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摘要:本文分三章,着意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萧红小说创作的精神和风格。
第一章:分析萧红女性意识形成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女性丧失了自己性别的主体地位,被推到历史的幕后,她们的意识被遮蔽,权力也被剥夺。
本应与男性平等的女性却被禁锢在男权社会布下的天罗地网中,处于被支配、被奴役、被言说的无权无声的压抑状态。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女性教育的提高,社会参与机会的增多,经济的独立,女性的自我意识才渐渐地苏醒,一大批女性开始登上社会和文学的舞台,女性主体才得以浮现。
中国五四女作家群的创作就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萧红是继五四女作家群之后又一个有着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的作家。
第二章:论述萧红在小说创作主题实践中的女性意识。
萧红虽是以反帝爱国的主题创作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但是纵观萧红的创作,我们发现隐藏在社会性主题的表象之下,始终贯穿着萧红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她以女性的视角,把关注的目光锁在那些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妇女身上。
她真实地描绘了女性如动物般的生存状态和她们生命意识的麻木,展示了女性在背负民族和个人双重苦难下的悲剧命运,并且揭示了造成女性不幸命运的根源,表达了她对妇女解放之路的探索。
第三章:论述在女性意识探照下萧红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强烈的女性意识使萧红在创作中从题材的选择到文体语言的运用,都显现出自己特有的风格。
在题材选择方面萧红注重采用与其情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女性身体经验为题材。
小说散文化和超越常规的语言运用更体现了萧红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女性意识主题实践风格建构正文第一章萧红女性意识的形成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我意识。
在漫长的男权制社会进程中,女性丧失了自己性别的主体地位,被推到历史的幕后,她们的自我意识被遮蔽,她们的权力被剥夺,她们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槛外人。
论《小城三月》中体现的萧红创作的主题思想

论《小城三月》中体现的萧红创作的主题思想
《小城三月》是萧红自传式笔记传记小说,萧红是中国农村小说家、改革开放时期曾任青年作家、女性作家之一。
她写了许多长篇小说,
主要集中在反映复杂的中国社会形势和农村人民生活经历的方面。
《小城三月》也是萧红关注中国发展改革的一部经典小说。
《小城三月》运用流畅的笔调和真实的情感,勾勒了一个可怜的中国
农村僻静乡村的景象及它的乔家人的生活,主要讲述的是乔家在改革
开放前后经历的激烈变化,乔家夫妻三代朋友在抗争及变革中的立足点,以及在乔溪邮电局的小城里新旧之间的斗争。
通过乔家夫妻、小
城邮政局和乔溪村落的不同思想和感受,刻画了农村改革初期在生活
跌宕、情感化纠缠中个人思想受到挫折伤害、老乡纷争无休止等状况,真实地抒发出“改革开放”带来的人们欢乐、悲伤、失落和迷惑的情感。
从《小城三月》可以看出整体的折衷主义的主题思想。
萧红在小说中
突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时与面临的困境时,表示一种“折衷”的实
践性态度,既强调了改革开放多元文化价值,又讨论了社会进步所带
来的副作用,进而呼吁中国人民在利益交织中保持共同进步的方向,
维护人与环境和谐共处。
绽放的悲情花朵——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性

来揭示卑微生命生存的荒谬, 以此来探寻生命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 红 ; 萧 悲剧 性 ; 生存 的 荒谬
中 图分 类号 :16 4 1 . 0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7 63—2 1 (0 0 0 0 2 0 11 2 1 )8— 02— 2
生悲剧 。在她的处 女作《 王阿嫂 的死》 , 中 写了下层 劳动妇 女王 著 名女作家弗吉尼亚 . 尔夫 曾说 : 凡是 以 自我为 中心 , 伍 “ 受
做饭 , 伺候男人 , 唯诺诺 , 唯 为男人忍受无休无 止的生育之痛 , 但
又不敢发 出任何抱怨 的叹息 , 麻 面婆 的性情 不会抱怨 。她 遇到 “ 不快时 , 或是丈夫骂 了她 , 或是邻人与她拌嘴 , 就连小孩子扰烦她 时, 她都是像一滩蜡消融下来 。她的性情不好反抗 , 不好争斗 , 她 的心象永远贮 藏着悲哀 似 的, 的心 永远 象一块 衰弱 的 白棉 。 她 ”
一
就属此类 的作 家。文学 巨 匠鲁迅 先生 就 曾多次指 出 , 她是继 冰 心, 丁玲 以后第三位最有才华 , 最值 得重视 的作家 。女性 细腻敏
感 的 内 心加 上 独 特 的 个 人 经 历 , 得 她 的作 品呈 现 出 多 样 的 风 使 格 : 约 明 媚 而 不 纤 弱 无 力 , 淳 质 朴 而 又 深 厚 隽 永 , 腻 之 中现 婉 真 细
