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文学主张对萧红创作的影响
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

写好作文是每个学生必须的能力,也是拥有好文笔的基础。
能在语文得分中夺得先机,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气质内涵,如何写好作文呢?以下文章“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由为您提供灵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萧红,1911年6月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一个地主家庭。
萧红本姓张,名乃莹,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着名的女作家。
萧红是其1935年在上海出版着名长篇小说《生死场》时所用的笔名。
1934年6月12日,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
9月,在青岛她写完了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
然而周围的朋友相继被捕,他们只好又流亡到上海。
1934年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到了文坛大师鲁迅先生。
萧红眼中的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出奇的平和并充满善意,他面色苍白显得有些衰弱,脸颊消瘦,颧骨突出,嘴上留有浓密的唇须,头发极富于特征,硬而直立,眼睛喜欢眯起来,但目光却异常锐利。
他们完全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鲁迅先生喜欢萧红、萧军的纯朴爽直,而且萧红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也一见如故,甚至淘气的满嘴上海话的海婴,也很快和萧红混熟了。
这次见面后,鲁迅为了给二萧在上海铺展一条从事文学写作的道路,又于12月29日以庆祝胡风的儿子满月为名,在梁园豫菜馆举行了一次宴会,把二萧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等左翼着名作家,并指派叶紫作为二萧的向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上海,加入到左翼作家队伍中去。
后来又支持他们三人结成“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
从此,在鲁迅的关怀引导下,萧红开始走入上海文坛,并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建立了广泛联系。
而萧红与鲁迅之间的情谊日益加深,这对其日后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1935年12月,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的成名作《生死场》,就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
鲁迅先生还亲自为《生死场》一书写了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
浅谈鲁迅小说创新意识对萧红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 统小说是 被严格规 范 化 的,而且规范化 的不仅是文 学形 式, 而且 还包括文学 内容 。单以人物而 言, 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角或是 “ 勇将策 士, 侠盗赃官,妖怪神仙 ,佳人才子” ,或 者是 “ 妓女嫖 客,无赖汉奴才之流” 。 人物形 象单一化 、类 同化等古 典主义 特征 既阻断 了小说 与现实人生 的密切 关系 ,遏制 了小说 的发展, 又降抑 了 小说的文学 品味 , 以至于落得 “ 在中 国, 小说是 向来不 算文学的”结果 。 而 为 了改变这一境况 ,非得有敢 于冲破 切的 “ 闯将 ” 。鲁迅 以现代小说开 山 者 的勇气创作 了 《 狂人 日记》 、《 孔 乙 己》 、《 药》 等一系列 白话小说 。2 0 年 代 ,沈雁冰对鲁 迅小说有 一个重要 的 评价 :“ 在中国新文坛上 , 鲁迅君常常 是创 造 新 形 式 ’的 先 锋 ,《 呐 喊》 里 的十多篇 小说 ,几乎一篇 有一篇新形
新意 识。
“ 我 们在 这 里一谈 起话 来 就是 导师 导 师, 不称周先生也不称鲁迅先生 , 你 或者还没有 机会听到, 这 声音是到处 响着 的, 好像街上 的车轮 , 好像檐 前 的滴水 。 ”0 在萧 红幼时艰 难 的求 学过 程中, 她读 的最多的便是鲁迅的作品, 1 9 3 4 年逃 出家庭 牢笼并备受挫折的萧 红第 一次见到鲁迅 先生 ,从 此便与鲁 迅结 下了不解之 缘。鲁迅是 她最为敬 重 的人,也是她 最想学 习的人。她 曾 不无气魄地 说过 :“ 要写 《 阿 Q正传》 、 《 孔 乙己》之类 !而且至少在长度上超 过他 ” ,这 句 话不 仅 说 出 了她 “ 初 生
与 超 凡 的 文 学 气 度 与 一 个 人 是 紧 密 相 关 的, 这 个人就是文学大师一一鲁迅 。 萧红 曾在 《 致许广平书》中说过 :
鲁迅对萧红的影响

第27卷第4期2017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AN(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7 No. 42017•鲁迅研究#鲁迅对萧红的影响季红真(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C4 )[摘要]作为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缔造者之一,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是和新文化运动中所有白话文学作品的影响混溶一体的,包括翻译文学。
