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总结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1、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限于中学常见范围内,不全面)
①酸:只有硅酸(H2SiO3或原硅酸H4SiO4)难溶,其他均可溶;
②碱:只有NaOH、KOH、Ba(OH)2可溶,Ca(OH)2微溶,其它均难溶。
③盐:钠盐、钾盐、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硫酸盐:仅硫酸钡、硫酸铅难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其它均可溶;
氯化物:仅氯化银难溶,其它均可溶;
碳酸盐、亚硫酸盐、硫化物:仅它们的钾、钠、铵盐可溶。
④磷酸二氢盐几乎都可溶,磷酸氢盐和磷酸的正盐则仅有钾、钠、铵可溶。
⑤碳酸盐的溶解性规律:正盐若易溶,则其碳酸氢盐的溶解度小于正盐(如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正盐若难溶,则其碳酸氢盐的溶解度大于正盐(如碳酸氢钙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钙)。
2、气体的溶解性:
①极易溶于水的气体:HX、NH3
②能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的气体:O2(微溶)、CO2(1:1)、Cl2(1:2)、
H2S(1:2.6)、SO2(1:40)
③常见的难溶于水的气体:H2、N2、NO、CO、CH4、C2H4、C2H2
④氯气难溶于饱和NaCl溶液,因此可用排饱和NaCl溶液收集氯气,也可用饱和NaCl溶液吸收氯气中的氯化氢杂质。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一、无机化学基础知识:1.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电子构成,原子序数为质子数。
2. 元素周期律: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并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4.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由离子生成和离子消失所引起的反应。
5. 酸碱反应:酸和碱在一起所发生的反应。
6.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发生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包括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方面。
7. 配位化合物:含有配位体(通常为有机物)的化合物,含有金属离子和配体。
与配体的配位方式及其个数决定配位化合物的性质。
8. 晶体结构:晶体是由原子、离子或分子等规则排列而成的有固定空间结构的物质,晶体结构可以分为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和分子晶体等。
9.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通过化学方法研究物体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二、重要无机化合物:1. 氯气:氯气是一种常见的强氧化剂,可用于水处理、漂白等方面。
2. 溴水:溴水是一种含溴的水溶液,常用于消毒、杀菌等方面。
3. 三氧化二砷:三氧化二砷是一种无机化合物,是一种有毒物质,可用于杀虫剂、木材防腐等领域。
4. 硫酸:硫酸是一种强酸,是化工行业中最重要的化学品之一,广泛应用于肥料、矿产、纺织、制药、电镀、石油加工等领域。
5. 硝酸:硝酸是一种强酸,广泛用于肥料、矿产、冶金、石油加工等领域。
6. 碳酸盐:碳酸盐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化合物,包括方解石、白云石、菱镁矿等,广泛用于建筑材料、玻璃制造等领域。
7. 氧化铁:氧化铁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化合物,包括血矾石、赤铁矿、磁铁矿等,广泛用于颜料、磨料、电子材料等领域。
8. 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化合物,是硅酸盐矿物的主要成分,广泛用于电子材料、建筑材料、化妆品等领域。
三、分析化学基础知识:1. 分析化学基本规律:分析化学基本规律包括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和物质守恒定律。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化学元素周期表周期和族的特点元素的性质规律2、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3、化学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函数4、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5、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速率理论6、无机化合物酸碱盐配合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7、主族元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8、过渡金属元素铬、锰、铁、铜等元素的性质配合物的形成和性质11 化学元素周期表111 周期的特点周期表中的周期是指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横行。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112 族的特点族是指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纵列。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副族元素的族序数与价电子排布有关。
113 元素的性质规律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性质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一般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电离能反映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呈周期性递增;电子亲和能表示原子获得电子的倾向,也有一定的周期性;电负性用于衡量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同样具有周期性。
