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试验报告
玉米制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制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本实验旨在通过玉米制种实验,探究不同种植技术、品种特性以及环境因素对玉米制种效果的影响,为我国玉米制种产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玉米品种:利合16、华美1号- 实验地点: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朝元村,分三个试验点- 实验设备:测产工具、土壤养分测定仪、气候记录仪等2. 实验方法:- 种植技术:- 精细整地:深耕整地,冬前完成,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
- 施肥:底肥为主,有机肥3000-6000千克/亩,追施过磷酸钙25-30千克,氮素化肥15-20千克。
- 覆膜:选用厚度为0.008毫米左右,宽度70-90厘米的无色透明超薄膜,每亩用量3-4千克。
- 适期播种:按满天星加行比法种植父本,母本易宽窄行种植,宽行60厘米,窄行50厘米,打穴点播。
- 观察指标:- 产量:以每亩产量为主要观察指标。
- 品质:观察玉米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
- 抗病性:观察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 利合16品种平均产量为750千克/亩,华美1号品种平均产量为800千克/亩。
- 实验结果表明,华美1号品种产量略高于利合16品种。
2. 品质:- 利合16品种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指标均达到优良水平。
- 华美1号品种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指标略优于利合16品种。
3. 抗病性:- 利合16品种抗病性较好,发病率较低。
- 华美1号品种抗病性略低于利合16品种。
四、实验结论与建议1.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华美1号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方面均优于利合16品种。
- 通过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期播种等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玉米制种效果。
2. 建议:- 在玉米制种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制种技术水平。
永顺县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报告

永顺县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报告永顺县位于湖南省东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
其中,糯玉米是当地农民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
为进一步提高糯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本次引进了新品种进行试验。
一、引种目的1、提高产量。
新品种选育的目的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
通过试验,评估新品种在永顺县的适应性和产量表现情况。
2、提高耐病性。
糯玉米容易受病害影响,而新品种经过选育,具有更好的抗病性能,通过试验,验证其在永顺县的耐病性表现情况。
3、提高品质。
新品种的选育不仅考虑了产量和耐病性,还兼顾了糯玉米的食用品质和口感优点,通过试验验证其品质表现情况。
二、试验方案1、试验地点:永顺县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2、试验品种:引入经过选育的糯玉米新品种。
3、试验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全程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内完成,实行标准化管理,对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
4、试验指标(1)单位面积产量:以亩为单位,收获量计量单位为千克。
(2)病害情况:观测玉米叶面病害程度,选择阳光充沛的天气进行观测抗病性能。
(3)品质评估:对新品种和传统品种的口感和食用品质进行评估,包括籽粒大小、甜度、口感等。
三、试验结果1、产量表现新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明显高于传统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提高了15%,可以有效实现增产效果。
2、耐病性表现新品种的抗病性能良好,耐病能力显著优于传统品种。
在接种病菌后观测一周,新品种的病害情况轻微,证明其具有较好的病害防控能力。
3、品质表现新品种的色泽金黄,籽粒大小均匀,甜度适中,口感优良,得到了试验人员的一致好评。
传统品种的品质表现也良好,但与新品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四、结论在永顺县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的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中,新品种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包括产量增加、病害防控能力强、品质优良等。
因此,建议在永顺县推广栽培该新品种,以提高当地的鲜食糯玉米生产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皋兰县玉米新品种试验报告

治, 粘虫用 2 0 %杀 灭 菊 酯 2 5 0 0倍 喷 雾 防治 , 玉 米 螟 大 喇 叭 口期 亩用 2 5 %快 杀 灵 乳 油 5 0—1 0 0 g ,拌 直 径 2 m m 的水 洗 砂 1 5 k g 灌 心 防治 , 锈病用 1 5 %粉锈 宁 可 湿性 粉剂 1 0 0 0倍 喷 雾 防治 , 大 小 斑 病 在 防治 红蜘 蛛 时 ,加 入 1 5 %粉 锈 宁 1 5—2 0 0 g可 湿 性 粉 剂喷雾防治 。
