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_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见于《论语》,是人们很熟悉的。
习主席也多次在讲话中引用。
《论语》中的原文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意是,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加给别人。
”推己之谓恕。
恕的精神,是推己及人。
从自己的所欲所想,推及他人,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或者像民间所讲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恕的精神,也包含着平等观念,体现出对他人的爱和尊重,是一种平等待人,对人表示尊重,表示关心和帮助的态度。
孔子说,恕,也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可以终身奉行的格言。
也就是说,这是处理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渗透、体现在一切事物的处理中。
习主席在说明我们的和平外交政策时,多次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近代以后经历了长期苦难的中国人民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中国人民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
”“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100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决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
”这就从近代中国人自己的切身体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深刻有力地说明了我们实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历史和文化根据;同时也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而就人们的日常生活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精神,也是完善社会公德,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
大家干什么事能想一想我这样做对别人会有什么影响,想一想我这样做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反之,如果人们只想“只要我高兴就好”,不顾他人的感受,那人们之间就没有友善,社会就不会有和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并且应该成为全人类人们普遍遵行的社会生活准则,而且已经为世界各大宗教所接受。
《圣经》中说:“你们要他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们。
”(《路加福音》6·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考虑他人的感受,约束自己不要伤害他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1、【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
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慎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之,慎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我认为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
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曾经,伏尔泰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你的观点的权利。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心胸狭窄,而是应该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
对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咱们当代呢,把它稍微改进了一点,在它后面还加了一句话:己所欲之慎施于人!意思很明了:即便是自己喜欢的事,也要考虑考虑再推荐给别人,不要轻易加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马克吐温
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 ──雨果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黎巴嫩]纪伯伦
阅读1、2、3、4语段后,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 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 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的核心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 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 地体贴他人。
怎样实施仁?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 直。” •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实现“仁”的关键 是将心比心、推己 及人。
施仁后会如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个核心的字,这个字是什么?
“仁”
内 涵
什么是仁?
措 施
怎样实施仁?
效 果
施仁后会如何?
什么是仁?
• 克己复礼
仁的标准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爱人。 •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从自处的角 度来看,孔 子所说的 “仁”就是 克服一己之 私而遵循礼 法的规定。
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别人头上。
[出典] 《论语卫灵公》注:1、出处:(1).《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3、译文:(1)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2)子贡问孔子:“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收益的么?子曰: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道德的信条,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实践考验,而今愈益显出它的哲学智慧。
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现在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
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选文8
子曰:‚志士[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仁人[仁义之人],无求 生以(连词,表因果)害仁,有杀身以(连词,表目的)成仁。‛ 【译文】孔子说:‚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 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选文9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名词,贫困),不可以长 处乐(名词,安乐)。仁者安(动词,安于)仁,知(通‚智‛)者 利(动词,利用)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 也不能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 的人利用仁(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
本节选文段有个核心的字, 这个字是什么?
“仁”
内 涵
措 施
效 果
什么是仁? 怎样实施仁? 施仁后会如何?
选文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动词,回到)礼为(动词,是)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动词,称许,赞许)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名词,条目,详 情)?‛子曰:‚非(动词,违背)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形容词,聪明),请事 (动词,从事,实行)斯语矣。 ◇非礼……:后多用以表示思想守旧、行动古板的意思。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 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普天下的人都会 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 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 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句话。
义斩歧蛇
孙叔敖幼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 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 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 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对别人有恩 德而又不为人所知的人),天报之福,汝不死也。‛ 及长, 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教师版含原文注释翻译习题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根底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评估自主学习〔一〕文题解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仲弓问“仁〞时,孔子所作的答复。
其意思是说,自己不愿意受承的事,不强加给别人。
孔子又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一个字“恕〞,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一样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那么。
〔二〕课文释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1〕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2〕仁焉〔 3〕。
为(4)仁由己,而由〔5〕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6〕目 (7)?〞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
〞颜渊曰:“回虽不敏〔 9〕,请事〔 10〕斯语矣。
〞 (?论语·颜渊? )【注释】〔1〕为:是〔 2〕归:赞许,赞许。
〔3〕焉:句末语气词。
(4〕为:动词,做到。
〔 5〕由:依靠〔 6〕其:代词,代指克己复礼。
(7〕目:条目,详情。
〔 8〕动:做。
〔9〕敏:聪明,机敏。
(10〕事:名词作动词,从事、实行。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抑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普天下的人都会赞许你是仁人。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句话。
2.【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 1〕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 2〕,勿施于〔 3〕人。
在邦〔 4〕无怨,在家〔 5〕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注释】〔 1〕如:像,好似。
〔2〕所:与“欲〞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出自《论语-颜渊篇第二章》。
【释义】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历史典故】孔子有一个得意门生叫颜回。
一次,他在集市上看见一个买布的和卖布的在争吵,卖布的说三八二十四,而买布的非说三八二十三。
颜回上前对买布的说:“三八的确是二十四,是你算错了。
”买布的人看了看颜回,说:“你是什么人,我凭什么听你的?”颜回说:“你如果不信的话,咱们可以一起去找孔夫子评理。
”买布的人问:“要是你错了怎么办?”颜回回答说:“我把帽子输给你。
如果你错了呢?”买布的人说:“我把脑袋输给你。
”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评理。
孔子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后,微笑着说:“三八就是二十三,颜回,是你错了,把帽子给人家吧!”虽然颜回很不情愿,但他还是把帽子给了买布的人,买布的人拿了帽子就高兴地走了。
颜回很不服气,于是问孔子:“老师,三八明明是二十四,您为什么要说是二十三呢?”孔子语重心长地说:“说你错了,你只是输掉一顶帽子;说他错了,他可要赔掉一条人命啊!你说孰轻孰重啊!”颜回恍然大悟,恭敬地跪在孔子面前忏悔道:“老师,您重大义而轻小是非,我感到非常惭愧!”孔子微笑地说:“做人如果能做到责己从严,责人从宽,不争强好胜,就会少招怨恨。
”【成长心语】孔子明明知道买布的人是错误的,却还认输而不去争辩,即使让自己吃点小亏,也不让别人下不来台。
这种宽容的精神非常难能可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
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
2、【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
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
4、【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译文】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
5、【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译文】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
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
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
6、【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
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
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8、【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
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
【译文】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
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