萧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得益者,新派乡绅的父亲在一设立女校的时候,就 立即把她送去读书,但是祖母定下的婚约阻遏着她的求学与奋斗之路。
进入哈尔滨现代女校,在新派教师的引导下,接触新文学的作品,在家庭政治启蒙的前提下,又接受了更前卫的左翼思潮。
鲁迅对她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新体白话文学写作的启蒙,在和家庭决裂之后的挣扎奔逃与奋斗中,作为革命文学的旗帜,鲁迅始终是她精神的引领者,也是她后来进入文坛的重要推手。
但是由于性别、文化背景、经历、处境等原因,萧红一直和鲁迅保持着心理的 距离,并且想超越他。
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是超越年龄、性别的精神默契,民族国家的巨大危机与国际视野的人类情怀、共同被原罪证G的出身宿命、包办婚姻的苦难和身体的病痛,对于文学创作宗教式的献身精神和对汉语自身魅力的独特领悟,是他们深厚的思想基础。
萧红在继承鲁迅精神遗产的同时,又以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特别是生 殖的体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园地,T充了鲁迅和所有男性作家无法抵达的表现领域。
她接续着鲁迅的文学精神,在史传文学、哀祭文体、修辞等诸多方面,为汉语写作的现代转型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鲁迅;萧红;鲁迅的影响[中图分类号]1210. 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3842(2017)04 -0040 -10鲁迅是中国新文学之父。
新文学指的是中国文学出现的一种新的语体文学,也就是白话文。
一般认为第一篇白话小说就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当然这些年有争议,因为比他早的白话小说被 发现,比如陈衡哲最早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过一篇白话小说;四川有学者认为李劼人写的一 篇白话小说比鲁迅发表的时间还要早一点,这些都是学界的争议。
鲁迅与萧红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鲁迅与萧红是我国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鲁迅和萧红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对于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在文学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鲁迅和萧红在文学作品中的共同点和差异,并分析他们的作品在当代的意义。
一、鲁迅的作品特点1. 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鲁迅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闻名。
从《狂人日记》到《呐喊》,再到《彷徨》,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对当时的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批判。
2. 文学风格独特: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其作品饱含着浓重的史实和社会真实,以及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他的作品多用白话文进行创作,直接、质朴,富有力量和激情,深受读者喜爱。
3. 对人性和命运的探索:鲁迅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对于人性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核都是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光明和黑暗。
二、萧红的作品特点1. 感情细腻真挚:萧红的作品以其细腻真挚的情感而著称,她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的作品《呐喊》《狂人日记》《彷徨》等,都是充满激情和力量,使读者深受感动和震撼。
2. 文学风格清新简洁:萧红的文学风格清新简洁,她的作品以其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朴素的文字风格吸引了大量读者。
她常常将自己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与思考以诗情画意的笔触融入作品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3. 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萧红的文学作品中更多地关注了女性的命运和人生的挣扎,她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于封建社会下女性地位的不满和对于自由、平等的向往。
她的作品使读者看到了女性独特的内心世界,引发了大量关于性莂平等和社会尊重的讨论。
三、鲁迅与萧红的共同点和差异1. 共同点(1)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鲁迅和萧红都关注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着对于封建社会、封建道德的批判,对于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从《呼兰河传》年鲁迅对肖红创作的影响

从《呼兰河传》看鲁迅对萧红创作的影响摘要:萧红的创作深受鲁迅影响,这一点在她后期的作《呼兰河传》中表现明显。
她在创作思想方面接受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创作主张;在题材选取时,将故乡的人和事作为创作的主要源泉;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如有二伯等也与鲁迅小说中的形象一样,体现作者对中国农民深沉的爱与憎。
