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作家萧红简介.ppt课件

作家萧红简介.ppt课件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 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 同时左脚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 去。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现得是 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 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
第二,在人物底描写里面,综合的想像的加 工非常不够。个别地看来,她底人物都是活的, 但每个人物底性格都不凸出,不大普遍,不能够 明确地跳跃在读者底前面。
东北流亡同胞,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大豆,高 粱,努力吧!为了失去土地的年老的母亲,努力吧! 为了失去的地面上的一切的记忆,努力吧!
——萧红《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1941)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 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 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 八十,祖父就死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死场》
❖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 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 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 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 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萧红(与聂绀弩对话)
❖ 作品风格 《萧红散文》
❖ 萧红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 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而复 杂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 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 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 深情的呼唤”。她的散文充满真挚朴实的情感,体 现了高尚的人格。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细节,她的文 章有着生动的情节,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火烧云ppt课件(完美版)

火烧云ppt课件(完美版)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 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 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 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 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 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 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
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
着了火。
比喻
突出红彤 彤的特点
说明原因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读一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火烧 云颜色有哪些变化?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结合前面几个自然段,说一说:火烧云有 什么特点? (课后第二题)
颜色—多、变化快 形状—多、变化快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再读4-6自然段,找出反映 “马”“狗”“狮”变化快, 来无踪去无影特点的词语。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
[名师微课堂专题]《火烧云》ppt课 件(完 美版)-P PT课堂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 七下 3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优质课件 PPT

部编人教版 七下 3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优质课件 PPT
• 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 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 孩子怎见得就不是大丈 夫呢?
• 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 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 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
小结

语言质朴浅白清新隽永

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捕捉细节

作者印象中的鲁迅:生活平凡随意、

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
伟大而平凡
怀鲁迅 (郁达夫)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
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 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 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 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 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 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 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 车上》,《小城三月》等。1942年1月22日死卒于香港。
• 片段三:“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
• 片段3 • 片段5 • 片段9
问题式批注
评价式批注
• 片段2“他刚抓起帽子来……仿佛不顾一切地 走去,”
• 片段6“但他还是展读……夜里很深的时光” • 片段11“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十二点钟”“
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 • 片段13“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随时方便”
在现代所有的中国人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深刻而且最为独特的一个, 他的遗嘱也是最为独特的一封。下面是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 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 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分析PPT课件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分析PPT课件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年10月10日
19
2020年10月5日
“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正值 烽火连天。在这样战乱的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 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 了。”
15
2020年10月5日
艺术特色
臧棣《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
《读书》一九九六,十二
1.语言简朴,干净,亲近口语,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 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而且非常谐调。
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也经戴望 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
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25日,葬 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
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起第一次拜谒萧红墓,
摄有照片,“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
9
2020年10月5日
文本分析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 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衡而协调。
3. 本诗语言简单明白,请分析这种语言风格在新诗中 的地位和价值。
本诗的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于质感,
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18
2020年10月5日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PPT模板:
PPT素材:
PPT背景:
PPT图表:
PPT下载:
PPT教程:
资料下载: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
PPT论坛:
PPT课件:

萧红《小城三月》课件PPT

萧红《小城三月》课件PPT
地爱上了”我“的大哥,在已有婚约的情况下开始 憧憬着一份在封建世俗的时代不可能的爱情,最终 翠姨在郁郁寡欢中病逝。依旧小城三月,只有大哥 对翠姨的怀想……
人物形象
翠姨——是出身于旧式家庭的少女。她端庄文静、 温 柔深情,沉默寡言、喜好沉思、在自己的内心波涛里 追逐美好的情感。但由于家庭变故,她受到一般旧思 想人家的歧视,因而形成她感伤的气质,以为自己的 命不会好。
(3)诗化的风格 ——追求诗意诗境 抒情主体“我”的存在
一曲觉醒者的悲歌
《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的一部小说,展示了新 旧文化冲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也折射了那个时代女 性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女性主体意识被唤醒后,却面 临着来自社会的巨大的压力,无路可走,而最终往往 陷入幻灭的寂寞与悲哀。
④对比烘托手法
作品用了一定的篇幅写翠姨的妹妹:大说大笑,不太修边 幅,粗心大 意,穿着上赶时髦,没有审美眼光等,对比 烘托出翠姨雅致娴静的性格。
⑤含蓄的手法
“翠姨一个人站在短篱前向哈尔滨市影痴望着”。
⑥语言描写
天黑没有买到绒绳鞋,翠姨深深地看到我的眼睛里 说:“我的命,不会好的。”等,尤其是她临终前对堂哥 讲的一番话,使她的宁折不弯的性格,她的感情世界与痛 苦,得到感人的表现。
*封建思想的桎梏
1、性格内敛,不愿表达 2、强烈的宿命意识 3、缺少主动性
*新思想与旧传统的冲突(最大因素)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 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 了,受不住的,就寻求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 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 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中篇小说《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 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 苦难与走向斗争。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课件(共1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课件(共18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堂检测
1、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的诗眼是什 么?请简要分析。
诗眼:“我等待着”。 这是诗人对情景的现场说明,也是 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 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还是他对自己 在那样一种位置上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 一种省察。“等待着”什么呢?它们纷 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 代的背景,个人的前途,心灵隐秘的渴 望。
课堂检测
2、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_______每__一__朵__小__花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都__是__歌__颂__生__命__的__乐__章___________
整体把握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拜谒萧红墓, 表达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合作探究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 萧红墓,表明了什么?“寂寞”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首句“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 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萧红友 情之深厚和诚挚。
“寂寞”写出生活在敌占区的诗 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 境无比孤寂、悲凉。
背景链接
1940年1月,戴望舒和萧红在香港首次晤 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 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 中的香港。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 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戴 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人监狱,受 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 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 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 地、寂寞地等待、等待……几年以后,到了19 44年,诗人前来凭吊萧红墓。
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 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作更多更出色的作 品;

