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以《狂人日记》为例摘要: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狂人日记》就受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
鲁迅推崇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果戈里的讽刺艺术对鲁迅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同样受到了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启发。
关键词:鲁迅,果戈里,《狂人日记》,影响。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对于这部作品,鲁迅承认受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对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极为推崇,鲁迅在他的译著——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鼻子》的译者附记中就称赞果戈里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而果戈里的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经过鲁迅的借鉴与描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其中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更加地深刻。
也因为果戈里的描写平常事而不加粉饰以体现社会生活黑暗的现实主义文风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制度迫害下的社会现状描写地自然而深入人心,才得以达到批判封建制度的“忧愤深广”。
鲁迅从果戈里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俄国社会生活的黑暗的缩影中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黑暗,从果戈里塑造的贪赃枉法的官僚统治者形象中看到了中国上层阶级的腐朽,正因为所处的社会背景极为相似,果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并且,果戈里在其中所展现的讽刺艺术手法是鲁迅极为认同并借鉴的艺术技巧,这也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
而且,这种讽刺手法直接指向了周围的恶世象。
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描写了路上的行人和家人,以“狂人”眼中所看到的一个个真实的丑陋凶恶的形象揭开世人道貌盎然面具下的虚伪与冷漠,以达到揭露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实。
不仅如此,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也受到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
其中以“狗”喻人便是鲁迅借鉴果戈里的构思之一,通过以“狗”隐喻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奴,讽刺地主阶级的封建与腐朽,且小说同样借鉴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格式,使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讽刺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作者:朱文久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7期摘要:1918年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与1834年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承接与革新的联系,本文从文体、风格、主题三方面作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狂人日记》;果戈理;鲁迅;文体;风格;主题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05-02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联系呢?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说: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出现了……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鲁迅这段话公示了自己写作《狂人日记》是受了果戈理的影响,并且自己评价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下面本文就从文体、风格、主题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
一、文体中国古来并无日记体小说,章回体是中国小说的典型模式。
章回小说讲求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以情节取胜。
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是章回小说的杰出范例。
中国日记体小说真正开始于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部由13则日记构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
然而,鲁迅的这部划时代的杰作却是果戈理直接影响的结果。
从文体上看,两部作品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
从篇幅上看,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20则,鲁迅的《狂人日记》有13则。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每则都有明确的日期,从相对具体的10月3日、4日开始,历经11月和12月的数天,再跳跃到2000年4月43日和3月86日,乃至后来无法辨别的某月、某日等,尽管有些荒唐,但依旧符合“日记”的特征。
相比之下,鲁迅的《狂人日记》并没有明确地标明日期,而只是用中国数字的“一”、“二”、“三”……来表示。
尽管有些差异,但仍然都属于“日记”的文体范畴。
如此一来,鲁迅的某些独创就相对大打折扣了。
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

果戈理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自然派创始人。
他的《狂人日记》(1835)以尖锐的讽刺笔墨,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地主阶级、沙俄官僚集团以及官僚专制制度对“小人物”自尊、人格的残酷践踏,同时,又剖析了“小人物”身上的弱点,揭示了狂人悲剧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其深沉而博大的人道主义同情。
