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李白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解读与鉴赏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解读与鉴赏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的组诗作品,流传最广、最为著名的是第十四和第十五首。
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
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秋浦歌十七首李白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醉上山公马⑵,寒歌宁戚牛⑶。
空吟白石烂⑷,泪满黑貂裘⑸。
其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⑹。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⑺。
其九江祖一片石⑻,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逻人横鸟道⑼,江祖出鱼梁⑽。
水急客舟疾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⑿。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⒀,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⒁。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⒂。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⒃,结罝映深竹⒄。
其十七桃波一步地⒅,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注释: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
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赏析汇总

主旨:此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是中秋望月怀人的绝唱 之作,真挚感人,表达了词人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之情。
4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③。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④。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⑤。
①题解: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这首诗写于唐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 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②内容、写法: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 景色。“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渲 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①内容: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 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 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很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②内容、写法:颔联选取了鸡鸣、茅店、残月、板桥、寒霜等富有特征的意象,极其 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了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 了出行的艰辛,衬托出作者思乡的深切。
3 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③。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⑤?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
③写法、情感:颈联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 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此情此景,道尽英雄失路的悲 慨。 ④情感:尾联抒发英雄之志,表达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主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抒发了 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对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李白《上李邕》原文、译文与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李白《上李邕》原文、译文与赏析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注释】⑴上:呈上。
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作品鉴赏】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大全:渡荆门送别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大全:渡荆门送别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大全: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整体把握此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束在一起,余音袅袅。
王夫之《唐诗评选》说“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
唯此当之。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
尾联抒情。
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来。
D.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说是思乡诗。
“送别”的意思是朋友送诗人到楚国游玩,诗人却舍不得故乡的山水亲友。
3.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
情韵悠长。
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惊心动魄的梦游之曲──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欣赏(通用)

惊心动魄的梦游之曲──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欣赏《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所写的一首记梦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因为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以及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
我们知道,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了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征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耽于山水之乐,徜徉山水之间,甚至为了沉溺于山水之游而放弃了仕宦的进取。
自称“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他的一生大部在“逐风景”中度过。
只有那种“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自卷舒”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使他感到心情舒畅。
因此热爱山水,甚至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
”“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
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所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诗在一开始就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信难求”,表示了怀疑,实际已倾向于否定神仙之事。
这看来似乎和他一生对求仙访道的向往不太符合,其实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李白虽然曾经受过道箓,也曾奔波于求仙访道,却并不迷信仙道,有时还发过非常清醒地批判仙道的议论。
如在《古风》(其三)中就对秦始皇的求仙的愚蠢行径进行了嘲讽:“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鬐鬣蔽青天,何由达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不但讽刺了秦始皇,也抨击了当时迷信神仙方士的唐玄宗。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题及情景默写练习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题及情景默写练习卷一、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诗作通过对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不平,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2、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姜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默写考点】1.诗中通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
2、诗中形象生动地描写“行路难”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诗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鉴赏品析】1、主题概述。
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用典(闻笛赋、烂柯人)。
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默写考点】1、诗中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诗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详解汇总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详解汇总【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不幸命运的无奈、同情、关切、思念。
2、任选一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
2、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的画面。
夜晚,不知谁家悠扬的玉笛声悄然的传了出来,随着春风,溢满整个洛阳城。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同类型题目:“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句诗在诵读时,哪几个字要重读?请说说理由)“暗”,悄无声息的意思,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不期然地打动了听者,引起人们无限忧思;“满”,充满、溢满的意思,有夸张意味,突出了笛声悠扬的特点,反衬了夜的宁静,表现了是人孤寂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并简析“随”“入”好在哪里?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江水奔流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李白《将进酒》名家赏析(2篇)(通用)

