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有哪些作品
萧红生平简介及作品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萧红

结识鲁迅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 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 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 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 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 公司的赵家壁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萧红到上海后 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
THANK YOU FOR YO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 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 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 名,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 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
《萧红经典必读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 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 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 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 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 萧红也是最富有幽默感的,有时还透着俏皮,这些出自她生活情趣的东西,常 常跳动在她的字里行间。她的文字,使人感到有一股清新的风,扑面而来。 ——端木蕻良 萧红是现代作家中生命最短促、最有才华、个人生活颇为坎坷的一位女作家, 也是第一个在作品中反映了东北沦陷后妇女命运的女作家。 ——陈荒煤
萧红
萧红( 1911年6月2 日- 1942 年1月 22 日),著名女作家, 原名张迺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 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 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 1935 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36 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 《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 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 小说《呼兰河传》。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 文学作品列表

1934年9月9日
《生死场》
中篇小说
1940年12月20日
《呼兰河传》
长篇小说
1941年
《马伯乐(第一部)》
1941年
《马伯乐(第二部)》
1938年3月初
《突击》
剧本
1940年7月
《民族魂鲁迅》
1936年10月24日
《海外的悲悼》(致萧军)
书信
1939年3月14日
《离乱中的作家书简》(致许广平)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1940年7月
《回忆鲁迅先生》
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
《骨架与灵魂》
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
《“九一八”致弟弟书》
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1933年10月
《跋涉》
散文集
1935年3月至5月间
《商市街》
1936年
《桥》
1940年6月初版
《进城》
不详(1934年首刊)
《去年今日》
1936年5月6日
《马房之夜》
1936年9月4日
《家族以外的人》Leabharlann 1936年9月初《红的果园》
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
《王四的故事》
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
《牛车上》
不详(1936年11月16日首刊)
《亚丽》
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
资料来源:萧红数字展馆(关于萧红/作品目录)
萧红文学作品列表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体裁
1932年春
《可纪念的枫叶》
诗歌
1932年春
《静》
萧红简介

萧红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31岁的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著名女作家。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是中国现代女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其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
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
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
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
1937年初归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穷交迫中坚持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马伯乐》,张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因病重无法回内地,次年病逝。
代表作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其作品有: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
散文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附商事街介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

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萧红简介资料与作品介绍,供大家阅读!萧红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的作品介绍萧红的轶事典故一半骨灰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2日,萧红病殁香港法国医院,遵照她的遗愿:身后要能看到大海。
在萧红去世后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带着笔、墨和装有萧红骨灰的一只花瓶来到浅水湾的一个山坡上,这里上边是丽都饭店,下边是游泳场,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后,亲笔题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立于坟前。
端木蕻良在安葬萧红时,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
他担心此处墓地不能长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只同样的花瓶里,秘密地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树下。
法国医院当时就设在这所教会女校内,萧红正故世在这里。
1957年8月,萧红在香港浅水湾的骨灰被迁回广州银河革命公墓安葬。
当时内地反右,端木蕻良正在接受审查,无法亲自去广州迎回萧红的骨灰,只能写了一篇纪念文章《纪念萧红,向党致敬!》以示心迹,发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广州日报》上。
文革后,端木蕻良几次托香港的朋友到圣士提反女校后山去找寻萧红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时间久远,山上树木茂密,无法辨认。
1995年3月,端木蕻良收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20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黑龙江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
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东北故乡,怀着对失去的土地的眷恋,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
《生死场》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极端贫困和顽强抗争。
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有较为深刻的刻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从侧面勾勒出封建统治下农村生活的一角。
作品流露出低沉忧郁的情绪,而描物、状景、抒情、写人都较前有所提高。
后期创作题材比较广阔,艺术形式多样。
中篇小说《马伯乐》,是用讽刺的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3年8月6日
《两个青蛙》
短篇小说
1933年8月27日
《哑老人》
1933年9月20日
《叶子》
1933年11月15日
《渺茫中》
不详(1933年7月18日首刊)
《腿上的绷带》
不详(1933年8月4日首刊)
《太太与西瓜》
1934年3月8日
《患难中》
1934年3月8日
《出嫁》
不详(1934年夏首刊)
《两朋友》
1938年8月6日
《黄河》
1938年8月20日
《汾河的圆月》
1938年10月
《孩子的演讲》
1938年10月31日
《朦胧的期待》
不详(1939年1月21日首刊)
《逃难》
1939年1月30日
《旷野的呼喊》
1939年5月16日
《莲花池》
1939年7月20日
《山下》
1939年7月24日
《梧桐》
不详(1939年8月5日首刊)
《进城》
不详(1934年首刊)
《去年今日》
1936年5月6日
《马房之夜》
1936年9月4日
《家族以外的人》
1936年9月初
《红的果园》
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
《王四的故事》
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
《牛车上》
不详(1936年11月16日首刊)
《亚丽》
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
《花狗》
1934年9月9日
《生死场》
中篇小说
1940年12月20日
《呼兰河传》
长篇小说
1941年
《马伯乐(第一部)》
1941年
《马伯乐(第二部)》
1938年3月初《突Leabharlann 》剧本1940年7月
《民族魂鲁迅》
1936年10月24日
《海外的悲悼》(致萧军)
书信
1939年3月14日
《离乱中的作家书简》(致许广平)
《天空的点缀》
1937年8月22日
《失眠之夜》
1937年8月17日
《窗边》
1937年10月17日
《逝者已矣!》
1937年10月22日
《小生命和战士》
1937年10月22日
《火线外(二章)》
1937年12月13日
《一九二九年底愚昧》
1938年2月20日
《记鹿地夫妇》
1938年5月15日
《无题》
不详(1938年9月18日首刊)
萧红有哪些作品
创作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体裁
1932年春
《可纪念的枫叶》
诗歌
1932年春
《静》
1932年春
《偶然想起》
1932年春
《栽花》
1932年春
《春曲》(六首)
1932年7月30日
《幻觉》
不祥(1933年8月13日首刊)
《八月天》
1937年6月20日
《一粒土泥》
1933年4月18日
《弃儿》
散文
1936年8月9日
《孤独的生活》
不详(1936年9月18日首刊)
《长白山的血迹》
不详(1936年10月29日首刊)
《女子装饰的心理》
不祥(1933年10月29日首刊)
《中秋节》
不祥(1934年6月14日首刊)
《镀金的学说》
不祥(1936年11月29日首刊)
《感情的碎片》
1936年12月12日
《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1937年8月14日
《〈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
1940年7月
《回忆鲁迅先生》
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
《骨架与灵魂》
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
《“九一八”致弟弟书》
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
《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
1933年10月
《跋涉》
散文集
1935年3月至5月间
《商市街》
1936年
《桥》
1940年6月初版
《寄东北流亡者》
不详(1938年12月29日首刊)
《我之读世界语》
1939年8月28日
《茶食店》
1939年9月22日
《鲁迅先生生活散记——为鲁迅先生三周年祭而作》
不详(1939年10月18日首刊)
《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不详(1939年10月20日首刊)
《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段》
1940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