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作品分析文档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作家简介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11年6月2日生于XX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
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XX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
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
1934年春"两萧"取道XX 流亡至XX,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
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
《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
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XX、XX、XX等地。
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
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
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
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讽刺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他们的一生被命运所左右,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悲哀。
本文将从《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以及其现代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体现在主要女性角色身上,她们的命运可以说是被社会所束缚、被男权社会所压迫的典型代表。
在小说中,主要通过陈希黎和包铁案两个女性角色的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女性的悲惨遭遇。
陈希黎是一个聪明伶俐、努力进取的女孩子,但她却因为家庭的贫困,受制于封建观念和家庭的压迫,最终沦为一个妓女。
在小说中,陈希黎在家中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她父母的决定和家庭的贫困迫使她只能去学技艺当妓女。
即使是在妓院里,陈希黎也依然奋斗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但是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
她的一生都被命运所左右,无法摆脱社会的枷锁,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包铁案的命运也是令人唏嘘的。
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热情而又坚强的女性,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她最终也只能落入一个悲惨的结局。
包铁案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她的丈夫虽然对她很好,但是却无法填满她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在小说的结局中,包铁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让人深感心痛。
这些女性角色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她们的一生都被社会所扭曲,无法在封建压迫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农村女性的现状,也呼应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现代意义,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但是封建观念、男权社会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命运。
相较于小说中的陈希黎和包铁案,当下社会中的女性也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在当下社会,一些地区和家庭依然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附商事街介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剖析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Z 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萧红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她文学的生命却生生不息,她在有限的创作时间里,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回忆、感慨和震撼,萧红所创造的文学价值也留给了世人越发掘越耀眼的光辉。
