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萧红的评价

合集下载

萧红生平

萧红生平

萧红萧红的生平或许可以用这样一个意象来概括:一个总是艰难、笨拙地挺着大肚子的孕妇。

她到处流浪、漂游,并在一次次临产前被人或处于被人抛弃不顾的状态。

1911年5月出生于呼兰县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少年缺乏父母、祖母的爱,唯祖父爱之。

1927年,到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读初中一年级。

被家里许配给汪家少爷汪恩甲,但萧红爱恋表哥陆哲舜。

1930年,萧红中学毕业后,因反抗包办婚姻,与家庭决裂,出走北京(随表哥、汪随后)。

随后与汪恩甲同居。

1931年,与汪重返哈尔滨,住旅店、怀孕,被汪抛弃,被扣。

陆哲舜去北平念大学,萧红遂离家出走,与表哥相聚,进入北平女师大附属女一中高中部。

表哥早有家室,他俩在老家引起轩然大波,陆家、张家都拒绝寄生活费。

北平天冷、米贵,陆哲舜渐生悔意,两人关系开始冷淡,1931年1月寒假回家。

萧红被父亲软禁。

假期结束前,她与家人周旋,假装同意与汪恩甲结婚,要置办嫁妆,得以去往哈尔滨,随即再次抵达北平。

待汪恩甲追往北平时,萧红已囊中羞涩,只得跟他回呼兰。

家人将她安置在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乡下庄园,严密监视。

直到10月初,她才伺机跑掉。

亲戚家不愿去,在姑母(陆哲舜之母)家又吃了闭门羹,她衣衫单薄,身无分文,暂时落脚同学家,也曾流落街头,险些冻馁而死。

战乱令百业萧条,不但求学成为泡影,求职也渺无希望。

1931年底,萧红无奈去找汪恩甲,但汪氏家族已对她深恶痛绝,他俩遂同居于哈尔滨东兴顺旅馆。

到1932年5月,他们在旅馆赊欠的食宿费已达四百多元(一说六百多元),汪恩甲回家取钱还债,这一走却从此失踪。

已有五个多月身孕的萧红陷入绝境,上天入地俱无门。

旅馆老板将她赶到储藏室,时时催逼,她曾经要过饭。

7月上旬,听说旅馆老板已经找好妓院,要卖她抵债,萧红急中生智,投书《国际协报》求助。

1932年7月,向《国际协报》副刊求助,结识萧军。

1932年8月,萧红产子,弃婴医院。

而后与萧军同居,生活艰苦,列巴加盐。

萧红评价史研究

萧红评价史研究

萧红评价史研究萧红评价史研究论文报告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的命运。

然而,面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人们对萧红的评价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萧红评价史的研究现状,并且列举出以下九个提纲标题:一、萧红的文学及其时代背景简介萧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女性的尖锐、敏感和细腻的观察。

同时,她的作品也记录了中国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历程。

二、40年代的萧红评价在40年代,萧红作为一位革命文学家,她的作品引起了当时文坛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一时期,她的作品被誉为“红色的玫瑰”,并被称为典型的“正面写作”。

三、50年代的萧红评价到了50年代,中国的文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萧红的作品也被重新审视和评价。

她的作品受到了左派文艺批判的批评,被指责为“民主主义的抒情主义”。

同时,她的生活经历也被怀疑和质疑。

四、文革期间的萧红评价在文革期间,萧红受到了严重的批斗和迫害。

她的作品被贬低为资产阶级的文艺产物,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之一。

五、80年代之后的萧红评价到了80年代,中国的文学传统和思想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萧红的作品也受到了重新评价。

她的作品被重新发现和认识,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重要参照。

六、海外学术的萧红评价萧红的作品在海外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评价。

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角度来看,萧红的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价值。

七、萧红评价史的学术研究萧红评价史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

许多学者对萧红的作品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八、萧红评价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萧红评价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是深远的。

它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也反映了文学作品如何成为历史遗产和文化瑰宝的变迁过程。

九、萧红评价史的启示萧红评价史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不可归于某一特定的政治和文化倾向,而应该以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和人性的深刻共识来衡量。

对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人物评价

对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人物评价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对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人物评价臧梓洁 沈阳师范大学摘 要:本文以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婆婆为主要案例,分析《呼兰河传》中的人物,通过对小团圆媳妇婆婆的评价、娘娘庙烧香的人们的评价以及小团圆媳妇的评价,来阐述萧红在《呼兰河传》人物塑造中表达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民族文化作者简介:臧梓洁(1998-),女,汉,辽宁省丹东市人,沈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56-01《呼兰河传》是当代著名女作家于1940年12月创作完的一部小说,该小说内容与萧红爱恨纠葛的一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无论是抗战时代的火热激情、民族独立的追求,还是男权社会的欺凌与冷漠人性,均在此中有着明显的揭露,换言之,《呼兰河传》中的人物塑造中蕴藏着深刻的女性意识,值得我们探索与思考。

