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市历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基本规律
关于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分析及创新性探讨

关于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分析及创新性探讨高考语文作文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生展示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的重要途径。
作文题的命题规律对考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在命题中创新,激发考生的思维创造力。
一、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分析1. 体裁多样化高考语文作文题在体裁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写景文等。
这种多样化的命题形式既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表达需求,又能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话题广泛性高考语文作文的话题涉及生活、历史、文学、自然、社会等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样。
这种广泛性的话题设置可以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
3. 思维拓展性高考语文作文题在命题上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对所给话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分析,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这种拓展性的命题形式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文体融合性二、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创新性探讨1. 拓展话题范围在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中,可以适当拓展话题范围,引入当下社会热点、科技新颖话题等,使命题更具时代性和接地气。
这种创新性的命题形式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培养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2. 强调思维引导在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中,可以多引导学生扩展思维,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进行联想、比喻、类比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这种创新性的命题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水平。
3. 注重文本融合在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中,可以注重文本融合,要求学生能在作文中融入古诗词、名言警句等,使作文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这种创新性的命题形式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4. 强调创新表达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分析和创新性探讨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作文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于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分析及创新性探讨

关于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分析及创新性探讨一、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分析1. 题材多样化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题材涵盖了生活、人物、历史、自然、科技等多个方面,既有现实题材,也有文学题材。
这种多样化的题材能够考察学生对不同领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视角独特化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往往以某一特定视角出发,要求考生从特定的角度去审视、思考、表达。
这种视角独特化的命题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3. 表达方式多元化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既有叙述、描写、议论等传统文体,也有对话、心理描写、对比等现代文体。
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考生可以展现出自己的写作风采和个性特点。
4. 体裁灵活化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这种体裁灵活化的命题方式能够考察学生对不同文体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能够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创新性探讨1. 发挥学科特色语文作文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作文命题中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修养和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思辨能力。
2. 引入跨学科元素作文命题可以适当引入跨学科的元素,如历史、地理、文学、科技等,通过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激发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
3. 强调社会关怀作文命题可以更多地关注社会热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关怀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批判和分析能力。
4. 注重个性特点作文命题应该注重考生的个性特点和写作风格,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展现出独特的情感和见解,激发他们的写作潜力和创作热情。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分析和创新性探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对命题规律的深入剖析和创新思维的拓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北京高考语文作文结构分析

北京高考语文作文结构分析
《北京高考语文作文结构分析》
嘿呀,咱今天就来聊聊北京高考语文作文结构这事。
我记得我当年高考那会儿,就特别苦恼这作文。
有一次考试前,我紧张得不行,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直在想作文到底该怎么个写法。
我就拿出以前的优秀作文来看,仔细研究它们的结构。
我发现啊,有的作文开头特别吸引人,就像一道闪电,一下子就把你的注意力抓住了。
比如有一篇写传统文化的,开头就说:“走在老北京的胡同里,那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哇,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就让人特别想去了解后面到底讲了啥。
然后中间部分呢,有的就是条理特别清楚,一段一个点,论述得特别扎实。
就像建房子,一块砖一块砖稳稳地垒起来。
还有的会用些具体的事例,比如写奋斗精神的,会讲个努力学习最后考上好大学的例子,让人一下子就明白奋斗的意义。
结尾也很重要哇,得像个响亮的句号,把整个作文完美收尾。
有的结尾会升华一下主题,让人感觉哇,原来这篇作文这么有深度呢!
总之呢,北京高考语文作文的结构就像一个精巧的建筑,开头要引人入胜,中间要扎实丰富,结尾要有力。
咱可得好好研究,争取写出让老师眼前一亮的好作文呀!哎呀,我说得是不是挺在理呀,哈哈!。
关于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分析及创新性探讨

关于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分析及创新性探讨高考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场重要考试,而语文作文作为高考语文科目的一部分,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对象。
作文命题规律及创新性探讨是每年考生、家长和老师关心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对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在作文命题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命题规律分析从历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准备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命题往往与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相关。
2019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奋斗”,这与当时社会对奋斗精神的重视有关。
而2018年的作文题目是“传统与现代”,反映了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文化变革。
这些题目的出现,提醒我们在备考时需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事动态,从而更好地应对作文命题。
高考作文命题也重视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在这些作文题目中,常常会涉及一些抽象的概念,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2017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青春”,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表达,这就考验了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而2016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四根笔杆子”,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力去写作,同样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次考验。
高考作文命题还注重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高考作文题目都会要求学生引用古诗文、名言警句,这就考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水平。
而且,高考作文还要求学生用优美、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创新性探讨了解了高考作文命题的规律之后,我们可以在备考时更好地进行准备。
我们也需要在备考中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那么,如何在作文中进行创新呢?我们可以在备考时多读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从中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写作中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加思考、多加观察,培养自己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可以多阅读一些新闻评论,关注社会热点,从中获取一些新的观点和思想,这样可以为我们的作文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
关于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分析及创新性探讨

