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的解读

合集下载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是个奇怪的日子,我感到自己像个疯子一样。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样,也许是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对人们的虚伪和自私感到厌恶。

我看到了很多人,他们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奋斗,而我却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我不愿意参与其中,我不愿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我开始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让我感到一丝安慰,好像我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

我不再感到孤独,因为我知道我的日记会永远陪伴着我。

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疯狂。

我开始怀疑一切,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狂人,一个被世界遗忘的疯子。

但我也发现了一些真理,我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开始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左右。

我开始感到自由,感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或许我并不是一个疯子,而是一个寻找真理的人。

我会继续写下去,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领悟。

我相信,通过我的日记,我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课外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课外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课外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

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

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棗旁人侧目棗家人延医救治棗狂人复原。

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

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

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篇一: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

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

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

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

《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

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

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

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

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

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

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

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

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

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

《狂人日记》解读

《狂人日记》解读

解读《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作《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一篇振聋发聩的千钧之作,解读起来确实颇费神思,因为它文白间杂,主体部分又似乎语无伦次。

但作者思维严谨思想深刻而且具有过人的语言驾驭能力;正是他创作的这样特别的“格式”,才能承载特别之意蕴。

若能从情节、人物、主题、手法四个方面的各自不同的两个层面去解读,或许可以不太费劲地感悟这经典的千钧之作的特别分量。

所谓四“两”:第一,两层故事;第二,两个人物;第三,两种“吃人”;第四,两重叙述与反讽。

第一,两层故事表层按照序言概述,可以把《狂人日记》看成一个犯“迫害狂”的病人之故事,将十三则日记,切分为下面四个部分:1 回乡警觉着有人要吃自己(第一、二节)2 看病发现吃人有来历并又将开始(第三至六节)3 发作与吃人者辩论与劝说(第七至十节)4 平复发现自己也吃过人便呼救孩子(第十一节至结束)深层根据序言与主体部分深层含义,又可把《狂人日记》视为一个反封建战士的历程,十三则日记,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 觉醒观察现实,感到周遭都是“吃人”者(第一、二节)2 探究联系历史,发现“吃人”的本质与形式(第三至六节)3 抗争与“吃人”者正面交锋,斥责“吃人”的无理而有害(第七至十节)4 反省意识到自己也曾“吃人”,绝望中呐喊救救孩子(第十一节至结束)显然,外层狂人的故事是“宾”,而内层战士的历程是“主”。

第二,两个人物从表层看,小说写的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他多疑猜忌,被兄长带回家乡,却不肯配合治疗,到处乱走,胡思乱想,甚至还和前来治疗的老中医及年轻的心理医生发生争执,对大哥不满,大嚷大叫引来不少看热闹的,之后,在家人的关照下,总算平复,痊愈后,便到外地等官做去了。

从深层看,小说塑造的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一个思想的启蒙者。

他目光敏锐,思想深刻,从现实的观察到历史的研究,发现了整个社会沉浸在一种“吃人”的文化中,“吃人”不但时常发生在身边,而且因为被“仁义道德”掩饰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吃人”者既像狮子一样残暴,又像兔子一样怯弱,而且还像狐狸一样的狡猾;“吃人”者并非少数,每一个被吃者也都怀有“吃人”的思想,即便像自己这样的清醒者也曾被“吃人”文化污染过,不自觉地“吃”过人。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附件】:
- 《狂人日记》原文
- 《狂人日记》中文翻译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精神病医院条例:指我国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旨在规范和保障精神病人的权益与治疗。

2.人权宣言:指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宣告了世界各国对于个人权利的普遍共识和保障原则。

3.革命:指对社会制度或政治体系进行根本性变革的行为或过程。

【《狂人日记》赏析】
第一章:狂人日记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通过一位病人的疯言疯语,揭示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种种怪象。

本章主要介绍了小说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事迹。

第二章: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概述
在这里,我们将对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详细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三章:狂人日记的思想与主题解读
通过对狂人日记的思想与主题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通过病人的狂言疯语,表达了他对旧社会的愤怒和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

第四章:狂人日记的艺术特点分析
在这一章节中,小编将详细分析狂人日记的艺术特点,包括鲁迅独特的写作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

第五章:狂人日记与社会背景的关系探究
通过对狂人日记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进行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创作该作品的目的和意义。