一、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呼兰河传》中有一个场景是院子里所有人都在对小团圆媳妇品头论足,并众口一词的认为小团圆媳妇没有达到团圆媳妇应有的标准,此时,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为了促使小团圆媳妇符合大众“审美”,便通过毒打的方式想要将小团圆媳妇规矩成人们眼中的团圆媳妇。

“跳大神”活动开始之前,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便十分笃定小团圆媳妇是不健康的,是有病的,甚至可以说病的非常严重,所以用破棉袄蒙着小团圆媳妇,脸也不能让她露出来。

小团圆媳妇洗澡时,由于害羞没有完全脱掉衣服,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却找人将其扒光,而当热水烫晕的小团圆媳妇被解救且赤身裸体躺在炕上时,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却骂她不知羞耻,并快速扯过破棉袄盖在她身上;当后来听闻小团圆媳妇在睡了一觉之后大辫子便掉了,便认定她是一个妖怪,决口否认自己减了小团圆媳妇的辫子……通过种种事件可以发现,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在男权社会中已经完全接受了男尊女卑的思想,甚至认同自身被欺压以及奴役的命运,更为可悲的是,其在长久的生活中,未曾思考过如何反抗、自处,而是将自身被扭曲的思想强赋予其他女人,甚至对其他女人更为悲惨的命运表现的乐见其成。

时代广场的蟋蟀的名家评论

时代广场的蟋蟀的名家评论

时代广场的蟋蟀的名家评论
时代广场的蟋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蟋蟀,许多名家都曾对
其进行评价。

1. 萧红:蟋蟀极度敏感,能够感知到极微小的变化和细微的动静。

这使得它成为了作者笔下动人的描写对象,营造了生活中微妙而
细腻的氛围。

2. 朱自清:蟋蟀不仅是一种昆虫,更是一种有生命的生物。


不会因为自己渺小的身躯而放弃生存,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懈的
奋斗,在自然界中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 鲁迅:蟋蟀虽然体型微小,但是它高昂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力让人感到无比的敬意。

在人类社会中,同样需要这样的顽强和坚韧,才能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不屈不挠、继续前行。

4. 钱钟书:蟋蟀的特殊音乐才能让人对其产生兴趣和关注,它
的音乐也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

人类也需要这种精神,而不是被生
活所淹没,而是要能在交响乐的旋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5. 郭沫若:蟋蟀善于处理复杂的情境,在噪声和混乱的环境中
依旧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种能力不仅仅是适用于蟋蟀,更适用于
我们这样的人类。

生活中的噪音和挑战并不会阻碍我们前进,相反,
它们能够激发我们的潜力和智慧,让我们更加坚强看待生活。

萧红赏析[精华]

萧红赏析[精华]

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

作者是孤独的,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风俗,但作者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

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由此而知:作者小时候是孤寂的,没有什么同龄玩伴。

幸好作者有个爽朗的爷爷,她的童年才不至于没有丁点儿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但是,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是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关于萧红的研究综述

关于萧红的研究综述

关于萧红的研究综述作者:高昕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0期萧红,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思想觉醒的中国版“娜拉”,因为其作品《生死场》受到鲁迅、胡风的赏识而名声大振,在时代的漩涡中因拒绝迎合当时的政治思潮,在几经感情伤害之后逃离香港,最后病逝于香港。

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留给世人百万文字,出版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和《马伯乐》等作品,显示了其独特而有生命力的艺术才华。

然而正如萧红传奇的经历一般,萧红和她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也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冷遇和热门、批评和赞誉此起彼伏。

一、八十年代之前的萧红研究八十年代前的萧红研究,最大的限制因素莫过于社会意识形态,以《生死场》初登上海文坛(1935年1月)到她逝世(1942年1月)为止的这段时间,研究萧红作品影响力最大的是鲁迅和胡风,二人分别写了《生死场》的序和后记,都表现出了直率的感动。

由于二人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力,他们的评价几乎成为当时舆论的风向标。

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逝世,给好友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朋友们纷纷撰写文章来表达他们对萧红及其作品的感性印象,比如茅盾为《呼兰河传》作序、骆宾基的《萧红小传》、许广平的《忆萧红》、丁玲的《风雨中忆萧红》、聂绀弩的《在西安》等。

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茅盾和骆宾基,茅盾为《呼兰河传》写了序文(1946年8月),他用“寂寞说”来界定萧红及其《呼兰河传》,他认为萧红是不幸的、消极的、苦闷的。

继茅盾之后,骆宾基发表了《萧红小传》(1946年11月),他认为,《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因为作者和萧红之间的亲密关系,到了五十年代后半叶,议论仍未摆脱骆宾基《萧红小传》的圈子。

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前,萧红在不同版本的文学史中多以抗日作家的形象出现,她的作品也只有《生死场》被简要提及,而其他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由于它们较为模糊的创作倾向被人筛除了,萧红在文学史中的形象在那个政治指挥文艺的溺爱年代显然是尴尬的。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

