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鲁迅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通用11篇)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通用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读后感篇1鲁迅被毛泽东称为“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可以说是闻名中外的人物之一。
前几天,我们便学了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
其中一件事使我现在记忆犹新——“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当我读完这段时,我想:公园离鲁迅先生家那么近,他为什么不游公园呢?我在书本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原来他把节约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那么这句话不正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吗?没错,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爱时间可以说是如同爱自己的生命。
这时,我突然想到美国著名的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的确,只有热爱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这难道不是吗?现在社会中浪费时间的人这么多,他们只知道现在享受,浪费时间,而不设想一下自己以后的生活,等到老了才后悔,那时已经晚了。
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是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所以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为父母争光,为祖国争光。
这篇文章使我收益非浅,当我反复读时,我对时间的理解越深了。
我觉得“时间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
但要得到这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秒秒。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像鲁迅先生一样珍惜时间,我国杰出的学者李大钊便是之一。
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

写好作文是每个学生必须的能力,也是拥有好文笔的基础。
能在语文得分中夺得先机,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更能彰显一个人的气质内涵,如何写好作文呢?以下文章“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由为您提供灵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萧红,1911年6月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一个地主家庭。
萧红本姓张,名乃莹,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着名的女作家。
萧红是其1935年在上海出版着名长篇小说《生死场》时所用的笔名。
1934年6月12日,萧红离开哈尔滨,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
9月,在青岛她写完了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
然而周围的朋友相继被捕,他们只好又流亡到上海。
1934年11月30日,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终于见到了文坛大师鲁迅先生。
萧红眼中的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出奇的平和并充满善意,他面色苍白显得有些衰弱,脸颊消瘦,颧骨突出,嘴上留有浓密的唇须,头发极富于特征,硬而直立,眼睛喜欢眯起来,但目光却异常锐利。
他们完全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鲁迅先生喜欢萧红、萧军的纯朴爽直,而且萧红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也一见如故,甚至淘气的满嘴上海话的海婴,也很快和萧红混熟了。
这次见面后,鲁迅为了给二萧在上海铺展一条从事文学写作的道路,又于12月29日以庆祝胡风的儿子满月为名,在梁园豫菜馆举行了一次宴会,把二萧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等左翼着名作家,并指派叶紫作为二萧的向导,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上海,加入到左翼作家队伍中去。
后来又支持他们三人结成“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
从此,在鲁迅的关怀引导下,萧红开始走入上海文坛,并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建立了广泛联系。
而萧红与鲁迅之间的情谊日益加深,这对其日后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1935年12月,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的成名作《生死场》,就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
鲁迅先生还亲自为《生死场》一书写了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
回忆鲁迅先生 和鲁迅的人物形象

回忆鲁迅先生和鲁迅的人物形象《回忆鲁迅先生》是萧红写的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
文中描述了鲁迅先生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及他幽默、乐观、勤奋和爱花等特点。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记叙鲁迅先生家里吃西瓜、逗小动物、送小动物、笑着打盹、生病时吃素、不愿麻烦别人等生活琐事,描写了鲁迅的亲切态度和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展现出鲁迅温和的一面。
鲁迅虽然是大文豪,胸中充满了正义的火焰,但十分温和谦虚,是个极好的模范。
他关心下层百姓,有着极大的热情去救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
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和平常人无异,对小动物和花的喜爱也展现了他慈祥和热爱生活的一面。
在人物形象方面,鲁迅先生是一个亲切和蔼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勤奋、热爱生活、正义勇敢的人。
鲁迅先生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有着救死扶伤的热情,他勇敢地拿起笔,控诉旧社会的罪恶。
他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总之,鲁迅先生是一个亲切、幽默、热爱生活、勇敢正直的人,他不仅在生活上平易近人,同时在思想上也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灵魂。
萧红是鲁迅的小三吗

