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基于现代建筑技术方法

合集下载

聚落驻留空间与现代人居环境——徽州传统聚落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聚落驻留空间与现代人居环境——徽州传统聚落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聚落驻留空间与现代人居环境——徽州传统聚落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徽州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其独特的民居建筑特色、规划布局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传统聚落已经面临严重的衰落和消亡,整个传统聚落体系也面临着极大的破坏和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徽州传统聚落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历史、文化、民居建筑特色、规划布局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同时也有助于现代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升,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次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徽州传统聚落的历史和发展、民居建筑的特色和规划布局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情况,探究传统聚落驻留空间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以期为今后的保护、利用和再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和参考。

具体内容包括:1. 对研究对象——徽州传统聚落进行概括性介绍,包括区域分布、历史演变、聚落特色等方面。

2. 对民居建筑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建筑形式、建筑结构、风格特色、建筑材料、修建年代和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3. 对聚落规划布局方式进行探究和分析,包括街巷布局、空间组织、道路设置、公共设施等方面。

4. 对聚落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包括聚落内部的社会组织结构、文化传承与传播、民俗风情等方面。

5. 基于研究结果,探究传统聚落驻留空间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提出保护、利用和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文献、图纸资料和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四、预期成果本次调查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编制调查研究报告,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历史、文化、民居建筑特色、规划布局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提出关于传统聚落保护和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1. 简介徽州,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徽州传统聚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著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到来,徽州传统聚落和古建筑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风险。

然而,保护和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保留和传承徽州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还可以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业提供巨大的潜力。

2. 传统聚落保护的重要性徽州传统聚落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保留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聚落不仅是一个城市的物质表现,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和一个社区的核心。

保护这些传统聚落,不仅可以保留历史遗迹,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古建筑保护的挑战和问题在保护徽州传统聚落和古建筑时,我们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由于历史过程中的灾难和人为损坏,很多古建筑已经面临严重的损坏和破坏。

由于现代化的需求和城市化的压力,一些古建筑被拆除或改建成现代的建筑。

古建筑的保护和维护成本非常高,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短缺也是一个问题。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4. 关键技术及应用为了保护和利用徽州传统聚落和古建筑,我们需要运用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应用。

建筑文物修复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技术可以恢复古建筑的原貌,并保持其历史价值。

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古建筑的记录、保护和传承。

另外,古建筑保护利用的创新设计和建筑技术可以将古建筑转变为现代化的功能空间,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遗产,徽州传统聚落和古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我认为,保护和利用这些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传统村落、民居绿色建筑技术研究

传统村落、民居绿色建筑技术研究

传统村落、民居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摘要:绿色建筑理念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大发展趋势,在绿色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建筑也在不断探索着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然而事实上,在我国古代的建筑中,绿色理念已经在若有若无的体现着了,我国传统村落、居民绿色建筑的绿色理念是融入建筑设计中的,研究这些传统村落、居民绿色建筑对于当代绿色建筑理念的发展和规划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传统村落、居民绿色建筑;运用绿色建筑理念在现代建筑中被越来越多的考虑和设计,而绿色理念的核心是自然。

在我国传统村落、居民绿色建筑中,对自然的理解和与自然的融合是现代建筑所不能及其万一的,所以对传统村落、居民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分析对于现代建筑的绿色理念的践行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的。

而传统村落、居民绿色建筑在布局结构和细节等方面的合理性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其中体现的绿色理念也是最突出和最明显的,践行绿色建筑理念需要现代设计师充分借鉴传统村落、居民绿色建筑中的绿色人文理念,学习其对现代建筑的指导意义。

一、绿色建筑理念1、绿色建筑理念与特点。

绿色建筑理念是一种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建筑发展态度,它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协调,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强调适时适度的原则,试图将建筑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为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理念要求尽量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并通过开发使用新型能源,使建筑物的使用能耗降低标准。

绿色理念相信人应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去尝试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改造自然。

因此它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在融合中协调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

这种理念的实施应该可以中和掉一部分工业发展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影响。

2、绿色建筑理念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绿色建筑理念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布局、围护结构、室内环境控制技术、太阳能技术、智能化系统与水资源的合理运用等方面。

绿色理念的建筑布局主要考虑建筑体型系数,一般来说,建筑体型系数小的建筑,外表面积相对使用面积的利用率就较大,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供热或空调系统的工作效率,于是降低建筑体型系数就更符合绿色建筑理念。