第六章:狂人日记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本章主要从狂人日记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剖析,说明该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狂人日记深度讲解

狂人日记深度讲解

狂人日记深度讲解引言:《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由鲁迅先生创作于1918年。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一个被社会压迫和痛苦折磨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主要人物、情节分析和思想内涵等方面对《狂人日记》进行深度解读。

一、背景介绍《狂人日记》发表于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击,人们开始反思传统观念的合理性,并探索新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二、主要人物《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个被称为“狂人”的人物,他是一个在社会中受尽压抑和痛苦折磨的普通人。

他深受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束缚,感到自己无法适应这个世界。

他的疯狂表现在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对自己内心的探索上。

三、情节分析《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整个小说情节紧凑,充满了悬念和反转。

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疯狂行为和思考,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虚伪。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疯狂来唤醒人们的良知,让他们意识到现实的荒谬和不公。

四、思想内涵《狂人日记》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上。

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行为和思考,鲁迅先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虚伪。

他通过讽刺和批判来呼吁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盲从和崇拜权威。

他认为只有通过疯狂的方式才能唤醒人们的良知,让他们意识到现实的荒谬和不公。

五、举例分析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疯狂行为和思考来揭示社会的黑暗和虚伪。

例如,主人公在日记中记录了他与一位官员的对话,这位官员以权威的身份对待主人公,让他感到无法忍受。

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疯狂行为来反抗这种不公,他公然攻击了这位官员,并批判了他的虚伪和权力欲望。

这一情节展示了主人公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不公的不屈抗争。

六、结论《狂人日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社会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

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行为和思考,鲁迅先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虚伪,呼吁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盲从和崇拜权威。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我开始读《狂人日记》,这是一本充满了狂言疯语的书。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自己的疯狂思想和行为,让人不禁感叹他的狂妄
和孤独。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类的失望。

他认为
人类是一群愚蠢而自私的动物,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他对这种社会现象感到愤怒和无奈,于是选择了与社会脱离联系,
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书中,作者对自己的疯狂行为进行了详细描述,比如在大街
上大声嘲笑行人,或者在公共场所大肆挥霍金钱。

他的行为让人感
到震惊和不解,但也让人对他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兴趣。

通过《狂人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自我
的反思。

他试图通过疯狂的行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同
时也在寻找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这本书让人深思,也让人感到
震撼。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对社会的态度和对自我的
认知。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些疯狂的想法和行为,而这本书正是在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疯狂,而不是逃避或者掩饰。

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世界和谐相处。

狂人日记解读

狂人日记解读

狂人日记解读引言《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一。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叙述了一个疯狂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所见所闻,通过他的狂言疯语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了一种病态而又深刻的人性。

本文将对《狂人日记》进行解读,探讨其主题和意义。

主题一:精神病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压力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不断的竞争、物质追求的浮躁、人际关系的复杂等等,都让人们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

对于主人公来说,这些压力变得不可承受,从而导致了他的精神病。

主人公的精神病主人公的精神病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反抗和批判。

他在疯狂中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愤怒,通过荒诞的言行展示了社会的荒谬和虚伪。

主题二:狂言疯语的艺术性语言的解构与重构《狂人日记》中的语言既混乱又有序。

主人公的疯言疯语打破了常规的逻辑和语法,但又具有独特的内在结构。

这种语言上的解构和重构,在表现主人公的精神状态的同时,也展现了鲁迅对语言的思考和创新。

笑与哭的边界模糊主人公的言行中,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愤怒和绝望,但又夹杂着荒诞和幽默。

笑与哭在《狂人日记》中的边界显得模糊,通过夸张和荒唐展现出了痛苦的另一面。

主题三:人性的批判与反思社会伦理的腐败《狂人日记》中对于社会伦理的批判是十分尖锐而深刻的。

主人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揭示,指出了道德的沦丧和伦理的腐败,让人们深思。

人性的丑陋与自卑主人公的疯狂也揭示了人性的另一面,即丑陋和自卑。

他的病态和憎恶都源自于对自己的否定和对他人的看衰。

这让我们反思人性的复杂性,以及自身对于他人评价的过度重视和依赖。

结论《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表达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呈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荒谬。