关键词:创作思想题材人物影响我们这里一说起就是导师导师,不称周先生,也不称鲁迅先生,你或者还没有机会听到,这声音是到处响着的,好象街上的车轮,好象檐前的滴水……――萧红《致许广平书》(1939年3月14日)每逢和朋友谈起,总听到鲁迅先生推荐,认为在写作前途上,萧红先生是更有希望的。
――许广平《追忆萧红》20世纪30年代,鲁迅和萧红的交往该是文坛的一段佳话。
1934年,萧红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有了长达两年的频繁交往。
萧红认真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后期的大量杂文,并不时登门请教。
鲁迅也在这一段时间中给萧红萧军写了53封信,回答他们的问题,并曾以“吟太太久已不写什么了吧?”之类的话来鞭策萧红的创作。
(萧红笔名悄吟)。
考察萧红前后两时期的创作,我们发现对于她而言,鲁迅先生不仅是关心照顾她生活的长辈,而且是指导她创作的导师。
在这种指导和影响下,萧红的创作日臻成熟,最终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
尽管肖经的创作生涯很短暂,作品也不多,但她却是20世纪30年代对鲁迅创作传统继承最多的作家。
而这种“继承”最集中的表现便是她的《呼兰河传》。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萧红创作的影响。
(一)影响作家创作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创作意图的发展。
鲁迅先生对萧红影响最深刻的也体现创作意图方面。
鲁迅一生都致力于“国民性”的思考,并通过他的创作把这种思考的进程和成果反映出来。
早在19世纪末,他便开始探讨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
他认为:长期以来,在封建专制主义政体的束缚和蹂躏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奴性主义氛围已经渗透到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灵里面,绝大多数的人们,完全习惯于这样驯顺和卑屈地苟活下去。
浅析鲁迅对萧军_第三代_创作的影响_马海娟

笔下的阿 Q 还限于农村,萧军则大胆地将汪大辫子推 化非常熟悉,在精神层面上和“胡子”有某种意义的契
到了半殖民地化的都市,用细腻的笔调揭示金钱至上 合,所以对此题材可谓得心应手。其次则是鲁迅的影
的资本主义对他的腐蚀和新型压榨。由于不堪地主欺 响。鲁迅提倡写熟悉的题材,同时选材严开掘深。基于
凌,汪大辫子全家前往长春。表面上城市似乎没有亏待 鲁迅这一艺术观的影响,作为“左联”外围作家的萧军
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携《八月的乡村》刚登上文坛便引起巨大反响,“这枚还嫌太愣的青 杏”①在创作《第三代》时终于成熟,其中第一、二部在 1936 年发表时被赞誉为“雄浑、沉毅、庄严的史诗”②。作品截取 了 20 世纪初从辛亥革命胜利到“五四”运动爆发前这段历史,以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东北为背景,真实展 现了我国东北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乡村到都市的时代生活画卷,“热情肯定和讴歌了蕴藏在广大东北民众身 上的那样带着某种原始性的生活耐力,坚韧不屈的反抗性格和英雄气质”③。同时萧军作为鲁门弟子,和鲁迅交往 近两年,鲁迅“显在”的日常生活中的悉心关怀,“隐性”的巨大人格感召力、深邃思想和创作成就,对青年萧军待人 接物、价值观念及作品创作等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若对《第三代》的研究止步于此,显然忽视了鲁迅对萧军的 深度影响,特别是萧军在鲁迅身上汲取的文化营养,而使鲁迅对萧军的影响简单化、平面化。
《第三代》中的汪大辫子也淳厚老实,有一手打兔子的绝活,举家搬到长春后在店房里“老练、精明和滑溜”,勤勤 恳恳。但他身上同样潜伏和扩展着几千年精神奴役的创伤,他和阿 Q 一样“卑视这村中所有的人们的聪明”,见到地 主杨洛中时则“紧紧地靠近了林青,同时好像企图把身子再缩短一点”;他对自己被无辜陷害和押解他的士兵的打骂 一味退缩沉默,还“反倒为自己老婆那样不顾死活地和那些兵们争吵有些担心和发怒”;他出狱后又幻想着用自己的 经历赢得老婆和羊角山的胡子们的崇敬,然后占山为王呼啸一方。这和阿 Q 幻想革命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定程度上
从《逃难》看鲁迅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响

难人群 , 夹杂着当年同萧军 由北 而南 的经 历 , 凭藉 着这样 的情 感经验 , 萧红写下 了这篇《 逃难》 。
在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 , 描写“ 逃难” 题材的作品也不少 , 但 是能够把这一题材写 的如此精彩 的实在不 多, 与叶圣 陶先 堪
如果说《 难》 逃 的成 因是源于“ 逃难 ” 的情感 体验。那 么它 生的《 潘先生在难 中》 相媲美 。作品结构清晰 、 严谨 , 物形象 人
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担任“ 文艺指导” 。此间
《 逃难》 以幽默反讽的叙事手法描述了一个潘先生式的小
结识丁玲 。 由于 日军逼 近临 汾, 萧红展 转 到武汉后 到重庆 、 西 学教员何南生 在抗 日 爆发后携家人从南京逃到潼关后 又逃难
安。在这个“ 逃难 ” 程 中, 过 萧红 目睹 了沿途 的流离失所 的逃 到西安的故事 。演绎 了一出欲笑无声 、 欲哭无泪的喜剧 。
玲、 萧红 、 苏雪林等都受鲁迅影响很大, 当然, 后来, 苏雪林同 主义思想与习惯当作 自己鞭挞的对象 , 对鲁迅 的“ 画出沉 默的
鲁迅的恩怨是另外一 回事 了, 但不能 否定鲁 迅在青年 作家 中 国人的魂灵来” 这一创作 意 图及创 作实践是 心领神 会并努 力
的影响 。
继承着的。萧红表示要“ 写出《 Q 阿 正传》《 、孔乙己》 之类”口 。
** 第 2 卷第 2 6 期
Vo . 6 N 2 I 2 o.