一、人物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文学作品《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1981,人文《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三、世人评价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

萧红

主旨内涵多元化: 1.抗战主题的消解
真实反映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 村社会的黑暗和阶级斗争与民族斗 争的错综复杂。面对日寇来袭,善 良朴实的东北农民,走上民族战争 前线。
2.启蒙话语的崛起
国民性批判:小说中大量篇幅描写、关注“生死场”上 延续千年的畸形人生,人性的自我觉醒体现在社会强加 给的束缚的反抗。 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探究和落后、愚昧、陈腐文化心态的 历史反思是国民性批判的另一途径。
胡风把对《生死场》评析的重点放在 民众反抗的部分,一方面是时代所趋 做出的审美选择,一方面取决于批评 家本人的审美度向。当时中国社会处 于激烈的动荡之中,作为“左翼”现 实主义理论批评家的胡风,他的批评 侧重于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与时代内 涵,这是时代使然。
《生死场》研究观点
以前的研究者多定义为:抗日文学 《生死场》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一度被定义为 三十年代抗日文学的奠基之作。人们把关注的焦点 集中于作者独特的身份(东北人)、作品中所反映 的特殊地域(东北)、时代的环境氛围(抗日)上, 加之鲁迅和胡风的评价,因而作品一出版迅疾得到 广泛地关注。 邢富君 陆文采《农民对命运挣扎的乡土文学---生死 场再评价》 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反应农民对命运的挣扎为主题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 文学史》中对《呼兰河 传》评价:“写在抗日 战争时期的《呼兰河 传》,在过去生活的回 忆里表现了作者对于旧 世界的愤怒,但也流露 出由于个人生活天地狭 小而产生的孤寂的情 怀。” 这自然也是在复 述茅盾的观点。
石怀池的《论萧红》 观点是“她已经与现实脱了节,这个惊天动地的民族解放战争事业对她 已经是陌生的了,她的现实创作源泉已经枯竭,甚至连知识分子对于时 代的心灵的搏动也无法琢磨。她堕落在灰白的空虚的生活的泥淖。 韩文敏的《〈呼兰河传〉我见》 她提出“《呼兰河传》主题思想的提炼,应该说是在鲁迅的影响下完成 的”。明确了萧红与鲁迅文学创作上的师承关系,并指出了萧红创造时 “对于这部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是很自觉的”。但是韩文敏的论述也并 没有完全摆脱旧有评论标准的束缚,她认为《生死场》中那种“力的美” 的消失虽然是转折,但“不可否认是一种退步”。 钱理群的《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 对《呼兰河传》思想内涵的重新评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呼 兰河传》是萧红在鲁迅的影响下创作的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由此,研 究者们开始反思以往对《呼兰河传》的误读和忽略,有了一种新的思路。 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 认为《呼兰河传》时代审美要求在整体上是一致的,同时国民性的主题 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他从“期待视野”的角度分析了以往否定态度 的原因,他认为虽然《呼兰河传》与《生死场》实际上是同属于一个期 待视野,但是多数评论家着眼于审美表象,“赋予它一个过于肤浅,固 定的‘抗战文艺’视野”,所以评价自然是否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悦、戴锦华两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女士以女 性主义的理论阐释《生死场》中的“女性身体”、 “女性苦难”。在这种理论眼光下,《生死场》中 没有以人物为中心的情节,没有面目清晰的人物形 象,并非因为萧红力有未逮,并非因为萧红实际上 做不到这一步,而是一种刻意的“构思”,是一种 精心的选择。
• 总结: • 林贤治:抗战之后,国家意识形态因为民族战争的兴起而 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萧红具有鲜明的个性主义、人道主 义和女性主义倾向的作品的价值不可能被充分认识。…… 她的《生死场》被当成了“抗战文学”,而她也因此被视 为一般的“左翼作家”,书中丰富的人性内容和非主流倾 向被遮蔽了。 • 这种情形一直延至八十年代,而这时,一种文艺思潮正好 为另一种文艺思潮所代替。一些与“鲁迅”、“左翼”相 关的作家和作品普遍受到轻视。尤其到了九十年代以后, 与思想知识界“告别革命”论相呼应,文学界贬损鲁迅及 左翼进步作家简直成了一种时尚。就这样,萧红成了前后 两种不同的文学思潮的牺牲品。
对萧红的评价
——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萧红在人们眼里是这样一个作家:富有 文学才华但却过早离世、留下了一些独特 但却并不很成熟的作品。 书中大多表现了萧红对于旧世界的愤怒, 但也流露出由于个人生活天地狭小而产生 的孤寂的情怀。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
萧红的大红大紫,萧红的成为“伟大 作家”,与女性主义在80年代进入中国并 被用于文学批评和研究有直接的关系。 不妨说,是女性主成为一个大作家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