12 化学键121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通常在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形成。
离子键的特点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122 共价键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123 金属键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金属键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13 化学热力学131 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在任何热力学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为△U = Q + W,其中△U 为内能的变化,Q 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W 为做功。
132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孤立系统中,自发过程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
无机化学 基本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基本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1. 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2. 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序数表示元素的质子数,而质量数表示元素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质量数决定了元素的同位素。
3. 电子结构原子的电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电子在原子内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律,即电子遵循能级分布,并且填充规律是按照“2-8-18-32”规则进行填充。
二、元素周期表1. 周期表的性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而排列的。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具有周期性。
2.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具有周期性规律,即元素的周期表现出周期性变化。
这种周期性变化可以通过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的排布规律来解释。
三、化学键1. 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化学键的形成使得原子之间形成更加稳定的结构,从而形成化合物。
2. 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共价键是原子间电子的共享,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共享。
3. 极性与非极性化学键化学键可以分为极性和非极性两种。
极性化学键是由于原子电负性差距所产生的电荷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而非极性化学键则是由于原子电负性相等而产生的电荷分布均匀的现象。
四、晶体结构1. 晶体结构的定义晶体结构是指晶体中原子、离子或者分子的排列规律和空间结构。
不同的元素或化合物在晶体中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
2. 晶体结构的分类晶体结构主要可以分为离子晶体、共价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是由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形成的,共价分子晶体是由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而金属晶体则是由金属键结合而形成的。
五、酸碱性质1. 酸碱的定义酸是指能够释放出H+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指能够释放出OH-离子的物质。
酸碱的定义主要有布朗斯特德理论和劳里亚-布隆斯特德理论。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反应等方面的科学。
在化学的多个分支中,无机化学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知识点。
本篇文章将对常见的无机化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包括元素周期表、化学键、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反应和无机物质的性质等。
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无机化学知识的基础,它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的增加顺序进行排列,使得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得以展现。
根据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获得元素的周期性趋势,如原子半径的变化、电离能的变化以及元素化合价的规律等。
二、化学键在无机化学中,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重要概念。
根据原子之间电子的转移和共享,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通过电荷吸引力连接正负离子的键,共价键是共享电子对的键,而金属键则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电子云的重叠形成的。
三、酸碱中和酸碱中和是无机化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通常可以观察到酸的氢离子与碱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形成水,同时生成盐。