鲁迅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他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深恶痛绝。
他的《狂人日记》(1918)是作者经历了长期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汇集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等复合情感,小说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弊害,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的残酷和黑暗。
这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书”。
小说犀利地锋芒直指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既体现了作者反封建的勇气,更表达了他那忧愤而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
两位作家的同名小说对封建制度的揭露达到了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功效,同时又都抒发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鲁迅精通外语,曾翻译过果戈理的作品,并称赞果戈理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对果戈理的现实主义手法大加赞赏。
是他第一个把果戈理介绍到了中国。
由此可见,鲁迅在淤收稿日期:2017-05-03基金项目:景德镇学院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外国文学教学中原著阅读与名著新解读研究”(JYYB-17-15)作者简介:杜慧春(1964-),女,浙江永康人。
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化、西方文学方向研究;郭琦(1995-),女,江西泰和人。
在校本科生,主要从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研究。
杜慧春,郭琦①(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小说内容、体裁、结构、表现手法上有着惊人相似,但在“狂人”形象内涵、象征寓意、意象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本质区别。
再读两位大家的此同名小说,其精妙意蕴深感历久弥新,值得再探。
关键词:狂人;貌似神殊;狗;救救孩子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17)04-0038-06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深受果戈理的影响,但细细品读这两部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对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借鉴与创新。
从《狂人日记》看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

从《狂人日记》看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摘要】:鲁迅《狂人日记》受到了很多外国作家的影响,文章从题材、主题、表现手法和风格等方面分析了《狂人日记》所体现的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
认为在题材上,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了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启发;在思想主题上,体现了尼采的部分精神人格,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安特莱夫的心理描写手法,表现象征主义和”阴冷”色彩。
【关键词】:狂人;超人;象征主义手法《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部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作品之一,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直到今天,仍在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表现的是一个被迫害致狂者心目中的”吃人”历史和现实。
通过”狂人”叫出”吃人者”的凶残和虚伪的同时,还喊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预言。
运用了和以往不同的写作手法,却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心。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他《狂人日记》的创作呢?鲁迅曾经说过:”我来做小说,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吧,没有参考书,要翻译吧,没有成本,就只好做一些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
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到1935年,鲁迅再次谈到《狂人日记》的创作”这些作品因’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介绍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
1834年倾,俄国的果戈理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1883年,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
”从这两段话中,就不难看出,外国的很多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鲁迅产生了影响。
首先,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无疑是给鲁迅创作同名小说最直接的影响。
在写作的形式上,中国传统的小说由于与”说话”的艺术有关,常常直接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注重故事性,讲究情节的连贯性,而鲁迅创作《狂人日记》一改了传统小说风格,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采取日记体形式,并用跟踪跳跃的方式写一些彼此联系不大的生活断面,来表现狂人的那种变幻不连贯的心理特点,显然,这就是借鉴了果戈理的小说格式。
借鉴和超越_鲁迅与果戈里的讽刺艺术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 0),12*- 03-423+5 4)..313
6789 #$ : % (;<9 #&&’
借鉴和超越: 鲁迅与果戈里的讽刺艺术
迟 蕊