株 被压在 巨石下 的小草 , 不到阳光 , 见 得不到雨露 。他们活着
的时候是那么卑贱 , 悲惨 , 死的时候 更是悄无 声息。王婆 , 枝 , 金 月英 , 王阿嫂 ,、 / 团圆媳妇 , J 王大姑娘 , 翠姨 等女性, 无论是活着还是 死去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存的荒谬 , 残忍与生命的卑贱渺小。 《 生死 场》 里的月英和金枝 , 都是美 丽 , 良, 善 勤劳 的少 女 , 但 她们都没有 自己独立 的人 格和人 的尊严 。她们 只是男人奴隶 的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萧红,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她的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出鲜明的写意剧特质。
本文将从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入手,探究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萧红在小说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生死场》中,作者用“生死场”这个概念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她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再次,萧红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独特,性格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金枝。
金枝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萧红通过描绘金枝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勇敢的福贵、痴情的祥林等,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特点吸引着读者。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她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无常,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谛。
在她的笔下,小说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描绘,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的阐释。
这种写意剧特质使得萧红的小说具有了长久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
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和小说叙事风格,呈现了个人经验和历史背景的深度融合。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展示了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视角。
回忆诗学是萧红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她以诗意的笔触,把记忆中的片段、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她的作品中,回忆不仅是叙事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她通过回忆,把过去的经验和感受融入到现在的思考和观察中,使读者能够在作者的记忆之海中探索和感受历史的烙印。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饱含着悲剧意味的作品,它的主要人物呼兰河一家的遭遇,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残酷和无奈,看到了人性中的悲壮与艰难。
下面,我将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深入讲解其悲剧意蕴。
首先,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感。
呼兰河这个家庭最初是非常幸福美满的,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相互扶持、彼此照顾。
然而,中途,呼兰河的婆婆去世,这个原本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开始出现了裂痕。
很快,呼兰河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他的日子开始黯淡无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兰河遭遇了越来越多的不幸,他的子女相继去世,家庭破碎,财产流失。
最终,他只能独守空房,感受着孤独的寂寞和遭遇的不幸。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唏嘘之音,悲凉之感。
其次,人物性格也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悲剧气息。