酸碱指示剂可以用于判断酸碱中和的程度,常见的指示剂包括酚酞、甲基橙和溴酚蓝等。
四、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简称红ox反,是无机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
氧化还原反应指物质中发生电子的转移过程,其中电子的失去被称为氧化,而电子的获得则被称为还原。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是获得电子的物质,而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也是许多能量转化过程的基础,如电池和燃烧等。
五、无机物质的性质无机物质具有多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熔点、沸点和硬度等,而化学性质则涉及其与其他物质进行反应的能力。
无机物质的酸碱性质、溶解性和晶体结构都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性质。
在无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无机化学的各种现象和反应。
同时,无机化学还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和应用。
以下是对无机化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
能层(主量子数 n)从内到外分别为 K、L、M、N 等,每个能层又分为不同的能级(亚层),如 s、p、d、f 等。
原子轨道是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化描述。
s 轨道呈球形,p 轨道呈哑铃形。
电子填充轨道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
周期表中的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电负性、第一电离能等。
三、化学键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通常在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形成。
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的参数包括键长、键能和键角,它们决定了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稳定性。
四、分子结构分子的空间结构可以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和杂化轨道理论来解释。
VSEPR 理论认为,分子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包括成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相互排斥,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杂化轨道理论认为,原子在形成分子时,为了增强成键能力和稳定性,会发生轨道杂化。
常见的杂化类型有 sp、sp²、sp³等。
分子间存在着范德华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一般较弱。
氢键比范德华力强,会影响物质的熔沸点、溶解性等性质。
五、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高中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2. 原子结构- 原子核与电子- 原子序数、同位素- 电子排布规律3.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4.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还原-氧化反应5. 化学计量- 摩尔概念-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气体定律(波义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二、元素与化合物1. 周期表- 周期与族的划分- 元素周期律2. 主族元素- 碱金属- 碱土金属- 硼族元素- 碳族元素- 氮族元素- 氧族元素- 卤素- 稀有气体3. 过渡金属- d区元素的特性- 金属的活性与金属活动性序列- 配合物4. 非金属元素- 氢、氧、氮的特性- 非金属的氧化物、酸、碱5. 无机化合物- 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硝酸盐 - 酸碱盐、基本盐、酸性盐- 矿物与矿石三、溶液与化学平衡1. 溶液的基本概念- 溶质与溶剂- 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2. 酸碱理论-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3. 酸碱平衡- 酸碱指示剂- pH值- 缓冲溶液4. 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Ksp)- 沉淀的形成与溶解5.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四、热化学与电化学1. 热化学- 热化学方程式- 反应热与焓变2. 电化学基础- 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电池- 伏打电堆与电化学系列3. 电化学平衡- 标准电极电势- Nernst方程五、无机化学实验1. 常见无机化学实验操作 - 溶液的配制- 酸碱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2. 安全与环保- 实验室安全规则- 化学废料的处理六、无机化学的应用1. 材料科学- 金属与合金- 陶瓷与玻璃2. 环境科学- 水处理- 空气污染控制3. 生物无机化学- 酶的金属辅因子- 微量元素与健康本总结涵盖了高中无机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无机化学公式总结

无机化学公式总结1. 离子式无机化学研究中,离子式是一种简洁而重要的表示化学物质组成的方法。