萧红是鲁迅的小三吗?萧红是个传奇女子,几乎路人皆知。
1942年1月22日,她因肺结核病逝在香港时离31周岁还差4个月零11天。
临终前,她感叹说:“半生尽遭白眼冷遇”,可在很多人眼里她这三十来年过得可是有滋有味的。
首先,她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有人说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更有人夸她是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洛神是传说中伏羲氏的女儿。
曹操的儿子曹植为冤死的嫂子作过一篇《感鄄赋》,他侄儿继位后将其改名为《洛神赋》。
在曹植眼里,甄后就是洛神转世。
将萧红比作洛神,似乎有拔高她的意味。
她的文学造诣其实远没她的运气好。
她的运气可是同时期别的作家所比不了的。
24岁时,萧红出版了一部中篇小说《生死场》。
鲁迅为她写序,胡风不仅写后记,还为作品取了个很有灵气的名字。
这等好事,除了萧红,别人谁赶上过?一部作品就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是羡煞旁人。
萧红写过很多别的作品,诗歌散文长篇短篇都有涉猎,可没一部能超过《生死场》。
萧红去世后,延安为她举行了追悼会。
萧红只是个进步作家,一没入党,二不是旗手,共产党如此看重她,其实是把她当成鲁迅的门徒,她才会有此殊荣。
萧红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没有鲁迅,没有自己的今天”。
临终前,她甚至希望死后能埋在鲁迅的墓旁。
1947年,鲁迅的原配朱安去世前也提出过同样的要求。
许广平考虑再三,最后决定把朱安埋在鲁迅母亲的墓旁。
1968年,许广平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世。
她有自知之明,留下遗言,不保留骨灰。
周恩来得知后,提出可少取一点骨灰,撒到上海鲁迅墓前的小松树旁。
总理的用意不言而喻,既尊重了死者,又肯定了许广平的地位。
萧红的遗愿,许广平当年并不知情。
即便知道了,估计也很难如她所愿。
不过,萧红敢这么要求自然有她的理由。
她跟鲁迅交往虽然只有短短的20个月,可他俩的交情却非浅。
连萧军都感叹道,萧红跟鲁迅的关系不一般,太不一般了。
1934年,萧红与萧军一道来到上海。
不久,他们就见到神交已久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文本解读-萧红眼中的鲁迅

讨论主题: 文中所写鲁迅先生 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讨论内容: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 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 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 请简述理由。
针对该问题,请大家两两一组, 或多人为组进行讨论,然后请同学说 说你们的想法。
读下面句子,说说萧红眼中鲁迅的特点?
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 去了。
这些动词的准确运用,表现鲁迅先生做事敏捷 果断,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 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 鲁迅”。
读文章结尾,说说萧红眼中鲁迅的特点?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 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紧做。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 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生活细 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 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 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作者记叙鲁迅半夜陪客人时,写夫人和儿子睡觉的原因是什么 ?
作者写鲁迅先生不得不花大把时间陪客人时,写 到许先生和儿子海婴起到对比的作用,以此反衬鲁迅 先生因为陪客人不得不把工作时间调到后半夜到清晨, 同时也起到表达鲁迅先生的敬业与辛苦。
读句子谈感受:“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 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站、停”等动词,富有灵动感,使得萧红笔下的 景物呈现出生命的灵气,受到了主人情绪的感染。可以 感受到有鲁迅酣眠时的和谐静谧,也烘托鲁迅先生废寝 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由衷地敬爱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眼中的鲁迅
读文章开头,说说萧红眼中鲁迅的特点?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 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 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温馨的故事

鲁迅温馨的故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但他的生活中也有一些温馨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他与青年作家萧红的一段对话。
有一天,鲁迅和萧红在喝茶的时候,萧红问鲁迅:“你对将来是怎么看的?”鲁迅回答说:“将来也许会有好的将来,也许会有坏的将来,也许会有好坏交替的将来,将来是人可以预料的。
”然后他补充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不行了,但你们还有将来。
”这番话让萧红感到很温暖,因为她相信鲁迅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鲁迅与他的母亲的关系。
鲁迅非常孝顺他的母亲,经常写信问候她,并且不辞劳苦地照顾她。
有一次,鲁迅的母亲生病了,他特意请假回家看望她。
在陪伴母亲的几天里,他亲自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并且陪她聊天、读书。
这个故事展示了鲁迅对家庭的深厚感情和孝顺。
这些故事虽然不是鲁迅作品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展现了鲁迅生活中的温情和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
鲁迅轶事——精选推荐

