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萧红
七下语文回忆鲁迅课文笔记

七下语文回忆鲁迅课文笔记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录,作者是萧红。
在这篇课文中,萧红通过描述她与鲁迅先生的一些交往经历,展现了鲁迅先生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富有情趣的一面。
1. 鲁迅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萧红描述了鲁迅先生每天的工作安排,他从早上开始工作,一直到深夜,期间只有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
此外,萧红还提到鲁迅先生在生活中非常节俭,穿着简单,饮食也很普通。
2. 鲁迅的言谈举止:萧红回忆了鲁迅先生的言谈举止,他善于言谈,思维敏捷,对待朋友非常真诚和热情。
在谈话中,鲁迅先生常常会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使得谈话非常有趣。
3. 鲁迅的家庭生活:萧红还描述了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他和妻子许广平非常恩爱,对儿子周海婴也非常关爱和严格要求。
在家庭中,鲁迅先生是一个非常温暖和可亲的人。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人的多面性。
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通过萧红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富有情趣的一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
论鲁迅与萧红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

论鲁迅与萧红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鲁迅和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文学巨匠,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了对农民形象的独特关注和艺术塑造。
虽然两人都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出发,塑造了不同的农民形象。
本文将从鲁迅和萧红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展开论述。
我们要梳理一下鲁迅和萧红对农民形象的塑造中的异同。
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通常是贫苦、困苦、悲惨、愚昧、苦闷、被压迫的,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受尽欺凌、辱骂、压榨,加之天灾人祸屡屡降临,使得他们的痛苦无法自拔。
在鲁迅的《风波》中,农民是连饭都吃不饱的人,他们“心似死灰,眼如秋水,不闻不问”。
在《呐喊》中,鲁迅更是直言不讳地描写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下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压迫。
他的农民形象往往带有浓厚的悲情色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萧红的农民形象则更多地表现为个性化、具体化。
她通过对农民的深入观察和体验,将他们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在她的小说《生死场》中,描绘了乡村农民的风土人情、生活百态,以及在革命岁月中的坚韧和顽强。
她以细腻的笔触、鲜明的生活气息,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农民形象,使他们成为作品中最具有特色的群体。
从两位文学大师的创作角度来看,鲁迅和萧红都深入农村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深入了解。
鲁迅游历各地,深入群众,亲历农村的困苦和不幸,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现实感和社会批判性。
《呐喊》集中体现了鲁迅在农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他报道了大量的乡土风情和农民的生存状况,从而深刻表现了农民的苦难命运。
而萧红则在农村生活多年,在南方农村进行了大量的生活实践和田野调查,以及对农民生活的真实观察和感受,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饱满的生活气息。
她的小说《生死场》以及其他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展现了农村人民的丰富生活,她的口述史《苏诺的故事》更是从农村底层女性视角出发,深入揭示了农民生活的冷暖人情。
从这一点来看,鲁迅和萧红在塑造农民形象时都得到了实地经验的支持,他们的农民形象都具有鲜明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与萧红写的鲁迅的作文500字左右

与萧红写的鲁迅的作文500字左右《与萧红写的鲁迅》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鲁迅吗?萧红写过关于他的文章呢。
萧红笔下的鲁迅,特别亲切。
比如说,鲁迅家里来客人了,他总是热情招待,就像对待自己的好朋友一样。
有一次,萧红穿了一件红衣服去鲁迅家,鲁迅就笑着说她穿得好看。
这小小的细节,就能看出鲁迅多会关心人。
鲁迅还很爱写作,每天都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写呀写。
他写的文章可厉害啦,能让好多人明白好多道理。
萧红把鲁迅写得特别生动,让我们好像也能看到鲁迅就在我们面前一样。
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想去多了解了解鲁迅呀?
《与萧红写的鲁迅》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讲讲萧红写的鲁迅。
鲁迅呀,他是个很有趣的人。
萧红说,有一回大家一起吃饭,鲁迅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直掉到地上。
而且鲁迅对小朋友也很好。
萧红去他家的时候,他会很耐心地跟她说话,一点儿也不凶。
他工作起来可认真啦!晚上别人都睡了,他还在那写文章。
就像我们写作业一样,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马虎。
萧红把这样的鲁迅写了下来,让我们知道了鲁迅不光是个大作家,还是个特别亲切、有趣、认真的人。
你们喜欢这样的鲁迅吗?。
鲁迅与萧红健步地奔跑的意思

