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萧红的故事

合集下载

七下语文回忆鲁迅课文笔记

七下语文回忆鲁迅课文笔记

七下语文回忆鲁迅课文笔记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录,作者是萧红。

在这篇课文中,萧红通过描述她与鲁迅先生的一些交往经历,展现了鲁迅先生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富有情趣的一面。

1. 鲁迅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萧红描述了鲁迅先生每天的工作安排,他从早上开始工作,一直到深夜,期间只有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

此外,萧红还提到鲁迅先生在生活中非常节俭,穿着简单,饮食也很普通。

2. 鲁迅的言谈举止:萧红回忆了鲁迅先生的言谈举止,他善于言谈,思维敏捷,对待朋友非常真诚和热情。

在谈话中,鲁迅先生常常会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使得谈话非常有趣。

3. 鲁迅的家庭生活:萧红还描述了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他和妻子许广平非常恩爱,对儿子周海婴也非常关爱和严格要求。

在家庭中,鲁迅先生是一个非常温暖和可亲的人。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人的多面性。

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通过萧红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富有情趣的一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

与萧红写的鲁迅的作文500字左右

与萧红写的鲁迅的作文500字左右

与萧红写的鲁迅的作文500字左右《与萧红写的鲁迅》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鲁迅吗?萧红写过关于他的文章呢。

萧红笔下的鲁迅,特别亲切。

比如说,鲁迅家里来客人了,他总是热情招待,就像对待自己的好朋友一样。

有一次,萧红穿了一件红衣服去鲁迅家,鲁迅就笑着说她穿得好看。

这小小的细节,就能看出鲁迅多会关心人。

鲁迅还很爱写作,每天都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写呀写。

他写的文章可厉害啦,能让好多人明白好多道理。

萧红把鲁迅写得特别生动,让我们好像也能看到鲁迅就在我们面前一样。

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想去多了解了解鲁迅呀?
《与萧红写的鲁迅》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讲讲萧红写的鲁迅。

鲁迅呀,他是个很有趣的人。

萧红说,有一回大家一起吃饭,鲁迅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直掉到地上。

而且鲁迅对小朋友也很好。

萧红去他家的时候,他会很耐心地跟她说话,一点儿也不凶。

他工作起来可认真啦!晚上别人都睡了,他还在那写文章。

就像我们写作业一样,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马虎。

萧红把这样的鲁迅写了下来,让我们知道了鲁迅不光是个大作家,还是个特别亲切、有趣、认真的人。

你们喜欢这样的鲁迅吗?。

与鲁迅有关的故事

与鲁迅有关的故事

与鲁迅有关的故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名字和事迹在中国文化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以下是与鲁迅有关的一些故事:1.鲁迅与闰土鲁迅在他的著作中经常提到他的故乡——绍兴。

在他的故事中,有一个名叫闰土的角色,这个角色以鲁迅为原型。

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小伙子,他教给鲁迅许多关于农村生活的知识。

这个角色也反映了鲁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农民的同情。

2.鲁迅与辣椒据说,鲁迅小时候为了读书,常常放一盘辣椒在书桌上。

每当他读到困倦时,就会吃一口辣椒,以此提神。

这个故事反映了鲁迅对学习的执着和刻苦精神。

3.鲁迅的弃医从文鲁迅原本在日本学医,但他发现医学只能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而不能治愈心灵上的痛苦。

于是,他决定放弃医学,转而从事文学创作,以此来唤醒国人的意识和思想。

这个故事表明了鲁迅对文化和思想的深刻关注和追求。

4.鲁迅与萧红鲁迅与萧红是文学史上的著名师生恋。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她对鲁迅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深感敬佩。

两人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最终走到了一起。

然而,这段恋情并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两人也因此遭受了许多压力和困难。

这个故事展现了鲁迅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

5.鲁迅的幽默鲁迅是一个充满幽默感的人。

有一次,他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问他要不要刮胡子,鲁迅回答说:“我可不是为了刮胡子才来的。

”这个简单的回答既表现了鲁迅的幽默感,也反映了他对理发的重视和自我形象的要求。

6.鲁迅与北大校长蔡元培鲁迅和北大校长蔡元培是好友。

蔡元培非常欣赏鲁迅的才华和思想,邀请他到北大任教。

然而,两人的观念逐渐产生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这个故事表明了鲁迅对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复杂关系。