传统古建聚落人居环境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传统古建聚落人居环境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一等奖建设科技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年8月下总第366期DOI: 10.16116/ki.jskj.2018.16.003传统古建聚落人居环境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王建国1 鲍莉2(执笔) 唐芃3 傅大放4 穆保岗5 李海清6 陈伯超7 饶永8 陈薇9诸葛净10 沈旸11 李永辉12 石邢13 朱乾辉14 伍震球15(1-6,9-13, 东南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6 ; 7,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8,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09 ;14, 宜兴市规划局 江苏 宜兴214200 ;15, 宜兴市丁蜀镇政府 江苏 宜兴214222)[摘要]本研究通过多学科协同工作,针对传统古建聚落面临的风貌破坏严重、安全性不足、居住品质低下和依存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研发形成规划、结构、设计、环境等方面的系列创新性关键技术成果:性能化保护规划编制技术、“联体-共生”结构安全性提升技术、建筑功能与性能的一体化提升技术和水环境原位修复技术。

这些适应性“活态”保护和利用的技术成果,兼顾居住环境改善和传统古建聚落风貌保护,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国际国内的参考价值,在传承与发展优秀建筑文化的同时,实现社会人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古建聚落;性能化保护规划;联体-共生结构;功能与性能一体化提升;水环境原位修复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of Key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Living Environment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Wang Jianguo 1, Bao Li 2, Tang Peng 3, Fu Dafang 4, Mu Baogang 5, Li Haiqing 6, Chen Bochao 7, Rao Yong 8, Chen Wei 9, Zhuge Jing 10, Shen Yang 11, Li Yonghui 12,Shi Xing 13, Zhu Qianhui 14, Wu Zhenqiu 15(1-6,9-13,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Jiangsu; 7,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Liaoning; 8,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Anhui; 14, Yixing City Planning Bureau, Yixing214200,Jiangsu; 15, Dingshu government, Yixing, 214222, Jiangsu)Abstract: Up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work,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a series of innovative key technologies in urban planning, building structur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to target the prominent problems such as serious damage of traditional ancient settlements, lack of building safety, low living quality and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The key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nsist of performance-based conservation planning, improvement in conjoint-coexistence structural safety, integrated promotion of building function and performance, and in-situ remedi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and settlements, these achievements can adapt to the “liv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have both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s both for China and abroad, while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excellent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realize the social and humanit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well.Key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performance-oriented conservation planning, conjoint-coexistence structure, integrated promotion of function and performance, in situ remedi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2017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一等奖)总第366期建设科技一等奖1 研究背景传统古建聚落是一种重要的建筑遗产类型, 包括当代城镇中成片的传统建筑聚落,面广量大,是我国主要的“活态”遗产类型之一,具有鲜明的文化及技术特征。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旨在通过对传统聚落的研究和分析,挖掘其背后的基因图谱,以及为其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这项研究对于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中国传统聚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聚落的建筑、布局和景观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聚落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威胁。

因此,构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并进行应用研究,成为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构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需要对传统聚落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采集聚落的历史文献、地理环境、建筑布局等方面的信息,可以逐渐揭示聚落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同时,还需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对聚落的空间分布和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和综合,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聚落的基因图谱。

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应用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首先,可以将图谱应用于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中。

通过对图谱的分析和解读,可以为聚落的修复提供指导和依据,确保修复工作符合聚落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点。

其次,可以将图谱应用于传统聚落的规划和设计中。

通过对图谱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新建聚落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使其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和环境。

最后,还可以将图谱应用于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播中。

通过对图谱的展示和解读,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传统聚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不仅有助于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还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通过对传统聚落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满足。

《2024年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范文

《2024年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范文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建筑技术的运用成为当下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民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生态建筑经验。

本文旨在研究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以期为现代建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经验1. 选址与布局传统民居在选址上多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等。

在布局上,多采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如江南水乡的民居,依水而建,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2. 建筑材料与结构传统民居多采用当地材料,如木材、石材、土坯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态性能和可持续性。

在结构上,多采用穿斗式、抬梁式等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适应性。

3. 空间布局与功能设计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充分考虑了家庭生活需求和自然环境因素。

如北方民居的冬季保温和南方民居的通风降温等设计,均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

三、传统民居的生态模式语言研究通过对传统民居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其独特的生态模式语言。

这种模式语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与自然和谐共存:传统民居在选址和布局上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力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2. 运用当地材料:采用当地材料建造民居,具有较好的生态性能和可持续性。