关于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分析及创新性探讨高考语文作文一直是考生备战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作文命题规律更是备考的重点。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规律,并探讨一下如何在创新性上进行突破。
一、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分析1.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高考作文命题往往会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展开,考生需要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衔接处进行思考和表达。
2. 社会热点话题的应用:高考作文题目还经常以社会热点话题作为素材,如环境保护、人文关怀、国家政策等,考察考生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3. 人生哲理与情感表达:作为文学类文体的一种,高考作文也经常涉及到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考察考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能力。
4. 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时候高考作文的题目会涉及到一些文学作品,要求考生结合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展开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以上就是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规律的一些主要方面,考生在备考的时候需要对这些规律有清晰的认识,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高考作文的考题。
二、创新性的探讨高考作文虽然有一定的命题规律,但是在作文创新方面,考生也可以做出一些突破和尝试。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在作文中实现创新。
1. 题材的创新:在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考生可以尝试一些新颖的话题,例如科技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网络时代的人际关系等,这样的题材在高考作文中可能会比较少见,但是一旦写好,也会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2. 观点的创新:在观点表达上,考生可以尝试一些与众不同的思路,做到既符合题目要求,又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既能展现创新性,又能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
3. 表达方式的创新:在作文的表达方式上,考生可以尝试运用一些比较新颖的修辞手法或者叙述手法,比如对白式的叙述、夸张的修辞等,来丰富作文的表达方式,给阅卷老师带来新的阅读享受。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规律确实存在一定的规律,但是在创新性方面,考生也可以做出一些尝试和突破,只要在符合作文命题要求的前提下,尝试一些新颖的题材、观点和表达方式,就有可能获得更好的作文成绩。
探究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

探究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命题作文是指在考试中,主题和写作要求都由命题者提供的作文。
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理解命题:首先要对命题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理解,确定写作的主题、要素和要求。
理解命题的核心思想和意图,有助于准确把握写作的方向。
2. 思考观点:在命题确定的范围内,要进行充分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影响,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3. 列出论点: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列出支持或反对该观点的论点。
每个论点都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论据支持,可以引用事实、数据、经验等来加强论证的可信度。
4. 逻辑清晰: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逻辑的清晰性,确保各个段落和论点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
可以运用排比、对比、因果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的结构和论述更加有条理。
5. 合理组织:在写作中,要注意整体结构的合理组织。
可以用总分总、并列、递进等方式进行组织,使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6. 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在命题作文中尤为重要。
要注意使用准确、简练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词语。
可以适度运用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7. 举例说明:为了加强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举例要具体、实际,可以从生活、社会、历史等方面引用例子,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8. 注意规范: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规范用词、用句和用字。
要遵循语法的规则,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同时还要注意文章的格式要求,如开头结尾等。
9. 修正润色:在完成初稿后,要进行修正润色。
检查文章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修正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还可以修改文章的句式结构和词语搭配,使文章更加精炼。
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包括理解命题、思考观点、列出论点、逻辑清晰、合理组织、语言表达、举例说明、注意规范和修正润色。
通过遵循这些规律,可以提高命题作文的写作质量和效果。
(语文)高三语文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

