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读后感
名著《狂人日记》读后感

名著《狂人日记》读后感7篇名著《狂人日记》读后感(篇1)寒假期间,我看了一本《鲁迅专集》,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学集《故事新编》等组成。
我对《呐喊》中一篇《狂人日记》影响非常深刻,它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和地位。
鲁迅先生用讽刺手法对封建社会猛烈批判,他同情弱者,痛恨以强欺弱。
书中描绘”狂人”是一位”疯人”他看到封建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他时时需要提防被他人吃掉,又担心他吃了别人的肉,过着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生活。
从疯人的跳跃的思维中我能看到可怕的封建社会,老百姓永远受上层社会的人欺压,过着痛苦的生活。
想到我们现在过着多么幸福,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多么幸运,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了推翻封建社会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并且要学习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为崇高理想努力奋斗精神。
名著《狂人日记》读后感(篇2)在这个短暂又漫长的暑假里,我无意中闯入了狂人臆想的世界。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我的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
在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狂人发病,旁人侧目,家人延医救治,狂人复原。
”大家是否觉得鲁迅真的将我们带入了狂人的世界?站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或许我们就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了。
在我的深刻记忆里,有这样几个令人心寒、胆颤的情节: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当我看完了这样的情节,说实话,内心的承重有些让我无法负担。
这样的一个狂人,狂到不相信社会,不相信亲人,甚至不相信有人性的存在,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悲剧?!虽未处在那时,但鲁迅笔下狂人狂行下表层批判的封建传统社会,却令我心颤不止。
名著《狂人日记》读后感(篇3)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狂人日记读后感15篇

狂人日记读后感15篇狂人日记读后感1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
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读后感《狂人日记读后感550字》。
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
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
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10篇)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10篇)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10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看的时候起还真担心读不懂,打开电脑,我静静地读了起来……。
文章不是特别长,分为好几篇,一天一篇,跟日记一样。
从“狂人”的日记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一个特别黑暗残暴的社会。
所有的人都想着如何去吃别人,就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放过,比如文章中的大哥,主人公的妹妹就让它给吃了,而且父母生病,还要把自己的腿上的肉割掉,蒸熟让父母吃掉。
还有杀了犯人,还有生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还有每天都是惊险的一天,都有人惦记着要吃你,描写出了一个可怕无情的人吃人的社会,黑暗恐怖让人害怕的一群人,读来让人胆战心惊。
这不就跟当时的情况相同吗,你不吃别人,别人就要来吃你!主人公“狂人”到底是真狂还是假狂?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罢了。
最后,鲁迅还感叹地说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其实是在文章中的结尾说了一个含义超深的句子,以此来唤醒国人反抗当时黑暗社会的意识!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2我高度赞扬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我性格的形成与鲁迅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启蒙时期读的书都是鲁迅的,当然环境因素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可是我当时都是带着鲁迅的书去吃饭的,吃饭的时候,还是不看书好。
我现在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那一份快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惆怅,一种自我解嘲、忘不了的惆怅。
我该不该转过身来责备鲁迅写的作品?当然不,我终究还是我,鲁迅终究还是鲁迅。
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25篇)

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25篇)狂人日记读后感篇一“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
他认定此刻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
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
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
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
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头会写些什么《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十分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
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
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述,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
是啊,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优势谁是能足以相信的呢当然了,除了自我,还有谁呢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但仅想保护自我,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这篇小说是描述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柔和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
他认定此刻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
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读《狂人日记》有感及心得体会10篇

读《狂人日记》有感及心得体会10篇读《狂人日记》有感及心得体会(精选篇1)书中最让人感悟深刻的还是《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是中国现代小孩所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我们深深的为鲁迅先生的文采所倾倒。
文章讲述的是人吃人的世界,封建的社会对人的残害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
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
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鲁迅看到当时社会的无线黑暗,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封建的残余思想舒服,不可自拔。
他敢于直面,敢于呼喊群众奋起反抗。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日记》成为了五四运动的范本,成为反对旧文化的标本。
看了这文章之后,我们看到了新的曙光。
看到新的希望。
读《狂人日记》有感及心得体会(精选篇2)最近读了鲁迅的很多作品,喜欢他的笔风和爱国忧民的情感。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也算是经典中的经典了,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现象,虽然借用了一个“疯子”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事物,但却从中敏锐地看出了当时“人吃人”的黑暗现象,和当时人情世故中的人们的一些不同心态。
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15篇)