鲁迅轶事鲁迅轶事△⼥作家萧红⼀次在鲁迅家⾥碰到⼀个瘦⾼个、短头发的陌⽣客⼈。
鲁迅向她介绍说:“这是我的⼀位同乡,是做⽣意的。
”饭后,“商⼈”谈起鲁迅的作品《伪⾃由书》、《⼆⼼集》等,见解深刻,谈吐不凡。
“这位儒商是⼲什么的呢?”萧红⼀时很纳闷。
⼀天晚上,“商⼈”⾝着长衫,⼿提⼀只⼩箱⼦,和⼤家告别⽽去。
鲁迅问萧红:“你看这位商⼈是做啥买卖的?”“不知道!”鲁迅笑了,幽默地说:“他呀,是⼀个贩卖私货的‘精神贩⼦’——参加过⼆万五千⾥长征的⽂艺评论家冯雪峰同志。
”△鲁迅家⾥有两个保姆,不知何故,发⽣了⼏次⼝⾓。
鲁迅受不了整天的吵闹,竟病倒了,晚上经常失眠。
隔壁的俞芳⼩姑娘问道:“⼤先⽣,你为什么不喝⽌她们?”鲁迅微笑着说:“她们闹⼝⾓是因为彼此⼼⾥都有⽓,虽然可以暂时压下去,但⼼⾥那股‘⽓’是压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或两个⼈失眠,那么还不如让我⼀个⼈失眠算了。
”△名流免不了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
⼀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请他去讲演,题⽬是《⽂学与武⼒》。
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过不少攻击他的⽂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讲演中说:“有⼈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重来’;但是请放⼼,我马上要‘卷⼟重去’了。
”⼀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许⼴平是鲁迅的夫⼈,但在她还是鲁迅的学⽣时,鲁迅却称她为“兄”。
“五四”时期,许⼴平因领导学⽣运动⽽被开除学籍,⼼中苦闷便给鲁迅写信,诉说个⼈的遭遇。
鲁迅给她的第⼀封回信便函称她为“⼴平兄”。
许⼴平很奇怪,以为鲁迅把她当成男同学了,于是在回信中专门做了如下的“说明”:“当我拆开信封,看见笺⾯第⼀⾏上,贱名之下竟紧接着⼀个‘兄’字,先⽣,请原谅我太愚⼩了,我值得⽽且敢当为‘兄’么?不,不,决⽆此勇⽓和⽃胆的。
先⽣之意何居?弟⼦真是⽆从知道。
不⽈‘同学’,不⽈‘弟’,⽽⽈‘兄’,莫⾮也就是游戏吗?”于是,鲁迅就在第⼆次回信中写道:“这回要先讲‘兄’字的讲义了。
萧红写鲁迅的文章

