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作品集
萧红作品

不详(1938年12月29日首刊)
《我之读世界语》
1939年8月28日
《茶食店》
1939年9月22日
《鲁迅先生生活散记——为鲁迅先生三周年祭而作》
不详(1939年10月18日首刊)
《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不详(1939年10月20日首刊)
《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段》
1940年6月28日
《萧红散文》
1933年8月6日
《两个青蛙》
短篇小说
1933年8月27日
《哑老人》
1933年9月20日
《叶子》
1933年11月15日
《渺茫中》
不详(1933年7月18日首刊)
《腿上的绷带》
不详(1933年8月4日首刊)
《太太与西瓜》
1934年3月8日
《患难中》
1934年3月8日
《出嫁》
不详(1934年夏首刊)
《两朋友》
1938年8月6日
《黄河》
1938年8月20日
《汾河的圆月》
1938年10月
《孩子的演讲》
1938年10月31日
《朦胧的期待》
不详(1939年1月21日首刊)
《逃难》
1939年1月30日
《旷野的呼喊》
1939年5月16日
《莲花池》
1939年7月20日
《山下》
1939年7月24日
《梧桐》
不详(1939年8月5日首刊)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1940年7月
《回忆鲁迅先生》
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
《骨架与灵魂》
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
《“九一八”致弟弟书》
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
萧红 文学作品列表

1934年9月9日
《生死场》
中篇小说
1940年12月20日
《呼兰河传》
长篇小说
1941年
《马伯乐(第一部)》
1941年
《马伯乐(第二部)》
1938年3月初
《突击》
剧本
1940年7月
《民族魂鲁迅》
1936年10月24日
《海外的悲悼》(致萧军)
书信
1939年3月14日
《离乱中的作家书简》(致许广平)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1940年7月
《回忆鲁迅先生》
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
《骨架与灵魂》
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
《“九一八”致弟弟书》
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1933年10月
《跋涉》
散文集
1935年3月至5月间
《商市街》
1936年
《桥》
1940年6月初版
《进城》
不详(1934年首刊)
《去年今日》
1936年5月6日
《马房之夜》
1936年9月4日
《家族以外的人》Leabharlann 1936年9月初《红的果园》
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
《王四的故事》
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
《牛车上》
不详(1936年11月16日首刊)
《亚丽》
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
资料来源:萧红数字展馆(关于萧红/作品目录)
萧红文学作品列表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体裁
1932年春
《可纪念的枫叶》
诗歌
1932年春
《静》
萧红简介

萧红(1911年—1942年),现代著名女作家,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本名张乃莹(又写做张乃莹)。
张乃莹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不关心她,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
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孤独、敏感、矜持、倔强的一面。
1920年,在祖父的支持下,9岁的张乃莹进入小学读书。
1927年,离开故乡呼兰县,进入哈尔滨一女子中学读书。
在哈尔滨读中学期间,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祖父去世,张乃莹失去了家中唯一的保护人。
父亲就为张乃莹订下了一门亲事,并取消了张乃莹女中的学籍,迫使她回家。
这年夏,为反对父亲包办其婚姻,19岁的张乃莹离家出走。
先从呼兰县逃到哈尔滨,再从哈尔滨逃至北京,过着飘泊无定的生活,期间几经颠沛。
1932年,受骗上当的张乃莹回到哈尔滨,欠了旅馆一大笔钱,旅馆威胁将其卖入妓院。
在这种情况下,身怀六甲而走投无路的张乃莹,向当地的报馆写信求助。
当时报社青年编辑、后来的著名作家萧军对苦难的张乃莹充满同情,帮助她在暴风雨的黑夜逃出旅馆。
从此张乃莹结识了对她有重大影响的萧军。
两人开始了贫穷但能相依为命的生活。
这段时间是张乃莹最怀念的时光。
跟随着萧军,张乃莹结识不少进步文人,也参加过抗日宣传活动,在他们的影响下,张乃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陆续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这时张乃莹使用悄吟这一笔名。
1933年她和萧军合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跋涉》。
1934年,他们辗转漂泊到青岛。
在这里,张乃莹完成被誉为“中国文学界打响了动员民众起来抗日的第一枪”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的这本书的文稿。
同年,他们来到上海,住在大陆新村,成了鲁迅的邻居。
在鲁迅的支持下,《生死场》得以冲破国民党当局的禁令而出版。
就是这本书张乃莹开始用萧红做笔名,并从此以萧红而扬名文坛。
萧红作品集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萧红小说专练(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萧红小说专练萧红作品:《手》《火线外(二章) 》《麦场》《呼兰河传》《林小二》《朦胧的期待》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萧红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她初来的几天,我们叫她“怪物”。
下课以后大家在地板上跑着也总是绕着她。
关于她的手,但也没有一个人去问过。
她的父亲第一次来看她的时候,说她胖了:“妈的,吃胖了,这里吃的比自家吃的好,是不是?好好干吧!干下三年来,不成圣人吧,也总算明白明白人情大道理。
”在课堂上,一个星期之内人们都是学着王亚明的父亲。
第二次,她的父亲又来看他,她向她父亲要一双手套。
“就把我这副给你吧!书,好好念书,要一副手套还没有吗?等一等,不用忙……要戴就先戴这副,开春啦!我又不常出什么门,明子,上冬咱们再买,是不是?明子!”在接见室的门口嚷嚷着,四周已经是围满着同学,于是他又喊着明子明子的,又说了一些事情。
她的父亲也是青色的手,比王亚明的手更大更黑。
在阅报室里,王亚明问我:“你说,是吗?到接见室去坐下谈话就要钱的吗?”“哪里要钱!要的什么钱!”“你小点声说,叫她们听见,她们又谈笑话了。
”她用手掌指点着我读着的报纸。
校长已说过她几次:“你的手,就洗不净了吗?多加点肥皂!好好洗洗,用热水烫一烫。
早操的时候,在操场上竖起来的几百条手臂都是白的,就是你,特别呀!真特别。
”女校长用她贫血的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色手,看那样子,她好像是害怕,好像微微有点抑止着呼吸,就如同让她去接触黑色的已经死掉的鸟类似的。
“是褪得很多了,手心可以看到皮肤了。
比你来的时候强得多,那时候,那简直是铁手……你的功课赶得上了吗?多用点功,以后,早操你就不用上,学校的墙很低,春天里散步的外国人又多,他们常常停在墙外看的。
等你的手褪掉颜色再上早操吧!”校长告诉她,停止了她的早操。
“我已经向父亲要到了手套,戴起手套来不就看不见了吗?”打开了书箱,取出她父亲的手套来。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萧红,原名萧妮,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母亲”。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
本文将从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代表作品以及其作品的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萧红的著作。
一、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萧红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家境优渥,父亲是地主,祖父是清朝公卿。
由于女童的地位非常低下,她在家庭中遭受封建思想的压迫。
幼时,父亲曾经对她说:“女人可以嫁出去的时候不能太聪明,否则没人娶你。
”这一言论深深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和个性,成为她后来作品中探讨封建思想、女性地位和婚姻自由的重要主题。
萧红在上海中学读书期间,接触到了现代文学并深受影响,开始尝试写作。
1923年,她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系,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开始用笔名“萧红”发表作品。
二、代表作品萧红的作品风格独特,往往融合了她个人的经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她的代表作品如下:1、《呐喊》这是萧红的处女作,也是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集包括11篇作品,主题都涉及到现代城市的生存状态和失落感。
其中《烟草店》、《明天的祖国》、《一件小事》等作品表现了封建旧制度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生动地描绘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
2、《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种描绘不同性格的人物为主线,表现了当时社会上阶级矛盾和封建礼教造成的人性悲剧。
小说的结局令人深思,那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暖的社会,是如何让燕子翩翩飞去?是爱情还是信仰拯救了人性?3、《生死场》这是萧红的第三部小说集,也是她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着“生死”的主题展开,涵盖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生命命运。
小说展现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萧红在这部著作中展现了极其丰富而高度的文化修养,同时摆脱了部分作家的社会现象关怀,全情赋予文字的感人肺腑和人生的深刻哲理。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附商事街介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萧红