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15篇)狂人日记读后感1狂人也来自吃人的“家族”,他同样肩负着历史的因袭的重担。
但是他开始觉醒了,他敢于挣脱“从来如此”的传统束缚,热烈地向往着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新时代。
他真诚的自省:“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他所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要把被吃的人群从悲剧中拯救出来,通往光明的未来。
狂人是一个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叛逆者。
当然,他还不是新时代的“真的人”。
他看出大哥一伙“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好继续吃人的阴谋。
”却还想“劝转”他的放弃“吃人的心思”。
对吃人者的“劝转”思想,显然是“狂人”思想上的一个局限。
但是,狂人却毕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与封建传统相决裂的真正的叛逆者。
是他发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也是他敢于对“从来如此”的“吃人”旧秩序提出怀疑和挑战,同时,又是他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预言,并为此而寻求新的道路。
他反映着经受几千年的沉重封建压迫的人们开始觉醒,开始反叛。
他是凝聚着时代艺术的叛逆者的形象。
在欧洲,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以他著名的《神曲》第一次向人们提示了新时代的思想而成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在中国,给中国人带来崭新时代感的第一篇不朽之作,则是鲁迅的《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以惊世骇俗的思想和艺术力量显示了历史已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显示了中国文学已告别了历史的过去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正如沈雁冰的在《读之呐喊》一文中回忆到当时读这篇小说的感受时说,简直感到“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也如张定璜在《鲁迅先生》中说,《狂人日记》使他觉得:“我们就譬如从薄暗的古庙的灯座底下骤然间走到夏日的淡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
狂人日记读后感2我是极其推崇鲁迅的,很大程度上,我的个人性格形成其实和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狂人日 记》读后感(最新精选28篇)

《狂人日记》读后感(精选28篇)(一)《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鲁迅创作,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字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而著称。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读后感:首先,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
主人公的疯狂言行并非无端,而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抗和逃避。
他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质疑,让人们不得不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处境。
其次,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观察和思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封建制度的讽刺、对民族精神的探讨,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鲁迅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直面社会现实,呼吁人们觉醒和改变。
此外,小说还通过对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心理变化的描写,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虚无,引发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狂人日记》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揭示,展现了一幅荒诞而深刻的社会画卷,让人们反思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引发了对人生、社会、文明的种种问题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人类思想的一次深刻挑战和探索。
(二)《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由鲁迅创作,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观察。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读后感:首先,我被小说中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所震撼。
通过孔乙己这个角色,鲁迅展现了一个边缘人物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孔乙己虽然是个酒馆中的疯子,但他的种种言行却反映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和无奈。
他的孤独、失落以及对人生的绝望,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人性的种种表现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其次,我对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对酒馆这一小小空间的描绘,鲁迅实际上揭示了整个社会的丑陋和虚伪。
在酒馆里,人们互相嘲笑、欺凌,社会地位低下的人被排斥和歧视,这种种现象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冷酷和不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文章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书
中的《狂人日记》。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
─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
轻人。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
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
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
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
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
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
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为现代小说史上第
一个反叛者出现的,其中不无鲁迅自身的战斗光泽‚有时候
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悼
于前驱‛,狂人首先是猛士,他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充满着
‚义勇和正气‛,其力量来源于对封建制度的深刻认识。二
十年代,是思想启蒙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意识开始萌芽的
时代,当时对于这萌芽后的含苞欲放,还需进行一场血与肉
的搏斗,狂人这样做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觉醒者的
狂人发出了这样的诘问,正是对几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势
力的怀疑与否定。狂人执着勇猛,看穿一切‚我翻开历史一
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的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
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都是‘吃人’!‛用‚吃人‛两个
字作了简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和批判。他对旧制
度的这种纵横睥睨,通贯历史的深刻剖析,相当彻底地揭穿
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狂人日记》的价值在
于以‚狂人‛特有的心理躁动深刻地揭示出觉醒者向封建文
化的宣战,亦即‚表现的深刻‛。狂人虽然已经觉醒了,对
于觉醒后该怎样,他却认识很朦胧,但他那种反封建的勇猛
与执着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无疑为知识分子作了表率作用,是
值得他们学习的,这也正是鲁迅的目的所在。
在思想上,《狂人日记》表达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
建精神。鲁迅自述,《狂人日记》受到了果戈理同名小说和
尼采思想的影响,但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
的超人的渺茫‛。《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
批判是多层次逐步展开的:第一个层次是先从外部环境上揭
示吃人的普遍性, 进而通过狂人的联想,把历史和现实具体
的肉体上的吃人,上升到了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的更深
的层次。第二个层次,从家庭内部着眼,来透视封建礼教所
依存的基础――家族制度的罪恶。‚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
制度的象征。‚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
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
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中。第
三个层次,通过狂人的自我反省,把封建纲常名教‚吃人‛
的含义引向了深广:狂人也被纲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
尤其是狂人所说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显然不仅
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之下
的‚中国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最深
层次的揭露和批判。
鲁迅先生的小说,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没有神奇
出众的英雄,更没有鲜血淋漓的内容。出现在鲁迅笔下的,
可以说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人和事,《狂人日记》
就是一个例子。希望同学们能多品读些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