离子式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它们通过电荷的吸引作用结合在一起。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离子及其化学式:•氢离子:H⁺•氧离子:O²⁻•水合离子:[M(H₂O)n]^m⁺(M为金属离子,n为水和离子结合的个数,m为电荷)2. 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无机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涉及到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常见的酸和碱的化学式及反应方程式如下:•盐酸:HCl硫酸:H₂SO₄硝酸:HNO₃醋酸:CH₃COOH•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铵:NH₄OH酸碱反应的一般化学方程式如下:酸 + 碱→ 盐 + 水例如:HCl + NaOH → NaCl + H₂O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无机化学中重要且常见的反应类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是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化学式:•氧化反应:2Na + Cl₂ → 2NaCl•还原反应:PbO₂ + 4H⁺ + SO₃²⁻ → Pb²⁺ + H₂O + SO₄²⁻4. 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配体形成配位键而构成的化合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配位化合物及其化学式:•菌胺:[Cu(NH₃)₄]²⁺铁氰化物:[Fe(CN)₆]⁴⁻硝酸铜:[Cu(NO₃)₄]²⁻配位化合物的常见表示法是使用配位数表示。
5. 晶体结构无机化合物中的晶体结构对于了解化合物的性质和行为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晶体结构:•立方晶系:–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矩阵晶系:–简单六方晶格–单斜晶格6. 氢键氢键是无机化学中一种重要的相互作用力。
氢键是通过氢原子与电负性较高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氢键:•水中氢键:H₂O···H₂O•醇中氢键:R-O-H···H-O-R•酮中氢键:R₂C=O···H₂C=O-R₂7. 晶体生长晶体生长是无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化学总结在学习方法上要求:一、要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1 基础知识,例如元素名称,符号,周期表,重要的方程式,重要单质的制备、性质及用途,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及用途;例如:重要的氧化剂:KMnO4、K2Cr2O7、PbO2、H2O2、Cl2、NaClO、KClO3等还原剂:SnCl2、H2C2O4、Na2SO3、H2S、KI、沉淀剂:C2O42-、CrO42-、S2-、CO32-、OH-配合剂:NH3、H2O 、CN-、SCN-、S2O32-显色剂等;2、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论:如:化学键理论:①VBT:经典的价键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理论、②CFT:③MOT:原子结构理论酸碱理论氧化还原理论3、各种概念的具体定义,来源,使用范围;各种定律、定理、规则及使用条件等;例如:PV=nRT 使用条件为高温低压;配合物的定义、K稳的定义等。
镧系收缩、4、一些伟大科学家的重要贡献;例如:1893年瑞士年仅26岁的化学家维尔纳(Wrener,A)提出PV=nRT 使用条件为高温低压理论,成为化学的奠基人。
Pauling阿累尼乌斯(Arrhenius,S.)5、一些科学方法,例如测定分子量的方法(四种)、测定原子量的方法;使自己在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方法上得到提高。
特别是实验方法,动手操作能力上得到提高。
6、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演绎法,归纳法。
按照自己的习惯,建立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要系统总结所学过的知识1、整个无机化学:一个气体定律(四个定律)两个基础知识(热力学、动力学)三个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合平衡)及各种元素的性质。
2、有关某一方面的知识例如酸碱理论:水离子论、质子论、溶剂体系论,电子论、软硬酸碱论,软硬酸碱规则。
无氧酸的强度规则,含氧酸的ROH规则,Pauling规则、非羟基氧规则等。
酸强度大小的一些变化规律:同周期、同族、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酸、同一元素的单酸和聚合酸等。
3、理论部分(上册)四条线:①原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单质→化合物的性质②溶液→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平衡③理想气体方程式→化学平衡→氧化还原PV=nRT 分压定律ΔG = -nεF④热力学→化学平衡→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平衡→配合平衡E= E0 + 0.059/n lg[氧]/[还]既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但也不能牵强附会。
例如既要善于从结构理论上推导物质的性质,但最终应尊重实验事实。
下册(物质部分)一、酸碱理论1.非含氧酸分子型氢化物)的酸性变化规律B2H6CH4NH3H2O HFSiH4PH3H2S HClGeH4AsH3 H2Se HBr( SbH3) H2Te H I (最强的无氧酸)①从左到右,酸性增加。
从上到下,酸性增加。
具体用Ka或pKa测定。
解释:H—X的电离难易估计,与H+直接相连的原子的电子密度有关,密度越小,对H+引力越小,酸性越强。
②利用电离过程的自由焓变推算。
(下册p 621)③根据热力学循环推算。
(下册p 622.)2.含氧酸的酸性强弱①ROH规则(下册p 624)碱式电离酸式电离离子势φ= 阳离子电荷/阳离子半径=Z/rφ>10时ROH显酸性, 7< φ <10时ROH显两性,φ <7ROH显碱性。
②Pauling 规则:(下册p 628~629)多元含氧酸的逐级电离常数之比约为10-5,含氧酸的K1与非羟基氧原子数N有如下的关系:K1≈105N-7,即pKa≈7-5N 非羟基氧原子数N:N=3极强,N=2强酸,N=1弱酸,N=0很弱的酸。
特殊的酸:H3PO4H3PO3H3PO2H3BO3契劳尼斯(Cheronis,N,D.)建议:强酸Ka≥1 弱酸Ka=10-7~1很弱的酸=10-4~10-7③同一周期最高氧化数的含氧酸,从左到右酸性增加:H4SiO4H3PO4H2SO4HClO4④同族(氧化数相同)从上到下,酸性减小(有例外),⑤同元素的不同氧化数的含氧酸,高价>低价HNO3>HNO2⑥同元素的聚合酸酸性>单酸酸性。