呼兰河是一个纯朴善良、正直勇敢的人,他一生兢兢业业,不断奋斗,想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
但是,他面临太多的困难和磨难,他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抑郁孤僻,甚至很少与人交流。
他的妻子、子女也有着各自的性格问题,如儿子呼延光对于外人阴险奸诈,女儿呼延灯则总是抱怨命运不公,缺乏自我反思。
呼兰河家庭的人物们的性格缺陷和命运的无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痛苦的悲剧。
最后,小说中道出的理念也让人感受到了悲剧的沉重。
小说描写的是无数家庭在战乱和灾难中所经受的悲惨遭遇,呼兰河一家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
小说中贯穿了一种“天意难违”的悲观情绪,人们虽然遭遇很多不幸,但是却不得不接受现实、妥协生活,这种无法脱离的沉重让人在读完小说之后深感悲伤。
小说更是表现了人性中的阴暗与光明,悲剧性的落幕则暴露了人性的真实面目。
综上所述,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悲剧意味的小说,它呈现了当时中国部分农村人们的生活和为生活而不断挣扎的局面。
小说中充满悲壮与艰难,叹息和无奈,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的柔弱和坚强,感受到了剧烈变革中的社会与人类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儿童视角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儿童视角萧红以儿童视角写作,笔触随着追忆的思绪和情感流动,信笔构织着性灵的世界,返朴归真,在艺术上达到“无技巧”的高度。
标签:萧红小说创作儿童视角萧红1911年6月1日(旧历五月初五)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张姓地主家庭,十岁母亲去世,封建顽固的父亲对她很刻薄,继母对她几乎不理不睬。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而荒凉的,就像他在《呼兰河传》中反复咏叹的那样:“我家是荒凉的” ,物质的富裕并不能代替父爱与母爱的缺失,只有年老的祖父疼爱她,成为他慈爱的朋友,童年的萧红在祖父那懂得了爱,善良和温情,而祖父的慈爱与后花园的乐趣成为她幼小心灵仅有的慰籍。
小萧红是善良的,她同情那些在她家租房的下人,经常偷东西给那些饥饿的孩子吃,为此经常遭到毒打。
在父亲的冷酷与祖父的慈爱之间,她从小就对自私,冷漠充满怨恨,而对温暖,善良格外敏感。
祖父带着她在后花园劳动,教她认识自然万物,教她背诵《千家诗》,完成对她的启蒙教育。
她与那些穷孩子一起玩耍,在游戏中获得乐趣。
寂寞而荒凉的童年,仅有的“温暖和爱” ,是萧红生命中永远难以割舍的记忆,是她不幸人生的一种寄托,成为她以后艺术创作的生命源流!透过一双稚嫩的眼睛,我们来到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有后花园的乐趣,有善良而苦难的人们,有慈祥而年老的祖父……萧红的小说咀嚼着童年的孤独与温馨,体味着生命的脆薄与永恒的悲凉。
内心的孤独感使她陷入对童年的无限回忆中,她的小说站在“现在”回望过去,在回忆过去时她喜欢用儿童视角,用一种带有浓郁悲凉的语调倾诉着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寂寞。
这种回忆,这种寂寞并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使人寂寞。
” 她小的时候失去了父母的关爱,长大后又在感情上一再受挫,她的小说以儿童为视角,在回忆中浸透着失落与怅惘的情绪。
后花园是童年萧红的乐园,在她作品中是常被提及的:“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论萧红小说创作思想改变的原因

风格, 这首先表现在其语言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如老 船夫听到晚上的唱歌 , 以为是天保大老 , 还 便借故到城 里去送药 , 听情况 , 探 在河街上见到 了大老 , 与天保有一 段对话 :“ 大老, 你这个人 , 又走车路又走马路 , 是怎样一 个狡猾的东西! ”你唱得很好 , “ 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 歌, 为那个歌带得很远 , 了不少的路 ! 你是第一号 , 走 是 我们地方唱歌第一号。” 大老望着弄渡船 的老船夫涎皮 的老脸 , 轻轻地说 : “ 了吧 , 算 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 歌的竹雀吧。”大老 , “ 听我说句正经话 , 你那件事走车 路, 不对 ;走马路 , 你有份的! ” 那大老把手指着窗 口说 :
“ 伯伯, 你看那边, 你要竹雀做孙女婿, 竹雀在那里啊! ”
老船夫抬头望到二老 , 正在窗 口整理一个渔网。几句简 单的对话 , 既符合各 自人物的身份 , 又真实地反映出当 时人物 的内心感受 , 充满了泥土气息。沈从文的语言表 达新奇、 传神, 让读者感到犹如一阵山风, 清凉宜人。 沈从文在《 边城》 中以诗一般 的语言描述 了湘西茶 炯边城真挚的人性 、 纯朴的民俗 、 优美的 自然景色 , 充 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 献给读者一部人性美 、 风情美和 自然美的乡村交响曲。
( 1 ) : 107 - 10 8.