该作品既是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于人性的反思和探讨。

通过对精神病、狂言疯语和人性问题的刻画,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展现了对真实和理想的希冀,以及对社会进步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在《致许寿裳》中这样写到: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
第三课时
一、狂人的命运
1、序言中狂人的大哥和“我”,都是直接出场,而“狂人”则是间接在场。由我告知读者狂人正是自己日记的命名者,有这样一句“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自己为自己取名为“狂人”,由此同样表明了一种观点,“狂人日记”是他对自己过去日记,也可以说是过去一段生命状态的定性。
一、
1、导入(可由《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导入)
2、介绍小说创作的原型
狂人的原型是鲁迅的表兄弟,不过不是小说开头所写的“余昔日在中学校时的良友”,而是鲁迅的一个亲戚,在西北作幕僚,忽然说同事要谋害他,逃到北京来躲避,可是没有用。他虽然住下了,但还是很恐慌,要逃跑,换了一个又一个房间。鲁迅安顿他,劝慰他,却苦于怎么说都没有用。有一天这位亲戚极为恐惧地朝鲁迅喊:“今天就要被拉去砍头了!”并颤抖着拿出一封绝命书。鲁迅认为他精神错乱了,送他去池田医院时,沿途的巡警又吓得他面如土色。医院里治了一星期,无效。鲁迅托人送他回了绍兴。这事发生在1916年。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酝酿了两年之久。
3、狂人为什么总是感觉别人都想吃他,在刚才读的这几小节中,他为自己找到的大家要吃他的原因是什么?
P45,第二节,“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现实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我国封建主义统治的长久历史。
第三节,狼子村的一个大恶人被吃了,马上联想到自己“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踹了古家的簿子如何理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狂人?
二、狂人的呐喊
1、在明白了举国上下,举族之中无一例外地吃人之后,狂人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的疑问,体现了什么?
从绝望中要希望,从“无”中要“有”的意志和挣扎,他抓住的最后一根拯救的稻草:“救救孩子”与其说是“救救孩子”被吃的命运,不如说是“救救孩子”,不要让他们成为“吃人的人”的呐喊。而这正是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的可怕到无以复加的“我怕的有理”(回到小说第一节)。
二、认真阅读小说,说一说自己读不大懂的地方。
老师可画一画重点字词。
三、研读序言
研读目的:鲁迅在小序中实际早已先置了引起日后争论不休的三种观点,他在正文之前安排了一个小序,小序虽短,却有三人出场,他们对狂人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态度,正是这三种态度,赋予了狂人多重形象的特征。
1、小序中一共有几个人出场?狂人的哥哥,我,狂人
2、从序言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的最终命运怎样?从哪一句我们可以看出来?
哥哥的话,“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候补”,即“听候委用”之意,这说明了什么?
联系P51,第十节,狂人大声疾呼“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做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立即改了,从真心改起……”正像鲁迅对娜拉走后,从事例上推想起来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一样,狂人的命运也只能不是被吃掉,就是加入吃人的行列。
此中的比喻不仅交代了狂人的过去,也点明了狂人致命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了在“我”的心目中,狂人不是大哥心目中的精神病患者,而是一个勇猛的反封建的斗士形象。
二、从小说中的“我”对日记的撮录,思索“吃人”背后深刻的内涵
从小序中我们可以得知,《狂人日记》共两册,经“我”“撮录”后仅余不到六千字,其间的删减不可谓不大,因此我们可以说《狂人日记》正是“我”用狂人话语,按自己的观点思路串联而成。
提示:狂人的大哥能够坦然面对狂人对他如此歪曲与攻击,显然是把狂人的话不当话,疯人的言语无效,把他看作是个曾害神经病的患者,一个真的“疯人”。
第二课时
(内容较多,一课时不一定够)
课时目标:
①感受小说叙述者“余”心中的狂人形象。
②大体理解小说“吃人”的内涵。
一、小序中我用什么词来形容狂人?
“迫害狂”,准确地讲,应该是“被迫害狂”
举例分析:P47,第四节,狂人被何先生告知:“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时,狂人想的是“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如果这段话仅是对大哥请来何先生诊病的反应,冠以这两人的名字,针对这两人而发,那不过就是一个神经病患者的典型病例,但把何先生、大哥的名字改为“他们”“他们这群人”之后,就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家一户(母亲和孩子,大哥、妹子),而覆盖了整个“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和“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中国社会和国人,甚至可以更广。
