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小城三月》课件PPT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火烧云》PPT说课教学课件

象 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
生
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 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
动 了。
动态描写
火 烧
一匹马
云
形
状 的
一条大狗 还跟着好几条小狗
变
化
一头大狮子
再读4-6自然段,找出反映 “马”“狗”“狮”变化快, 来无踪去无影特点的词语。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
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
文
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
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课文赏析
正面 与侧面描写分别描写了什么?
正面: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 侧面:小孩子、老头儿
课堂演练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地方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 红彤彤的 ), 一会儿( 金灿灿的 ),一会儿( 半紫半黄 ),
一会( 半灰半百合色 )。
二、读句子,哪些是写静态的,哪些是写动 态的,请在括号里标明。
①火烧云红通通的。( 静态 ) ②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静态 ) ③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 动态 )
我会写
必 胡 灿骑秒凶 猛 庙 威武 镇
生字归类
左右 结构
胡 灿骑 秒 猛镇
独体 结构
必
半包围 结构
凶庙 威武
字理识字:
识字方法
灿 加一加:马+奇=骑
形声字。从火,山 声。表示:灿烂,光彩 鲜明耀眼。
易写错
miào
里面是“由”不是“田”
《火烧云》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火烧云》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4ac66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3.png)
萧红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 《生死场》《小城三月》《呼兰河传》
第一课时
tán
紫檀色
yínɡ
寺庙
tónɡ
笑盈盈
miào
红彤彤
喂猪
wèi
跪着
ɡuì
模样
mú
mó
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
多音字
mú
爸爸当上了全国劳动模范。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堂演练
这地方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 )。
红彤彤的
金灿灿的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百合色
二、读句子,哪些是写静态的,哪些是写动态的,请在括号里标明。
静态描写
火烧云出现上来了,天空布满霞光,周围的人和动物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各种颜色。
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
“烧”写出了动态,表现了颜色,点明了课题。
突出红彤彤的特点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比喻
说明原因
读一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火烧云颜色有哪些变化?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题目是《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 , 和 的变化。
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
颜色
形状
2.在理解各自然段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部分(3、4、5、6自然段):第三部分(7自然段):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 ,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部编人教版 七下 3 《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优质课件 PPT

• 知不知道在山林里兴风 狂啸的老虎,还时时回 过头来看顾小老虎呢。
小结
写
语言质朴浅白清新隽永
作
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捕捉细节
特
作者印象中的鲁迅:生活平凡随意、
色
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
伟大而平凡
怀鲁迅 (郁达夫)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
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 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 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 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 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 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 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 车上》,《小城三月》等。1942年1月22日死卒于香港。
• 片段三:“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
• 片段3 • 片段5 • 片段9
问题式批注
评价式批注
• 片段2“他刚抓起帽子来……仿佛不顾一切地 走去,”
• 片段6“但他还是展读……夜里很深的时光” • 片段11“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十二点钟”“
还是坐着……仍旧坐在那里” • 片段13“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随时方便”
在现代所有的中国人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深刻而且最为独特的一个, 他的遗嘱也是最为独特的一封。下面是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 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 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萧红墓畔口占》精品课件

了解萧红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思想倾向,有 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比较鉴赏
将萧红的作品与其他作家或流派的作品进行比较 ,分析其异同,提升鉴赏能力。
经典片段欣赏与解读
《生死场》片段
通过描绘农村妇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悲惨命运,展现萧红对女 性命运的深切关注。
《呼兰河传》片段
以童年视角叙述家乡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和对 封建社会的批判。
通过学习《萧红墓畔口占》,了解萧 红及其作品,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怀念 之情,提高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课程内容
介绍作家萧红及其文学成就;分析《 萧红墓畔口占》的创作背景、主题思 想和艺术特色;通过诵读、讨论和鉴 赏等方式深入理解作品。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诗歌结构分析
01
02
03
诗节划分
全诗共分为五节,每节四 行,结构匀称,呈现出一 种整饬的美感。
分享方式
每组选派1-2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展示环节
展示内容:学生自选萧红的一部作品, 进行研读和分析,形成PPT或报告。
总结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当代社 会的启示。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艺 术手法等。
展示要求
对作品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作者、创作 背景、主题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萧红墓畔口占》精品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课程导入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艺术特色与鉴赏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01
课程导入
作家萧红简介
生平经历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 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
小学三年级语文《小城三月》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小城三月》原文及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小城三月》原文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
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
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
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地吹。
声音有高有低,因为哨子有粗有细。
大街小巷到处呜呜呜,呜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呼回来似的。
但是这为期甚短。
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在我的家乡那里,春天是快的。
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
使人想,这棵树,就是前天的那棵树吗?自己回答自己:当然是的。
春天就像跑的那么快。
好像人能够看见似的。
春天从老远的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地方,只向人耳朵吹一句小小的声音:“我来了呵”,而后很快地跑过去了。
春,好像它不知道多么忙迫,好像无论什么地方都在招呼它。
假若它晚到一刻,太阳会变色,大地会干成石头,尤其是树木,那真是好像再多一刻工夫也不能忍耐。
假若春天稍稍在什么地方留连了一下,就会误了不少的生命。
春天为什么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地到另外的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里也多住一些日子。
小学三年级语文《小城三月》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春天的诗句吧,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小城三月》。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二、阅读理解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再读课文,画出精彩语段,有感情朗读。
三、探究思考,体会中心1、自由读文,独立完成文后练习:(1)春天来了,人们都在做什么?(2)春天里,树的变化有什么特点?(3)说说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部编版三下语文24 火烧云【名师版】公开课课件

