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识字2 传统节日》教案(含反思)
2023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2农历节日教案

2023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2农历
节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农历节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2. 学会认读汉字“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农历节日相关词语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课件、图片、挂图
2. 有关各地庆祝节日的短视频
三、教学过程
导入呈现
通过展示有关各地庆祝节日的短视频,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带
着问题导入,如:“你看过这样热闹祥和的场景吗?这是哪个节日?这个节日是如何庆祝的呢?”
认知新知
1. 针对不同的农历节日,分别通过图片等方式介绍其形象、来历、风俗惯等方面,培养孩子们对于农历节日的基本认知。
2. 研究并认读相关汉字,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练运用
1. 分组活动,编写题目,进行游戏问答。
如:“这个节日是哪
个节日?如何庆祝?”
2. 分批进行剪纸创作,模仿庆祝活动或物品等。
四、教学总结
通过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们更加透彻地了解了中
国的传统节日;学生们通过语言表达和手工创作,运用自己所学知
识,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以上是本次农历节日教学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的认真学习。
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

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宵”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节日、春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并选自己喜欢的节日,说说是怎么过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并选自己喜欢的节日,说说是怎么过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猜节日,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游戏:下面我们就做个“听词猜节日”的游戏,比一比谁听得认真,猜得准。
贴春联放鞭炮(春节)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3.揭题:你和家人都一起度过哪些节日?是怎么过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课后的生字。
2.集体检测。
(1)多种形式朗读生字词语:(2)定位朗读词语中的会认字。
(3)重点识记“祭”和多音字“重”。
(4)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识字游戏,认读词语。
3.指导书写:“街”和“舟”。
三、细读感悟,识字学文(一)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提到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用“”画出传统节日的名字,用“”画出节日的习俗。
画好后和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并说说节日在哪一天。
2.整体感知,完成练习。
本文按照顺序讲述了我国的七个传统节日:、、、、、、、以及每个节日的习俗。
3.教师小结:这些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4.这些节日里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呢?人们又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课堂演练1.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占()专()市()并()2.连一连放花灯赛窗花看月饼贴龙舟吃鞭炮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1.“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
部编(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3套(精品)

《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1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精华,积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我们中华民族感恩、爱国、爱老敬老等优良传统。
过节,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
但是,本课所涉及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恰恰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中国传统节日,因此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内涵,感受节日的欢庆与幸福,并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的目标,这也正是教材选编此内容的目的。
本节课我感到较为成功的地方是:1、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地位。
学生中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学法指导。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节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及时梳理学生所提出来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探究环节。
令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强,三个节日的汇报分别采用了介绍资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究教法和学法,努力做到"六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新知--让学生发现;资料--让学生收集;内容--让学生自选;结论--让学生归纳,而且在学法基础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了质的飞跃。
4、在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赛龙舟的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更加直观、形象地表现节日的快乐气氛,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不足之处在于:二年级的孩子对于搜集到的资料应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而不是念。
我想这需要平日里扎扎实实地练习,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反思2《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
3、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过节日时的趣事。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图片。
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知道图中分别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出示课题,齐读课题)3、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
(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二、读儿歌,随文识字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节日传递的欢快情感,另读清明节时,应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2、自读检查。
(1)指名轮流读,一人一句。
教师相机正音。
(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字词。
(课件出示)(1)带拼音读词语。
打乱顺序读词语。
(2)去拼音读词语。
(3)保留生字,读生字。
4、教师教学重难点字词。
(1)统、巷、堂、郎、饼、赏:都是后鼻音的字,其中“巷”是三拼音节。
(2)菊:注意音节的拼写,“ü”上两点要去掉。
(3)热闹:读rè nao,“闹”字声母是“n”,两个字连读时,“闹”要读轻声。
5、齐读儿歌。
三、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1、指名读儿歌,其他学生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2、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七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3、这几个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4、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吗?(出示达标检测第2题)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农历日期,大家记住了吗?四、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1、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2020年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 传统节日》教案及反思