(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 )
摘 “为人生 ! 的艺术观念上, 要: 鲁迅取法果戈里, 不独体现在 还体现在以讽刺为主的诸多艺术技巧上。甚至说, 鲁迅对果
外强用船坚利炮击碎了清政府狂妄自大的大国美梦;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赶跑了皇帝, 却引出了一连 串的大大小小的政坛小丑, 使得原本已经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再度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由此, 鲁迅强烈的感 受到现实是多么滑稽可笑!而且这比比皆是的滑稽可笑处,远比作家可以制造的笑料还要滑稽可笑不知多 少倍。甚至说, 滑稽是鲁迅对于现实的一种普遍感受。它成为作家长期的心理积郁, 必然有朝一日会喷薄于 “所反映 笔端。 只不过, 当时的鲁迅也许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方式加以表现而已。 后来他遇到了果戈里, 从他 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黑暗、 腐败、 愚昧、 贫穷的俄国社会的缩影中, 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原形, 看到了中 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果戈里作品中暴露的帝俄专制社会的相似之处,看到了果戈里笔下塑造的一群贪赃枉 法、 营私舞弊、 涂炭人民的官僚统治者与我国的反动统治者是本质相同、 沆瀣一气的社会蠹虫。 ! ! " # 正如鲁迅 “在外国, 《外套》 (韦素园译, 《未名丛刊》 自己所言: 则如近来已被中国读者所注意的果戈里的作品, 他那 在 《鼻子》 (许遐译, 《译文》 中) 里的大小官吏, 在 中) 里的绅士, 医生, 闲人们之类的典型, 是虽在中国的现在, 也 还可以遇见的。这分明是事实, 而且是很广泛的事实, 但我们皆谓之讽刺。! ! $ # 可见鲁迅对果戈里的讽刺艺术 产生了深度的认同感。此外, 鲁迅特别不喜欢那种插科打诨式的写法, 认为刻意地制作笑料没有力度, 于是 当他看到一向以在平常小事中见讽刺的果戈里, 便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共鸣, 对他赞叹不已。鲁迅认为果戈里 !%# “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 的伟大之处在于 振其邦人 ! 。在此, 鲁迅那种以生活原本就是充满滑稽可笑的思维 习惯或思维方式被强化了。 他从果戈里的小说中悟出了文艺反映社会的真谛, 坚定了他弃医从文的决心。 果 “果戈里的小 “催化剂 ! 的作用。正如有人曾提出的: 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艺观的形成起到了 说给鲁迅一个意象和一个出发点,让他不但表现出对外部被吃掉的恐惧,而且还表现了被从内部吃掉的耻 辱。 ! ! &’ # 笔者认为鲁迅从果戈里讽刺艺术那里继承的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 一、 于平凡小事中见讽刺的手法; 二、 含蓄的讽刺美。 “真实是讽刺的生命 ! 这个基本的原则。鲁迅在评价果戈里时曾说: “纵使时代 这两个特点实际上都源于 不同, 国度不同, 也还使我们像是遇见了有些熟识的人物, 讽刺的本领, 在这里不及谈, 单说那独特之处, 尤其 是在用平常事, 平常话, 深刻的显示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 !“这些极平常的, 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 剧, 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 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 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 剧少, 消磨于极平常的, 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 && # 鲁迅的这段评价极其精准。对此, 果戈里 “以前没有一位作家有这种如此生动地表现平 本人也曾经引以为自豪。 他在 "#$% 年的信中写到普希金说他: 庸乏味生活的才能, 没有一位作家能如此有力地描绘俗人的平庸乏味的生活, 这种描绘使逃过人们注意的所 ! &( # “于平常小事中见讽刺 ! , 有微小细节在每一个人眼中放大闪亮。! 所谓 就是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可 讽本质, 让人物和故事的内在逻辑力量产生出讽刺效果, 从而来达到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讽刺的概括。它是一 种内在的讽刺, 即讽刺性和喜剧往往多从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内部而来, 它是一种独立于作家主观情绪以外 “平常小事 ! “是公然的, 的客观存在。 它遵循真实的原则, 注重于写实。 那些 也是常见的, 平时是谁都不以为 奇的, 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 可笑, 可鄙, 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 行下来了, 习惯了, 虽在大庭广众之间, 谁也不觉得奇怪; 现在给它特别一提, 就动人。譬如罢, 洋服青年拜 佛, 现在是平常事, 道学先生发怒, 更是平常事…… ! ! &) # 如此可见, 讽刺与那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进行 《 捏造、 暴露及中伤的方法有着根本性区别。比如, 果戈里的 死魂灵》 中马尼罗夫和乞乞科夫进客厅一幕就是 最好的例证。 那里没有故意的嘲笑和暴露, 可人物自身的言行不一足以产却生出浓郁的讽刺效果。 在鲁迅的 《 》 “ 作品中也有过许多类似的细节表现。比如 阿 & 正传 中写到:赵秀才消息灵, 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 “辫子盘在头上 ! 这一细 便将辫子盘在头上……尼姑待他们走后 ! 发现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其中 节使得恶势力投机丑相昭然若揭; 而不见了宣德炉则更是不着痕迹地揭露出他们表面上正人君子, 骨子里的 《祝福》 《风波》 盗贼本性。又如, 中的那个在祭祖时不让祥林嫂插手的鲁四老爷和 中那个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三国志》 的赵七爷, 都是上述精妙讽刺艺术的产物。 “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 ! 的含蓄的讽刺美。他认为真正的讽刺是 除此以外, 鲁迅还十分赞赏果戈里那种 “一个作者, 用了精练的, 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 — 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 — 写出或一群人或一面 “鼓动 的真实来, 这被写的一群人这作品为 ’ 讽刺 ’ 。! ! &* # 可见, 鲁迅提倡含蓄的讽刺。讽刺作家的目的固然是 “尽力用各种情绪—— 其读者也起来讽刺与谴责 ! , — 嘲笑、 轻蔑、 愤怒、 憎恨—— — 激发读者, 从而达到其目的。 !
