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基础上的独创_比较鲁迅的_狂人日记_与果戈里的_狂人日记_

合集下载

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

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

果戈理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自然派创始人。

他的《狂人日记》(1835)以尖锐的讽刺笔墨,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地主阶级、沙俄官僚集团以及官僚专制制度对“小人物”自尊、人格的残酷践踏,同时,又剖析了“小人物”身上的弱点,揭示了狂人悲剧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其深沉而博大的人道主义同情。

鲁迅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他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深恶痛绝。

他的《狂人日记》(1918)是作者经历了长期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汇集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等复合情感,小说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弊害,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的残酷和黑暗。

这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书”。

小说犀利地锋芒直指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既体现了作者反封建的勇气,更表达了他那忧愤而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

两位作家的同名小说对封建制度的揭露达到了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功效,同时又都抒发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鲁迅精通外语,曾翻译过果戈理的作品,并称赞果戈理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对果戈理的现实主义手法大加赞赏。

是他第一个把果戈理介绍到了中国。

由此可见,鲁迅在淤收稿日期:2017-05-03基金项目:景德镇学院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外国文学教学中原著阅读与名著新解读研究”(JYYB-17-15)作者简介:杜慧春(1964-),女,浙江永康人。

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化、西方文学方向研究;郭琦(1995-),女,江西泰和人。

在校本科生,主要从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研究。

杜慧春,郭琦①(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小说内容、体裁、结构、表现手法上有着惊人相似,但在“狂人”形象内涵、象征寓意、意象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本质区别。

再读两位大家的此同名小说,其精妙意蕴深感历久弥新,值得再探。

关键词:狂人;貌似神殊;狗;救救孩子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17)04-0038-06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深受果戈理的影响,但细细品读这两部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对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借鉴与创新。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关系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关系

宗教 与神 话本就 相互 交织 ,你 中有我 ,我 中有你 , 因而神
治 理庶 民 、组织 生计 的凡俗 事务 。如此 ,神 话与历 史融 为 话 受到人 们 的推 崇和 喜爱 自是合情 合理 。 体 ,人神不 分 ,神不 是高 高在上 而是 直接 参与现 实 。而 结 语 : 从对 中希 神话 异 同的 比较 过 程 当 中,我 们 可 希 腊位 于爱 琴海和 爱奥 尼亚海 环抱 之 中,具 有十 分有利 的 以窥见 两种不 同文 化背景 下所 折射 出的人类 对天 地宇 宙共 海 运和 经商 条件 。希腊人 惯 于迁 徙 ,善于经 营 ,勇于 冒险 。 同的探 求 以及 对美 好生活 的 向往和 希冀 ;能够 更加深 入地 所 以现 实反 映在神 话 上就表 现为 :希腊 诸神 高居 奥林 匹斯 认 识两 国神话 的永 恒 的艺术魅 力 ,感受他 们对现 代不 同艺
道 我 为什 么是个 九等 文官 ? 为什么恰 巧 非是个 九等 文 官不 否 定和 彻底地 批判 。狂人 毫无 遮掩地 揭露 说 : “ 翻开 历史 可? ”Ⅲ可 是,他 只 是 一个 沙皇 制 度的 揭露 者 ,却毫 无 推 查 ,这 历 史没有 年代 ,歪歪斜 斜 的每… 页上都 写着 ‘ 仁
鲁迅 《 狂人 日记 》中 的狂人 ,虽然 也被 诬蔑 为疯 子 , 其实 是一位 反封 建 的战士 ,是一 位 “ 五四 ”运动 前夜 黑暗
人 ”两 个字来 概括 封建道 德和 封建 制度 ,这是 何等尖 锐有
力! 何 等深 刻彻 底 ! 鲁 迅 的狂人 具有 大无 畏 的战 斗精 且 ,作为 主人 公的狂 人 ,其 理想 却 义 道德 ’几个 字 。我横 竖都睡 不着 ,仔细 看 了半夜 ,才从 字缝里 看 出字 来 ,满 本都 写着 两个 字 ‘ 吃 人 ’! ”口 用“ 吃 是 当西 班牙 皇帝 ,是 一个失败 了 的个 人主 义英雄 。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摘要:1918年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与1834年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承接与革新的联系,本文从文体、风格、主题三方面作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狂人日记》;果戈理;鲁迅;文体;风格;主题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05-02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联系呢?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说: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出现了……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鲁迅这段话公示了自己写作《狂人日记》是受了果戈理的影响,并且自己评价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下面本文就从文体、风格、主题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