3. 空间灵活多变: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灵活多变,能够适应不同家庭的生活需求。

4. 节能环保:传统民居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环保因素,如冬季保温、夏季通风等设计。

四、现代建筑中的运用通过对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其中优秀的经验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如采用当地材料、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等,使现代建筑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更好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传统民居的生态模式语言,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

《2024年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范文

《2024年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范文

《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民居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生态建筑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经验逐渐被忽视。

因此,对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进行研究,对于指导现代建筑设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1. 选址与布局传统民居在选址和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

例如,在山区,民居多依山而建,利用地形优势,形成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

在平原地区,民居则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以充分利用阳光和自然通风。

2. 建筑材料传统民居多采用当地材料,如木材、石材、土坯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有利于形成舒适的室内环境。

同时,这些材料也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3. 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传统民居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体现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需求。

例如,房屋通常分为卧室、厨房、餐厅、储藏室等功能区域,各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扰,形成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模式语言研究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可以总结出其生态建筑模式的语言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1. 适应自然: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结构都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如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等手段,实现建筑的节能环保。

2. 可持续性:传统民居多采用当地材料,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

同时,在建筑过程中,人们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

3. 灵活性:传统民居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人们的生活需求进行调整和变化。

4. 文化传承:传统民居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文化的载体。

其建筑风格、装饰等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

四、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传统民居的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对现代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现代建筑中,可以借鉴传统民居的选址、布局、材料、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经验,实现建筑的节能环保。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色尔古藏寨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座保存完好的传统藏寨聚落。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色尔古藏寨所代表的传统民居建筑和聚落结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深入研究色尔古藏寨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色尔古藏寨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环境具有独特性,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传承和民居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

传统民居建筑在建筑材料和工艺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当地材料资源的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色尔古藏寨的传统聚落结构体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对于当地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当地文化保护意识,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未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意义四川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作为传统藏族聚落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藏族传统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研究色尔古藏寨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有助于挖掘传统建筑技艺,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色尔古藏寨的传统聚落结构和民居建筑特点也是地方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深人们对藏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研究色尔古藏寨的建筑特点和传统聚落结构,可以为今后的城乡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并在实践中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法,促进可持续发展。

研究色尔古藏寨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保护当地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手工艺传承、推动城乡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进一步挖掘色尔古藏寨的文化价值,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 正文2.1 色尔古藏寨历史沿革色尔古藏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料记载,色尔古藏寨最早建立于明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Research on Human Settlemen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ModernArchitectural Technology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基于现代建筑技术方法严钧,梁智尧,赵能(长沙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摘要:本文对传统聚落的国内研究和策略进行了回顾,指出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手段对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进行量化研究是今后的研究趋向,并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上甘棠古村为例,在现场调研、测绘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探索和总结了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在适应气候方面的建筑经验。

关键词:传统聚落;现代建筑技术;上甘棠古村;人居环境传统聚落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根源,在选址规划、空间布局以及文化信息载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现了人们在最原始生活需要上的选择方式,它在对地域气候、环境的适应和对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优点、经验值得我们在今天的人居环境的创造中借鉴。

1 国内传统聚落研究现状总体上来说,目前国内对传统聚落的研究刚刚起步,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对传统住宅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主要还是进行建筑形态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到结合地域特征的人居环境技术体系研究。

对传统聚落的研究,以前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运用历史比较法、地理比较法以及综合分析法进行研究。

随着现代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新科学方法论的出现,以及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普遍使用,传统聚落的研究方法大大增加了。

80年代以后,全国兴起了对传统聚落的研究高潮,许多相关研究都把研究范围从中国民居的范围缩小到一些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民居;在研究的对象上,也由整个民居体系变为特定的区域;在研究方法上也由调查、形态分析提升到数据分析与计算机模拟辅助研究。

2 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方法研究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探索在研究中我们运用现代建筑技术进行定量监测、模拟、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提炼出合理有效的传统聚落建筑经验,再对其进行重组与整合,加以改进,从而改善传统聚落居民的人居环境。

在实测的基础上,我们综合使用VR、Ecotect生态大师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计算机模拟辅助研究。

在Ecotect软件中可以快速建立直观、可视的三维模型,然后根据建筑的特定情况,输入经纬度、海拔高度,选择时区,确定建筑材料的技术参数,即可在该软件中完成对模型的太阳辐射、热、光学、声学、建筑投资等综合的技术分析和计算、分析过程简单快捷,结果直观。