相距 7 0 c m, 每穴播种 1 粒 种 子 。点 播 用 种 量 3 0~3 7 . 5 5 k g / h m 2 。
定 籽粒含水量( B L H 一 5 0 0 0水 分 容 重 测 定 仪 ) , 每样点重复测定 3
表 1 玉米品种试验理论测产统计表
注: 大行 8 0 c m, 小行 4 0 c m, 株距 为 2 2 c m, 保苗 7 5 0 0 0株 / h m2 ; 百粒 重 为 收 获后 晾 晒 至 含 水 量 1 4 %时 测 定 值 ; 理论产量 ( k g / h r n 2 ) =穗 数 平 均 穗 粒 数 百粒 重 ( 被 测定品种前三年平均数 ) 1 0 %- 5 8 5 %。
期 灌 第 四水 和第 五 水 。 生 育 期 中耕 除 草 4~ 6遍 。 在病 虫 害 防治
上 ,蚜 虫 用 5 0 %抗 蚜 威 可 湿 性 粉 剂 8 —1 0 g 加水 5 0 k g 喷雾防
2 试验要求
2 . 1试 验 设 计 试 验不设重 复 , 采 取宽窄行 种植 , 宽行 8 0 c m, 窄行 4 0 c m, 株距 为 2 2 c m,保 苗 7 5 0 0 0株 / h m 。 A、 B 、 C 、 D 四 个 小 区 区 长
宁县10个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报告

NongyiNongj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宁县 10 个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报告
郭丽英
(甘肃省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宁县 745200)
摘 要:选择种植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的玉米品种是提高玉米单产的关键,为此,结合宁县实际,引进 10 个玉米新品种设置品比试验,选择出适宜优良的品种,以便为大田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玉米;新品种;试验;宁县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6997(2019)12-0031-03
为了探索出适合宁县玉米生产的新品种,2018 年在宁县焦村镇吝店村进行了玉米新品种比较试 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参试品种共 10 个,分别为强盛 51 号、极峰 30、 宁 单 19 号 、 陇 单 339、 玉 源 7879、 甘 鑫 217、 豫 单 606、均隆 1217、丰和 96 和甘玉 801。 1.2 试验地概况
从表 3 可以看出,60 000 株 /hm2 密度下宁单 19 号产 量 15 375 kg/hm2, 居 第 一 位 ; 玉 源 7879 产 量 12 315 kg/hm2,居第二位;极峰 30 产量 11 910 kg/hm2, 居第三位;甘鑫 217 为 9 750 kg/hm2 第 10 位。
经表 4 方差分析,实测 F 值 14.65>F0.01 值 3.6, 说明品种间差异极显著。 经更进一步 LSR 法多重比 较,宁单 19 号与极峰 30、玉源 7879、陇单 339、强盛 51 号、豫单 606 差异显著,豫单 606 与丰和 96、甘玉 801 差异显著, 甘玉 801 与均隆 1217 差异显著、均 隆 1217 与甘鑫 217 差异显 著 , 甘 鑫 217 与 均 隆 1217、甘玉 801、丰和 96 差异不显著,豫单 606 与强 盛 51 号、 陇单 339 差异不显著; 宁单 19 号与极峰 30、玉源 7879、陇单 339、强盛 51 号、豫单 606、丰和 96、甘玉 801、均隆 1217、甘玉 801 差异极显著,极峰 30 与玉源 7879、陇单 339、强盛 51 号、豫单 606、丰 和 96、甘玉 801 差异极不显著,极峰 30 与甘鑫 217 差异极显著,甘鑫 217 与均隆 1217、甘玉 801、丰和 96、豫单 606、强盛 51 号、陇单 339 差异极不显著。
永靖县旱作区饲用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报告

永靖县旱作区饲用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报告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永靖县是一个主要以旱作为主的农业县,玉米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气候变化和土壤质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永靖县的玉米产量逐渐下降,给当地农民的生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提高永靖县旱作区的玉米种植效益,引进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新品种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永靖县的玉米种植主要依赖传统的品种,这些品种在抗病虫害、适应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有必要引进新的玉米品种,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
通过新品种引进试验,我们可以评估新品种在永靖县种植的适应性和效益,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种植选择。
通过本次试验,我们希望探索出适合永靖县旱作区种植的优质玉米新品种,为提高当地玉米产量和品质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也希望能够推动当地玉米种植业的发展,为永靖县的农业经济增加新的动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通过引进新品种,提高永靖县旱作区饲用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农民对于优质饲料的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试验分析,探讨新品种在当地种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为今后的玉米生产提供科学的栽培方法和技术指导。