7.鲁迅与瞿秋白鲁迅和瞿秋白也是好友。

瞿秋白是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受鲁迅的赞赏。

两人互相交流学术思想和文化观点,共同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这个故事展现了鲁迅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的互相促进和支持。

萧红是鲁迅的小三吗

萧红是鲁迅的小三吗

萧红是鲁迅的小三吗?萧红是个传奇女子,几乎路人皆知。

1942年1月22日,她因肺结核病逝在香港时离31周岁还差4个月零11天。

临终前,她感叹说:“半生尽遭白眼冷遇”,可在很多人眼里她这三十来年过得可是有滋有味的。

首先,她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有人说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更有人夸她是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洛神是传说中伏羲氏的女儿。

曹操的儿子曹植为冤死的嫂子作过一篇《感鄄赋》,他侄儿继位后将其改名为《洛神赋》。

在曹植眼里,甄后就是洛神转世。

将萧红比作洛神,似乎有拔高她的意味。

她的文学造诣其实远没她的运气好。

她的运气可是同时期别的作家所比不了的。

24岁时,萧红出版了一部中篇小说《生死场》。

鲁迅为她写序,胡风不仅写后记,还为作品取了个很有灵气的名字。

这等好事,除了萧红,别人谁赶上过?一部作品就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是羡煞旁人。

萧红写过很多别的作品,诗歌散文长篇短篇都有涉猎,可没一部能超过《生死场》。

萧红去世后,延安为她举行了追悼会。

萧红只是个进步作家,一没入党,二不是旗手,共产党如此看重她,其实是把她当成鲁迅的门徒,她才会有此殊荣。

萧红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没有鲁迅,没有自己的今天”。

临终前,她甚至希望死后能埋在鲁迅的墓旁。

1947年,鲁迅的原配朱安去世前也提出过同样的要求。

许广平考虑再三,最后决定把朱安埋在鲁迅母亲的墓旁。

1968年,许广平突发心脏病在北京去世。

她有自知之明,留下遗言,不保留骨灰。

周恩来得知后,提出可少取一点骨灰,撒到上海鲁迅墓前的小松树旁。

总理的用意不言而喻,既尊重了死者,又肯定了许广平的地位。

萧红的遗愿,许广平当年并不知情。

即便知道了,估计也很难如她所愿。

不过,萧红敢这么要求自然有她的理由。

她跟鲁迅交往虽然只有短短的20个月,可他俩的交情却非浅。

连萧军都感叹道,萧红跟鲁迅的关系不一般,太不一般了。

1934年,萧红与萧军一道来到上海。

不久,他们就见到神交已久的鲁迅。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课文笔记《关于〈回忆鲁迅先生〉的课文笔记》一、作者萧红与鲁迅先生的关系萧红啊,她可是和鲁迅先生有着很特殊的情谊呢。

萧红当时是个文学青年,在她的创作道路上,鲁迅先生就像一盏明灯。

鲁迅先生非常欣赏萧红的才华,给了她很多帮助和鼓励。

萧红呢,她也把鲁迅先生当作自己的恩师、朋友,所以她笔下的鲁迅先生是那么真实又亲切。

二、课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1. 生活中的形象鲁迅先生在生活里那可是相当有趣的。

他的笑声就很特别,萧红形容是明朗的,从这里能感觉到鲁迅先生是个很爽朗的人。

他的穿着打扮呢,比较随意,常常穿着一件旧长衫,可是这种随意中又透着一种自在和洒脱。

他还特别喜欢吃北方的传统食物,像油炸的东西之类的,感觉就像个普通的老饕,很有生活气息。

2. 工作中的形象工作的时候,鲁迅先生可认真了。

他的书桌永远是整整齐齐的,各种书籍、纸张都摆放得井井有条。

他对写作那叫一个专注,一写起文章来就沉浸其中。

而且他对待青年作家特别热心,经常给青年们看稿子,给出自己的意见,那认真劲儿就像在雕琢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三、课文的描写手法1. 细节描写萧红可太会写细节了。

比如说写鲁迅先生走路的姿势,“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描写,就把鲁迅先生那种干练、敏捷的形象给刻画出来了。