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
2、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同节日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听词猜节日,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放鞭炮,拿红包(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祭祖、扫墓(清明节,公历4月3日—5日)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3、师小结:像这些风俗习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4、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
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把课文读熟,不重读,不漏字。
(4)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的节日。
2、学生自读课文。
3、汇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重点指导。
(3)指导识字:翘舌音:传、舟、赏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4、开火车读生字。
三、生字书写1、学生自主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位置,了解生字的结构。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精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精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认本课14个生字,会写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节日和民间风俗,感受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按笔顺书写田字格中生字,做到端正、匀称、美观。
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寒假里,刚度过了一个盛大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新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除了春节,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传统节日。
小朋友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2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齐读课题。
认识“传”、“统”。
“传”多音字,这里读chuán 。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1.出示课件:看看图上表现的是哪些传统节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3.文中写到了哪些传统节日?用横线划出来。
三、按儿歌中节日顺序,学儿歌。
(一)学习春节1. 过渡:我们看到的这些节日都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过的。
我们先学习第一个节日——春节。
2.(出示图片)小朋友,图上画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相机出示词卡:贴窗花放鞭炮】理解动词“贴”:还可以说贴什么?谁会用“贴”组词?2.说一说春节这一天还有哪些风俗呢?春节是几月几日呢?讨论交流:(1)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2)你知道人们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吗?(饺子形状像元宝,人们希望吃了后能财源滚滚,交上好运气)(3)拜年3. 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说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
(1)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说。
(3)全班评议。
4.在这样的节日里,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欢声笑语、普天同庆、喜气洋洋)大家过春节开心吗? 谁能开心地读一读?谁能读得喜气洋洋?(齐读这两行)5.揭示第一句儿歌“春节到,人欢笑”,结合课件,理解“欢笑”。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传、统”等 15 个生字,会写 4 个生字“贴、敬、转、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把儿歌中的传统节日按时间顺序排列。
3. 能背诵积累“十二生肖”。
【教学重点】1. 认识本课所有生字,会写 4 个生字“贴、敬、转、街”。
2. 了解儿歌中的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把节日按时间顺序排列。
【教学难点】知道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七夕节)。
教学过程活动一:读儿歌找节日1. 看图猜节日2. 读儿歌,认字词(1)重点识记“街”“巷”(2)发现词语读音特点3.找出节日在语境中识字,激发识字兴趣。
活动二:节日排排队1. 想想“排队”好办法2. 日历帮忙理时间3. 给节日“排排队”按时间顺序给传统节日排序活动三:我和生字交朋友1.记住生字好朋友(1)读准生词。
(2)记住生字“贴、敬、转、街”有办法。
2.我把生字写漂亮(1)观察结构和笔画。
(2)指导写好生字“转”。
3.写字提示:一看、二写、三对照。
活动四:记住十二生肖1. 看图,简单了解十二生肖2. 背诵积累,渗透十二生肖传统文化。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复习巩固本课生字词,会写 5 个生字“舟、艾、热、团、闹”。
2.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3. 初步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
【教学重点】1. 会写 5 个生字“舟、团、闹、艾、热”。
2.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
【教学难点】了解七夕节(乞巧节)的习俗教学过程板块一:节日习俗大探秘一、节日习俗对对碰1.边读儿歌边圈画节日习俗2.节日习俗对对碰二、了解传统节日习俗1. 我知道,我会说你最熟悉哪一个节日习俗?你是怎么过这个节日的?2. 不知道,问一问(1)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你有哪些不太了解(2)了解节日习俗重点:端午节、清明节、、乞巧节、重阳节3. 仿儿歌,说习俗4. 朗读背诵儿歌读儿歌、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板块二:其他民族传统节日我知道一、说说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傣族“泼水节”藏族“望果节”二、看图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什么节日?了解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板块三:识字游戏做起来一、一字开花组多词二、读儿歌,送生字回家1. 读一读三个小儿歌,想想生字填在哪儿。
《2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