一、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生死场》体现了萧红的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书中对女性的命运,能折射出在那样一个特定时代的生存环境里,生与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女性的身体上,小说从女性生育所受的痛苦写起,既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光环,又能从人的本性出发,要承受虐待以及自己不忍生活产生的扭曲心理,自残折磨到死,真是让女人受尽了世间的痛苦。
萧红在作品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关于女性生与死的世界,让我们深切的感受着女性存活的不易,所承受的极大的苦痛,得不到任何的理解与包容,这简直是对人生的灾难的描摹。
原本正常的女性,在那个黑暗的扭曲的世界里,难逃命运的捉弄。
最后沦为不堪的人生奴隶。
无法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那个男权大过天的社会,她们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二)隐形的封建残害《呼兰河传》里王大姐做姑娘时,像一棵灿烂的大葵花,都夸她将是兴家立业的好手,可她毕竟也是个普通的女儿家,人们发现她与磨倌冯歪嘴子同居,没有通过明媒正娶,在那个封闭落后的时代人们曾经的赞美之词在一夜之间全都被推翻了,更难以接受的时冷眼嘲笑,和那不堪入耳的恶毒的话语。
她有什么过错?怎么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每天承受着精神的莫大的痛苦,终于在寂寞冷眼中死去。
这群在贫穷困苦中挣扎的女性,被恶心摧残着,周遭的一切不成文的规定还在前方设法地继续折磨她们,面对她们的不幸,她们难以挣脱伦理的束缚,只能成为这个社会低廉的牺牲品。
王大姐,小团圆媳妇,她们的生命从升起到陨落,不断地受着封建的迫害,这一张无形的巨网,让她们承受灾难的同时毫无回天之力地接受命运的摆布。
(三)负重的情感、压抑的生命《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作品。
它是对人情感方式的一个历史检验,对其“剪不断,理还乱”的隐微心理的追求与探索。
萧红《后花园》文本细读

萧红《后花园》文本细读
萧红的《后花园》是一部描写中国文化变迁的经典小说,也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一个叫做“后花园”的家庭为中心,描写了一个家庭在文化变迁中的挣扎和苦难。
小说以家庭为中心,描写了一个家庭在文化变迁中的挣扎和苦难。
家庭成员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他们在文化变迁中的挣扎和苦难也不同。
比如,老爷爷是一个传统的家长,他坚持传统的文化,不愿改变,他的儿子则支持新文化,他的孙子则把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他们在文化变迁中的挣扎和苦难也不同。
小说中,萧红描写了家庭成员们在文化变迁中的挣扎和苦难,他们在文化变迁中的挣扎和苦难也不同。
比如,老爷爷坚持传统文化,不愿改变,他的儿子则支持新文化,他的孙子则把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他们在文化变迁中的挣扎和苦难也不同。
老爷爷的挣扎和苦难表现在他不愿改变传统文化,他的儿子的挣扎和苦难表现在他支持新文化,但又不愿放弃传统文化,他的孙子的挣扎和苦难表现在他试图把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但又不知道如何做到。
萧红的《后花园》是一部描写中国文化变迁的经典小说,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化变迁中家庭成员们的挣扎和苦难,以及他们如何在文化变迁中找到出路。
小说中,萧红把家庭成员们的挣扎和苦难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也让人们深刻地思考文化变迁中的挣扎和苦难。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温暖与苍凉交织,含泪的微笑——简析萧红《呼兰河传》老师曾经说过:“文学就是诉诸人的感情和生命。
”这篇曾经被文学泰斗矛盾先生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呼兰河传》,它的作者萧红,用她温暖的童年回忆和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用“丰沛的才情与越轨的笔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温暖与苍凉交织的呼兰河小城,透过《呼兰河传》我们仿佛看到了萧红先生那满含泪水的微笑。
前两章作者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生动自然。
小说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为起点,展开了关于呼兰河人日常生活的叙述。
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
“大泥坑”也许是一种象征,小城里的人们,也是挣扎在人间,被风霜雨雪吹打着,却又麻木混沌地生存(而非生活)着,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与死的悲哀,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都是被动的生生死死。
茅盾在给《呼兰河传》作的序中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了呼兰河城的生活状态: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到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
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浅析萧红作品的女性主义特征

浅析萧红作品的女性主义特征1000字
萧红是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她的作品凸显了女性志