鲁迅与萧红健步地奔跑的意思
"鲁迅与萧红健步地奔跑"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描述,可以有多种解读。
可以理解为鲁迅与萧红是两位优秀的文学家,他们奔跑的意思是指他们在各自的创作道路上不断努力前行,积极思考、探索和表达。
他们的作品充满思想性、独立性和反叛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对中国现实进行深刻剖析和揭示。
鲁迅与萧红奔跑还可以理解为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积极行动、奋发向前。
他们生活在中国现代历史的动荡时期,面对国家的挫折和社会的困境,他们选择了用文学的力量来唤醒人们的觉醒和反思,以期改变社会的现状。
鲁迅与萧红健步奔跑还可以象征他们的思想与创作的活跃和激情。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深度,更体现了他们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他们的文字充满力量,激励着读者去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
"鲁迅与萧红健步地奔跑"是一个象征性的描述,既指代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努力和突破,也反映了他们在历史时代中的积极行动和对人生的追求。
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理、追逐梦想和追寻人类进步的道路。
鲁迅与萧红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鲁迅与萧红是我国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鲁迅和萧红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对于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在文学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鲁迅和萧红在文学作品中的共同点和差异,并分析他们的作品在当代的意义。
一、鲁迅的作品特点1. 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鲁迅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闻名。
从《狂人日记》到《呐喊》,再到《彷徨》,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对当时的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批判。
2. 文学风格独特:鲁迅的文学风格独特,其作品饱含着浓重的史实和社会真实,以及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他的作品多用白话文进行创作,直接、质朴,富有力量和激情,深受读者喜爱。
3. 对人性和命运的探索:鲁迅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对于人性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核都是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光明和黑暗。
二、萧红的作品特点1. 感情细腻真挚:萧红的作品以其细腻真挚的情感而著称,她擅长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的作品《呐喊》《狂人日记》《彷徨》等,都是充满激情和力量,使读者深受感动和震撼。
2. 文学风格清新简洁:萧红的文学风格清新简洁,她的作品以其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朴素的文字风格吸引了大量读者。
她常常将自己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与思考以诗情画意的笔触融入作品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
3. 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萧红的文学作品中更多地关注了女性的命运和人生的挣扎,她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于封建社会下女性地位的不满和对于自由、平等的向往。
她的作品使读者看到了女性独特的内心世界,引发了大量关于性莂平等和社会尊重的讨论。
三、鲁迅与萧红的共同点和差异1. 共同点(1)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鲁迅和萧红都关注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着对于封建社会、封建道德的批判,对于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笔记《关于〈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笔记》一、作者萧红与鲁迅先生的关系萧红啊,她可是和鲁迅先生有着很特殊的情谊呢。
萧红当时是个文学青年,在她的创作道路上,鲁迅先生就像一盏明灯。
鲁迅先生非常欣赏萧红的才华,给了她很多帮助和鼓励。
萧红呢,她也把鲁迅先生当作自己的恩师、朋友,所以她笔下的鲁迅先生是那么真实又亲切。
二、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1. 生活中的形象鲁迅先生在生活里那可是相当有趣的。
他的笑声就很特别,萧红形容是明朗的,从这里能感觉到鲁迅先生是个很爽朗的人。
他的穿着打扮呢,比较随意,常常穿着一件旧长衫,可是这种随意中又透着一种自在和洒脱。
他还特别喜欢吃北方的传统食物,像油炸的东西之类的,感觉就像个普通的老饕,很有生活气息。
2. 工作中的形象工作的时候,鲁迅先生可认真了。
他的书桌永远是整整齐齐的,各种书籍、纸张都摆放得井井有条。
他对写作那叫一个专注,一写起文章来就沉浸其中。
而且他对待青年作家特别热心,经常给青年们看稿子,给出自己的意见,那认真劲儿就像在雕琢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三、课文的描写手法1. 细节描写萧红可太会写细节了。
比如说写鲁迅先生走路的姿势,“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描写,就把鲁迅先生那种干练、敏捷的形象给刻画出来了。
还有鲁迅先生夜里工作时,那盏台灯下的身影,这些细节就像拼图的碎片,一块一块地拼出了一个鲜活的鲁迅先生。
2. 白描手法文章里也有很多白描的地方。
像对鲁迅先生外貌的描写,简单几笔,“瘦得教人担心”,就把鲁迅先生当时身体不好的状态给写出来了。
这种白描的手法简洁又有力,让读者能迅速地抓住重点。
四、从课文中感受到的情感萧红对鲁迅先生那是满满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啊。
她写这篇文章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歌颂,而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展现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我们读的时候,就像跟着萧红的回忆,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生活里,能感受到那种温暖的、亦师亦友的情谊。
鲁迅温馨的故事