沈从文是位语言大师 ,他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 湘西边城的山水风光 、 人情世态 , 同时字里行间还漂洒 着一股浓郁 的乡土气息[3 “ ( ]0 黄昏照样的温柔 、 美丽和平
摘 要 : 萧红 小说创作 思想从 图解左翼 意识 形 态
到关注人类愚昧, 呈明显变化。 其原因有二。 其一, 萧红
作 为独立女性 的追求没有在萧 军这样 的左翼作 家身上 最终实现 , 左翼意识形态也没有给她提供 坚 实的庇护 ; 其二 , 鲁迅 对萧红的深刻影响。 关键 词 : 萧红 创作 思想 左翼 意识 形 态 愚昧 萧红是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她 的小说创作思 想 呈 明显变 化 。早期作 品大多图解 当时 的左 翼 意识形态 理论 , 作品中表现 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 民阶级 农 与地 主阶级 、 中华 民族与帝 国主义 ( 主要是 日本帝 国主 义 )之间的对立 冲突 , 以及贫苦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 下奋 起 反抗 的 内容 。后期 作 品则 转 向关 注人 类 的愚 沈从文在作品的一开头 , 很随意地交待了“ 由四川过 湖南去 , 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 地方名为‘ 茶恫’ 的小山城时, 有一小溪, 溪边有座白色小 塔, 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 一个女 孩子, 一只黄狗”至此不仅交待了故事的主人公 、 , 故事发 生的地点 , 还让我们大概了解 了故事的环境 。茶蛔是个小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作家,萧红用自己的创作投入了当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写下了二部有力度的长篇小说《生死场》(1935年),《呼兰河传》(1941年),这二部小说共同表现的思想倾向之一是:杭日救亡,反帝侵略。
同时,她还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深入地思索中华民族软弱受侮、落后挨打的自身原因,‘从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苦难中揭露封建主义统治的罪恶、她认为“现在或是过去,作家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4).她的后期作品着重挖掘了中华民族长期积弱的内部原因,因而显现更加深沉的特征.萧红小说创作的这种反帝和反封两种主题交织的特征,使她的作品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更具独特的魅力。
萧红在艺术上也有常新的追求。
她认为“在艺术上是没有什么高峰的,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
’,她的这二部长篇就充分显示她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不懈追求。
本文拟从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小说主题的双重开掘和社会价值、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等三个方面探讨萧红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章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第一节萧红创作道路简述萧红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跋涉期一发展期一成熟期。
一九三二年底,萧红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创作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由此正式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从那时起到翌年底,构成了萧红创作的初期阶段—《跋涉》时期。
其间的创作可以1933年10月出版的她与萧军的短篇小说合集《跋涉》中她所作的五篇作品(《王阿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为代表。
这些作品,显示了萧红最初的创作特色。
她忠实于表达自己的生活遭遇与感受,她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着力表现他们的苦难不幸与觉醒反抗。
在艺术形式上,她不追求曲折动人的戏剧性情节,而以抒情的笔触和对日常生活的动人的描绘,吸引读者。
经过初期的“跋涉”之后,萧红的创作步入第二个时期一一《生死场》、《商市街》时期;时间大致为1934年至1936年上半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n The Innovation ofXiao Hong'sNovel
Abstract
XiaoHong,afemalewriter,wasgreattalentforliteratureamongmanywritersin1930s.ThenovelswrittenbyXiaoHongshowedherdistinctpersonality.Thereforeherwritingstyleishighlyoriginal.BasedonthecombinationofXiao’slifeexperienceandpersonality,thisthesisputsemphasisonexploringtheprofoundlinkbetweenhernovelcreation,hercharacterandherlifeexperiencethroughtheanalysisoftragicthemeonloveandfemalefiguresinhernovel.Afterreadinghernovel,wecanalsoknowaboutherambivalenceandparticularchildhoodexperiences.