一、文体中国古来并无日记体小说,章回体是中国小说的典型模式。

章回小说讲求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以情节取胜。

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是章回小说的杰出范例。

中国日记体小说真正开始于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部由13则日记构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

然而,鲁迅的这部划时代的杰作却是果戈理直接影响的结果。

从文体上看,两部作品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

从篇幅上看,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20则,鲁迅的《狂人日记》有13则。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每则都有明确的日期,从相对具体的10月3日、4日开始,历经11月和12月的数天,再跳跃到2000年4月43日和3月86日,乃至后来无法辨别的某月、某日等,尽管有些荒唐,但依旧符合“日记”的特征。

相比之下,鲁迅的《狂人日记》并没有明确地标明日期,而只是用中国数字的”一”、“二”、“三”……来表示。

尽管有些差异,但仍然都属于“日记”的文体范畴。

如此一来,鲁迅的某些独创就相对大打折扣了。

因为鲁迅《狂人日记》使用的文体,果戈理早在80多年前就已经用过了。

中外小说对比鲁迅《狂人日记》-果戈里《狂人日记》上课讲义

中外小说对比鲁迅《狂人日记》-果戈里《狂人日记》上课讲义

作学合神《 用革,与狂 。命深崭人
的刻新日 实地而记 绩体完》 ,现美将 起了的彻 到思艺底 了想术的理
Nikolay (Vasilyevich) Gogol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 里·亚诺夫斯基,笔名果戈 里。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
主旨:《狂人日记》在于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
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 。
主要内容:《狂人日记》的字里行间,充溢 着作者的人道主义激情和对官僚等级制度的 愤慨以及对沙俄反动腐朽社会的厌弃!沙俄 官僚机构中的阿谀奉迎,追求虚荣,趋炎附 势等卑劣风尚,在《狂人日记》中受到了一 次严正的裁判。正是立足于这种民主思想倾 向的基础上,果戈理既同情波普里希钦的不 幸遭遇,又讥讽他长期在政府高级机关中养 成的官场通病。
主旨:《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
度和礼教的弊害”。
主要内容: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
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 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侩子手假扮,是来“揣 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 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 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 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 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 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 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 篇作品,。它也是中国第一部 现代白话文小说。内容大致上 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 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 舞了中国人民,使对辛亥革命的 失败 和国内政治的黑暗感到愤怒、失望的 鲁迅也极为振奋。他看到了“新世纪 的曙光”,投入了革命的潮流,向罪 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发起了 冲锋,挥笔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最新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差异性比较-精品

最新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差异性比较-精品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差异性比较果戈理,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狂人日记》影响了我国鲁迅、张天翼、叶圣陶、老舍,以及蒋子龙、高晓声、张贤亮等作家。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其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启发。

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近几年(2007年以来)研究的文章不下百篇,相当一部分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回顾学者的研究成果,多从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特征、以狗喻人、最后的呐喊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对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狂人产生的轨迹差异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是沙皇时期一个部级机关的一个九等书记员,他总是做着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黄粱美梦。

他炫耀自己,脱离现实,把自己当成贵族,当成上等人。

他每天怀着讨好、巴结的心态给部长削鹅毛笔,幻想着有一天会出现奇迹——部长的千金小姐向他求婚。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这种残酷现实生活的迫害下,他终于变成了“狂人”,被送进疯人院。

在小说的结尾,狂人发出了悲哀的呼救声:“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小说主人公因幻想升官发财之黄粱美梦得不到实现而发狂,发狂之后更加哀叹自己因地位低微而得不到上等人享受的益处,可以说他是执迷不悟而愈走愈远,发狂发到极致,万般无奈地向妈妈发出呼唤。