鲁迅温馨的故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但他的生活中也有一些温馨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他与青年作家萧红的一段对话。
有一天,鲁迅和萧红在喝茶的时候,萧红问鲁迅:“你对将来是怎么看的?”鲁迅回答说:“将来也许会有好的将来,也许会有坏的将来,也许会有好坏交替的将来,将来是人可以预料的。
”然后他补充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不行了,但你们还有将来。
”这番话让萧红感到很温暖,因为她相信鲁迅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鲁迅与他的母亲的关系。
鲁迅非常孝顺他的母亲,经常写信问候她,并且不辞劳苦地照顾她。
有一次,鲁迅的母亲生病了,他特意请假回家看望她。
在陪伴母亲的几天里,他亲自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并且陪她聊天、读书。
这个故事展示了鲁迅对家庭的深厚感情和孝顺。
这些故事虽然不是鲁迅作品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展现了鲁迅生活中的温情和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
论鲁迅与萧红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

论鲁迅与萧红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鲁迅和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位杰出作家,他们分别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了不同的农民形象。
下面将对鲁迅和萧红笔下的农民形象进行比较,探讨他们的异同之处。
鲁迅的作品中的农民形象通常被描绘为贫困、愚昧和受压迫的。
在《阿Q正传》中,阿Q是一个愚蠢、懒惰的农民,他没有任何自尊或尊严,总是被人欺负和侮辱。
而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描述农民的贫困和困苦生活,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愤怒。
鲁迅的农民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们更加关注农民的困境与命运。
与之相比,萧红的农民形象则更多地展现出坚强、勇敢和乐观的一面。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通过描写呼兰河农民对抗自然灾害的故事,塑造了一批顽强拼搏、乐观向上的农民形象。
在《红灯记》中,萧红通过描写京剧演员梅兰芳与内地农村女子王海燕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
萧红笔下的农民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鲁迅作品中农民形象过于消极的缺点,更加注重展现农民的积极一面。
鲁迅和萧红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鲁迅通常通过描写农民的外貌、言行和习俗来表现他们的特点和生活状况。
他善于以幽默讽刺的笔法来表达自己对农民现状的批评和怀疑。
而萧红则更注重通过描写农民的内心世界来展现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她常常以农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让读者更加贴近农民的内心体验。
鲁迅和萧红对农民形象所表达的主题也有所不同。
鲁迅的农民形象更多地涉及社会问题和政治批判,他试图通过揭示农民的悲惨遭遇来唤醒人们对社会的反思和改变。
而萧红则更注重展现农民的人性和情感,以反映农民在苦难中依然坚守信念和追求幸福的力量。
鲁迅和萧红笔下的农民形象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鲁迅的农民形象更突出了农民的困苦和压迫,而萧红则更多地强调农民的坚忍和乐观。
鲁迅注重社会问题和政治批判,而萧红更关注农民的人性和情感。
无论是鲁迅还是萧红,他们对农民形象的刻画都有各自独特的看法和表达方式,但都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现实和关注农民群体的杰出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
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
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
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
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
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
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
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
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
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
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
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
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
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
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1、选择带点字正确的解释在序号上打“√”。
(5分)
举目无亲(①抬起②全③推选④举动)
一见如故(①原来的②原因③朋友④故意)
默默无闻(①听见②消息③名声④用鼻子嗅)
生龙活虎(①生命②生存③生疏④有生命力的)
万世感念(①怀念②念头③学习④读)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8分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
“心里的冰块”是指萧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
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
“健步奔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汗珠”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
”
“荆棘满地”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文章的最后一节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写出每个层次的意思。
(3分)
4、你认为文章歌赞的是()2分
①鲁迅对青年人的帮助。
②萧红才华出众③鲁迅与萧红的友谊
5、鲁迅对青年人成长十分关心,在我们读过的《给颜黎民的信》中为了叮嘱颜黎民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他打了个非常形象化的比喻,想一想,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鲁迅先生逝世火化时,他的身上盖着一面上海民众送来的旗帜,上面绣着三个字——“民族魂”。
这三个字可以理解为“民族的脊梁”,也可以理解为“民族的精神”。
对于鲁迅,你听老师讲过,也读过介绍他的文章,那么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这么认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