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小说对比鲁迅《狂人日记》-果戈里《狂人日记》
借鉴基础上的独创_比较鲁迅的_狂人日记_与果戈里的_狂人日记_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的,不等于全盘照抄,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内涵。
两人的《狂人日记》都以日记形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直观地描绘了“狂人”的内心活动;都写到街上的众人和家中的佣人;都赋了“狗”这个意象;都提到事情要“研究明白”;都发现了自己原本的认识错误: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以前怎么能设想自己是个九等文官”,鲁迅的“狂人”认为“以前的三十年,全是发昏”;小说的结尾也用了相同的笔调:果戈里的“狂人”呼吁:“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鲁迅的“狂人”喊出:“救救孩子。
”两个“狂人”的日记都用一种背离正常用法的话语来表示背离正常的精神生活。
断续的、跳跃的、扭曲的语言,表现了主人公不受理性控制的心理。
从鲁迅《狂人日记》中“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所说的是疯言疯语;而果戈里的波普里希钦就更疯了,他的日记开始较正常,接着是一段可笑的含糊其词(会说话和写字的狗),结尾时,他还自命为西班牙国王,为地球将落到月球上去而恐慌,后几篇日记的日期也写得乱七八糟。
两个“狂人”的“狂”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一种信念的执著追求,他们所有的幻觉和思想都集中在这一点上。
使我们体会到一个疯子对现实的认识要比一个正常人的认识更深刻,他们的“狂”是他们与社会关系的对立和不协调造成的。
这两篇小说语言、情节、构思等看来相似,其实本质不尽相同。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穷书记员一心要升官发财,要追求上司的女儿,正是这种痴心妄想使他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并最终发了疯。
他用疯狂的笔将他的真实生活和真实病因传达出来,对沙俄官僚等级制度和官场腐败的黑暗进行揭露,在辛酸的幽默中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遭遇和社会的不平等。
而鲁迅的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体现。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之比较

作者: 杨莉
作者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22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48-150页
主题词: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比较:表现丑恶;启蒙立人
摘要:虽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裁、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都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但是,由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只是简单地通过“狂人”的遭遇表现当时沙俄社会的腐朽和丑恶,因此,就没有鲁迅运用象征的手法在其作品中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仁义道德”概括
为“吃人”以及对“吃人者”遍布在社会各处的认识等内容“忧愤深广”,更兼之鲁迅是站在启蒙立人的角度对封建宗法制度进行彻底否定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这更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与之相比而显得缺乏那种磅礴大气和厚重感。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关系

宗教 与神 话本就 相互 交织 ,你 中有我 ,我 中有你 , 因而神
治 理庶 民 、组织 生计 的凡俗 事务 。如此 ,神 话与历 史融 为 话 受到人 们 的推 崇和 喜爱 自是合情 合理 。 体 ,人神不 分 ,神不 是高 高在上 而是 直接 参与现 实 。而 结 语 : 从对 中希 神话 异 同的 比较 过 程 当 中,我 们 可 希 腊位 于爱 琴海和 爱奥 尼亚海 环抱 之 中,具 有十 分有利 的 以窥见 两种不 同文 化背景 下所 折射 出的人类 对天 地宇 宙共 海 运和 经商 条件 。希腊人 惯 于迁 徙 ,善于经 营 ,勇于 冒险 。 同的探 求 以及 对美 好生活 的 向往和 希冀 ;能够 更加深 入地 所 以现 实反 映在神 话 上就表 现为 :希腊 诸神 高居 奥林 匹斯 认 识两 国神话 的永 恒 的艺术魅 力 ,感受他 们对现 代不 同艺
道 我 为什 么是个 九等 文官 ? 为什么恰 巧 非是个 九等 文 官不 否 定和 彻底地 批判 。狂人 毫无 遮掩地 揭露 说 : “ 翻开 历史 可? ”Ⅲ可 是,他 只 是 一个 沙皇 制 度的 揭露 者 ,却毫 无 推 查 ,这 历 史没有 年代 ,歪歪斜 斜 的每… 页上都 写着 ‘ 仁
鲁迅 《 狂人 日记 》中 的狂人 ,虽然 也被 诬蔑 为疯 子 , 其实 是一位 反封 建 的战士 ,是一 位 “ 五四 ”运动 前夜 黑暗
人 ”两 个字来 概括 封建道 德和 封建 制度 ,这是 何等尖 锐有
力! 何 等深 刻彻 底 ! 鲁 迅 的狂人 具有 大无 畏 的战 斗精 且 ,作为 主人 公的狂 人 ,其 理想 却 义 道德 ’几个 字 。我横 竖都睡 不着 ,仔细 看 了半夜 ,才从 字缝里 看 出字 来 ,满 本都 写着 两个 字 ‘ 吃 人 ’! ”口 用“ 吃 是 当西 班牙 皇帝 ,是 一个失败 了 的个 人主 义英雄 。
果戈理和鲁迅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比较姓名:杨璐班级:10汉语本2班学号:100212021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日记体小说。
早在1834年果戈理就写过一篇《狂人日记》,这两篇小说题目相同,题材和形式相同,在写作手法上,鲁迅明显受了果戈理的影响和启发。
这两部小说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是非常相似的,作者们都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果戈理面对的是俄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其写作表现出了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这一点与鲁迅所面临的旧中国千疮百孔的面貌,与鲁迅弃医从文思想救国的思想,与鲁迅“为人生”、“为社会”、“为祖国”是如此的相似。
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狂人,都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
但是,从其实质在讲,这两个人非但不是狂人,疯子,反而是不同程度上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典型。
这是因为他们有这种叛逆和觉醒,才会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被看做是“非正常人”,被社会里的未觉醒者视作疯子。
作者都借助了狂人的形象揭露、批判了封建制度,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两篇小说都采用了借狗喻人的手法,出现在小说里的都是人格化的狗,是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奴才,作者通过狗喻人,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
两篇小说在结尾都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喊声。
这两篇小说在很多方面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就其思想和内涵而言,鲁迅的《狂人日记》都要更胜一筹。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忧郁致狂,这个狂人只是个九品文官,陷入了对司长女儿的爱恋,他的狂来自于官场大人物对他的轻蔑,他们认为狂人根本没有资格爱上高贵的小姐。
对这样的现实,狂人难以接受,并对以官阶、权势、金钱为评判标准的社会表示强烈不满,认清了一些社会现实。
鲁迅笔下的狂人则是个反封建的战士,是个民族觉醒者、叛逆者,他的狂是革命的象征。
鲁迅笔下的狂人是被封建制度迫害而发狂。
他对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全盘的否定和批判。
鲁迅笔下的狂人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他不仅是个批判者还是个预言家,他提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他对新的社会有着强烈的期待。
中外小说对比鲁迅《狂人日记》-果戈里《狂人日记》