李白《将进酒》名家赏析(2篇)■施蛰存\李白《将进酒》赏析李白的古题乐府诗《将进酒》,也是汉代短箫铙歌之一。
汉代乐府歌辞原文,因为声辞杂写,故不能了解其意义。
只有第一句是“将进酒”,后世文人拟作,都是吟咏饮酒之事。
李白此诗,也沿袭旧传统,以饮酒为题材。
这首诗用三言、五言、七言句法错杂结构而成,一气奔注,音节极其急促,表现了作者牢骚愤慨的情绪。
文字通俗明白,没有晦涩费解的句子,这是李白最自然流畅的作品。
全诗转换了六个韵。
第一、二韵六句合为一段。
此后每韵自成一个思想段落。
开头四句用两个“君不见”引起你注意两种现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比喻光阴一去不会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说人生很快便会衰老。
青春既不会回来,反而很容易马上进入老年,所以人生在得意的时候,应当尽量饮酒作乐,不要使酒杯空对明月。
这是第一段的内容,它也象《蜀道难》一样,一开头就从题目正面落笔。
“君不见”是汉代乐府里已经出现的表现方法,意思是“你没有看见吗?”跟我们现在新诗里用“看啊”、“你瞧” 一样,是为了加强下文的语气。
李白诗中常用“君不见”,这三个字不是诗的正文,读的时候应当快些。
我们如果把两个“君不见”都删掉,也没有关系,诗意并无残缺。
而且删掉之后,这一段就是整整齐齐的六个七言句,更可以看出这两个“君不见”是附加成分。
在七言歌行中,这一类的附加成分,我们借用一个南北曲的名词,称之为“衬词”,因为它们只起陪衬的作用,不是歌曲的正文,唱起来也不占节拍。
但是,如果“君不见”三字不在七言句之外,那就不能算是衬词。
李白另一首诗云:“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
”(《携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园中》)这又是一种用法。
如果把这个“君不见”也作为衬词,则第一句只有五字,而全诗却都是七言句。
如果把“君不见”认为诗的正文,贝U这一句有八言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说:全句仍是七言,多出来的一个字是衬字。
“君不见”三字只抵二字用,应当读得快,让它们只占两个字的音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李白
中考语文古诗赏析
【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友人不幸命运的无奈、同情、关切、思念。
2、任选一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
2、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的画面。
夜晚,不知谁家悠扬的玉笛声悄然的传了出来,随着春风,溢满整个洛阳城。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同类型题目:“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这句诗在诵读时,哪几个字要重读?请说说理由)“暗”,悄无声息的意思,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不期然地打动了听者,引起人们无限忧思;“满”,充满、溢满的意思,有夸张意味,突出了笛声悠扬的特点,反衬了夜的宁静,表现了是人孤寂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的画面,并简析“随”“入”好在哪里?
山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原野,江水奔流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了辽远的原野。
“随”以动写静,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和喜悦之情。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拟人。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并赏析“横”“绕”两字的妙处。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十分准确传神。
3、如何理解颈联中“浮云”“落日”?
“浮云”:漂浮的白云,“落日”:将落的太阳。
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
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
4、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诗的最后写诗人与友人挥手告别,两匹马似乎理解主人的心情,禁不住萧萧长鸣。
马尚且如此,人的感情自然不言而喻。
借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我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的坚持理想的品格写照。
表现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3、“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其中“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
反映了李白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中充满难以排解的烦恼及无所适从之感。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的是何典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吕尚的典故和伊尹的传说,这两句写诗人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渴望一展鸿才,为国家效力。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这首诗题为“饯别”,但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2.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运用比喻说明好比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激起满心的苦闷,似水难断。
3.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人生在世多磨难总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明天就散开头发泛舟江湖,避世隐居。
既表现了诗人因怀才不遇,准备退居山林的消极的一面,又表现了诗人不愿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清高放纵的性格。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情怀,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以及诗人遗世独立的高
洁人格
2、“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善解人意,可喜可亲,是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3、赏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作陪,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个人。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诗人把月亮当做自己的朋友,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