绥化学院学报
Ju l fS iu nv ri o ma uh aU iesy o t
2o o6年 4 月
A r20 p .0 6
从《 逃难》 看鲁迅对萧红文 学创 作 的 影 响
宋 喜 坤
鲁迅影响下的萧红与张爱玲_萧红张爱玲创作比较研究

2005年5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May,2005第23卷第3期JO U RN AL O F SO CIA L SCIEN CE O F JIAM U SI U N IV ER SI T Y V ol.23N o.3鲁迅影响下的萧红与张爱玲——萧红张爱玲创作比较研究刘 军(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 要]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
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
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
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关键词]萧红;张爱玲;自由主义;个人本位[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5)03-0053-03 中国文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两颗耀眼的女性作家,一个是萧红,一个是张爱玲。
两人都受鲁迅精神影响,在当时声名鹊起,以后一直到六七十年代一度沉寂,但到八九十年代又迅速走红。
对于这两个人,现在我们已经走出了阶级斗争、阶级本位的文化迷途,而用一个全新的、与中华民族复兴相符的民族文化视角来解析,自会有另外一种结论。
一萧红与鲁迅的关系,可谓研究现代文学的人尽人皆知。
在现代文学史上,还没有谁能像萧红那样受到鲁迅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诲。
鲁迅对萧红不仅在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而且在创作上鼓励——为《生死场》作序,使其一举成名。
萧红与鲁迅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与女”。
这一方面表明二人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创作的思想和艺术上的师承关系。
对此,孙犁就曾说萧红“吸取的一直是鲁门的乳汁”[1],可见师承之说并非妄言。
从萧红的创作上来看,《生死场》得以发表固然有鲁迅作序相助的因素,但小说本身并未受到鲁迅思想的影响。
所以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萧红描绘的原本“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事变,日寇入侵后,潜在的“国家”伦理觉醒,意识到“有血气的人不肯当亡国奴,甘愿做日本刺刀下的屈死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的文学主张对萧红创作的影响作者:刘中慧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8期内容摘要:鲁迅先生对萧红的创作影响颇深,萧红更是在创作实践中一直贯彻着鲁迅先生的文学主张。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在创作题材上,萧红延续了鲁迅的“不必趋时”和“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在创作方向上,萧红继承了鲁迅的“为人生”和“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创作目的;在内容和体裁上,更是坚持了鲁迅先生“重视乡土色彩”和“创造新形式”的特点。
然而,萧红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学主张并不是一味模仿,而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继承并发展,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鲁迅的文学主张萧红创作“不必趋时” “为人生” “创造新形式”王孟白教授曾这样评价萧红:“呼兰河畔草青青,天南地北早闻名。
女儿原有英雄气,文采偏从鲁迅风”(北方论坛,1982年第1期);孙犁说萧红“吸取的一直是鲁门的乳汁”;钱理群曾言:“和现代文学的宗师最为相知的竟是最年轻的萧红”,这些话都十分恰当的概括了鲁迅先生对萧红创作的影响及萧红与鲁迅先生的师承关系。
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鲁迅作品中思想内容的深刻忧愤,艺术形式的不拘一格,使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萧红是读着鲁迅的作品进行文学创作的,因而一直被鲁迅先生的文学主张所深深影响,在文学创作的这条道路上,她更是始终如一地将这些文学主张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准则。
一.创作题材的选取在创作题材的选取上,萧红与鲁迅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不必趋时”1935年,《生死场》的出版,使得萧红声名大噪。
但作为前期作品的《生死场》,在结构安排上确实有些散乱,作品的前十章还在描述“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愚昧人民,后六章却笔尖猛转,直接叙述愚民们突然觉醒,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纷纷走上反抗道路。
这不免让读者有些不明所以。
胡风在读后记也曾提到过这个问题:“然而,我并不是说作者没有她的短处或弱点。
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显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
[1]”其实,胡风此处的表述并不是十分准确,让读者“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的原因并非是萧红“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究其原因,在于作家对所写题材并不熟悉,因而才会有牵强、生硬之感。