H2Cr2O7 > H2CrO43.含氧酸的结构:(下册p 628~629)第二周期:平面Δ的多第三周期:四面体的多高碘酸H5IO6:八面体结构高碲酸H6TeO6:八面体结构。
4.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二、热稳定性许多盐受热会发生分解反应,由于盐的种类不同,分解产物的类型、分解反应的难易有很大差别。
为了深入地了解盐类热分解的本质,掌握热分解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释反应结果和完成一些无机合成反应,有必要对热分解的问题作一系统的讨论。
无机盐按组成划分可分为含氧酸盐(如:硝酸盐,硫酸盐、高锰酸盐等)和非含氧酸盐(如碱金属卤化物、硫化物等)两大类。
它们热分解的情况虽有不同,但本质上是类似的,因此,这里只讨论含氧酸盐的热分解问题。
1、无机含氧酸盐热分解的类型和规律①含水盐的脱水反应许多含有结晶水的含氧酸盐受热以后比较容易失水或首先熔化在各自的结晶水中,进一步加热会逐步脱水,最后变成无水盐,这是由含水盐制备无水盐的一般通用的方法。
例如:CuSO4•5H2O —→CuSO4•H2O —→CuSO4Na2CO3•10H2O —→Na2CO3•7H2O —→Na2CO3•H2O —→Na2CO3Na2B4O7•10H2O —→溶于结晶水中—→Na2B4O7哪些含氧酸盐的结晶水合物受热能发生脱水反应,以及脱水反应进行的难易等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可归纳成以下几点经验规律:(a) 难挥发性含氧酸盐的水合物受热后一般总是脱水成无水盐,或者先溶化在自身的结晶水中随后再变成无水盐,如MgSO4•7H2O,Zn3(PO4)2·4H2O,Na2SiO3·9H2O加热后都可以直接得到相应的无水盐。
(b) 碱金属和其它金属性较强的金属(如Ca,Sr,Ba和稀土元素等),它们含氧酸盐的水合物(其中包括易挥发性含氧酸的盐在内)受热后也总是脱水变成无水盐。
例如:Ca(NO3)2·4H2O —→溶于结晶水中—→Ca(NO3)2La(NO3)3·6H2O —→La(NO3)3·H2O —→La(NO3)3(c) 阴离子相同金属离子不同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含氧酸盐,其脱水温度在同族内通常随金属离子半径的增大递减,如:Ca(NO3)3·4H2O,Sr(NO3)2·4H2O 和Ba(NO3)2·4H2O等盐转变为无水盐的温度分别为405K,373K和室温。
再如:BeSO4•4H2O,MgSO4·7H2O和CaSO4·2H2O等盐转变为无水盐的温度分别为523K,511K和436K。
此外,金属离子相同阴离子不同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含氧酸盐其脱水温度,‘通常随阴离子的电荷增高递增,如:NaH2PO4·2H2O,Na2HPO4·12H2O和Na3PO4·12H2O等含水盐转变为无水盐的温度依次为:373K,453K和大于473K。
2、含水盐的水解反应有些含氧酸盐的水合物受热后并不能直接获得无水盐,它们常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碱式盐甚至变成氢氧化物,如:Mg(NO3)2•6H2O —→Mg(NO3)2•2H2O —→Mg(OH)NO3Fe(NO3)3•9H2O —→溶于结晶水中—→ Fe(OH)3由易挥发性含氧酸组成的含氧酸盐(如:硝酸盐,碳酸盐等)其水合物受热后,往往会发生水解反应,因此得不到相应的无水盐。
例如:将镁和铜的硫酸盐水合物用加热脱水的方法都可以得到无水盐,但是它们的硝酸盐水合物受热后因失去易挥发的HNO3而发生水解反应,从而只能得到碱式盐。
同样MgCO3·5H2O 加热后也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碱式盐MgCO3•Mg(OH)2。
但是并不是所有硝酸盐、碳酸盐水合物受热后都发生水解反应。
通常只有半径较小,电荷较高的金属离子(如:Be2+,Mg2+,A13+,Fe3+等)的硝酸盐,碳酸盐受热时发生水解反应,而且金属离子的电场越强其水解反应也越容易进行。
3、分解成氧化物或碱和酸的反应我们知道含氧酸盐可以被看作是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或碱和酸相互作用的产物。
这种反应通常都是放热的,因此,将无水的含氧酸盐加热可以得到相应的氧化物或碱和酸,例如:CaCO3 —→CaO + CO2↑CuSO4—→CuO +SO3↑(NH4)2SO4—→NH3↑+NH4HSO4这种热分解的特点是:反应过程中没有电子的转移,只是分解成原始组成氧化物或酸和碱。
在无水含氧酸盐热分解反应中,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根据这种反应的特点,下边的反应也可属于这一类:Na2S2O7—→Na2SO4 + SO3↑发生这种类型反应的规律是:(a) 碱金属、碱土金属和具有单一氧化态金属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磷酸盐等,通常都是按这种类型发生热分解反应。
(b) 由于B2O3和SiO2的沸点极高,难以气化,所以硼酸盐和硅酸盐受热后几乎都不发生这种类型的热分解反应。
(c) 阴离子相同的含氧酸盐,其分解温度,在同一族中随金属离子半径的增高递增;同时也按着过渡金属<碱土金属<碱金属的顺序,它们含氧酸盐的分解温度递增(表14-20)。
表14-20 若干含氧酸盐的热分解温度和ΔH(武汉大学无机p710)阳离子相同的含氧酸盐,其分解温度通常总是硫酸盐高于碳酸盐(表14-20)。
4、缩聚反应许多无水的酸式含氧酸盐受热后,阴离子可能缩合失水进一步又聚合成多酸离子。
例如:2NaHSO4—→Na2S2O7(焦硫酸钠)Na2HPO4•l2H2O—→溶于结晶水中—→Na2HPO4—→Na2P2O7 (焦磷酸钠) 磷酸二氢钠NaH2PO4受热失水后虽然不生成焦磷酸钠,但是由于受热条件不同也极易发生聚合作用生成不同的聚合物,如:NaH2PO4—→(NaPO3)2—→(NaPO3)3—→(NaPO3)3二聚体三聚体多聚体Mg(NH4)PO4受热分解成Mg2P2O7的反应,也可看成是首先失去易挥发的NH3生成MgHPO4,随后MgHPO4失水聚合成Mg2P2O7的过程。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多元含氧酸的酸式盐受热分解时,通常总是生成多酸盐。
如果酸式盐中只含有一个OH基,则该酸式盐的热解产物为焦某酸盐。
但是有些多元酸(多是弱酸)的正盐受热时也可能发生聚合,如:Ca3(PO4)2—→CaO + Ca2P2O7应当指出有些含氧酸很不稳定,它们的酸式盐受热时由于分解而不能形成多酸盐,如:Ca(HCO3)2—→CaCO3 + CO2 + H2O影响缩聚反应的因素主要决定含氧酸中阴离子的种类,许多实验事实表明,缩聚反应的难易按硅酸> 磷酸> 硫酸> 高氯酸的顺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