果戈理和鲁迅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比较姓名:杨璐班级:10汉语本2班学号:100212021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日记体小说。
早在1834年果戈理就写过一篇《狂人日记》,这两篇小说题目相同,题材和形式相同,在写作手法上,鲁迅明显受了果戈理的影响和启发。
这两部小说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是非常相似的,作者们都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果戈理面对的是俄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其写作表现出了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这一点与鲁迅所面临的旧中国千疮百孔的面貌,与鲁迅弃医从文思想救国的思想,与鲁迅“为人生”、“为社会”、“为祖国”是如此的相似。
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狂人,都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
但是,从其实质在讲,这两个人非但不是狂人,疯子,反而是不同程度上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典型。
这是因为他们有这种叛逆和觉醒,才会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被看做是“非正常人”,被社会里的未觉醒者视作疯子。
作者都借助了狂人的形象揭露、批判了封建制度,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两篇小说都采用了借狗喻人的手法,出现在小说里的都是人格化的狗,是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奴才,作者通过狗喻人,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
两篇小说在结尾都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喊声。
这两篇小说在很多方面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就其思想和内涵而言,鲁迅的《狂人日记》都要更胜一筹。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忧郁致狂,这个狂人只是个九品文官,陷入了对司长女儿的爱恋,他的狂来自于官场大人物对他的轻蔑,他们认为狂人根本没有资格爱上高贵的小姐。
对这样的现实,狂人难以接受,并对以官阶、权势、金钱为评判标准的社会表示强烈不满,认清了一些社会现实。
鲁迅笔下的狂人则是个反封建的战士,是个民族觉醒者、叛逆者,他的狂是革命的象征。
鲁迅笔下的狂人是被封建制度迫害而发狂。
他对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全盘的否定和批判。
鲁迅笔下的狂人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他不仅是个批判者还是个预言家,他提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他对新的社会有着强烈的期待。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摘要:1918年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与1834年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承接与革新的联系,本文从文体、风格、主题三方面作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狂人日记》;果戈理;鲁迅;文体;风格;主题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05-02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联系呢?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说: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出现了……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鲁迅这段话公示了自己写作《狂人日记》是受了果戈理的影响,并且自己评价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下面本文就从文体、风格、主题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
一、文体中国古来并无日记体小说,章回体是中国小说的典型模式。
章回小说讲求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以情节取胜。
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是章回小说的杰出范例。
中国日记体小说真正开始于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部由13则日记构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
然而,鲁迅的这部划时代的杰作却是果戈理直接影响的结果。
从文体上看,两部作品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
从篇幅上看,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20则,鲁迅的《狂人日记》有13则。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每则都有明确的日期,从相对具体的10月3日、4日开始,历经11月和12月的数天,再跳跃到2000年4月43日和3月86日,乃至后来无法辨别的某月、某日等,尽管有些荒唐,但依旧符合“日记”的特征。
相比之下,鲁迅的《狂人日记》并没有明确地标明日期,而只是用中国数字的”一”、“二”、“三”……来表示。
尽管有些差异,但仍然都属于“日记”的文体范畴。
如此一来,鲁迅的某些独创就相对大打折扣了。
因为鲁迅《狂人日记》使用的文体,果戈理早在80多年前就已经用过了。
外国文学对鲁迅文学的影响

论外国文化对鲁迅创作的影响摘要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领导者,他的文学创作中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其中影响最深刻的还是果戈里和尼采,所以这里主要探讨下果戈里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关键字鲁迅外来文化果戈里尼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民主战士。
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强压在国人身上的精神枷锁、旧中国人民的劣根性、民众的、麻木不仁和缺少民主觉悟性;另一方面他倡导个性解放,呼吁个人自觉敢于参与社会变革,并且和封建势力及反动派进行抗争。