识字2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10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10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念着神州谣,饱览了中华美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识字,学课文,领略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1.齐读课题,注意生字读音2.了解什么是传统节日师:什么是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这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过的节日,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我们又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呢?来,你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生字,边读边找课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1、找找课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师:同学们找到了哪些节日?生:我找到了春节、元宵节,我找到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重阳节,我找到了七月七。
生:7月7可不是一个节日名称,它是中国传统历法农历的一个日期。
这一天是乞巧节,也有七夕节的叫法。
每年农历7月初七晚上,女子会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祈求让他们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这里的巧就是灵巧的意思。
大家看看拼音,两个第三声的字碰在一块,第一个字可以变调,读第二声,注意听老师的读音“乞巧”。
师傅板书,生读准节日名称三、深入研读(一)学习第一句师:这些日子里,人们会做什么呢?1.圈一圈“贴窗花”“放鞭炮”师: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第一天,人们喜气洋洋过春节。
你来读读这一句。
春节人们做什么?贴窗花、放鞭炮,来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这两个词语圈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字2 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
3.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过节日时的趣事。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图片。
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知道图中分别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
(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读儿歌,随文识字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节日传递的欢快情感,另读清明节时,应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2.自读检查。
(1)指名轮流读,一人一句。
教师相机正音。
(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字词。
(课件出示)
(1)带拼音读词语。
打乱顺序读词语。
(2)去拼音读词语。
(3)保留生字,读生字。
4.教师教学重难点字词。
(1)统、巷、堂、郎、饼、赏:都是后鼻音的字,其中“巷”是三拼音节。
(2)菊:注意音节的拼写,“ü”上两点要去掉。
(3)热闹:读rè nao,“闹”字声母是“n”,两个字连读时,“闹”要读轻声。
5.齐读儿歌。
三、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
1.指名读儿歌,其他学生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2.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七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3.这几个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4.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吗?(出示达标检测第2题)
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农历日期,大家记住了吗?
四、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1.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画出句子中春节的活动。
(贴窗花、放鞭炮)
(2)春节里还会有哪些活动?(守岁、贴对联、拜年……)
2.出示: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1)元宵节的风俗有: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
(2)“人如潮”是什么意思?(展示图片,结合图片理解词语意思)
3.出示: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1)讲述清明节的习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扫”所表示的含义。
(2)补充古诗《清明》来理解这一句内容。
4.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1)请同学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2)“粽香艾香满堂飘”,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端午要吃粽子,插艾草)
(3)总结: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插艾草,吃咸鸭蛋、粽子,喝雄黄酒……
5.出示: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片,讲述七夕的来历以及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2)理解“会鹊桥”的意思。
(3)拓展: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知识。
6.出示: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赏月。
(2)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合家团圆)
(3)拓展:中秋节那天月亮为什么是圆的?
7.出示: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为什么叫作“重阳节”?
(2)重阳节有哪些习俗?(踏秋、赏菊、登高)
(3)“要敬老”这句话怎么理解?
8.出示: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春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
今天学习的这么多传统节日中还有哪一个节日也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中秋节)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接下来就来开展节日故事分享会,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你是怎样过节的?(任选一两个节日来讲)课后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
2.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同学们去搜集资料,看看每个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特色吧。
六、指导写字
1.看图识字学词,认读词语,理解字义。
贴窗花扫墓大街小巷龙舟团圆艾草转眼热闹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发现书写规律。
3.教师重点指导难写字。
街:“行”字中间加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下面的“土”最后一笔改为提。
舟: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点、横、点。
转:“车”字做部首时,最后两笔的顺序是竖、提;“专”字的笔顺是横、横、竖折折、点。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三点:
1.开篇就将学生带入到传统节日的节日氛围中,使学习充满了乐趣。
2.在逐句的读文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大量生字词,并且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及相关习俗。
3.节日故事分享会的开展将课堂引入高潮,学生的表现欲都很强,讲故事为后面的写话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