萧红写鲁迅的文章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文章具有引人入胜的诙谐话语和独到的思想视角,深受读者的喜爱。
萧红也曾经写过一篇鲁迅的文章——《鲁迅老师》。
萧红在文章中把鲁迅看成了一位神一般的老师,他的文章充满了对鲁迅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她写道:“我们有很多欢乐的回忆,以前我们以鲁迅老师为中心,像在他身边那样,谈论世纪大变及改革,他总像一个阳光灿烂的老师那样,让我们热情而又有力地讨论如何改善社会状况。
”
萧红还把鲁迅的作品描述成启迪人心的宝藏,对鲁迅的文学思想、审美标准、伦理观念以及其对人生观的独特洞察都做了深刻地评价:“我们只要一接触他的文字,就似乎有一种精神磁场,它会吸引你犹如磁铁,使你改变思考观念,洞悉人性,提升文艺觉悟。
”
通过萧红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她对鲁迅的崇敬,对他的文学创作充满了赞叹之情,用她凝练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鲁迅的唏嘘悼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 迅 后 人 全 家 福
回忆录主要记录个人所经历的 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也有主 要记述自己所交往过的他人的事迹 的。回忆录主要就是对回忆的整理 和记录,和一般传记相比,不见得 很连贯和完整,但作者常常拿带着 某些感情来叙述,对某些事件或者 生活细节的呈现可能更加生动、亲 切。
以前大家都学过鲁迅的哪些 作品?你对鲁迅有什么样的印象? 在你印象中鲁迅仅仅是一个文学 家吗?你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 迅?除了老师对鲁迅的介绍,你 对他还了解多少呢?
熟悉课文内容
27、病中的谈笑(P45—46) 28、枕边的木刻画(P46) 29、先生“休息”了(P47)
体会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说说表 现鲁迅什么样的个性特征,以及在 全文中的作用。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 里的喜欢。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 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 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 得很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 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 地走去。
作为一篇回忆录,这篇课文在语 言和结构等方面有什么艺术特色?
1、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的日常生 活的细节,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 富性。 2、文笔浪漫而又抒情。 3、“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也是事 件的评论者。
1、谈对鲁迅的印象 2、根据问卷结果得出对鲁迅的印象 3、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回忆录,要求 与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做比较
本文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是一 篇回忆录。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 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 点染,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 漫而又抒情,展现出鲁迅先生丰富的 性格特征。萧红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 个作为作家的鲁迅,而是一个有血有 肉、形象丰满的鲁迅。鲁迅先生属于 他所处的时代,属于中国,更属于世 界。
③人之友的鲁迅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 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潇洒、轻松、极富生活
化、幽默、风趣、好玩、
鲁迅不是神仙。鲁迅与我们是最为贴近 的。细读鲁迅,你会感到它仿佛是针对当下 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 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 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的 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 过去,人们把鲁迅复杂化了,今天我们 要把复杂的鲁迅简单化,也就是还原一个可 亲可爱、可敬可学的鲁迅。
熟悉课文内容
14、喝茶夜谈(P36—37) 15、简朴的卧室(P37) 16、写字桌的景观(P37—38) 17、厨房· 客厅·花园·三楼(P38—39) 18、患病气喘(P39) 19、带病校译(P39—40) 20、饭后养神(P40) 21、许先生的重负(P41) 22、许先生的精心护理(P41—42) 23、病症的确诊(P42) 24、治标退热(P43) 25、许先生的俭朴生活(P43—45) 26、海婴的问好(P45)
萧 红 著
深 刻 与 伟 大 的 另 一 面 是 平 和
鲁 迅 :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最著 名的文学家之一,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 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本 留学,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 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 他发表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1927 年10月起定居上海。1930年,他发起组织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组织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1932年,他 与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组织成立中 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10月19日病逝。
精读课文内容并思考:
①注意这篇回忆录中所写的鲜活的鲁 迅,并与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做比较。 ②这篇回忆录中哪些精彩的描写让你 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③这篇回忆录是怎样捕捉和描写鲁迅 的生活细节,表现鲁迅什么样的个性? ④阅读课文后,除了作家的印象,你 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 文具体事例加以体会。
鲁迅应该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在厦门 大学教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念。 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鲁 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搏斗。” 而周令飞还曾听父亲说起,鲁迅50多岁定居 上海的时候,曾经一路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 舞步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夏 日的深夜,他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有时 候,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 他就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 的屁股上。”
熟悉课文内容
1、对穿衣裳的看法(P27—29) 2、包饺子(P29) 3、先生的来客(P30—31) 4、看信(P31) 5、最佩服的人(P31) 6、外出的装束(P31—32) 7、简单的饮食(P32) 8、生活的朴素与俭约(P33) 9、午后陪客与夜写文章(P34) 10、眼瞪摩登女(P34—35) 11、月夜踢“鬼” (P35) 12、品尝鱼丸(P35—36) 13、旧纸包书(P36)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活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生活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②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 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 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