称呼为“钦天监”,这个部门承担着观察天象、颁布历法、提示节令和时间的重任。
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故宫午门上会举行隆重的大典,钦天监要将算好的下一年的历书献给皇帝,再由皇帝向全国颁布,下一年的生产生活就有制可依了。
如今,古观象台周边早已高楼林立,星空不再清澈,观测的任务也搬到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但当你眯起眼睛,似乎还能想象夜(幕暮)降临时,天官提着灯笼走上高台,熟练转动仪器,计算着这个城市上空的星辰运转。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曲.径通幽(qū) 夜幕B.曲.径通幽(qū) 夜幕C.曲.径通幽(qǔ) 夜暮 D.曲.径通幽(qǔ) 夜暮2.下列加点的“举”与“举世无双”中的“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举.一反三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举.国上下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3.右图中的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垂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2020年度海淀二模初三语文答案解析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学校策划开展以“多元文明交融与共”为主题的线上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1.下面是某小组同学为启动仪式准备的发言稿。
阅读文段,完成(1)~(3)题。
(6分)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文化的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汇的过程,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
【甲】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先秦时期,文明交流仅局限于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
但这种交流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吸收了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 养成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特点。
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表现出了一种虚怀若谷、广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自秦汉以来, 中外交流的动脉逐渐形成。
西汉张骞西行打通了陆上的丝绸之路, 架起了直通亚欧大陆的桥梁。
从此, 佛教、琉璃、各种农作物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则传至亚欧各地。
在陆上丝绸之路渠道稳步发展的同时, 对外交流的海道也伴随着秦汉时期造船高峰的到来而日渐延伸。
到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 中国的船队经过南海诸岛, 跨越亚、非两洲, 最远可到达非洲赤道以南的东海岸, 形成覆盖面更大的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畅通且跨度很大的海上通道, 中华传统文化散播于亚、欧、非各地。
同时亚、欧、非的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
【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汲取其他文化精髓.的内在特质,在葆有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文化摄取融汇,从容地完善发展自己,形成内容丰富、具有特殊魅力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文化交相辉,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丙】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新中发展,文明之花才会在世界舞台上(xuàn)____烂绽放。
(1)这段文字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所写汉字,以及对画线字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精髓.(suí)炫寻:ㄱ一一一亅丶B.精髓.(suǐ)绚寻:ㄱ一一一亅丶C.精髓.(suí)绚寻:ㄱ一一一丶亅D.精髓.(suǐ)炫寻:ㄱ一一一丶亅(2)“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1遍,漫;○2填满,遮掩;○3更加。
09 2020北京市海淀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三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0.06一、基础·运用(14分)1.(1)B(2分)(2)(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中华文化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却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括号内的内容可以不写。
“中华文化”1分,“更加”1分)(2分)(3)乙(2分)2.(1)A(2分)(2)将“源远流长”改为“海纳百川” (或“百川归海”“多元开放”“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等)(1分)3.(1)B(选B得2分,选A得1分,选C不得分)(2分)(2)示例一:甲使用楷书书写,字体工整端庄,体现杜甫刚直方正的品格,这首诗将个人的老病孤独和国家战乱的时局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杜甫诗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的特点。
示例二:乙使用隶书书写,典雅庄重,古朴的风格是杜甫士大夫精神的象征,这句诗写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后,希望天下寒士都得到庇护,是其忧国忧民精神的体现。
示例三:丙使用行书书写,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杜甫青年时代希望登顶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这也是杜甫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的体现。
(书体特点1分,诗句理解1分,表述中能体现“与国家命运联系”或“忧国忧民”“爱国报国”等1分)(3分)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5分)4.千树万树梨花开5.九万里风鹏正举6.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7.小荷才露尖尖角(映日荷花别样红……)(4-7小题共5分。
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二)(4分)8.答案示例:①与思念的人(写“情人”“爱人”“亲人”等均可)梦里相见②乐观豁达(共2分。
每空1分)9.D(2分)(三)(8分)10.D(2分)11.甲(2分)12.答案示例一:宋濂面对读书难、从师难、请教难等诸多困难,借书抄书天寒不怠计日以还,百里从师色恭礼至,最终学有所获,体现了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林县人民面临施工困难、粮食不足、物资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建成红旗渠工程,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也是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愚公精神的体现。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初三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0年海淀区初三二模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4分)学校策划开展以“多元文明交融与共”为主题的线上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1.下面是某小组同学为启动仪式准备的发言稿。
阅读文段,完成(1)-(3)题。
(6分)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文化的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汇的过程,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
【甲】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先秦时期,文明交流仅局限于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但这种交流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吸收了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促使中原文明养成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特点。