鲁迅《狂人日记》通过小说主人公十三篇病中日记,描写患病时的心理活动。

开始写一群围观者奇怪的眼色及交头接耳的议论使他感到极度恐惧,接着便怀疑为他把脉看病的医生与他哥哥都是串通一气要吃他的刽子手。

他认为,封建的仁义道德和历史本质都是吃人;现实中的人们都是吃人者与被吃者,而家庭就是一个吃人的场所,自己便曾吃过自己的妹妹。

他认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

鲁迅笔下的狂人因周围人的迫害导致极度恐惧而发狂,发狂后,对于家庭及自己,对环境及现实,对文化及历史作了最清醒的认识,对未来作了最热切的憧憬。

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

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

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作者:周进思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俄国现实主义大家果戈里在一八三四年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而在果戈里《狂人日记》出世后的八十四年之后,即一九一八年,中国的伟大思想家鲁迅也创作了与果戈里的作品同名的小说《狂人日记》,后被定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小说。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启发与影响,仔细研读两个文本又会发现两个文本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试从两个文本中相同的“狂人”和“狗”这两个形象的不同设置来浅谈两个文本的异同。

关键词:果戈里;鲁迅;狂人;狗;影响研究歌德曾说:“各门艺术都有一种源流关系,每逢看到一位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就是这种精神培育出他的伟大。

”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当然也不例外,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是难以分割来看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无疑是受到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深刻影响的。

这一点在鲁迅自己那里也是得到了承认和认可的。

果戈里是鲁迅最喜爱的评论最多的作家之一。

据资料统计证明,鲁迅的全部书信、日记里面,至少有三十余处提及果戈里或果戈里的著作。

比如,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到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国作家的东西特别多。

……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和波兰的县克微支。

”又比如鲁迅在《译者附记》中提到:“果戈里(1809-1852)几乎可以说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他开始是描写乌克兰的怪诞的,但逐渐移到人事,并且加进讽刺去……为现代人所爱读,《鼻子》便是和《外套》一样,也很有名的一篇。

”当然,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举例,这便很有力地证明了鲁迅对于果戈里的喜爱,因此鲁迅《狂人日记》必不可少的受到了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就试从两个文本中相同的“狂人”和“狗”这两个形象的不同设置来浅谈果戈里是如何影响得鲁迅。

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差异性比较

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差异性比较

狂人产生的轨迹差异
果 戈理 的 《 狂 人 日 记 》 塑 造 的狂 人 形 象 ,是 沙 皇 时 期 个 部 级 机 关 的 一 个 九 等 书 记 员 , 他 总 是 做 着 升 官 发 财 、 飞 黄 腾 达 的黄 粱 美 梦 。他 炫 耀 自 己 ,脱 离 现 实 ,把 自己 当 成 贵 族 , 当成 上 等 人 。他 每 天怀 着 讨 好 、 巴 结 的 心 态 给 部 长 削 鹅 毛 笔 ,幻 想 着 有 一 天 会 出 现 奇 迹 — — 部 长 的千 金 小 姐 向他 求 婚。然而 ,现 实并非如此 ,在这种残酷现 实生活 的迫 害下 , 他终于变成 了 “ 狂 人 ” ,被 送 进 疯 人 院 。 在 小 说 的结 尾 , 狂 人发 出了悲哀的呼救声 : “ 妈 呀 !救 救 你 可 怜 的孩 子 吧 ! ” 小 说 主 人 公 因 幻 想 升 官 发 财 之 黄 粱 美 梦 得 不 到 实 现 而 发狂 , 发狂之后更加 哀叹 自己因地 位低微而得 不到上等人享 受的益 处 , 可 以 说他 是 执 迷 不 悟 而 愈 走 愈 远 , 发 狂 发 到 极 致 , 万 般 无奈地 向妈妈发出呼唤。 鲁迅 《 狂 人 日记 》通 过 小 说 主 人 公 十 三 篇 病 中 日记 ,描 写 患 病 时 的 心 理 活 动 。 开 始 写 一 群 围观 者 奇 怪 的 眼色 及 交 头 接 耳 的议 论 使 他 感 到 极 度 恐 惧 ,接 着 便 怀 疑 为 他 把 脉 看 病 的 医 生 与 他 哥 哥 都 是 串通 一气 要 吃 他 的刽 子 手 。他 认为 , 封 建 的 仁 义 道 德 文 化 和 历 史 本 质 都 是 吃 人 ; 现 实 中 的人 们 都 是 吃 人者与被 吃者 ,而家庭 就是一个吃人 的场所 ,自己便 曾吃过 自己的妹妹 。他认为 “ 将 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最 后发 出 “ 救 救 孩 子 ” 的 呼 喊 。 鲁 迅 笔 下 的 狂 人 因周 围 人 的 迫 害 导 致 极 度 恐 惧 而 发 狂 , 发 狂 后 ,对 于 家 庭 及 自 己 , 对 环 境 及 现 实 ,对 文 化 及 历 史 作 了 最 清 醒 的认 识 ,对 未 来 作 了最 热 切 的 憧 憬 。 他 愈 挫 愈 勇 , 不 再 恐 惧 , 满 怀 着 勇气 与 迫 害 他 的 人 们 展 开 劝 说 ,企 图为 改变 吃 人 的现 实 而 努 力 ,成 为 “ 天 下 独醉 ,唯我独 醒 ”的警世 者和忧患者 ,呼唤天下 从关爱下一 代做起 ,重树 不吃人 的新人 ,重建 不吃人的新世 界。小说通 过一个被迫 害者的 自述 ,深刻地揭露 和抨击 了封建 家族制度 和封建礼教 的毒害 ,生 动地 塑造 了一个 封建礼教 叛逆 者 “ 狂 人 ”的形 象,号召人们 起来推翻人 吃人的 旧制度 ,是 中国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第 一 篇 著 名 的彻 底 反 封 建 的新 文 学 作 品 。