他不仅对中国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发扬,且始终采取开放的文化态度,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而这些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俄苏文化、日本小说、尼采的哲学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的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尤其较大。
在各国文学中,鲁迅最为关注的就是俄国的作品,因为中俄两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相似处,两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上也有某些相似处。
但在俄国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惨烈、安德烈夫的惊恐、勃洛克的基督式悲悯、在中国文学中很难找到,也许是鲁迅从中找到了一丝光亮。
在绝望中的人,若能苦苦斗争,不惜与黑暗抗击,甚至同归于尽,那么生命的力量就显得格外强大了。
鲁迅不仅翻译了许多俄苏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并且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俄苏文化的影子。
谈及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一定不会错过两部《狂人日记》的对比,果戈里笔下的“狂人”与鲁迅先生塑造的“狂人”在对现实的批判上确有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选以日记体裁,主人公都是狂人,都采用讽刺手法表现现实的残酷,但两个“狂人”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典型。
前者是一个受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迫害而发疯的小人物,是一个真正的疯子。
而后者却是一个觉悟了的青年受到封建制度压抑而癫狂,他更多的是象征、影射。
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果戈里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俄统治的黑暗,但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痛苦生活经历的同情,以及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以《狂人日记》为例
摘要: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狂人日记》就受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
鲁迅推崇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果戈里的讽刺艺术对鲁迅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同样受到了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启发。
关键词:鲁迅,果戈里,《狂人日记》,影响。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对于这部作品,鲁迅承认受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对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极为推崇,鲁迅在他的译著——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鼻子》的译者附记中就称赞果戈里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而果戈里的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经过鲁迅的借鉴与描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其中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更加地深刻。
也因为果戈里的描写平常事而不加粉饰以体现社会生活黑暗的现实主义文风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制度迫害下的社会现状描写地自然而深入人心,才得以达到批判封建制度的“忧愤深广”。
鲁迅从果戈里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俄国社会生活的黑暗的缩影中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黑暗,从果戈里塑造的贪赃枉法的官僚统治者形象中看到了中国上层阶级的腐朽,正因为所处的社会背景极为相似,果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并且,果戈里在其中所展现的讽刺艺术手法是鲁迅极为认同并借鉴的艺术技巧,这也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
而且,这种讽刺手法直接指向了周围的恶世象。
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描写了路上的行人和家人,以“狂人”眼中所看到的一个个真实的丑陋凶恶的形象揭开世人道貌盎然面具下的虚伪与冷漠,以达到揭露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实。
不仅如此,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也受到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
其中以“狗”喻人便是鲁迅借鉴果戈里的构思之一,通过以“狗”隐喻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奴,讽刺地主阶级的封建与腐朽,且小说同样借鉴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格式,使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讽刺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鲁迅更是从果戈里善于其笔下人物起诨号看到他人物塑造的传神。
鲁迅的“狂人形象”便是在借鉴果戈里的“狂人形象”的基础上塑造的,但是鲁迅的借鉴并不是全部照搬,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升华。
鲁迅的“狂人”形象虽然借鉴了果戈里的“狂人”形象而塑造的,但鲁迅将“狂人”从一个卑微的个人主义者升华成了一个兼具发狂与清醒的反封建战士,并以这样一个世人眼里是一个“疯子”却是最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本质的形象讽刺那些自诩清醒实为糊涂与软弱的“正常人”,以此批判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从而使小说塑造的世界观更加积极乐观。
这是鲁迅在对果戈里借鉴的基础上实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