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萧红《后花园》的时空特色

论萧红《后花园》的时空特色萧红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女作家之一,以其深刻的写实主义作品而闻名于世。
她的短篇小说《后花园》是她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时空的特色刻画,展现了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后花园》这个题目,首先让我联想到花园这个词,通常与美好、安宁、宁静的环境联系在一起。
在这个作品中,萧红通过对时空的特色描写,传达了对家庭、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以及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深刻意义。
首先,萧红通过对时空的特色表现了作品中主人公家庭的变迁。
小说以主人公李大爷口述的方式展开,他回忆起自己从年轻时的生活,一直到现在的境况。
这一手法使得读者可以透过李大爷的回忆,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家庭的变迁。
时空的变化使得主人公的家庭从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繁忙农庄,渐渐变成了冷清而寂寞的景象。
这种渐变的时空特色,追溯了一个人一生中家庭的兴衰起伏,使得作品更具有人生哲理的深度。
其次,萧红在《后花园》中运用时空特色,呈现了社会环境的变迁。
小说中,随着时空的变化,作者通过主人公家庭的转变,展现了农村从世袭制到合作社制度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制度上的变革,更是触动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农村社会的描写,作品呈现了时代变迁下农民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的转变,使得读者对社会与人性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最后,萧红通过对时空特色的刻画,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变动。
小说中,主人公李大爷经历多次家庭破裂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他的内心历经沧桑,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然而,通过回忆和对过去的思考,他渐渐找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
时空特色成为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见证和推动力,使得作品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人性的思考。
综上所述,萧红的《后花园》通过对时空特色的刻画,展现了家庭、社会和人性的多重变迁和深刻思考。
通过对时空的描述,作品传达了对人生命运和人性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现实与理想、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作品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时空特色,以及融合了家庭、社会和人性的深远意义。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题目:论别具一格的“萧红体”,从《生死场》解读萧红小说艺术特色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萧红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且充满爆发力的女作家,有着“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之称。
其作品所具有的文学意义是不置可否的。
《生死场》可谓萧红早期作品的巅峰之作,由鲁迅为之作序,胡适为其写后记,使其不折不扣的延续了民族精神的血液,成为文学经典。
同时对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成熟和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同时萧红作为广大底层妇女的代言人,在《生死场》中注入了大量的心血,对女性生存这一问题作了透彻、深邃的解读。
近年来,对于萧红的研究有大热之趋势,萧红小说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是不可抗拒的。
作为一位具有新思想的女性,萧红的各种悲痛经历以及社会大背景,造就了萧红独特的艺术风格。
她的小说明显的带有女性悲剧意识,但同时又充满了民族情绪,奇特变幻的语言风格组成了“萧红体”。
她带有散文性质的小说语言值得各位文学爱好者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解读。
在21世纪,新的价值标准的评判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足以与巴金、矛盾等文学大家相提并论。
由此可见,萧红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或许这才是萧红研究热的主要原因。
本文主要是从《生死场》中语言的运用来剖析萧红的写作特色,从中启发现代文学该如何深度挖掘中国文学家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这就是本文研究萧红小说的意义所在。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具体、深入、透彻的剖析萧红小说中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萧红的成长过程,小说的创作背景。
然后是《生死场》中散文化特征的解读。
第三是从女性视角,民族批判性来进一步阐释萧红体。
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萧红一直坚持用自我的表达手法去书写她对社会的认知。
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天地。
萧红研究开启于其成名作《生死场》1935年12月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时鲁迅先生为之作序。
1949年之前的萧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评论,代表性成果是鲁迅的《萧红作〈生死场〉序》和茅盾的《呼兰河传序》。
自成一曲的艺术悲歌——浅谈萧红小说创作艺术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自成一曲的艺术悲歌——浅谈萧红小说创作艺术沈润冰 中央财经大学摘 要:萧红,作为“东北作家群”中才情出众的女作家,以独特的社会位置与人文视角创作出大量出色的小说作品。
她的小说别于寻常,打破小说、散文、诗歌的界限,乡土的素描、细腻的描写、异样的语言、复杂多样的精神意蕴都是其艺术创作特色,形成了别开生面、自成一家的小说艺术创作特性,显现出卓尔不群的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萧红;小说艺术;《呼兰河传》作者简介:沈润冰(1996-),男,汉族,福建漳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62-02在二十世纪时中国的文坛上,“东北作家群”代表——萧红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与艺术价值备受瞩目,并受到多位文人学者的赞叹与推崇。
最著名的莫过于鲁迅先生对其《生死场》的评价:“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的确,她以贫苦岁月里的女性视角去深刻观照中国现实情状下底层社会的劳苦大众,体现出较高的精神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真实纯朴的乡土素描出生于黑龙江地主家庭的萧红,对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把握得极为精妙准确。
在其小说创作中,明显可见对寻常场景风物的描写、刻画,带有一定的乡土气息,而这正是其小说独特性的一大彰显。
大昴星、火烧云、倭瓜花等自然意象早已化作了萧红笔下的一脉生机,而扎彩铺、黏糕、偏方土药等人文事物也成了她文思涌流里一片片独特神秘的景象。
这些朴实乡间的场面素描,或而构织成一幅幅真实纯朴的民俗风情画,或而呈现出自然恬静的乡间景物风貌,或而包涵着儿童视角下天真烂漫的自然景致。
萧红笔下场景的素描并非纯粹的环境描写,往往还会奠定情感基调,烘托行文氛围,显现社会面貌,对于展露广大农民的形象也有一定作用,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试论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艺术特色