以狗喻人
《狂人日记》果戈里 《狂人日记》鲁迅
救救孩子
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投入了革命的潮流向罪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发起了冲锋挥笔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
中
俄
鲁迅(1881.9.25 -1936.10.19),原名周樟寿, 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思想和革命家。
主旨:《狂人日记》在于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
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 。
主要内容:《狂人日记》的字里行间,充溢 着作者的人道主义激情和对官僚等级制度的 愤慨以及对沙俄反动腐朽社会的厌弃!沙俄 官僚机构中的阿谀奉迎,追求虚荣,趋炎附 势等卑劣风尚,在《狂人日记》中受到了一 次严正的裁判。正是立足于这种民主思想倾 向的基础上,果戈理既同情波普里希钦的不 幸遭遇,又讥讽他长期在政府高级机关中养 成的官场通病。
主旨:《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
度和礼教的弊害”。
主要内容: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
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 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侩子手假扮,是来“揣 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 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 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 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 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 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 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革命者的呐喊与改良家的控诉_鲁迅与果戈里_狂人日记_之比较

1918年5月,鲁迅先生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众所周知,早在1834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果戈里就发表了同名短篇小说。
果戈里这篇小说对鲁迅先生的启发、影响自不待言。
且不说二者在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上的渊源如何,单是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就十分推崇。
在鲁迅先生的《摩罗诗力说》中,第一位提到的俄国作家就是果戈里,他说:“俄罗斯十九世纪初叶,文事渐新,渐乃独立,……实本三士:曰普式庚,曰来尔孟多夫,曰鄂戈里。
前二者以诗名世,均受影响于裴伦;惟鄂戈里以描绘社会人生之黑暗著名,与二人异趣,不属此焉。
”又说:“十九世纪前叶,果有鄂戈里者起,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1](P63)鲁迅还付出了极大的精力译介果戈里的作品。
1934年,鲁迅以许遐寿的笔名翻译了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鼻子》,并在这篇小说的译者附记中称赞果戈里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并说:“果戈里开手作《死魂灵》第一部的时候,是一八三五的下半年,离现在足有一百年了。
幸而,还是不幸呢,其中的许多人物,到现在还很有生气,使我们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读者,也觉得仿佛写着自己的周围,不得不叹服他伟大的写实的本领。
”[2](P445)在对果戈里大量译介的同时,鲁迅的小说创作无疑也受到果戈里对现实的批评精神和写作手法的影响,但就鲁迅的《狂人日记》而言,绝不只是受这一篇小说的影响。
果戈里整个小说创作中对专制制度无情的鞭挞,对小人物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社会各阶层庸众的辛辣讽刺,同时,尼采的“超人”哲学,先生“先前所看的百来篇外国作品”,还有近代中国一些先觉者(如章太炎),都构成了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的思想资源。
如果不考察这两篇先后诞生的《狂人日记》之间的渊源,把它们当成两个独立的文本,我们会发现在两个狂人身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也同时透露出两位作者在思想上的不同境界。
一、小人物与先觉者19世纪初期的俄国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社会现实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是令人窒息的专制统治,同样有新生的进步力量在黑暗中暗涌。
中外小说对比鲁迅《狂人日记》-果戈里《狂人日记》上课讲义