还有鲁迅先生夜里工作时,那盏台灯下的身影,这些细节就像拼图的碎片,一块一块地拼出了一个鲜活的鲁迅先生。

2. 白描手法文章里也有很多白描的地方。

像对鲁迅先生外貌的描写,简单几笔,“瘦得教人担心”,就把鲁迅先生当时身体不好的状态给写出来了。

这种白描的手法简洁又有力,让读者能迅速地抓住重点。

四、从课文中感受到的情感萧红对鲁迅先生那是满满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啊。

她写这篇文章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歌颂,而是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展现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我们读的时候,就像跟着萧红的回忆,走进了鲁迅先生的生活里,能感受到那种温暖的、亦师亦友的情谊。

历史趣谈鲁迅一生中到底有过多少女人?鲁迅的情人有哪些

历史趣谈鲁迅一生中到底有过多少女人?鲁迅的情人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鲁迅一生中到底有过多少女人?鲁迅的情人有哪

导语:说到鲁迅,毋庸置疑,鲁迅确实是民国时代的革命斗士,文学泰斗。

其文风劲道,其风骨超然。

但鲁迅虽是斗士,却非鲁圣。

我们要知道世界上无论
说到鲁迅,毋庸置疑,鲁迅确实是民国时代的革命斗士,文学泰斗。

其文风劲道,其风骨超然。

但鲁迅虽是斗士,却非鲁圣。

我们要知道世界上无论什么人,他第一个标准是人,不是神!谈起鲁迅的女人,不少人被教材所误,只知道有其学生兼夫人许广平,然后一些人知道鲁迅还有个原配夫人朱安,但自古以来,哪个才子没有几个红颜知己呢?
一、初恋人鲁琴姑的“无言的结局”
最早与鲁迅缔结婚约的是鲁琴姑。

那是一八九八年夏秋之季,鲁迅母亲看上了鲁迅小舅父的大女儿琴姑。

琴姑和小时鲁迅两小无猜,常在一起读书,探讨古文诗词,她对鲁迅也早已印象很深,所以当鲁迅母亲征询她的意见时,她扑到姑妈怀里,没说什么,但心里一百个情愿。

鲁迅母亲很高心,当即定下了亲事。

不料,事起突然。

鲁迅的保姆长妈妈有个远房外甥女朱安,早就想介绍给鲁迅,可是鲁迅母亲已订上了琴姑。

长妈妈便在鲁迅母亲面前搬弄口舌,说鲁迅与琴姑结合要“犯冲”,不吉利。

鲁迅母亲便动摇了。

第二个春天,她便决定包办鲁迅与朱安的婚事。

琴姑父亲久等周家聘娶,却毫无信息,后来得知鲁迅另娶之后,便无奈之中把琴姑许配给了他人。

也许琴姑对此婚事本不顺心,也许生活并不如意。

不久,琴姑竟然一病躺倒,再没起来。

生活常识分享。

鲁迅温馨的故事

鲁迅温馨的故事

鲁迅温馨的故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但他的生活中也有一些温馨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他与青年作家萧红的一段对话。

有一天,鲁迅和萧红在喝茶的时候,萧红问鲁迅:“你对将来是怎么看的?”鲁迅回答说:“将来也许会有好的将来,也许会有坏的将来,也许会有好坏交替的将来,将来是人可以预料的。

”然后他补充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不行了,但你们还有将来。

”这番话让萧红感到很温暖,因为她相信鲁迅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鲁迅与他的母亲的关系。

鲁迅非常孝顺他的母亲,经常写信问候她,并且不辞劳苦地照顾她。

有一次,鲁迅的母亲生病了,他特意请假回家看望她。

在陪伴母亲的几天里,他亲自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并且陪她聊天、读书。

这个故事展示了鲁迅对家庭的深厚感情和孝顺。

这些故事虽然不是鲁迅作品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展现了鲁迅生活中的温情和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