多次失败的爱情与婚姻经历,使萧红对孤独寂寞的体会变得更加深刻。未婚夫汪恩义的逃离、萧军的不解、端木的冷漠,使萧红饱尝孤独寂寞。在多次经过生活带来的历练之后,萧红身上的寂寞感、孤独感、沧桑感变得更加成熟,使萧红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总带着一层悲剧感。萧红笔下的女性对待爱情充满渴望,但萧红自身孤独寂寞的情感体验让她们常常遭受爱情的悲剧。《生死场》中金枝在下着细雨的河边等待成业时内心的落寞,婚后生活的不幸,周围人们的嘲弄,表现出金枝面对爱情的悲剧时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小城三月》中翠姨临死之前抓住堂哥的手放声哭泣的场景,诉说着抑郁的爱情带给她内心的痛苦与折磨。“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这句话透露出《小城三月》里断翼的爱情,诉说了翠姨追求爱情过程中内心的苦闷和挣扎。萧红用平淡的口吻将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爱情婚姻中的屡次受挫熔铸在小说创作中,讲述着爱情与婚姻的悲剧。
(二)
纵观萧红小说中的悲剧主题,无论是描写小人物的苦难生活还是爱情的悲剧都呈现出萧红孤寂抑郁的个性。凄凉抑郁的心理以及独孤寂寞的性格都是萧红孤寂抑郁个性的主要表现。
1.凄凉抑郁的心理
凄凉抑郁的心理是萧红孤寂抑郁的个性的主要表现。
在童年生活里,母亲在萧红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之后继母的冷酷虐待,使萧红倍感凄凉[4]。而父亲在萧红的记忆中是一个残暴专制、冷酷无情的封建家长形象,使萧红深感抑郁。她在散文《祖父死了的时候》中写到:“我联想到母亲死以后,父亲怎样打我,指着桌子或椅子来骂我。”童年生活中缺少母爱与父爱的伤痛形成了萧红凄凉抑郁的心理。萧红将苦难的生活经历深深烙印在了小说创作中。萧红笔下的普通妇女、劳动者、儿童等社会中小人物对于爱都有着执着的向往,然而饱受爱的遗弃和折磨。萧红的一部部小说无不一幕幕描绘着一个个小人物的悲剧生活。在《弃儿》中,芹因无力抚养自己的孩子而被迫与之分开,母子分离给芹带来了难以言说的痛苦,体现着普通妇女的悲剧生活。
1.屈从于苦难的女性
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屈从于苦难生活的女性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本人签名:
日期: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巢湖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论文 (设计)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巢湖学院。学校根据需要,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论文 (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2.孤独寂寞的性格
孤独寂寞的性格是萧红孤寂抑郁的个性的另一表现。
人们对萧红性格的评价是“早醒而忧郁的灵魂”,早年父爱母爱缺失的经历,让正处童年的萧红比同龄人多了一分成熟和孤寂。多年漂泊都市、生活动荡不安,使萧红孤寂的性格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变得鲜明。《弃儿》中通过刻画女主人公芹的孤独寂寞的心理,展现普通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悲苦。在芹和蓓力认识的第二天,芹住的小城发生了水灾。作者通过阁楼外人们奔走逃命的呼叫,衬托芹独自待在阁楼里内心的孤独“我怎么办呢?没有家,没有朋友,我走向哪里去呢?”萧红借芹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内心的孤苦和无奈表达着自己多年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感。
文如其人,文学作品彰显着作家的个性与气质。萧红的小说创作与萧红的性格特征、复杂的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从萧红小说中的悲剧主题、女性形象、儿童视角三个方面,分析萧红的孤寂个性、复杂心理以及生活体验,剖析萧红的小说创作与其人生经历和复杂多变的性格之间的关系,为萧红小说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
孤独寂寞的个性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悲剧主题。萧红将孤独寂寞的个性融注到小说创作中,展现着小人物的悲苦、爱情的不幸。文如其人,萧红小说中悲剧是她对不幸艰难生活的描绘。