红彤彤 24 火烧云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
的,
24 火烧云
金灿灿 一会儿
的,
24 火烧云
一会儿 半紫半黄
24 火烧云
一会儿 半灰半百合色
24 火烧云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 )、( )、(
),这些颜色天空
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24 火烧云
默读4-6自然段,看看火烧云的 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
24 火烧云
多音字
mú 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
模
mó 妈妈是全国劳动模范。
24 火烧云
写一写
必 胡 灿骑秒腿
凶猛 接 庙威武 镇
24 火烧云
易写错
miào
庙
里面是“由”不是“田”
旧时供神位的处所。
24 火烧云
易写错
wēi
威
里面有“撇”
wǔ 里面没有“撇”
武
24 火烧云
整体感知 理清结构
马
变化多
狗
狮子
24 火烧云
形状变化快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
24 火烧云
不仅变化多, 而且速度快。
24 火烧云
出现 变化 消失
24 火烧云
根据背诵提示,小组互助, 试着背一背4——6自然段。
一会儿,天空出现…… 忽然又来了…… 接着又来了……
24 火烧云
展开丰富的想象,说一说火烧云的 形状还会有什么变化? 出现
变化
消失
24 火烧云
火烧云下去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 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 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就下去 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课件(39张PPT)

1、4:30-5:10准时上课;5:20-6:00自习课; 2、准备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双色笔 3、互动大家积极回应,全程在线 4、有问题可及时提出解决 5、双手扶于桌面,双脚立于地面,手不离笔,笔 不离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 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 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中他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年;在殖民地半 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 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 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 鲁迅先生。除此外他还有一个我们未曾了解的形 象:他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因此,他的周围 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 的一个。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 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
第十一部分(第43-54段)写鲁迅先生工作休息情况
第十二部分(第55-60段)(
)
第十三分(第61-63段)写鲁迅先生包书也要整整齐齐
第十四部分(第64-67段)写鲁迅先生工作很忙无暇休息
3、文中描写了鲁迅的哪些生活片段?
4、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5、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细节?最能 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板书 写
语言: 质朴浅白 清新隽永 作 特
选材: 撷取琐事 捕捉细节 色
伟
作者印象中的鲁迅:平易近人的长者
大
可亲可敬的父亲 无私忘我的伟人
而
幽默风趣的智者
平
敬重妻子的丈夫
凡
语言风格
语言朴实。 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琐事,有详有略。作 者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 先生。 文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在文 中,作者很少用“他”来指称鲁迅,多称“鲁迅先 生”,更多的时候,作者将这种崇敬和爱戴不露痕 迹地融在了对琐事的叙述中。
《萧红墓畔口占》PPT优质课件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mò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màn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整体感知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从诗中哪些信息可以看 出来?
萧红墓畔口占
地点
即兴作诗词,不打草 稿,随口吟诵出来。
精读细研
1.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其对萧红的哀思?
说一说:第二句诗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作者为 什么要送给她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早逝, 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 情。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放一束红山茶”,山茶花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 屈、执着奔放,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 悼念,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死者是如此,生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 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 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 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 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重音。
合作探究
回顾全诗,诗歌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探究一:因悼念而感到悲伤、寂寞。 探究二:面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 探究三: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探究四:镇静、坚守和自勉。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 历和感想,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写作特色