愿和女性主义精神,对中国近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两
部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入手,简要分析其中的女性主
义特征。
《生死场》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故事中的女主角厉娜通过对生死
窘境的感悟,表达了她对爱、生命和自由的渴望,展现出极具女性
主义意味的思想观念。
首先,厉娜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自由,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
其次,她的
思想观念先进,不断探寻人性和生活的意义,包括对道德和爱情的
思考,深刻分析了当时社会上有关婚姻和家庭观念的局限和错误。
最后,她在坚持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勇敢面对社会的压力,表达了女
性自由平等的精神追求。
《呼兰河传》则是一部以女性角度刻画人生历程的长篇小说,展现
了萧红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注和思考,以及对当时农村女性所受待
遇的批判。
该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大多数极其坚强,勇敢挑战命运的
局限,尽管生活处境艰难,但她们仍然能够不屈不挠地生活下去,
表现出了不拘束、不服从、对自由的极力追求和对幸福的渴望,充
分体现女性主义的思想。
总的来说,萧红作品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特征不断凸显,她深刻
思考了女性在爱情、家庭、社会等众多领域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明确表达了女性应该争取权利、独立人格、思想自由的主张,她被
誉为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开创了一种以女性为主角的文学传统,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北中国萧红解析

北中国萧红解析引言萧红,原名谢娘,笔名匡远、野草。
北中国是她笔下的一个虚构地方。
在她的作品中,北中国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象征,它代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本文将从北中国的背景出发,深入分析萧红作品中北中国的意义。
萧红的经历1.早年生活–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逃婚到天津,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2.文学创作的突破–开始接触进步文化,受到启发–在《月亮田》杂志发表作品,成为一名作家–尝试从事政治工作,但由于家庭矛盾离职3.悲剧的人生–生活困顿,一度陷入绝望–与丈夫离婚,导致身心遭受巨大创伤–1938年自杀身亡,享年31岁北中国的背景1.地理环境–位于中国的北部地区–气候严寒,农作物收成不稳定–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2.社会背景–封建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酷刑酷法,暴力统治盛行–民众生活艰辛,人们普遍贫困北中国在萧红作品中的象征意义1.痛苦的人民生活–描写了北中国农民的辛酸生活–展现了人民在苦难中的坚韧与顽强–还原了真实社会中的贫困与不公平2.封建社会的黑暗–北中国象征着封建社会的特点–展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束缚–人们在北中国的生活中体验到了生老病死的无奈3.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萧红关注女性命运,特别是在北中国的女性–通过描写女性角色的悲惨遭遇,探讨了封建家庭对女性的束缚–借助北中国这一背景,呼唤女性自由与平等的意识总结北中国是萧红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代表了一个特殊的象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境。
萧红通过对北中国的描写,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情关怀,并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她的作品至今仍然影响着读者,让我们思考生活中的不公与困苦,以及对于自由与平等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萧红作品的三个方面摘要:从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的内涵性,一、时空界限的打破。
二、幽默因子的运用。
三、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关键词:时空界限幽默因子哀而不伤萧红萧红的一生短暂而多难,像一颗划过夜空画出美丽轨道之后迅速逝去的流星,虽曾有耀眼的瞬间但更多是艰辛与沧桑。
她在女性感悟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给生命的内涵提供了更加深邃和厚重的解读方式。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萧红的作品。
时空界限的打破内容上,萧红的作品具有丰富性、多重性、深刻性等特点,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自在体”:形式上,语言的诗化、抒情化、散文化等审美的特性,是可以独立成章的美文。
这种独立性与时空界限的打破有着一定的联系,她的作品更注重空间性而非时间性。
打乱时空界限的充分自由、自然、开放的结构形式。