《试论萧红《祖父的园子》的艺术特色》摘要:《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者以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讲述记忆中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精神家园艺术特色,”借用儿童语言朴素简短的形式,且用词浅显明白,“我”跟在祖父的后面模仿祖父的动作”戴帽、栽花、拔草”,字里行间传达了儿童可爱幼稚的个性,洋溢着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摘要:《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者以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讲述记忆中在祖父的园子里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
小说萦绕着一种温暖自由的情感基调,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清新明丽、自由温馨的意境。
小说在叙述视角、叙述话语都透露浓厚的儿童情趣,以及对那段短暂而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和对自由快乐童真精神家园的向往,具备特定的文化价值,在小学语文教材多次删减课文的情况下仍被保留至今。
关键词:萧红《祖父的园子》儿童视角精神家园艺术特色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被誉为“20世30年代的文学洛神”。
20世纪80年代以来,萧红得到更多的关注。
语文教育界亦把目光投向萧红,是因为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显著的教育价值。
节选自《呼兰河传》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祖父的园子》,笔者试图从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自由温暖的情感基调和清新明丽的意境方面,解读其独具风格的艺术特色,感受作者对短暂的幸福多彩童年生活和对童真世界自由温暖精神家园的向往。
一、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儿童视角是指“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1]。
《祖父的院子》以回忆的方式,以在祖父园子的童年生活经历为切入点回望自己的童年,塑造了活泼天真的儿童形象。
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不仅是萧红童年情结的表现,还原了她记忆中的童年生活,而且是她抵御无奈现实生活的情感出口。
儿童视角的叙述策略,既尊重作者独特的童年生活体验,又使已经成人的萧红以成人视角,审视自我的生存状况,引发读者对自身的沉思,提升文学的表现力。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作家,萧红用自己的创作投入了当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写下了二部有力度的长篇小说《生死场》(1935年),《呼兰河传》(1941年),这二部小说共同表现的思想倾向之一是:杭日救亡,反帝侵略。
同时,她还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深入地思索中华民族软弱受侮、落后挨打的自身原因,‘从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苦难中揭露封建主义统治的罪恶、她认为“现在或是过去,作家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4).她的后期作品着重挖掘了中华民族长期积弱的内部原因,因而显现更加深沉的特征.萧红小说创作的这种反帝和反封两种主题交织的特征,使她的作品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更具独特的魅力。
萧红在艺术上也有常新的追求。
她认为“在艺术上是没有什么高峰的,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
’,她的这二部长篇就充分显示她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不懈追求。
本文拟从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小说主题的双重开掘和社会价值、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等三个方面探讨萧红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章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第一节萧红创作道路简述萧红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跋涉期一发展期一成熟期。
一九三二年底,萧红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创作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由此正式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从那时起到翌年底,构成了萧红创作的初期阶段—《跋涉》时期。
其间的创作可以1933年10月出版的她与萧军的短篇小说合集《跋涉》中她所作的五篇作品(《王阿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为代表。
这些作品,显示了萧红最初的创作特色。
她忠实于表达自己的生活遭遇与感受,她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着力表现他们的苦难不幸与觉醒反抗。
在艺术形式上,她不追求曲折动人的戏剧性情节,而以抒情的笔触和对日常生活的动人的描绘,吸引读者。
经过初期的“跋涉”之后,萧红的创作步入第二个时期一一《生死场》、《商市街》时期;时间大致为1934年至1936年上半年。
萧红赏析[精华]
![萧红赏析[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4eb70dd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4.png)
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
作者是孤独的,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风俗,但作者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
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由此而知:作者小时候是孤寂的,没有什么同龄玩伴。
幸好作者有个爽朗的爷爷,她的童年才不至于没有丁点儿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但是,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是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萧红,原名萧妮,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母亲”。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
本文将从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代表作品以及其作品的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萧红的著作。
一、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萧红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家境优渥,父亲是地主,祖父是清朝公卿。
由于女童的地位非常低下,她在家庭中遭受封建思想的压迫。
幼时,父亲曾经对她说:“女人可以嫁出去的时候不能太聪明,否则没人娶你。
”这一言论深深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和个性,成为她后来作品中探讨封建思想、女性地位和婚姻自由的重要主题。
萧红在上海中学读书期间,接触到了现代文学并深受影响,开始尝试写作。
1923年,她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系,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开始用笔名“萧红”发表作品。
二、代表作品萧红的作品风格独特,往往融合了她个人的经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她的代表作品如下:1、《呐喊》这是萧红的处女作,也是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集包括11篇作品,主题都涉及到现代城市的生存状态和失落感。
其中《烟草店》、《明天的祖国》、《一件小事》等作品表现了封建旧制度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生动地描绘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
2、《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种描绘不同性格的人物为主线,表现了当时社会上阶级矛盾和封建礼教造成的人性悲剧。