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比较阅读

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比较阅读
第3 4卷
第 1 期
集 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iigNoma ies y o r a fJnn r l Unv ri t
Vo .4 No 1 13 . M a 01 L2 2
21 0 2年 3月
鲁迅与果戈理《 狂人 日记》 的比较阅读
白 洁
鸟 兰察 布 02 0 ) 100 ( 宁 师 范学 院 外语 系 , 集 内蒙 古
鲁迅 自己说 “ 后起的《 狂人 日记》 比果戈理 的忧 却 愤深广” 本文将从两篇小说的人物形象 、 ? 创作思 想 、 说格调和情感力度等方 面 , 小 比较 两 篇 小 说 的忧 愤意 义 。
的科长是一个有着阴沉 的脸和刻薄性格的、 日 终 唠叨责备别人 的“ 可恶的长脚鹭鸳” 他的部长表 。 面上 看 去温文 尔 雅 。 眼 睛里 闪烁着 尊严 的光 “ 芒” ,而实 际上 这个 大 人 物却 是个 无 知浅 薄 虚 荣 透顶 的家伙 , 他为了升官把女儿嫁给 了平庸虚伪
丰 富性 、 小说 主题 的深度 以及 小说情感 的表 达力度上 来看 , 鲁迅 的《 狂人 日记》 比果 戈理 的同名小说有更 深广
忧愤 的意义。
关键 词 : 狂人 日记 : 人物形 象 ; 创作 思想 ; 忧愤 中图分类号 :1 6 I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5 37 (0 2 0 — 0 7 0 29 — 7 12 1 ) 1 0 5 ~ 5
子” 一脚 , 说明他 曾经有过勇敢 的反封建行为。 然
而 他 四处 受 敌 , 不被 周 围人 理 解 , 上 了所谓 “ 患 迫 害 狂 ” 他 的意 识在 别 人 眼 中是 不正 常 的 . 际上 。 实 他 却 是 那 个 “ 知 是 H是 夜 ” 封 建 环 境 中少 有 不 的 的清 醒者 之 一 。他 看 透 了赵 贵 翁 、 生 、 哥 、 医 大 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的,不等于全盘照抄,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内涵。

两人的《狂人日记》都以日记形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直观地描绘了“狂人”的内心活动;都写到街上的众人和家中的佣人;都赋了“狗”这个意象;都提到事情要“研究明白”;都发现了自己原本的认识错误:果戈里的《
狂人日记》中“以前怎么能设想自己是个九等文官”,鲁迅的“狂人”认为“以前的三十年,全是发昏”;小说的结尾也用了相同的笔调:果戈里的“狂人”呼吁:“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鲁迅的“狂人”喊出:“救救孩子。