叙事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决定了萧红小说结构形式的舒展,随意。
一切都服从她的讲述,抒情,虚构的需要。
传统小说结构中时间至关重要的因素,而19世纪尤其是20世纪的小说的创作则越来越重视空间因素在小说中的作用,有一种追求小说空间化效果的趋势,萧红有意识无意识的把空间因素放在了小说结构的首位,她的小说大部分都以空间作为结构的中心的。
小说标题通常也用空间概念而少用时间概念。
如《生死场》《牛车上》《桥》《北中国》《黄河》《莲花池》《山下》《旷野的呼喊》《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都是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时空观和她重视生存状态,人生困境是紧密相连的。
一般说来,人的存在是与一定的场景、环境、场面即空间密不可分的,小说家不太可能把空间因素排斥在小说之外,相反,如果想达到瞬间的轰动效应,那就必须与时效性结合起来。
但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将是一个存疑,这也是一种悖论。
往往越重视时间的具体性,具体化到一定程度,例如报告文学,通讯。
一般来说,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具体化的时间有准确性,真实性,严谨性的特点,但同时也有片面性,狭隘性,简单性的一面,要想表现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效果,往往更注重加强空间表现力度,淡化时间概念,把时间的表现的不够充分,模糊,不具体。
空间力度的加强给人一种立体感、厚重性。
有利于表现色彩、意境、绘画、回荡的效果。
对很多小说家来说,一般都更注重时间因素在结构中的作用,故事往往有一个从前往后的线性的因果发展链条。
而萧红的小说结构中你是找不到这种时间链条的,时间已被打断,切隔成不同片段与不同的场面融合在一起。
你很难分清哪是时间,哪是空间,哪是过去,哪是现在,时间的不确定性,给她的小说创作带来了超越时空界限的高度概括性和所传达的人生思索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幽默因子的运用萧红的小说一方面有沉郁,厚重之感,这是因为内容的沉重性,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对死亡的描述。
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对国民性的探讨,对人生悲凉的体验,生命意识的体验。
这些都是厚重有深度的命题。
还有三个层面的悲剧性:一、生命的悲剧感;二、女性的悲剧感;三、寻找家园的悲剧感。
这些悲剧感也是沉重的。
都是一些“忙着生忙这死”的命题。
但另一方面在沉重的背后总是让读者感觉到一丝希望,一丝温暖,与《骆驼祥子》和《寒夜》相比没有那么沉重和窒息。
而这种希望,这种温暖和幽默因子的运用有着一定的联系。
幽默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乐观的心态,具有温暖,关怀希望的效果。
抒情、写实、是萧红的主要特点,同时也加入了反讽,幽默等调剂品。
萧红的幽默是丰富多样的,有语言的幽默,诙谐的幽默,悲悯的幽默,讽刺的幽默,夸张的幽默,黑色的幽默,儿童式的幽默,女性化的幽默,女性灵气的幽默。
使萧红的作品有了一种关怀,体贴,圆润。
成熟。
萧红的幽默有穿插性、自然性、散点式的特点。
例如,《呼兰河传》那给呼兰人民带来无数灾难的大泥坑,萧红总结了它的两条“福利”:“第一条,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
第二条就是这猪肉的问题了,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真正说是吃的瘟猪肉,岂不是太不讲卫生了吗?有这泥坑子可就好办,可以使瘟猪变成淹猪,居民们买起肉来,第一经济,第二也不算什么不卫生。
例如,《呼兰河传》在结构上,它无异于一出散点式的喜剧:贫瘠、闭塞的呼兰城,是喜剧上演的舞台;严寒的气候、荒凉的氛围、卑琐的生活,是喜剧发生的背景;大泥坑、十字街、扎彩铺是喜剧排演的道具;四大精神盛举及给小团圆媳妇治病,是喜剧最抢眼的情节;老祖父、有二伯、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是喜剧的主要人物;王寡妇、周三奶奶、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云游真人等是喜剧的一般人物;女童“我”则可理解为“导演”和“画外音”。
在内容上,它又酷似一出生活喜剧。
作家凭着敏锐的艺术触角,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和开掘着喜剧因素,将其升华成具有喜剧情趣的戏剧。
在萧红的笔下,做小买卖的、开店铺的、扛活做月的,这些受苦人都在苦中作乐,有着不可小觑的喜剧基因:保媒拉纤、婚丧嫁娶、孩娘满月,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也都蕴涵着引人入胜的喜剧趣味。
幽默性表现在视角的灵活多变。
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转化。
儿童视角是天真的,幽默的。
成人视角是沉重的深厚的;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的转化,萧红的作品中有一种可贵之处,有粗放,宽广,大方,豪放的男性视角,这可能与她的性格有关系,与她的流浪气质,北方的环境,尤其是哈尔滨的冬天的寒冷等因素有一定的联系。
往往使得萧红用一种类似男性的视角看问题。
同时,萧红也有女性的细腻、敏感、善良。
男性的视角是厚重的、深沉的。
女性的视角是灵性的、幽默的。
儿童的视角,女性的视角,男性的视角,多角度转换,幽默成为她小说的调剂品。
让人感到一丝温馨、关怀、温暖、希望,善良、光明。
鲁迅对萧红幽默艺术性有着一定的影响。
鲁迅的思想一点一滴的影响着萧红,而萧红对于鲁迅的小说以及鲁迅的创作思想的理解又是十分独特和精辟的。
萧红中学就读过《呐喊》与《彷徨》。
鲁迅的语言本身就具有一种幽默性,这种幽默性对萧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作品《马伯乐》中的表现是突出的。