期望通过本次试验,为永靖县旱作区的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和经验积累,推动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本试验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和步骤,以验证新品种在永靖县旱作区的适应性和生产潜力。
本试验的研究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试验区域和试验设计。
我们选择了永靖县旱作区作为试验区域,根据地形和土壤特点划分出多个试验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进行试验。
选择适宜的引种材料。
我们仔细筛选了多个饲用玉米新品种,经过实验室和小面积试验的验证,最终确定了适合在永靖县旱作区种植的新品种。
然后,进行品种的引种和试验种植。
在确定好试验区域和材料后,我们按照计划在适宜的时间进行种植,确保新品种能够充分展现其生长和产量的潜力。
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我们在试验期间对各个试验区的生长情况、产量表现和品质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观察,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新品种在永靖县旱作区的适应性和优势。
和静县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报告

1.试验品种引进玉米试验品种22个:新玉110、丹糯3001、先玉335、先玉1225、先玉1321、登海3631、登海8883、辽作1号、新玉47号、新玉108、九玉W03、九圣禾257、华西948、郁青272、新科910、新沃1号、正业8号、辽丹588、新玉24、郑单958、新饲玉12号。
2.试验过程所有玉米品种在同一田间管理条件下进行生物性状及产量对比,产量对比在两个不同时期进行测产,分为青贮收获产量和籽粒收获产量,筛选出适宜我县种植的优质高产青贮玉米品种3个、籽粒玉米品种3个、粮饲兼用玉米品种3个、复播玉米1个。
3.试验分析表一 玉米品种植物学性状调查记载表序号品种穗型粒色绿色叶片数(片)株高(cm)穗位高度(cm)茎粗(cm)穗长(cm)穗粗(cm)秃尖长(cm)穗粒数(个)1新玉110筒型黄色1724096.2 6.720.8 16 2.1 518.82 丹糯3001椎型黄色21309153.69.1 23.5 15.7 1.0 647.23先玉335筒型黄色19309.2106.28.120.2 16.70.8 693.24先玉1225筒型黄色203241057.1 22 16.5 0.9 6365先玉1321筒型黄色223141237.6 22 16.7 1.7 653.66 登海3631长筒型黄色2129898 6.8 24.0 18.2 2.0 6587登海8883长筒型黄色1924887.6 6.5 21.9 15.70.8 463.68 辽作1号筒型黄色20319.6114.2 6.5 15.6 18.1 0.8 666.89新玉47号长筒型黄色2128578.27 2316.2 3.7 662.810新玉108筒型黄色20329.8132.67.7 24.8 15.3 1.8 609.811九玉W03筒型黄色21303.895.4 6.8 23.6 14.9 0.8 731.212九圣禾257筒型黄色213321017.924.4 15.6 0.8 643.213华西948筒型黄色21326.81047.4 24.8 15.3 0.0 663.214 郁青272椎型黄色19328.1678.3 22 16.7 0.0 633.615新科910筒型黄色21319.4128.27.8 20.6 16.6 0.0 572.816新沃1号筒型黄色213261499.423.5 16.2 1.4 870.417宁单31号长筒型黄色203151488.322 14.8 1.8 666.818正业8号长筒型黄色192831287.623.9 19.2 1.2 677.219辽单588筒型黄色19277.41047.8 26.9 18.6 2.8 64220新玉24长筒型黄色19284121.28.2 24.9 18.8 0.9 697.221郑单958筒型黄色9252107.47.6 20.2 16.8 0.2 695.222新饲玉12号长筒型黄色18310.2180.47.6 29.0 16.4 3.3 692.8根据表一数据,从绿色叶片数分析,以新沃1号、新饲玉12号、郁青272、先玉1321、九圣禾257、新科910较多,均在16片以上;从株高分析,以郁青272、先玉1225、先玉1321、九圣禾257、辽作1号、新科910较高;从茎粗分析,以新沃1号、郁青272、宁单31号、新玉24、郑单958较粗。
永靖县旱作区饲用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报告

永靖县旱作区饲用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报告【摘要】本次试验旨在引进适合永靖县旱作区的饲用玉米新品种,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通过试验设计、结果分析、生长性状观察、产量和品质分析,评估新品种在当地种植的效果。
试验结果显示,新品种在永靖县旱作区表现出色,生长势强,产量稳定,品质优良。
结论部分对引进新品种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永靖县旱作区的玉米种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意见。
该次试验为永靖县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推动。
通过本次试验,为永靖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种植选择和发展机会。
【关键词】永靖县、旱作区、饲用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背景介绍、研究目的、试验设计、试验结果分析、生长性状观察、产量分析、品质分析、引进新品种的效果评价、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永靖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属于旱作农业区域,玉米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由于永靖县缺乏雨水资源,土地干旱贫瘠,传统玉米品种难以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导致产量低下,质量不稳定。
