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赏析[修改版]

合集下载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是个奇怪的日子,我感到自己像个疯子一样。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样,也许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对人们的虚伪和自私感到厌恶。

我看到了很多人,他们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而我却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我不愿意参与其中,我不愿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我开始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让我感到一丝安慰,好像我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

我不再感到孤独,因为我知道我的日记会永远陪伴着我。

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疯狂。

我开始怀疑一切,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狂人,一个被世界遗忘的疯子。

但我也发现了一些真理,我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开始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左右。

我开始感到自由,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或许我并不是一个疯子,而是一个寻找真理的人。

我会继续写下去,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领悟。

我相信,通过我的日记,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借实行虚,以虚证实。

巧妙地运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的社会里,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概括。

独特的心理描写。

运用日记体形式,着重描写人物的心理,个性鲜明,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

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采用了对照的手法。

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

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

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更加突出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对白话的运用,比如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

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

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赏析1、鲁迅狂人日记赏析鲁迅的《狂人(日记)》讲述的是在一个“人吃人”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故事,以下是我整理的鲁迅狂人日记赏析,欢迎参考阅读!《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为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

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

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是我疯狂的一天,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在与我作对。

我不明
白为什么人们总是对我指指点点,仿佛我是个怪物一样。

我不需要
他们的理解和同情,我只需要自己的世界。

我走在街上,看着人们匆匆忙忙地赶路,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一
丝焦急和紧张。

我觉得他们都是一群奴隶,被生活的琐事所束缚,
而我是自由的,我不需要被任何人或事物所控制。

我来到了一家咖啡馆,坐在角落里,点了一杯浓咖啡。

我看着
窗外的风景,感受着咖啡带给我的苦涩和醉人的香气。

我觉得自己
就像这杯咖啡,独立而坚强。

回到家里,我拿起了笔和纸,开始写下我的思绪。

我觉得只有
通过文字,才能表达出我内心的狂热和不羁。

我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和对世界的看法,我觉得这些文字就是我内心的声音。

我知道自己是个狂人,但我不在乎。

我享受着我的狂热和独立,我不需要被别人定义。

我就是我,疯狂而自由。

这就是我的生活,
这就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全文+赏析_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全文+赏析_读书笔记

精心整理狂人日记全文+赏析_读书笔记狂人日记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

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晚上总是睡不着。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伽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久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

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

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

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

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

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

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

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我读了《狂人日记》,深受震撼。

这本书是由鲁迅先生所著,通过主人公的日记形式,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主人公在日记中描述了自己的疯狂和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和愚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描述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不公和压迫,以及对这种不公的愤怒和无力感。

他认为这个社会充满了虚伪和欺骗,人们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他对这种社会的不满和愤怒在日记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让人深感震撼。

此外,主人公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也令人印象深刻。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和残忍的,而社会的压迫和不公只是加剧了这种本性的表现。

他对人性的这种深刻思考,让人不禁感到震惊和思考。

总的来说,《狂人日记》是一部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的作品。

通过主人公的日记形式,作者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让人深感震撼,也让人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狂人日记全文+赏析_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全文+赏析_读书笔记

狂人日记全文+赏析_读书笔记狂人日记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遍,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

七年四月二日识。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

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晚上总是睡不着。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伽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赏析(一)狂人日记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

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

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表达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为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反叛者出现的,其中不无鲁迅自身的战斗光泽“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悼于前驱〞,狂人首先是猛士,他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充满着“义勇和正气〞,其力量来源于对封建制度的深刻认识。

二十年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意识开始萌芽的时代,当时对于这萌芽后的含苞欲放,还需进行一场血与肉的搏斗,狂人这样做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觉醒者的狂人发出了这样的诘问,正是对几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势力的疑心与否认。

狂人执着勇猛,看穿一切“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都是‘吃人’!〞用“吃人〞两个字作了简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

他对旧制度的这种纵横睥睨,通贯历史的深刻剖析,相当彻底地揭穿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

《狂人日记》的价值在于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动深刻地揭示出觉醒者向封建文化的宣战,亦即“表现的深刻〞。

狂人虽然已经觉醒了,对于觉醒后该怎样,他却认识很朦胧,但他那种反封建的勇猛与执着精神和坚决的信念无疑为知识分子作了表率作用,是值得他们学习的,这也正是鲁迅的目的所在。

在思想上,《狂人日记》表达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

鲁迅自述,《狂人日记》受到了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思想的影响,但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狂人日记》赏析我读鲁迅鲁迅,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

提起鲁迅,会觉得很熟悉,但是他深邃的思想却又有些难以琢磨。

一直以来,鲁迅饱受赞誉。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贵的性格。

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终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而我读到的鲁迅,是一个把时间看得贵如生命,把人民的觉醒当做一生的使命,把旧社会的黑暗揭露的体无完肤,把旧制度的残暴批判的淋漓尽致的伟人。

当然,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审视者和领导者,他也有着丰富的经历和平凡的生活。

只不过,他总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中,看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看出背后的根源。

一开始接触的鲁迅作品是充满童趣的,如《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里面写了我没听说过的神话故事,我没见过的花花草草,和那些能发出各种叫声的小虫子,这可比我自己的童年生活有趣多了。

他还在《故乡》中讲述了小伙伴闰土更加色彩斑斓的生活,让我不禁一边上课,一边幻想自己也能有那样的一段经历:在蔚蓝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西瓜地,我手握一把叉,像卫士一样全心守护者城池,而我的敌人就是那些藏在浓密的藤蔓中狡猾,灵活的獾猪和猹。

到了冬天,我就变成了一个机智的捕鸟者,在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支起一个筐,撒一圈秕谷,等待那些贪吃的小鸟雀一步一步走进我的陷阱。

那个时候读鲁迅,就像是听他讲故事一样,后来,才开始探寻他的思想。

有人总结,鲁迅的一生主要在思考三个命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是20世纪初的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一百年后的今天需要深思的问题。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有着不同的国民劣根。

因此我们要一边反省,一边深思,究其根源。

这是鲁迅带给我的最大的教导。

而旧时代劣根性,如愚昧麻木,封建迂腐,在阿Q和孔乙己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追根溯源,他们都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下面我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鲁迅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它既有尼彩的渺茫,又有安特莱夫的神秘幽深,还有鲁迅的深切的忧愤,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浓厚反封建思潮的“狂人”形象,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

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之所以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是因为“狂人”不是特指某一个发了疯的人,而是一批收到先进思想熏陶过,清醒了的革1 命分子的代表。

这也使我想到了阿Q,鲁迅只给他一个符号,叫什么都无所谓了,放眼望去,遍地都是阿Q。

整个国民,都是备受旧思想压迫,侵蚀得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1)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

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古怪的幻觉。

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但是狂人在别人的眼里是疯子,在鲁迅看来确实先锋。

鲁迅借助狂人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和逻辑混乱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解释了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敢于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

(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

(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

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

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

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

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

(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

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

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

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他在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2 除了深邃的思想,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同样值得学习。

(1)虚实结合。

鲁迅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做出了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

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

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

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象征手法的运用。

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象征黑暗社会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

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

(4)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对照。

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

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

第二篇:《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

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会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1 置,都已妥当了。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

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虚幻的幻觉。

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

(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

(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2 所作的历史概括。

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

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