鲁迅轶事——精选推荐

鲁迅轶事——精选推荐

鲁迅轶事鲁迅轶事△⼥作家萧红⼀次在鲁迅家⾥碰到⼀个瘦⾼个、短头发的陌⽣客⼈。

鲁迅向她介绍说:“这是我的⼀位同乡,是做⽣意的。

”饭后,“商⼈”谈起鲁迅的作品《伪⾃由书》、《⼆⼼集》等,见解深刻,谈吐不凡。

“这位儒商是⼲什么的呢?”萧红⼀时很纳闷。

⼀天晚上,“商⼈”⾝着长衫,⼿提⼀只⼩箱⼦,和⼤家告别⽽去。

鲁迅问萧红:“你看这位商⼈是做啥买卖的?”“不知道!”鲁迅笑了,幽默地说:“他呀,是⼀个贩卖私货的‘精神贩⼦’——参加过⼆万五千⾥长征的⽂艺评论家冯雪峰同志。

”△鲁迅家⾥有两个保姆,不知何故,发⽣了⼏次⼝⾓。

鲁迅受不了整天的吵闹,竟病倒了,晚上经常失眠。

隔壁的俞芳⼩姑娘问道:“⼤先⽣,你为什么不喝⽌她们?”鲁迅微笑着说:“她们闹⼝⾓是因为彼此⼼⾥都有⽓,虽然可以暂时压下去,但⼼⾥那股‘⽓’是压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或两个⼈失眠,那么还不如让我⼀个⼈失眠算了。

”△名流免不了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

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

⼀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请他去讲演,题⽬是《⽂学与武⼒》。

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过不少攻击他的⽂章,很为他不平。

他在讲演中说:“有⼈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重来’;但是请放⼼,我马上要‘卷⼟重去’了。

”⼀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许⼴平是鲁迅的夫⼈,但在她还是鲁迅的学⽣时,鲁迅却称她为“兄”。

“五四”时期,许⼴平因领导学⽣运动⽽被开除学籍,⼼中苦闷便给鲁迅写信,诉说个⼈的遭遇。

鲁迅给她的第⼀封回信便函称她为“⼴平兄”。

许⼴平很奇怪,以为鲁迅把她当成男同学了,于是在回信中专门做了如下的“说明”:“当我拆开信封,看见笺⾯第⼀⾏上,贱名之下竟紧接着⼀个‘兄’字,先⽣,请原谅我太愚⼩了,我值得⽽且敢当为‘兄’么?不,不,决⽆此勇⽓和⽃胆的。

先⽣之意何居?弟⼦真是⽆从知道。

不⽈‘同学’,不⽈‘弟’,⽽⽈‘兄’,莫⾮也就是游戏吗?”于是,鲁迅就在第⼆次回信中写道:“这回要先讲‘兄’字的讲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萧红的故事
萧红在民国女作家里,长得不漂亮,文采也不见得最好,却在史上留下一笔,这与鲁
迅的直接帮助是分不开的。

鲁迅与萧红是师生关系,有人却反对,说鲁迅暗恋萧红。

理由是,如果不是暗恋,何
以那般推荐萧红的作品,还毫不吝啬地赞美萧红,称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我对鲁迅的理解是,他对萧红仅止于喜欢,但还未至于暗恋。

在情感上,鲁迅基本上不追
女人,原配太太是包办,他不喜欢,一辈子都对她很冷淡。

许广平成为鲁迅的夫人,也很
费了些周折。

两人都同居了,鲁迅对外界还避嫌着他们的关系,称许广平是他的助手,如
果朋友在他家撞见许广平,他就对人说,许广平是来帮他抄稿子的。

出去旅游,非要三人房,让友人陪睡。

仿佛这样才能表示他们的清白。

对于萧红,鲁迅有必要暗恋吗?
但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迅帮助,就没有萧红的成名。

鲁迅起先也很怠慢萧红。


红不美,那时也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很普通的一个女人,但是性格特别好。

在与鲁迅通信
不久,她就对鲁迅发出了抗议书,不许鲁迅在信里称呼她为女士。

这种近于孩子撒娇的抗
议改变了两人之间拘谨的关系。

鲁迅在回信里也开起玩笑:“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
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
或是女士先生罢。