萧红《生死场》 ppt课件

萧红《生死场》 ppt课件
• “‘你发傻了吗?啊……你失掉了魂啦?我撕掉你的辫子……’金枝 没有挣扎,倒了下来:母亲和老虎一般捕住自己的女儿。金枝的鼻子 立刻流血。”
• “通夜都是这样,每次母亲翻动时,像爆裂一般地,向自己的女孩的 枕头的地方骂一句:‘该死的!’接着她便要吐痰,通夜是这样,她 吐痰,可她并不把痰吐到地上;她愿意把痰吐到女儿的脸上。”
• “‘你们看看,这是那死鬼给我弄来的砖,他说我快死了 !用不着被子了!用砖依住我,我全身一点肉都瘦空。那 个没有天良的,他想法折磨我呀!’”
• “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 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 猫儿,孤独而无望。”
• “赵三捻着烟袋他来去踱走。过一会他看看王婆仍少少有 一点气息,气息仍不断绝。他好像为了她的死等待得不耐 烦似的,他困倦了,依着墙瞌睡。”
《》之悲剧意识“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大狗四肢在颤颤,全身抖擞着。经过 一个长时间,小狗生出来。”
• “等王婆回来时,窗外墙根下,不知谁家的猪也正在生小猪。” •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 “那女人是在生产了,她小声号叫了一阵,收生婆和一个邻居的老太 婆架扶着她,让她坐起来,在炕上微微的移动。可是罪恶的孩子,总 不能生产,闹着夜半过去,外面鸡叫的时候,女人忽然苦痛得脸色灰 白,脸色转黄,全家人不能安定。”
• “她患着瘫病,起初她的丈夫替她请神,烧香,也跑到土 地庙前索药……以后做丈夫的觉得责任尽到了……起初因 为她和他分辩,他还打她。现在不然了,绝望了!晚间他 从城里卖完青柴回来,烧饭自己吃,吃完便睡下,一夜睡 到天明;坐在一边那个受罪的女人一夜呼唤到天明。宛如 一个人和一个鬼安放在一起,彼此不相关联。”
• “一个男人撞进来,看形象是一个酒疯子。他的半面脸,红而肿起 ……他吼叫……他用手撕扯幔帐……说着他拿起身边的长烟袋来投向 那个死尸……忽然那个红脸鬼,又撞进来,什么也不讲,只见他怕人 的手中举起大水盆向着帐子抛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萧红墓畔口占》PPT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萧红墓畔口占》PPT课件
二、作品分析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1944年11月20日
1、诗的版本。
版本一。墓边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偷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1944年9月10日载香港《华侨日报·文艺周刊》33期,原题《萧红墓边口占》。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歌抒发的是一种忧郁凄凉感情。 “雨巷”重要意象。它是抒情主人公的所处的环境。也可以说,是诗人戴望舒体验到的人生境遇象征。就是说,戴望舒体会到的生活,就如同在雨巷徘徊一样。阴郁、寂寥、狭窄,又悠长地没有止境,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雨巷”暗示着忧郁凄凉的心境。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你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的苏生,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 c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平
•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 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 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 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 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 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
•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 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 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 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 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 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鲁迅在为《生 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 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 新鲜。”
•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 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 1937 年9月28日,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 人撤往武汉。在武汉,东北籍青年作家端 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 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 峰、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 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 北作家群。
•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 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 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 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 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 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 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 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
生平
•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 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萧红父亲 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 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 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 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 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 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 般。
生平
•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 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 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 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 好的文学基础。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 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 之子王恩甲。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 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 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生平
• 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在走投无 路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旅馆同居。半 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 萧红困居旅馆,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 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并因此结识青年作家萧军。 两人一见钟情。1932年8月,松花江决堤,萧红 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 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 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欧罗巴旅馆,开始 共同生活。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 度日,生活非常困苦。1932年11月,萧红、萧军 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有了自己的 家。
生平
•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 《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 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 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 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 《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 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 踏上文学征程。
生平
生平
•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 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 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 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 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 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 丛书”。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 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 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 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 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
萧红
30年代的文学洛神 •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
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 奇性人物,并一直处在极端苦 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 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 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 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 命运的搏击。
•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 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 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 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 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 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 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 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 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生平
•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 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1929年祖父去世, 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 对,毅然背叛家庭,来到北平,并进入女 师大附中读书。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 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 兰。春节后她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 被迫与生活逐渐安定下 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 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 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 落,直接影响了写作。为了求得解脱、缓 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 痕。1936年7月16日,萧红离开上海,只 身东渡日本。
东北作家群

生平
• 1938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 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 开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2月,临汾形 势紧张,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西安。萧军后经 延安也来到西安。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 此时萧红已经怀孕。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 到武汉。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1938年被视为 萧红文学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1939年1月,萧 红又回到重庆。1939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 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1940年1月 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 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