2.1 村落选址研究我们在大量实地调研后,选取上甘棠村为例,运用上述方法开展研究。

上甘棠村是一个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城南24公里处的偏僻山村,此地文明可追溯到战国时代[1],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于此处设谢沐县(《汉书·地理志下》)。

村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居住在此地的周姓家族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古村落保存得相当完好,完整保留了明清风貌。

作者简介:严钧,男,硕士,长沙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E-mail:Johnyan@。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05B021)中国的传统聚落是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跟自然和外敌的斗争中,它们的选址必须兼顾生存、安全和精神的需要。

在漫长的发展与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建筑风水学。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学所提倡的理想选址模式(图1)。

上甘棠古村的选址是典型的理想选址模式,其规划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沿河而筑,依山而居村落以水系为脉,以街巷为络,院落为肌,山水、树木和建筑融为一体,兼有江南水乡之灵、山城之势,营造了一种“山环水抱必聚气”的风水境界(图2、3)。

谢沐河自北向南曲流而下从村前流过,村后峻峭毓秀的昂山、逶迤远去的屏峰山脉和挺拔翠绿的将军山形成天然屏障;立于河对岸庄重古朴的文昌阁,与古村相呼应(图4)。

图1 风水选地模式 图2上甘棠村Google Earth 图 图3上甘棠古村总平面图图4 上甘棠古村全景但根据实地测绘,坐东朝西的上甘棠古村,跟风水所要求的朝向相异。

我们对上甘棠古村所处地域的气候特点分析其成因。

由于村落非常接近零陵地区基本气候站[2],我们以该基本站的典型年逐时气候数据对上甘棠古村地区的温度、相对湿度、风和热舒适进行分析。

2.1.1 温度研究上甘棠村处在夏热冬冷的地区范围内,夏季极端高温,冬季寒冷是夏热冬冷地区的一大特点。

夏季白天气候高于35℃的时数多达100个小时,而高于25℃有2480个小时,极端高温和高温的持续时间长在上甘棠地区十分明显,该地区的建筑在夏季防热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而冬季该地区白天气候低于5℃的时数有700多个小时,最冷月的平均气候基本上都在10℃以下。

持续寒冷的气候在古代建筑中要求避免寒风的吹袭是非常重要的,这体现在聚落的选址和住宅的朝向考虑上。

图5 全年温湿关系表 图6 全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2.1.2 相对湿度研究上甘棠地区水网密集,湖泊众多,由于水体的蒸发作用,空气的相对湿度全年保持在 80%左右。

上甘棠地区全年温、湿度关系如图示(图5),在 1、2 月和7、8月这两个时间段内温度分别位于温度曲线的波谷和波峰(图6)。

夏天高温高湿环境使得汗液难以排出和挥发,而在冬季由于潮湿水汽从人体中吸收热量,加之该季节日照相对较少,因而更觉得阴冷寒凉。

“湿热同在”及“湿冷同在”使得上甘棠地区冬夏两季热环境舒适度并不理想。

2.1.3 风向的研究上甘棠地区夏天最多风向是S(南),频率是30%;其次是SSE(东南偏南),频率11.7%;这两个方向的风温度的平均大约在30℃,空气的相对湿度也有75~80%。

虽然夏天S方向的频率高,但高温、高湿度的空气对提高人体舒适度反而不利,持续的高温空气被当地人形容为“热浪滚滚”。

在冬季,最多风向是NNE(东北偏北),频率是29.9%,空气平均温度是5~8℃,平均湿度有85%。

其次的是NE(东北),频率是21.7%,空气平均温度在5%以下,湿度高达88%以上。

湿冷的东北风,使上甘棠地区更加寒冷,所以怎么阻挡冬天的寒风是聚落在选择地形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图7)图7 全年风频、风温度图图8上甘棠古村选址与风环境分析图把分析结果和上甘棠古村环境叠加后发现(图8),村落东北方向昂山刚好阻挡了冬天来自NNE 和NE方向的寒风;而在南边将军山和屏峰山脉却把来自夏天的S、SSE方向季风也阻挡了。

按传统选址理论,北面群山应能阻挡西北风,而南面应该开敞迎接夏天的季风,希望夏季风能带走热量降低温度。

然而,该地区的夏天高温高湿度的季风是不利的,其阻挡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根据具体的环境因素,对传统的选址理论进行合适的调整,是地域性传统聚落留在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2.1.4 热舒适度研究我们运用Givoni的建筑气候设计分析方法[3]对上甘棠地区的热舒适进行分析。