作学合神《 用革,与狂 。命深崭人
的刻新日 实地而记 绩体完》 ,现美将 起了的彻 到思艺底 了想术的理
Nikolay (Vasilyevich) Gogol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 里·亚诺夫斯基,笔名果戈 里。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
主旨:《狂人日记》在于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
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 。
主要内容:《狂人日记》的字里行间,充溢 着作者的人道主义激情和对官僚等级制度的 愤慨以及对沙俄反动腐朽社会的厌弃!沙俄 官僚机构中的阿谀奉迎,追求虚荣,趋炎附 势等卑劣风尚,在《狂人日记》中受到了一 次严正的裁判。正是立足于这种民主思想倾 向的基础上,果戈理既同情波普里希钦的不 幸遭遇,又讥讽他长期在政府高级机关中养 成的官场通病。
主旨:《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家族制
度和礼教的弊害”。
主要内容: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
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 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侩子手假扮,是来“揣 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 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 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 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 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 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 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中
俄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 篇作品,。它也是中国第一部 现代白话文小说。内容大致上 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 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 舞了中国人民,使对辛亥革命的 失败 和国内政治的黑暗感到愤怒、失望的 鲁迅也极为振奋。他看到了“新世纪 的曙光”,投入了革命的潮流,向罪 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发起了 冲锋,挥笔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

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作者:周进思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俄国现实主义大家果戈里在一八三四年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而在果戈里《狂人日记》出世后的八十四年之后,即一九一八年,中国的伟大思想家鲁迅也创作了与果戈里的作品同名的小说《狂人日记》,后被定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小说。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启发与影响,仔细研读两个文本又会发现两个文本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试从两个文本中相同的“狂人”和“狗”这两个形象的不同设置来浅谈两个文本的异同。
关键词:果戈里;鲁迅;狂人;狗;影响研究歌德曾说:“各门艺术都有一种源流关系,每逢看到一位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就是这种精神培育出他的伟大。
”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当然也不例外,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是难以分割来看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无疑是受到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深刻影响的。
这一点在鲁迅自己那里也是得到了承认和认可的。
果戈里是鲁迅最喜爱的评论最多的作家之一。
据资料统计证明,鲁迅的全部书信、日记里面,至少有三十余处提及果戈里或果戈里的著作。
比如,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到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国作家的东西特别多。
……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和波兰的县克微支。
”又比如鲁迅在《译者附记》中提到:“果戈里(1809-1852)几乎可以说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他开始是描写乌克兰的怪诞的,但逐渐移到人事,并且加进讽刺去……为现代人所爱读,《鼻子》便是和《外套》一样,也很有名的一篇。
”当然,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举例,这便很有力地证明了鲁迅对于果戈里的喜爱,因此鲁迅《狂人日记》必不可少的受到了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就试从两个文本中相同的“狂人”和“狗”这两个形象的不同设置来浅谈果戈里是如何影响得鲁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艺术构 思独特,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狂 人和狗的通讯、几篇日记,形式 荒诞。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微不足 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务员,受阶 级社会重重压迫,处处被人侮辱 蹂躏,最后被逼发疯。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微不足道、 安分守己的小公务员,受阶 级社会重重压迫,处处被人 侮辱蹂躏,最后被逼发疯。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 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 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 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 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 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 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所以,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带着显著 的“多疑”特征,或反过来说,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着重表 现的是狂人的“多疑”。
以狗喻人
《狂人日记》果戈里 《狂人日记》鲁迅
救救孩子
主旨:《狂人日记》在于揭露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对人的迫
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 。
主要内容:《狂人日记》的字里行间,充溢 着作者的人道主义激情和对官僚等级制度的 愤慨以及对沙俄反动腐朽社会的厌弃!沙俄 官僚机构中的阿谀奉迎,追求虚荣,趋炎附 势等卑劣风尚,在《狂人日记》中受到了一 次严正的裁判。正是立足于这种民主思想倾 向的基础上,果戈理既同情波普里希钦的不 幸遭遇,又讥讽他长期在政府高级机关中养 成的官场通病。
作学合神《 用革,与狂 。命深崭人 的刻新日 实地而记 绩体完》 ,现美将 起了的彻 到思艺底 了想术的 划革形反 时命式封 代和相建 的文结精
尼古拉· 华西里耶维奇· 果戈理
Nikolay (Vasilyevich) Gogol
尼古莱· 瓦西里耶维奇· 果戈 里· 亚诺夫斯基,笔名果戈 里。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 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 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 幽默
主旨:《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暴露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
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 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侩子手假扮,是来“揣 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 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 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 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 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 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 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中
俄
鲁迅(1881.9.25 -1936.10.19),原名周樟寿, 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 篇作品,。它也是中国第一部 现代白话文小说。内容大致上 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 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 舞了中国人民,使对辛亥革命的 失败 和国内政治的黑暗感到愤怒、失望的 鲁迅也极为振奋。他看到了“新世纪 的曙光”,投入了革命的潮流,向罪 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发起了 冲锋,挥笔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