《马伯乐》是对鲁迅探讨国民性的继续与延伸,同时也是对鲁迅的幽默性的继续与延伸。
鲁迅讽刺幽默是一种思想结果,来自一种敏锐的思考,对本质问题的深刻揭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
以及鲁迅刻画人物的特别,擅长人物的典型性、类型化的刻画,以至达到特殊的讽刺幽默效果。
萧红的幽默,儿童的幽默,女性的幽默,东北语言的幽默,情感式的幽默。
体现的女性的善良与不忍。
内心情感的流露。
作品中显示的讽刺幽默是比较温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么锐利,那么尖刻。
人生中充满了苦难和悲凉但生命不是虚无,不是没有意义,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珍视、奋斗。
幽默体现的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对痛苦的解构,对人生追求的韧性与不屈,“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人生境界。
“幽默是放纵的心灵与心灵的放纵”。
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火花。
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萧红经历的人生痛苦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萧红的作品更有真情实感,更厚重,对人生和生命体会更深,在现实中去感悟自身,感悟生命。
这样的作品也更容易打动读者,更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但怎样才是真实是一个有深度的课题。
萧红在这方面的贡献是突出的,既表现感情又不宣泄感情。
爱伦、坡曾说,没有一个作家真的敢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全部写出来,因为这会把她笔下的纸点燃。
他的意思就是说,即便是最坦诚的作家,仍会压抑自己本性中的某些不道德的、不正经的、颓废的、病态的和残忍的无意识成分。
对于作家来说,豪无顾忌地唤醒读者内心原始的野蛮情绪,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这些情绪虽然从未在人心中完全清楚,但却是社会文化不允许公开发泄的,只有在犯罪的坦白中,性错乱者对医生的自述,或者在战时暴行记录中,我们才可能直接看到这种“返祖”现象的当代例证。
当让,有此心理变态的作家也会不顾一切地暴露自己的灵魂,从而用那些病态的、不道德的东西来满足心理同样不健康的读者。
没有保留、毫无顾忌。
但萧红没有这样做,萧红使自己的感情有收有放,收放自如,能够做到怎样把心中的情感加工成艺术作品。
这一点也是萧红与一些女作家不同之处。
萧红虽然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痛苦,“半生尽遭白眼冷遇”,但在作品中没有宣泄自我。
而有一种不道德或者是相当不道德的文学作品。
它们不仅赤裸裸的表现出作家本人的原始情感和野蛮本性,而且还破坏文明法则,践踏了我们应有的人的尊严。
也可能,某个作家是想通过文学创作来自我发泄,以此变相地缓和一下自己的性饥渴,凡此种种,他们所发泄的尽管都是本能的欲望,但他们发泄方式却是“返祖”的。
而萧红是那种把丰富感情隐藏在作品之中,而不作直接宣泄的作家。
她的作品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做作滥情,但感情却无处不在,她的感情是纯净的、真挚的、感人的,体现着引人向善求真求美的理想,同时这些感情又是深刻的,是她们洞察了人生的无奈、忧愁与悲哀之后的一种彻悟和一种心灵的期望,因此她的那种纯净的引人向上善的情感才不显得轻飘虚浮,而有了一种沉甸上的深沉与厚重,如萧红的《呼兰河传》《桥》《牛车上》《小城三月》《北中国》《后花园》等作品都是如此,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内涵有不同,有的眷恋,有的悲哀,有的凄凉,有的寂寞,有的忧伤,但那感情都不是很强烈的激情式的宣泄,而是淡淡的,悠悠的,轻轻的。
像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点点滴滴都浸润到人们的心底,任感情的小河自由的流淌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打动被感染了。
文学艺术说到底是依靠情感来打动人的。
所谓的零度写作是不存在的,如果有,那也不能算是文学,充其量只是一些没有生命的文字符号而已。
文学就是作家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转达给别人,让别人也能被这些感情所打动所感染的语言艺术。
萧红没有把写作变成一种宣泄式的文学,歇斯里底式的闹剧。
萧红的一生命运极为悲苦,英年早逝,一直处在极端的苦难和坎坷之中。
没有将视觉滞留在这种不幸的诠释中,没有在作品中沉溺于个人情感和经历,更没有随意放纵和宣泄自我,她创作开始便严隔地回避了冷她吃尽苦头的爱情婚姻题材,执着,勤奋,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追求人生和艺术的真谛。
不但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艺术也有更深刻的领悟,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艺术,是萧红生命追求的一个母题。
但没有把生活和艺术完全等同,文学不是人生,生活也不是文学在这一点上,萧红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小结萧红作品的深刻性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也有很多必然的因素,而不是某一个简单的原因直接作用的结果。
其中有很多复杂和丰富的原因需要去探求。
笔者的批评有很多片面和不足的地方,对萧红的研究过程中,睡梦里总是出现一个幻觉和她的那句话:在哈尔滨冰天雪地的冬夜里,一个衣衫褴褛,挺着肚子的人流浪在大街上,无数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