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2015山东荷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合集下载

2015年山东菏泽语文中考试题

2015年山东菏泽语文中考试题

菏泽市二0一五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一、古诗词(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

(12分)1.将宋代词人宋祁的《玉楼春》补写完整。

(4分)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依据课文填空。

(4分)①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③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3.根据提示默写。

(4分)①杜甫《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表达诗人远大抱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暗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

(4分)秋霁崔道融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4.这首诗题为“秋霁”,诗中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霁”字的?(2分)5.赏析最后一句“时有惊鱼掷浪声”的妙处。

(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14分)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一、物候知识基础1. 物候的定义-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冬眠、迁徙等。

2. 物候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是物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光照等,会影响物候现象的出现时间。

一般来说,温暖湿润的气候可能会使植物开花结果的时间提前,而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会推迟物候现象的出现。

3. 物候观测的意义- 物候观测有助于了解自然季节的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民可以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耕种、收获等农事活动。

同时,物候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通过长期的物候观测数据,可以分析气候的变化趋势。

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实例分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从物候角度来看,这里的“花”和“鸟”是物候现象的体现。

在春天这个特定的季节里,花朵盛开、鸟儿啼鸣是正常的物候现象。

但诗人处于战乱的环境中,看到美好的春花和欢快的鸟儿,却因感时伤世而落泪惊心。

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诗人情感的相互交融。

花朵盛开本是春天生机盎然的标志,而诗人却从中感受到了国家命运的飘摇,这种反差体现了物候在诗歌中的独特表意作用。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诗中的“桃花三两枝”是春天物候的典型表现。

桃花通常在春季开放,它的盛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涉及到动物对物候的感知。

鸭子能够最先感知到江水温度的变化,这是因为鸭子是水禽,它们与江水的接触密切。

这种物候现象的描写既准确地捕捉到了初春的特点,又充满了生活情趣。

从物候学的角度,它体现了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物候的垂直差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说明在平原地区,到了四月,大部分花卉已经凋谢。

[VIP专享]【历年真题】2015年山东菏泽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

[VIP专享]【历年真题】2015年山东菏泽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

2015年山东菏泽语文中考试卷及答案一、古诗词(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

(12分)1.将宋代词人宋祁的《玉楼春》补写完整。

(4分)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依据课文填空。

(4分)①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③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3.根据提示默写。

(4分)①杜甫《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表达诗人远大抱负的句子:,。

②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暗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句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

(4分)秋霁崔道融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4.这首诗题为“秋霁”,诗中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霁”字的?(2分)5.赏析最后一句“时有惊鱼掷浪声”的妙处。

(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14分)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

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

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

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

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

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2015年菏泽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年菏泽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一、古诗文(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12分)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2.①曾益其所不能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泉香而酒洌④宠辱偕忘3.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二)阅读诗歌(4分)4.霁:雨后或雪后天放晴。

诗中从“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江上如钩月”来表现“霁”字的。

5.写出鱼儿见钩月疑是钓钩,吃惊而逃的情景。

构思新奇幽默,别出心裁。

给诗平添了许多情趣。

6.A7.A8.①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9.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10.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第二空: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

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

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11.A12.绿色。

13.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14.使语言典雅而具有说服性,更生动形象的证明“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概述•唐宋大诗人诗中的植物物候•唐宋大诗人诗中的动物物候•唐宋大诗人诗中的气象物候目•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对现代的意义•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研究的展望录繁荣昌盛,思想开放,文化多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城市兴起。

唐朝积贫积弱,外患不断,但文化发展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诗词创作尤为繁荣。

宋朝唐宋时期的社会背景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诗体完备,诗艺精湛,诗人辈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诗词创作注重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和艺术手法的创新,如苏轼、辛弃疾等。

唐宋大诗人的创作特点宋朝唐朝四季更迭植物生长动物迁徙天象变化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现象01020304唐宋大诗人通过对四季的描绘,表现物候的变化和自然景观的变换。

诗人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如杜牧的《清明》中的柳树发芽。

诗人关注动物的迁徙过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燕子的迁徙。

诗人对天象的变化也有所关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对夕阳的描绘。

诗人笔下的柳树往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树发芽春天桃花的绽放常常被用来形容春天的美景,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桃花盛开樱花飘落是春天结束的标志之一,诗人们常借此表达对春光短暂的惋惜,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樱花飘落竹子生长夏天是竹子生长的旺季,诗人们常以竹子象征夏天的生机勃勃,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荷花盛开夏天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诗人常以荷花的美丽形象来表达对夏天的赞美,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桑树结果夏天是桑树结果的季节,诗人们常以桑树的茂盛来形容夏天的繁荣景象,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诗人笔下的菊花往往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开放秋天枫叶的颜色变化常常被用来形容秋天的美景,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宋诗中的物候

唐宋诗中的物候

拓展练习:1、说出下列诗所反映
的季节或物候特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 秋 初秋 冬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
诗文
物候
规律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1、草木有一年一 度的循环规律 2、循环随物候转 变。 物候有区域性
物候因地而异,因 时而异。 杨柳是初春的象征; 物候的地域性和历 史变迁是分不开的。 侯鸟与物候的关系
李白 王安石
李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杜甫
“东风已绿瀛州草……” 《扶风豪士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
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举例法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指出了物候学上 的两个重要规律。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循 环随着气候转移,春天到,芳草就苏醒了。唐代大诗人李 白的“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告诉了人们春天 到来的标志。唐代诗人李益的“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 青塞马多”,刘禹锡的《竹枝词》:“江上朱楼新雨晴, 滚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指出杨柳抽青,表示初春季节的到来。 举......例子,形象地说明了......,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说服 力。
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2、作者引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论证前文,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 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歌,又热爱 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 模拟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 何能掌握大自然语言,编成诗句。

2015年菏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5年菏泽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5年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word版)市二0一五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一、古诗词(30分)(一)经典诗文积累。

(12分)1.将宋代词人宋祁的《玉楼春》补写完整。

(4分)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1·世纪*教育网2.依据课文填空。

(4分)①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

(诸亮《出师表》)③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仲淹《楼记》)3.根据提示默写。

(4分)①杜甫《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表达诗人远大抱负的句子:,。

②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暗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句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4—5题。

(4分)秋霁道融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4.这首诗题为“秋霁”,诗中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霁”字的?(2分)5.赏析最后一句“时有惊鱼掷浪声”的妙处。

(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14分)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渊明独爱菊。

自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来源:21·世纪·教育·网】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
竺可桢宛敏渭
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

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

”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得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

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

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⑤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11.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领悟考验感悟 B.领略考验感觉
C.领悟考证感悟 D.领略考证感觉
12. 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2分)
1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2分)
14. 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1. A
12. 绿色。

13. 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14.使语言典雅而具有说服性,更生动形象的证明“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进而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2015山东荷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