在婚后,许广平不但成了鲁迅事业上的助理,也是他生活上不可缺的伴侣。

但显然,
他们之间缺失了一些情调。

许广平对鲁迅好得无可挑剔,但琐碎的生活让许广平不能分身,只是鲁迅的精神需求却不能因此停止。

鲁迅不说,但愈是不说,心内愈压抑。

除了把心内
的火山用文字宣泄之外,在生活里,他也是需要有红颜知己的。

萧红的闯入,无疑给鲁迅
幽闭的心打开一扇窗户。

萧红年轻单纯,又已婚。

这样,鲁迅与其交往没有负担,也
不用担心别人说闲话。

萧红仰慕鲁迅,她对鲁迅的感情远远要大于鲁迅对她的感情。

萧红是鲁迅家的常客,
她能深夜12时还在鲁迅家聊天;能在鲁迅家与许广平一起包饺子。

她对鲁迅的私人生活极
为稔熟,她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回忆文字都洋洋万言。

萧红仗着自己比鲁迅小,在他面前,常会流露出小女人的娇纵。

鲁迅也是高兴见到萧红的。

有时也把她送到大门外,怕她不认
得路,就把附近的标志和门牌号指给她。

鲁迅和萧红是啥关系?说鲁迅对萧红没有一点感情,也不大可能。

但这是什么样的感
情呢?应该是纵容孩子般的感情,不掺杂任何欲望的。

保持一定距离,心灵又相互抵达。

一半骨灰
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


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先生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
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
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先生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

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
崖的一棵树下。

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公墓安葬。

当时内地反右,端木先生正在接受审查,行动不自由,竟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
文章以示心迹。

这篇题为《纪念萧红,向党致敬!》的文章,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第一次告诉读者,萧红出生于五月初五端午节,被认为不吉利而说成是
阴历初八生日。

逝世于1942年1月22日上午10点,而不是被人误传的11点。

至于萧红尚有另一半骨灰留在香港的事,端木先生只对好友、广东著名作家秦牧先生
讲过,后,端木先生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根本无法辨认。

因身体原因,端木先生委托香港大学教授
小思女士等去女校找寻,小思来信,说后山前几年已被校方翻耕修整过,没有什么发现,
端木先生非常担心,认为增加了寻找的难度。

1995年3月,苏珊娜·浩女士邮寄来包括香港圣士提反女校上个世纪40年代的地形
平面图复制件,希望端木先生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但时间久远,
复制件模糊不清,又是平面图,不好辨认,端木先生忧郁地说:“看来我去了也未必能找
到了,萧红的那一半要永远地留在香港了。

1996年10月5日,端木先生在北京去世,身
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山、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

1997年5月他的夫人钟耀群女士来到香港,实现了他的愿望。

三个男人
关于萧红的影视剧中,常常有“萧红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之类说法。

1937年,端木蕻良到青岛,写了散文《青岛之夜》,问起萧红时,端木未多言,对萧军更是一字不提。

1950年,骆宾基到青岛做讲座,称在上世纪30年代的女作家要数萧红
最好。

1979年,鲁海首次给萧军写信,后来又寄去一张观象一路1号的照片。

随即收到了萧军的回信,信中附诗《题青岛观象一路1号故居》:近蒙鲁海同志赠以青岛观象一路1号,前所故居小楼照片,感成二律以志。

其中第二首正文为:“生离死别两浮沉,玉结冰壶一
寸心。

缘聚缘分原自幻,花开花谢罔怆神。

珠残镜破应难卜,雨走云行取次分。

尽有伯牙
琴韵在,高山流水哪堪闻。

”其中隐隐有萧红的影子。

1986年夏天,萧军重来青岛,被问及当年与萧红相处时,他提及“那时确实脾气不好,常对萧红发火”,并亲口承认“打过
萧红”。

相逢不识
因为特殊的年代,造成了很多人生的错乱。

当年舒群被捕后便和妻子倪青华失去联系,到
1980年仍苦思“青华而今安在”,萧军也在寻找倪青华。

而实际上,倪青华一直健在,曾任郑州某学校干部,但因为姓名变迁,舒群当年的名字是李书堂,萧军的名字是刘均,倪青华根本想不到两个名满天下的作家,竟是自己的故人。

至于孙乐文,黄宗江等人
一直认为他在抗战中牺牲,实际上,孙乐文在解放后曾任抚顺市秘书长。

而那一时期,萧
军也在抚顺,二人在同一城市,竟互不知晓,着实可叹。

林贤治:“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林贤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

她的
《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
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夏志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

”并给予《呼兰河传》
很高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张耀杰:“萧红有文学才华但做人不及格”
马勇:“萧红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
王东成:“对萧红人性的不洁和过错要作同情的理解”
茅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
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