同一时期的作品如《看风筝》等也有类似缺点。
萧红也渐渐意识到自己对于题材的驾驭上的困惑,因而在与鲁迅先生的第一封通信中讨论的便是取材问题,鲁迅在回信中说:“不必要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
[2]”鲁迅强调作家创作时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写自己能写好的东西。
这个观点与1931年,在关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鲁迅曾明确指出的:“现在能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趋时(二心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的观点相一致。
萧红认真领会了鲁迅的指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后花园》、《家族以外的人》,创作有了显著的进步。
《呼兰河传》出版后,作品选取的题材,成了人们贬低作品的共同口实,有人认为萧红“现实的创作源泉已经枯竭”,只能“在往昔的记忆里搜寻写作的素材”,更有人直言:萧红“走下坡路了。
”然而,事实上,萧红有着自己明确的题材选取及创作意图,她的创作更是符合一切艺术家的创作规律。
“为什么在抗战之前写了很多文章而现在不写呢?我的解释是: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来,或者跟作者起着一种思恋的情绪,但这多少是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够把握的。
(《现实文艺活动与〈七月〉》,《七月》第15期》)”可见,在创作题材的选取上,萧红和鲁迅先生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即“不必趋时”,只需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或者是“起着思恋情绪”的题材。
只因为此,《呼兰河传》才能在今天的文学史中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
2.“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在谈到自己作品的取材时,鲁迅曾表示:“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3]”,因而,鲁迅笔下的“阿Q”是被社会迫害、只能以“精神胜利法”聊以自慰的可笑者形象;祥林嫂是被封建等级观念迫害致死的“下等人”形象,他们都是这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
萧红曾谈到过自己对于鲁迅小说的理解:“鲁迅的小说的调子是很低沉的。
那些人物,多是自在性的,甚至可说是动物性的,没有人的自觉。
他们不自觉地在那里受罪,而鲁迅却自觉和他们一起受罪。
(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萧红对鲁迅的小说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她钦佩于鲁迅先生对于题材的深刻认识,因此在作品人物的选材上,也保持着与鲁迅一致的步调。
在《生死场》中,萧红选取了东北大地上那些“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的人们,他们过着和动物一般愚昧的生活,没有自我觉醒的意识,有的只是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
《王阿嫂的死》中的王阿嫂也是生活在下层社会的底层劳动妇女形象,她饱受着地主阶级的迫害,最后惨死于家中。
他们都是这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然而更病态的不在于他们的身体,而在于他们的精神状态。
《呼兰河传》中的人们就是对这种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的集中反映。
作品中,萧红着重揭示人们愚昧、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
作者用整整一章的篇幅描写了这座小城的“盛举”:跳大神、唱戏、娘娘庙会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这些客观的描述都表现了封建风俗对于人的毒害,其中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他们的悲惨经历也似乎仍历历在目。
在萧红的众多作品中,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也“取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但须提到一点,萧红在人物的选材上,并非一味的照搬或模仿鲁迅的文学主张,她是在理解鲁迅的文学主张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所求“为我所用”,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具有着深刻的国民性弱点,而萧红塑造的“有二伯”形象虽有着与阿Q相似的弱点,但其又很善良,这样使得人物更有人情味,从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
二.创作方向的确立1.“为人生”鲁迅先生在谈到创作目的时,曾言:“说到为什么要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4]”,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鲁迅也表达过自己的文学观:作家应该“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
”鲁迅注重强调文艺的真实性,指出作家要正视现实和人生,反对“瞒”和“骗”的文艺。
萧红在创作方向上就师承了鲁迅的文学主张,小说《王阿嫂的死》中,萧红为的是中国劳动妇女痛苦的人生。
作品中王阿嫂的丈夫被活活烧死,王阿嫂自己也被踢得流产而死。
而当她死后,她的女儿却仍在坟前担忧和哭诉:“我还要回到张地主家去挨打吗?”一句话,将残忍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淋漓尽致:受地主压迫并不是短暂的事实,底层劳动人民奴隶般的劳作,是代代相传,周而复始的。