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表现出了一种虚怀若谷、广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自秦汉以来,中外交流的动脉逐渐形成。
西汉张骞西行打通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架起了直通亚欧大陆的桥梁。
从此,佛教、琉璃、各种农作物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则传至亚欧各地。
在陆上丝绸之路稳步发展的同时,对外交流的海道也伴随着秦汉时期造船高峰的到来而日渐延伸。
到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船队经过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最远可到达非洲赤道以南的东海岸,形成覆盖面更大的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畅通且跨度很大的海上通道,中华传统文化散播于亚、欧、非各地,同时亚、欧、非的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
【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汲取其他文化精䯝.的重要特点,在葆有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文化摄取融汇,从容地发展完善自己,形成内容丰富、具有特殊魅力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丙】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新中发展,文明之花才会在世界舞台上(xuàn)烂绽放。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精䯝.(suí)炫寻:┐一一一刂丶B.精䯝.(suǐ)绚寻:┐一一一刂丶C.精䯝.(suí)绚寻:┐一一一丶刂D.精䯝.(suǐ)炫寻:┐一一一丶刂(2)“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①遍,漫;②填满,遮掩;③更加。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2020. 6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
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
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
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 “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 “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
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
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
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 “游戏” “高峰体验” 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2020届北京中考各区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海淀区)

2020届北京中考各区语文二模试卷(海淀区)一、基础·运用(共14分)学校策划开展以“多元文明交融与共”为主题的线上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1.下面是某小组同学为启动仪式准备的发言稿。
阅读文段,完成(1)-(3)题。
(6分)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文化的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汇的过程,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
【甲】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先秦时期,文明交流仅局限于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但这种交流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吸收了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促使中原文明养成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特点。
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表现出了一种虚怀若谷、广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自秦汉以来,中外交流的动脉逐渐形成。
西汉张骞西行打通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架起了直通亚欧大陆的桥梁。
从此,佛教、琉璃、各种农作物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则传至亚欧各地。
在陆上丝绸之路稳步发展的同时,对外交流的海道也伴随着秦汉时期造船高峰的到来而日渐延伸。
到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船队经过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最远可到达非洲赤道以南的东海岸,形成覆盖面更大的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畅通且跨度很大的海上通道,中华传统文化散播于亚、欧、非各地,同时亚、欧、非的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
【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汲取其他文化精䯝.的重要特点,在葆有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文化摄取融汇,从容地发展完善自己,形成内容丰富、具有特殊魅力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丙】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新中发展,文明之花才会在世界舞台上(xuàn)烂绽放。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精䯝.(suí)炫寻:┐一一一刂丶B.精䯝.(suǐ)绚寻:┐一一一刂丶C.精䯝.(suí)绚寻:┐一一一丶刂D.精䯝.(suǐ)炫寻:┐一一一丶刂(2)“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①遍,漫;②填满,遮掩;③更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海淀区初三二模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4分)学校策划开展以“多元文明交融与共”为主题的线上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1.下面是某小组同学为启动仪式准备的发言稿。
阅读文段,完成(1)-(3)题。
(6分)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文化的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汇的过程,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
【甲】中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先秦时期,文明交流仅局限于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但这种交流传播了先进的文明,吸收了周边地区的优秀文化,促使中原文明养成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特点。
西周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表现出了一种虚怀若谷、广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自秦汉以来,中外交流的动脉逐渐形成。
西汉张骞西行打通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架起了直通亚欧大陆的桥梁。
从此,佛教、琉璃、各种农作物等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则传至亚欧各地。
在陆上丝绸之路稳步发展的同时,对外交流的海道也伴随着秦汉时期造船高峰的到来而日渐延伸。
到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船队经过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最远可到达非洲赤道以南的东海岸,形成覆盖面更大的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畅通且跨度很大的海上通道,中华传统文化散播于亚、欧、非各地,同时亚、欧、非的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