引进适合永靖县旱作区特殊环境的饲用玉米新品种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永靖县农业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开始开展饲用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工作。
通过引进优良的饲用玉米新品种,可以提高永靖县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满足当地畜牧业的需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本次试验旨在评估不同饲用玉米新品种在永靖县旱作区的适应性和产量表现,为当地农民提供科学种植建议,推动永靖县饲用玉米生产的发展。
通过本试验,希望能够为永靖县引进更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饲用玉米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试验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评估永靖县旱作区引进的饲用玉米新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以及生长性状、产量、品质等方面的性能表现。
通过对新品种进行试验观察和分析,我们旨在为永靖县旱作区的农民提供更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选择,同时也为提高当地玉米产量和品质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玉米引种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更新换代需求日益迫切。
为了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本实验于2023年在我县开展了玉米引种试验。
二、实验目的1. 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
2. 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玉米产业持续发展。
3. 提高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实验方法1. 试验材料:本次试验共引进了10个玉米品种,包括高产型、优质型、抗逆型等,以当地主栽品种为对照。
2. 试验地点:本实验在我县某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试验地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
3.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10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20平方米,每小区种植5行,四周设置4行保护行。
4. 试验方法:播种时间为2023年4月,播种密度为每亩3000株,播种后及时浇灌,保证出苗。
生育期间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试验顺利进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表现通过统计各处理产量,得出以下结果:(1)高产型品种:品种A、品种B、品种C产量较高,平均产量分别为820.5kg/亩、800.0kg/亩、790.0kg/亩。
(2)优质型品种:品种D、品种E、品种F品质较好,蛋白质含量较高,平均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0.5%、10.3%、10.1%。
(3)抗逆型品种:品种G、品种H、品种I具有较强的抗逆性,适应性较好。
2. 抗病性表现通过对各处理玉米病害调查,得出以下结果:(1)品种A、品种B、品种C抗病性较好,病害发生较轻。
(2)品种D、品种E、品种F抗病性一般,病害发生较重。
(3)品种G、品种H、品种I抗病性较好,病害发生较轻。
3. 抗逆性表现通过对各处理玉米的抗旱、抗寒、抗倒伏等性状调查,得出以下结果:(1)品种A、品种B、品种C具有较强的抗逆性,适应性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新品种试验报告
玉米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由于种植面积广、产量高,玉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的粮食主要来源之一。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不断推出新品种来进行试验,检验其效果。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玉米新品种试验报告。
一、试验概述
本次试验主要针对新品种玉米进行测试。
试验品种是“黄
玉米19号”,所种植的地区分布在江苏、河南、山东、浙江、安徽五省。
试验于去年3月开始实施,采取进行田间试种的形式,耗时半年。
二、试验结果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数据统计,试验结果如下:
1.产量提高。
与现有玉米品种相比,“黄玉米19号”平均单产提高了10%以上。
2.品质优良。
试验显示,“黄玉米19号”的甜度和口感明显优于现有品种,达到甜度10度以上。
3.适应性强。
试验在五省份的不同环境下进行,结果表明,“黄玉米19号”对不同气候、土壤条件都有一定的适应性,表
现出较好的生长状况。
4.抗病能力强。
试验中发现,“黄玉米19号”具备较强的抗虫、抗病能力,能有效地减少农民的投入成本。
三、试验结论
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新品种“黄玉米19号”是一种较为优
良的玉米品种,具备较高的产量、品质、适应性和抗病能力。
建议授权该品种,使得更多农民能够从中受益。
四、建议和展望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性产业。
新品种的不断推出,有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以及满足农产品对于品质、营养等方面的追求。
虽然目前“黄玉米19号”
表现良好,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未来,我们希望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推出更加适应性强、品质更优良的玉米品种,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