图9、图10是上甘棠地区夏天和冬天的温湿关系图,其中红色代表在该地域的气候热舒适范围,而上甘棠地区的气候基本上都不在舒适圈内。

图中黄色代表自然通风措施,紫色代表通过改变围护结构的蓄热性得到的热舒适,蓝色是代表蒸发降低温度,橘黄色代表被动太阳能措施。

从分析中我们得出,只有舒适通风在夏季起到一定的作用,各种被动措施在冬季基本起到作用。

但选址的分析告诉我们,村落地形把夏季来自南方的季风给阻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村落的通风只能通过建筑的布局来形成微气候中的通风(这在下文有详细分析述诉)。

在夏忙冬闲农业社会里,该地区的建筑主要解决的是夏季的气候舒适性问题,而冬季用局部取暖或可移动的局部保温方式弥补建筑物自身御寒能力的不足。

图9夏季各被动措施对改善热舒适环境的有效范围图10冬季各被动措施对改善热舒适环境的有效范围2.2 村落布局研究2.2.1 以防御为主要目的的村落布局上甘棠古村的布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里坊制聚居形态。

由村外向内有三个层次的防御设置:外围城墙——街巷通道——住户单元。

村前流过的谢沐河起着“护村河”的作用,沿河而筑的防洪墙采用厚重的条石,大致保存完好。

古村中街道分为三级,沿河并行为主街,宽约2~3m,街道两边多为店铺,出村的前后各设有看守严密的北札门、中札门(现已毁)和南札门,并分别有三座桥(上瀛桥、中瀛桥和步瀛桥)与其相对应;与河垂直为巷,一般宽约1.5~2m,全村有4条主巷,就将古村庄大致划分成4个坊,每个巷口都有一个街门(也叫门楼),门楼前自然形成小广场;其次是一些0.7~1.3m不等的里弄,既是居住街坊之间的分隔,也形成了上甘棠古村的自然防御系统重要部分。

道路系统复杂,曲巷幽深,建筑密度高,村内建筑以二层为主,栋与栋之间相距一般不超过1.3m,所以常有“一线天”出现,转折道路随处可见,方向难辨。

栋与栋之间常在二楼用跑马楼联系,加强了住户单元的防御性。

[4,5]2.2.2建筑布局与防太阳辐射住屋密集布置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建筑用地面积紧缺,另一方面是因为上甘棠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强烈,通过减少建筑间距,使相邻的住屋互相遮阳,从而降低太阳辐射的不利影响。

上甘棠古村巷道的宽度一般只有1~1.5米,山墙高一般在7~7.5米(两层高)(图11)。

根据实测的住屋平面,在Ecotect里建立模型,取典型年辐射最大的7月23日进行遮挡分析。

图12、图13分别是在14:15、15:00、进行的遮挡分析,图中红色部分代表遮挡的阴影部分。

在14:15时候,遮挡的阴影平均高度达3.2米,而在15:00遮挡阴影平均高度都要4.7米以上,遮挡效果非常好。

但在冬天太阳高度角比较低的时候,这种情况反而不利。

图11巷道图12 巷道遮挡分析(14:15) 图13 巷道遮挡分析(15:00)2.2.3建筑布局与通风由于地形环境的原因,上甘棠古村在夏季基本受不到南向的来风,创造微气候的通风是提高热舒适范围的最有效手段。

上甘棠古村在村前有谢沐河,村后有两个大水塘,这对形成水陆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创造条件形成巷道风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从图11中我们可以看到,上甘棠古村道路的宽窄不一。

宽的街方向大部分是东西朝向且比较短,在街道之间是密布的小巷,它是各户与大街连接的路径。

大街小巷之间由于受太阳辐射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空气流动(图14),称之为“街巷风”。

[6]图14街巷夏季日均辐射总量分析图图15无屋檐遮阳的日均辐射分析图图16有屋檐遮阳的日均辐射分析图2.3民居建筑的特征与气候在上甘棠古村,住宅基本上也是东西朝向的,夏天西面的太阳辐射很强烈,这使防西面的太阳辐射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村落住宅的封火山墙并不像岭南地区明显高出屋面,但无论是基本单元还是院落住屋都会有比较深的屋檐出挑。

图15、图16是对有、无屋檐遮阳在夏季(6月1日~8月30日)西面墙体的日均辐射的比较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