④狂人要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下手。
⑤因狂人说破他们的“隐情”,“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忽然显出凶相”,给狂人罩上了“疯子”的名目,以便“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
⑥妹子是被大哥吃掉的
⑦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引咎于“大哥正管着家务”。
问题二:阅读小序中对狂人大哥的描写,见到“远道来视”的小序叙述者“余”,“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以向旧友证明弟弟“当日病状”,并告知“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思考,狂人的大哥对待狂人是一种什么态度?
《狂人日记》教案初稿
教学目标:①把握小说内容。
②透过狂人的大哥、“余”和“狂人”的眼睛,感受狂人多重形象特征。
③试着理解小说主题。
④激发学生阅读与探索鲁迅小说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感受“狂人”多重形象特征,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课时:3---4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①阅读小说,初步感知小说内容。
②感受“狂人”在大哥眼中的形象。
3、人们一提起《狂人日记》,首先跃入脑海的便是“吃人”二字,不管你有没有读过这篇小说,只要是读过中国现代史,都会知道一句名言,就是“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P46)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强者吃弱者,弱者又吃更弱者,于是吃人的筵席就排得很长了。几百年的理学,几千年的仁义道德。封建统治者在举起屠刀的同时,使用着各式各样的软刀子。鲁迅既反抗屠刀,又辨认软刀子。辨认的艰难在于:仁义道德贯穿了封建社会的教育体系。(选自《品中国文人——鲁迅》)
补充:中国封建文化主要是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
2、第一节开头提到“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这个“他”是指的是谁?
网上参考:月光很显然是一种指代,一个隐喻(就像文本中“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一样)。狂人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然后接着说“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看见月光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所指的是美好、善、和谐、圆融等等。
不是,完全是狂人的心理感受。人物感受和具体遭遇是错位的。
补充:中国传统小说是以情节性为主的,直接写人物为主的,叫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都是人物本身的动作和对话的连续性。而鲁迅的短篇小说,情节可以不作完整的交代,情节的连续性,可以处理成断断续续。而是在人物感受和具体遭遇的错位中,营造人物的内心结构。例如我们之前学过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死,茶坊的感受是“穷死的”,鲁四老爷的感受是“死的不是时候,可见是一个谬种。”……
问题:
1.“余”以“迫害狂”来形容狂人,但是小说中他并没有写一个受了什么超乎寻常的被迫害者,而是写了一个害怕别人吃的被迫害狂,阅读小说的第二、三、四、五,哪些人想害他?
提示:赵贵翁、一路上的人、小孩子、街上的女人、狼子村的佃户、我的哥哥、医生都想害他。
2、而这些人和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狂人的真实遭遇?
1、序言中提到这样一句话,“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息易去。”(可让学生翻译一下这几句话),说的是《狂人日记》中的人名全经“余”重新命名。快速浏览一下第二节到第五节,经过“我”将实名“易去”之后,都替换成了哪些名字?(先让学生找,然后再分类概括)
第一类:被“我”赋予了第二类:年龄性别称谓。小孩子、娘老子、街上的那个女人。
第三类:归属了亲属关系称谓。大哥、妹子、母亲、儿子。
第四类:具有了象征性质的称谓。古久先生、大恶人、青面獠牙的一伙人、吃人的人、合伙吃我的人。
第五类:使用人称代词做称谓的。他们、你们、路上的人、那伙人。
2、思考:这样的称谓和具体的实名有何不同?
狂人“怕”的对象由个体变成了类型。
2、结合小序中对大哥的描写,思考大哥对狂人的态度。
问题一:阅读小说的第三、四、五、七、十、十一节,画一画写大哥的句子,看一看狂人眼中的大哥是什么样的人?
①吃人的人
②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吃人的是我哥哥。
③大哥教唆“吃人”(讲书的时候说“易子而食”“食肉寝皮”)“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小说中还有很多的内容,在教案中没有涉及到,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灵活处理,有很多难懂的句子(例如第七节中关于“吃人”的方式,第八节中很多句子揭露了人们对“吃人”这一可怕事实所持有的态度的不同,也比较难理解),可以领着学生体会一下,或者再帮助学生梳理一下小说的内容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