”两个“狂人”的日记都用一种背离正常用法的话语来表示背离正常的精神生活。

断续的、跳跃的、扭曲的语言,表现了主人公不受理性控制的心理。

从鲁迅《狂人日记》中“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所说的是疯言疯语;而果戈里的波普里希钦就更疯了,他的日记开始较正常,接着是一段可笑的含糊其词(会说话和写字的狗),结尾时,他还自命为西班牙国王,为地球将落到月球上去而恐慌,后几篇日记的日期也写得乱七八糟。

两个“狂人”的“狂”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一种信念的执著追求,他们所有的幻觉和思想都集中在这一点上。

使我们体会到一个疯子对现实的认识要比一个正常人的认识更深刻,他们的“狂”是他们与社会关系的对立和不协调造成的。

这两篇小说语言、情节、构思等看来相似,其实本质不尽相同。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穷书记员一心要升官发财,要追求上司的女儿,正是这种痴心妄想使他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并最终发了疯。

他用疯狂的笔将他的真实生活和真实病因传达出来,对沙俄官僚等级制度和官场腐败的黑暗进行揭露,在辛酸的幽默中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遭遇和社会的不平等。

而鲁迅的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体现。

日记一开始就写主人公已经发狂,没有写清造成他现状的个人和社会原因,没有明确地为我们提供一幅带有人民地位差别的生活画面,仅提了“佃户”“佣人”。

“狂人”自己的命运在小说中反映得很含糊,没有局限于个人不幸,也不仅仅为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而是以“
狂人”为工具把小说思想提升到了改变传统观念和想要唤起民族觉醒的高度。

小说没借鉴基础上的独创———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
■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能仁中学薛永娟
・阅读新视角・34
有探讨中国传统中“吃人主义”的政治原因,相反却暗示了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因素在人们心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

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

有的却还吃。

”意思是说从原始野蛮人进化到真的人是从思想开始的,因而结尾提出“救救孩子!”要从思想上拯救年轻一代,从而来拯救整个民族。

这也体现了他“进化论”的观点。

就“狂人”本身来看,鲁迅笔下的“狂人”的内心变化要比果戈里的“狂人”复杂得多,深刻得多。

鲁迅的《狂人日记》包含着狂人对社会现象的发现和希望改变社会现状以及对自我的发现和否定的过程。

“狂人”在“月光”下悟到自己以前“发昏”,进而翻看历史书,由此产生一系列发现:原来自己生活在一个“吃人”的世界里,居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在吃人世界里混了多年”,也有“四千年吃人履历”。

“狂人”的自我发现引起自我否定,从而使他在真的人面前感到惭愧,“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因此,他在自省后喊出“救救孩子!”希望“真的人”多起来。

鲁迅塑造出来的“狂人”的这种心理波动是果戈里小说中无法让人体会得到的。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他本人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生活透彻认识的产物。

鲁迅借“狂人”来宣泄长久积蓄于心中的激愤情绪,通过这篇小说来揭示几千年中国传统的弊端,对现实提出控诉,但却不是一般的讽刺和揭露,有着深刻的历史见解。

这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呼喊,肩负着唤醒民众、拯救人们思想的任务,比起果戈里对“小人物”的讽刺与同情要“忧愤深广”得多。

由此可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独创性作品,远不是果戈里《狂人日记》的简单模仿。

(上接第37页)
自由爱情的摧残,是社会家庭规范和个人独立性之间的对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同时也象征着生命本体的分裂和荒唐。

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玫瑰门》叙述了男主人公叶兆北自身角色的四分五裂。

他认为乡下女子秀姑适合于婚姻,爱情上心仪高雅女性苏眉,现代女性竹西在性爱上更让他销魂。

这两者正好可以比较研读,思考现代人生命本体,如何摆脱自身的分裂和荒诞存在。

也许物性、人性和神性的对立和统一,类似《红楼梦》里真假一体的风月宝鉴,永远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分裂是绝对的,和谐是相对的。

不断弥兮分裂,是生命在水一方的“伊人”,如同加谬笔下的西西弗,永远无法将石头滚到山顶,却从不向神灵屈服,永远在滚动!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什么都可以从中解读,而解读出的一切,又让我们很难十分满意。

这也许正是《红楼梦》研究的艰难和魔力之所在。

本文探讨了《红楼梦》语言和意味的荒诞,并认为这种荒诞寓意深刻,有时代、制度、礼教和哲学的深厚蕴涵。

对它的研究,既有哲学价值,也有审美意义。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