高三语文高考作文的命题规律一、人文意识高考作文不是纯知识技能的考查,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叶陶说道:“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问题,而应把育人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从命题、指导到批改、讲评。
命题要切合学生思想实际,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教育性。
”语文高考命题不仅要考查考生能否准确熟练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阅读表达的能力,而且语文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高考命题更为关注的是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语文素养。
今年的高考也是在作文命题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部分都把思想性巧妙地蕴含在题目和材料之中,使学生在审题和作文过程中接受了一次思想道德的洗礼。
二、辩证意识高考作文命题往往涉及哲学观点,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刻性和辩证性。
如果能从哲学角度去分析材料,认识问题,就可以高屋建瓴、抓住事物的本质。
掌握并运用辩证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是提高我们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
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观、一分为二观、发展观、内外因结合观、对立统一观、量变质变观等等。
中学生认识肤浅、思维片面是突出的问题,说到底是没有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
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准确地抽象出事物的本质是高考作文命题所要考查的一项基本能力。
要辩证地说理,要全面分析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实的分析评价。
考生一定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避免其片面性;要学会发展地看问题,认识矛盾内部的联系和转化,避免思维僵化。
三、创新意识创造力的主要特点是: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常中出新、平中显奇。
刘勰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久,通则不乏。
”这里的“变”主要指变换写作手法、变换写作素材、变换写作模式、变换选题角度和写作结构。
李渔也说:“才人所撰诗赋、古文与佳人所刺绣,无不随时更变,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这是说写作应该时时创新,才有价值。
北京高考作文分析及范文