【乙】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汲取其他文化精䯝.的重要特点,在葆有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文化摄取融汇,从容地发展完善自己,形成内容丰富、具有特殊魅力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丙】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新中发展,文明之花才会在世界舞台上(xuàn)烂绽放。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和对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精䯝.(suí)炫寻:┐一一一刂丶B.精䯝.(suǐ)绚寻:┐一一一刂丶C.精䯝.(suí)绚寻:┐一一一丶刂D.精䯝.(suǐ)炫寻:┐一一一丶刂(2)“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①遍,漫;②填满,遮掩;③更加。
结合发言稿的内容,你认为“历久弥新”这一成语在这里的意思是。
(2分)(3)小组一位同学为发言稿写了诵读脚本,其中不怡当的一项是(2分)【甲】句两个分句是递进关系,强调后者,“更”字应重读,以强调中国是“实践者”。
【乙】句釆用对偶句式,富于节奏美,所以两个语句的语速要一疾一徐,读出明显的对比变化。
【丙】句釆用长短句。
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长句舒缓,结尾总结升华,语调渐趋昂扬。
2.下面是“海纳百川——文化的包容”课题组同学准备的线上交流稿件。
阅读文段,完成(1)(2)题。
(3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特征。
这种包容性体现在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
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①。
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作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
"天人合一”“②”的社会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世理念……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可以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正是其源远流长的结果。
(1)依据上下文,在①②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都体现了思想文化多元开放的主张天下为公B.都是多元文化追求共性的主张天下为公C.都体现了思想文化多元开放的主张与人为善D.都是多元文化追求共性的主张与人为善(2)作为总结句,文段画线语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1分)修改:3.“香远益清——文化的远播”课题组找到这样一则新闻稿。
阅读文稿,完成(1)(2)题。
(5分)BBC推出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近日,BBC推出单集58分钟的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全世界引起关注,杜甫。
“尽管拥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诗歌传统,中国的文学历史却常常被忽视。
”从《卫报》对这部纪录片的推介可以看出一般英国观众对于杜甫的陌生。
于是,BBC推出本片,第一次以纪录片形式将“诗圣”杜甫展示给国外观众。
在这部《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BBC对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给予了极大的认可,称中国的诗歌传统早于荷马史诗,“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文明像中国那样优雅,有文化”。
片中还毫不吝啬地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亚比肩,认为“没有任何一位西方诗人能与杜甫之于中国的地位相比拟,因为他的灵魂和作品是如此紧密地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纪录片中,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到访中国,沿着杜甫的足迹,寻访巩义、洛阳、西安、成都、长沙等地,从杜甫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回溯了这位中国“诗圣”的一生。
(1)导语是消息的核心。
写好导语要突出关键信息,集中呈现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要尽量用事实而非概念说话。
阅读新闻稿,根据内容,在导语中画横线处补写语句,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得到极高的赞誉 B.第一次被以纪录片的方式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C.超越了任何一位西方诗人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2)下面是三幅写有杜甫诗作或诗句的书法作品,如果让你选取其中一幅作为该纪录片的片头,体现该片对杜甫及其作品的理解,你会选择哪一幅?请结合书体特点和你对诗句的理解,简要说明理由。
(3分)【甲】【乙】【丙】我选择【】理由: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默写。
(共5分)4.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分)5.。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1分)6.苔痕上阶绿,。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2分)7.荷,又名“莲”“芙蓉”“菡萏”等,是自然景观、园林布景中的常见花卉。
在文学作品中,它还能寄托人们的情思,也能象征君子品格。
请你写出一句与“荷”有关的古诗文:。
(1分)(一)完成8-9题。
(共4分)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两首诗词都写了与思念的人共享一轮明月的美好画面。
《望月怀远》中,诗人因这画面而生发了浓浓的相思,在结尾表达了的愿望,情思缠绵;《水调歌头》中,词人领悟了人生如月、圆满难期的哲理后,以对此画面的憧憬作结,体现了的人生态度,境界阔大。
(2分)9,下列对两首诗词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通过动作和感受,具体描绘出“情人”因相思而深夜难眠的情景。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借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词人却因忧愁思念而难以入睡。
C.“情人怨遥夜”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看似是对自然景象的埋怨,实则是抒写诗人的思念之苦。
D.“还寝梦佳期”和“千里共婵娟”都写出了诗人对亲人远离的最终释怀,有豪迈奔放的风格。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共8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惩.山北之塞惩.前毖后惩.一儆百 B.固.不可彻固.若金汤根深蒂固.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毛.之地轻于鸿毛. D.且焉置.土石本末倒置.置.之度外11.结合上下文内容,对下面语句的进一步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理解:寒来暑往季节交替,愚公一家开始折返回家。
这句话写出了移山进程之快,表现出愚公一家干劲十足。
【乙】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理解:这是智叟讥笑、阻止愚公移山的语句。
智叟认为愚公不可能完成移山任务,他不理解愚公的坚定执着。
【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理解:愚公认为自己的子孙繁衍不断,但山不会加大增高,移山任务终将完成。
这体现了愚公超越一般人的见识。
12.愚公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谈谈这种精神是如何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4分)【链接材料一】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链接材料二】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
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在太行之巅修建了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为解决当地干旱缺水的问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始修建红旗渠这一水利工程。
太行山绵延陡峭,在山腰修建沟渠本就十分困难,加上每延伸8000米才允许垂直高度降低1米的施工要求,使得修建过程难上加难。
修渠民工从峭壁高耸的山顶,腰系大绳,下到山腰,再用荡秋千的方法到达渠线,在坚硬的石英岩构成的悬崖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