主旨内涵多元化: 1.抗战主题的消解
真实反映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 村社会的黑暗和阶级斗争与民族斗 争的错综复杂。面对日寇来袭,善 良朴实的东北农民,走上民族战争 前线。
2.启蒙话语的崛起
国民性批判:小说中大量篇幅描写、关注“生死场”上 延续千年的畸形人生,人性的自我觉醒体现在社会强加 给的束缚的反抗。 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探究和落后、愚昧、陈腐文化心态的 历史反思是国民性批判的另一途径。
胡风把对《生死场》评析的重点放在 民众反抗的部分,一方面是时代所趋 做出的审美选择,一方面取决于批评 家本人的审美度向。当时中国社会处 于激烈的动荡之中,作为“左翼”现 实主义理论批评家的胡风,他的批评 侧重于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与时代内 涵,这是时代使然。
《生死场》研究观点
以前的研究者多定义为:抗日文学 《生死场》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一度被定义为 三十年代抗日文学的奠基之作。人们把关注的焦点 集中于作者独特的身份(东北人)、作品中所反映 的特殊地域(东北)、时代的环境氛围(抗日)上, 加之鲁迅和胡风的评价,因而作品一出版迅疾得到 广泛地关注。 邢富君 陆文采《农民对命运挣扎的乡土文学---生死 场再评价》 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反应农民对命运的挣扎为主题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 文学史》中对《呼兰河 传》评价:“写在抗日 战争时期的《呼兰河 传》,在过去生活的回 忆里表现了作者对于旧 世界的愤怒,但也流露 出由于个人生活天地狭 小而产生的孤寂的情 怀。” 这自然也是在复 述茅盾的观点。
石怀池的《论萧红》 观点是“她已经与现实脱了节,这个惊天动地的民族解放战争事业对她 已经是陌生的了,她的现实创作源泉已经枯竭,甚至连知识分子对于时 代的心灵的搏动也无法琢磨。她堕落在灰白的空虚的生活的泥淖。 韩文敏的《〈呼兰河传〉我见》 她提出“《呼兰河传》主题思想的提炼,应该说是在鲁迅的影响下完成 的”。明确了萧红与鲁迅文学创作上的师承关系,并指出了萧红创造时 “对于这部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是很自觉的”。但是韩文敏的论述也并 没有完全摆脱旧有评论标准的束缚,她认为《生死场》中那种“力的美” 的消失虽然是转折,但“不可否认是一种退步”。 钱理群的《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 对《呼兰河传》思想内涵的重新评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呼 兰河传》是萧红在鲁迅的影响下创作的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由此,研 究者们开始反思以往对《呼兰河传》的误读和忽略,有了一种新的思路。 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 认为《呼兰河传》时代审美要求在整体上是一致的,同时国民性的主题 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他从“期待视野”的角度分析了以往否定态度 的原因,他认为虽然《呼兰河传》与《生死场》实际上是同属于一个期 待视野,但是多数评论家着眼于审美表象,“赋予它一个过于肤浅,固 定的‘抗战文艺’视野”,所以评价自然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