北京高考作文分析及范文北京高考作文分析及范文1000字北京高考作文是北京地区高考语文科目的一部分,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北京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是根据作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表达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在内容方面,北京高考作文要求考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要有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考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作文具有说服力和可信性。
在结构方面,北京高考作文要求有明确的段落结构和逻辑性。
首先要有明确的开头和结尾,开头要引入话题,结尾要进行总结。
中间要有适当的过渡和连接词,使文章的结构紧凑有序。
在语言方面,北京高考作文要求语言准确、表达清晰。
考生需要注意避免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要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流畅和节奏感,使作文读起来更加舒畅。
在写作技巧方面,北京高考作文要求考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和文采。
考生可以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同时,还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如何使观点更加合理和有说服力。
以下是一篇范文:题目:点亮生命之火人生就像一枚火柴,短暂而珍贵。
如何点燃生命之火,让每一天都有意义?我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热爱生活,积极成长和奉献他人。
首先,热爱生活是点燃生命之火的第一步。
热爱生活意味着积极向上地对待生活,珍惜每一天的点滴。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我们也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品味一杯清茶的香气,去感受一场音乐会的美妙。
只有热爱生活,我们才能激发出自己内心的热情和动力,点亮生命之火。
其次,积极成长是点燃生命之火的关键。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旅行、参加各种培训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还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关注社会热点,关心他人的需求,通过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十年(2002—2011)高考作文题目所揭示的作文命题基本规律
从20XX年到20XX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自主命题历经十年。
十年里,北京市高考命题组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试图以这十年来北京市作文题目为例,谈谈自己对作文命题基本规律的认识。
有朋友问我:以前你怎么不批评语文高考试题,从20XX年开始却批评个没完没了?这种猜疑的主观指向虽已彰显,但我无意以其人之道还度其人之心,无端猜疑毫无意义。
我只想说:根本原因是,自己此前的认识水平不够;现在我的认识有所提高,而高考题目的水平似乎还在原地踏步——我的疑问由此产生。
提出批评也并非针对命题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局限。
我只希望用质疑促进讨论和思考,从而帮助高考命题减少失误,进而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和许多一线教师一样,我也曾经是高考语文试题虔敬的崇拜者,视题目和参考答案为金科玉律,为教学和备考的良师益友。
高考语文试题也的确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和指导高考备考的启蒙教材。
如果说我现在对作文命题的根本规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那也正是建立在北京命题的劳动、探索、贡献、经验和教训之上的。
我们曾经认为,作文题目是为写作划出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写作就符合题意,逾越了这个范围即为跑题。
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够恰切的。
因为,对这个范围的界定,是建立在“作文常识观”的基础之上的。
“作文常识观”将作文题目视为常识答题,而不是展示写作者思维的窗口。
其实,对作文题目允许范围的界定,并非题目自身的属性,而是界定者自身思维范围的显示。
如果说作文题目可能辐射的空间有一个范围,那么这个范围就是无限广阔的生活。
正如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作文题目的范围也是无限广阔的。
它有多么广阔?我达不到它的边际,任何人也达不到,就是全世界的人合在一起,仍然不能穷尽一个作文题目。
庄子说:“我生亦有涯,而学亦无涯。
”我们可以借用来说作文题目。
作文题目的外延是没有边际的,是我们的认识有限,我们往往是在自己的坐标点上,以自己有限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看待一个个作文题目的。
作文命题、阅卷、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乃至每年高考之后对作文题目的评说、指摘和恶搞也大多源于这种“作文常识观”的范围界定观念。
当我们换用一种新的“作文思维观”看待作文题目的时候,此前我们的种种困扰,也便迎刃而解。
今天,我可以清楚地、负责任地说,高考作文题目的本质是提供给考生一个构思、谋篇、成文的原点——作文题目,是写作的原点。
考场作文是对这原点的演绎,是由原点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发挥展示思维,向广阔生活的辐射。
给标题和给话题作文是给出一个原点,作为写作依据;给材料作文则给出一种生活场景,其中包含若干原点,供考生选择。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这不仅是一个教学与考试必须遵从、落实的标准,也是对写作固有规律精辟的揭示。
写作是同学最重要的表达与交流的手段。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当然是无限广阔的生活空间。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当然也只有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生才可能享受表达的自由,体现表达的个性,展示表达的创意。
任何违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观念,实际也是对写作固有规律的背离。
感谢北京市十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我的一点儿新认识,就萌生于这方沃土。
下面,我具体解说这十个题目给我的教益。
在此申明,当年我并没有现在这样的认识。
【20XX年·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第一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
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不会有精彩的比赛!
同学乙:对!没规则不成。
没有校规,没有交通规则,成吗?
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同学乙:那是另外一回事。
同学丁:不过规则也不是死的,要是不合适,就得改。
现在许多“游戏”规则不都修改了吗?
……
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我的认识]这是一则给话题作文,“规则”是提供给写作的原点。
材料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五次发言,分别涉及到规则的重要性、普适性、局限性、独特性和变通性。
省略号则表明规则还有其他许多属性。
这些聊天发言应该是对考生启发性的提示。
但是,对某一词语话题属性的多角度启发不应是作文命题的责任,开阔思维是语文教学应负的使命。
至于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规则”总共有多少属性,谁也涵盖不全。
命题之所以加上提示材料,正因为在命题专家的认识中,“规则”是一个范围,一个圈子。
他们担心考生的思维达不到自己期待的宽度,所以亮起几只提示灯盏。
殊不知,诸多提示语,很可能适得其反,不但成了题目的负载,也成了考生以自己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规则”的障眼迷雾。
有意思的是题目括号内“含‘规则与……’”的说明。
这是什么意思?这或许是命题对自己圈定的圈子的一种拉伸扩展。
省略号应能代表任何事物,那么,省略号也可能代表的就是生活。
如是,话题“规则”,作为写作思维的一个原点,就可以辐射到广阔生活的任何领域,而这也正是任何作文题目的本质属性。
那么,题目中的提示灯盏和拉伸扩展还有什么必要呢?
[题目期望]请以“规则”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XX年·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第二题】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
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我的认识]这是一则给标题作文,“转折”是提供给写作的原点。
好的是,命题对“转折”未作多余的解释和提示。
两句提示语是真理,它揭示出作为写作思维原点的“转折”,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有无限广阔的辐射空间;揭示出支撑写作殿堂的两大支柱:具体材料和思考感悟,并且尤以感悟为重中之重。
因此,“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
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这两句话,放之于所有作文题目而皆准。
但,这是作文教学的要义,并非作文题目所必须。
[题目期望]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XX年·北京市高考自主命题第三题】
以“包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
本题若只从其中一个方面写,也可以。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我的认识]这是一则给标题作文,“包容”是提供给写作的原点。
作文命题在20XX年“转折”卸载之后,又做起无谓的解释,又在划圈。
对话题或标题的解释,有时是必要的。
例如20XX年天津卷作文题目给出标题“愿景”,因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才收录的一个新词,所以需要解释词义:所向往的前景。
又例如20XX年天津卷作文题目给出话题“我说90后”,因为“90后”是一个特定称谓,所以需要解释所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被称作“90后”的青少年。
至于“包容”是什么意思,一方面,高考考生不可能或者说不应该一点儿也不懂;另一方面,也很少有人能把“要求①”中罗列的六种意思都陈述出来。
那么,命题在要求中逐一罗列之后,又说“本题若只从其中一个方面写,也可以”,岂不是对于两个方面都毫无意义?况且,这“其中一个方面”还颇具歧义。
“‘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
”“其中一个方面”到底是二中之一,还是六中之一?
原本一目了然的写作思维原点,考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对“包容”的理解,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用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这个作文题目。
无谓的解释却使一个简明的词语变得有点儿不好捉摸,这圈儿划得连命题自己都有点儿晕乎了。
[题目期望]以“包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