一方面,萧红在为底层劳动妇女不公的命运鸣不平,另一方面,作家又迫切希望此种黑暗的社会现状能够有所改变。
在《生死场》中,“她的创作视野已经扩展到整个‘中国的人生’[5]”在生死场中,前期的人们愚昧、麻木:“在乡村,人们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胡风在《〈生死场〉读后记》中曾描述过他们的生存状态:“蚊子似的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了粮食,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然而在作品中,人们愚昧的精神状态并不是一贯如此的,后六章中,人们的意识突然觉醒,纷纷走上反抗的道路。
鲁迅在《〈生死场〉序》中这样评价该作品:“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對于死的挣扎,往往力透纸背。
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可见,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萧红“为人生”的创作方向。
2.“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在谈及自己的创作目的时曾明确表示:“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6]”,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国民性”的思考,当他在日本看到中国人对杀害自己同胞的行为而面无表情时,他意识到“我们的第一要义,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接着,鲁迅弃医从文,决心要以“文艺”为工具,揭示国民弱点,改造国民精神。
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鲁迅表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指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他的小说中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都反映了“国民性”:奴性、懦弱、精神胜利法等。
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巨大,萧红也深受其影响。
1938年,在一次抗战文艺界的座谈会上,萧红说:“作家是属于人类的。
现在或是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
”这与鲁迅的创作主张何其相似。
在萧红笔下,《生死场》中关于对女性生产的描绘,让读者了解到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生存和生产的不易,揭示出“病苦”,读者便发现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地位,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达到“疗救”的效果。
萧红的后期作品《呼兰河传》中更是做到了“揭出病苦”:“翻开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品《呼兰河传》,这分明是一幅画满了灵魂的图画,所以‘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点沉重下来’。
这沉重来自呼兰河的人:他们可怜又可笑;既懒惰又勤奋;苟且且顽强;迷信、愚昧、残忍但又那样仁慈和善良。
这沉重还来自于呼兰河的事:怪诞、奇异,然而又是那样平淡、自然、合乎情理;在这种人、事中,呼兰河的生活:声色喧嚣多彩却又显得寂寞、苍凉。
[7]”萧红用细腻的笔勾勒出国民的灵魂,她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生活,而是整个的社会风俗,表现出她对国民性的反思。
三.创作特色的体现1.体裁上:“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认为:“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论睁了眼看)”,鲁迅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大胆,常被众人所称道,更是被誉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在这方面,萧红更是深受鲁迅先生影响。
钱理群曾说:“鲁迅与萧红在艺术上都具有一种不受羁绊地自由创造的特质,他们不为成规所拘,总是努力地寻求与创造适合于自己的形式[8]”萧红的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当有人说她写的小说并不像小说时,她直言:“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科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若说一定要怎样才算小说,鲁迅的小说有些就不是小说。
如《头发的故事》、《一件小事》、《鸭的喜剧》等”。
可见,在创新文学新形式方面,萧红视鲁迅为榜样。
当别人质疑她的小说形式时,她不仅用鲁迅先生的小说加以辩护,还对传统的小说形式表示质疑,她认为小说的体裁不应被条条框框所拘束,她认为,有多少作者,就应该多少种形式的小说。
她的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塑造,若以传统眼光去评判,那么她的小说肯定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胡风在《生死场》的后序中也曾指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两个不足:“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第二,在人物的描写里面,综合的想象的加工非常不够。
”胡风是站在传统小说的立场上对萧红的小说进行评判的,因而他将萧红的亮点都视为缺点,然而萧红不仅没有改正这个缺点,反而在后期作品中将其发扬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