《弃儿》是萧红早期的短篇小说。萧红在文中描绘的芹是一个“肚子凸的如馒头般的女人”[3]未婚先孕的普通女性形象。因为经济上的苦难,无法支付房租,被迫困在旅馆的阁楼之中,过着失去自由的生活。文中的芹整天只能“手摸着肚子,仰望天棚的水影”,急切的等待着一个可以带她摆脱生活困境的人。此刻出现的蓓力,对于芹来说,就像黑暗中的灯火,给她带来了逃离困境的希望。在他们认识的第二天,芹住的小城发生了水灾。在生死抉择的瞬间,芹内心产生了求生的渴望。后来芹辗转找到了蓓力,过着寄人篱下、风平浪静的生活,然而芹的内心却一天天不安起来,她深刻意识到自己生活上的贫困,无法养活自己腹中的孩子。萧红在《弃儿》的小说创作中,通过描写女主人公芹面对经济上的困难,无奈地抛弃自己孩子的行为,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悲惨的生活。
《王阿嫂之死》中,萧红用冷静客观的语言讲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村劳动人民的悲剧生活。王阿嫂为了维持生计去村前拾土豆时,后村的丈夫却在死亡面前拼命挣扎。村里横行霸道的张地主看不惯王大哥日常的行为举止。当王大哥在草堆上熟睡时,命令下人放火要将王大哥烧死。对于张地主嚣张的行为,周围的民众竟不敢去救王大哥,更没有人去村前通知王大嫂。在这些长期被欺压的民众看来,连掌控自己性命的能力都没有,又怎么可能去救他人性命。当王大嫂看到王大哥在火海中剩下的尸骨时,王阿嫂“拾起王大哥的骨头来,裹在衣襟里,发出陶天的哭声来”,王阿嫂的哭声展现了底层人物的悲哀。文中的村民:“死了倒好,不然我们的孩子要被这疯子打死呢”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无力反抗生活的无奈。作者在《王阿嫂之死》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生活悲剧和村民们软弱的行为,展现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悲苦的生活。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文如其人——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学 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学生姓名刘雪哲
学 号********
指导教师文春凤职称讲师
论文字数9430
完成日期:2015年5月30日
巢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凄凉抑郁的心理、孤独寂寞的性格是萧红孤寂抑郁个性的主要表现。萧红将通过细腻、诚挚的语言将孤寂抑郁的个性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展现着社会生活中小人物的悲苦生活和爱情的不幸[5]。
二、
在传统思想与“五四”新文化交替之际,萧红用复杂的心理、越轨的笔致创作了大量女性文学作品。这一时期,萧红塑造出了一系列真实鲜明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东北女性在苦难生活的面前或屈服或勇于抗争。
《小城三月》以旁观者“我”的角度讲述了翠姨和堂哥之间的爱情的悲剧[3]。哥哥来看生病的翠姨时“他刚一伸出手来,翠姨就突然拉住他的手,大声地哭起来”翠姨对堂哥的放声地哭泣,流露出对这份悲剧爱情的遗憾和不舍,而堂哥在这场悲剧爱情中流露的多是软弱和麻木。如文中写到堂哥教翠姨练习吹箫的时候,堂哥曾多次痴痴望着翠姨房间的方向。在旁观者“我”看来“哥哥不知道现在该保护翠姨的地位,还是自己的地位”。对于这份悲剧爱情,堂哥并没有做出努力,只是一味地沉默,显示着自己的软弱。小说尾声部分“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终结了这份备受封建礼教摧残、身份悬殊的爱情悲剧。
2.爱情的悲剧
萧红把自己不幸的爱情婚姻生活凝聚在小说创作中,其笔下的爱情大都以悲剧收尾。
在《生死场》中,萧红讲述了在男性权威压迫下的社会里,金枝与成业的爱情悲剧。小说中的金枝是一个对爱情怀着无限向往和憧憬的少女,而文中的成业不懂得关怀和爱护金枝,只是用粗暴的方式把善良的金枝当做满足欲望的替代品。每次见面时,成业“用腕力掳住金枝”,“像猎犬带走猎物似的”疯狂地践踏着金枝对他的淳朴而真挚的爱。这段爱情悲剧使金枝受进了他人的讽刺。比如母亲的轻视:“你吃了苍蝇吗”,邻居的嘲笑:“那丫头也算完了”、“河沿不是好人去的地方”,成业的粗暴:“你们这些吵架鬼有什么用,我要把你们都给卖掉”。这段爱情悲剧带给成业的是无尽的烦恼:“我有好的日子吗?你们累的我,连做强盗的机会都没有”。作者通过描写金枝和成业之间感情生活的不断变化,表现爱情的悲剧。
(一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女性形象。与同时期的男性作家相比,萧红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更加细腻地再现了深陷于苦难生活的女性的无奈与凄惨。与同时期的女性作家相比,萧红突破了原有的知识分子女性题材,展现农村女性在艰难生活里的屈服或挣扎,更加侧重于表现女性对爱情婚姻自由的向往。
(一)
在小说创作中,萧红关注的视角更加倾向于社会中的底层群体。萧红用诚挚细腻的语言将自己坎坷曲折的经历再现到底层人物生活中,表现苦难生活中的小人物像动物一样生生死死的悲剧生活和不幸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