语言朴素洗练,情感深沉真挚。 开头用“六小时”“长途”写出了诗人不顾路途遥远,孤身 一人来到友人墓畔凭吊祭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悼念 和缅怀之情。“一束红山茶”使诗人的感情更加深沉,既表达 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也代表了萧红的品性和精 神,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着激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形象
翠姨——是出身于旧式家庭的少女。她端庄文静、 温 柔深情,沉默寡言、喜好沉思、在自己的内心波涛里 追逐美好的情感。但由于家庭变故,她受到一般旧思 想人家的歧视,因而形成她感伤的气质,以为自己的 命不会好。
(3)诗化的风格 ——追求诗意诗境 抒情主体“我”的存在
一曲觉醒者的悲歌
《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的一部小说,展示了新 旧文化冲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也折射了那个时代女 性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女性主体意识被唤醒后,却面 临着来自社会的巨大的压力,无路可走,而最终往往 陷入幻灭的寂寞与悲哀。
④对比烘托手法
作品用了一定的篇幅写翠姨的妹妹:大说大笑,不太修边 幅,粗心大 意,穿着上赶时髦,没有审美眼光等,对比 烘托出翠姨雅致娴静的性格。
⑤含蓄的手法
“翠姨一个人站在短篱前向哈尔滨市影痴望着”。
⑥语言描写
天黑没有买到绒绳鞋,翠姨深深地看到我的眼睛里 说:“我的命,不会好的。”等,尤其是她临终前对堂哥 讲的一番话,使她的宁折不弯的性格,她的感情世界与痛 苦,得到感人的表现。
*封建思想的桎梏
1、性格内敛,不愿表达 2、强烈的宿命意识 3、缺少主动性
*新思想与旧传统的冲突(最大因素)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 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 了,受不住的,就寻求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 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 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中篇小说《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 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 苦难与走向斗争。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写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 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
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写完这部 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她就离开人世了。
作品以儿童视角描述了十九岁的美丽的翠姨默默
(1)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及儿童视角 ——作品用一个女孩“我” 叙述故事。从“我”这 样一个未谙世事的小女孩所特有的心理视角来作出情 感评价,与作品的客观倾向之间形成一定的背离,于 是出现了艺术的反讽。
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2)散文化的文体结构 ——文章结构呈现出一种“非情节化” 的超常规趋 向,尽管事件的过程还在,但这种过程常常为一些富 有情致的场景和片断所打断。
3)通过细微的事件、动作和隐含深意的语言,来揭示 人物心灵。 翠姨到处卖不到绒绳鞋,便说:"我的命,不会
好的。"大家胡乱地吹奏寻欢, 而当大哥请翠姨吹箫时,她却 站起来跑开了。这些都为揭示性格内向的翠姨形象起到了很好 的作用。
艺术特色
• 在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绘景抒情方面,语言非常大 方,以简洁浅自见长,风浅云淡,水秀山明,具有一 种朴实自然之美。
• 东北文学的乡土色彩
• 悲剧意识
•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象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 里。郊原上的草,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 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 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
——对北方原野的细微观察 用缠绵的笔触描写出旧中国北方衰败的春光
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呼兰河传》
写作特色
1)以一种平静、轻松的笔调来写悲剧。 这主要表现为作者
从“家庭琐事”、 “儿女情长”的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侧面描写 中,来感受人生悲剧的镂骨铭心的痛苦。
2)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划人物。如写翠姨妹妹的轻
脱开朗来衬 翠姨的雅致娴静的性格,以明丽的彩笔渲染春意盎 然、诗情葱茏的环境,来烘托翠姨的萌动、苦闷和绝望。
大哥—— 英俊潇洒,才学出众,地主家的受过改良教 育的公子
①细节描写
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 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的捏着。
②生活琐事描写 ③侧面描写
女人们就忽然都上前来看她,也许她从来没有这么漂亮 过;今天把别人都惊住了。
当天吃饭饮酒的时候,许多客人从别的屋子来呆呆的望着 翠姨。
在
追
忆
中பைடு நூலகம்
怀
在 琐
念 ,
碎
中
伤
感
萧红(1911~1942)
•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 娣、玲玲。
•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 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 •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作品风格
萧红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 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 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 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 唤”。她的文章充满真挚朴实的情感,体现了高尚的 人格。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细节,情节生动,表现出独 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