小说的结局令人深思,那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暖的社会,是如何让燕子翩翩飞去?是爱情还是信仰拯救了人性?3、《生死场》这是萧红的第三部小说集,也是她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着“生死”的主题展开,涵盖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生命命运。
小说展现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萧红在这部著作中展现了极其丰富而高度的文化修养,同时摆脱了部分作家的社会现象关怀,全情赋予文字的感人肺腑和人生的深刻哲理。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作家,萧红用自己的创作投入了当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写下了二部有力度的长篇小说《生死场》(1935年),《呼兰河传》(1941年),这二部小说共同表现的思想倾向之一是:杭日救亡,反帝侵略。
同时,她还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深入地思索中华民族软弱受侮、落后挨打的自身原因,‘从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苦难中揭露封建主义统治的罪恶、她认为“现在或是过去,作家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4).她的后期作品着重挖掘了中华民族长期积弱的内部原因,因而显现更加深沉的特征.萧红小说创作的这种反帝和反封两种主题交织的特征,使她的作品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更具独特的魅力。
萧红在艺术上也有常新的追求。
她认为“在艺术上是没有什么高峰的,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
’,她的这二部长篇就充分显示她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不懈追求。
本文拟从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小说主题的双重开掘和社会价值、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等三个方面探讨萧红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章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第一节萧红创作道路简述萧红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跋涉期一发展期一成熟期。
一九三二年底,萧红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创作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由此正式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从那时起到翌年底,构成了萧红创作的初期阶段—《跋涉》时期。
其间的创作可以1933年10月出版的她与萧军的短篇小说合集《跋涉》中她所作的五篇作品(《王阿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为代表。
这些作品,显示了萧红最初的创作特色。
她忠实于表达自己的生活遭遇与感受,她关注劳动人民的命运,着力表现他们的苦难不幸与觉醒反抗。
在艺术形式上,她不追求曲折动人的戏剧性情节,而以抒情的笔触和对日常生活的动人的描绘,吸引读者。
经过初期的“跋涉”之后,萧红的创作步入第二个时期一一《生死场》、《商市街》时期;时间大致为1934年至1936年上半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学号专业层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指导教师目录摘要 (1)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二、正文(一) (1)正文(一) (2)正文(二) (2)正文(二) (3)正文(二) (4)正文(三) (4)正文(三) (5)正文(三) (6)结论 (6)结论 (7)参考文献 (7)一、绪论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
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
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
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
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
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二)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
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
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结论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这位女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对鲁迅诗化小说的再现。
她注重打开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样式。
因而她的小说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事件上的完整性。
从这点上说萧红是“反小说”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家乡人的情感,捕捉家乡人的情调,展示东北土地上野性的力量。
萧红是独特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故乡,表现自我。
萧红是说不完的,只要有人想走近她,认识她,就要熟悉她的语言,她的语言正是读者解读作者及其小说的钥匙参考文献1、李重华曹桂珍《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2、钟汝霖《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月3、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1月4、铁峰《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5、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6、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书店印行1985年版7、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9、《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10、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1、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12、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由于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促悲凉,她的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萧红思想敏锐,敢于揭示新矛盾新问题,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最强音,她的小说富含爱国主义激情。
萧红正是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深沉的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关键字:萧红,文体,爱国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
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
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
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
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
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萧红小说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十分显着。
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她那个性鲜明的文体。
别林斯基曾说:“有文体,这本身说说明了有才华,并且是不平凡的才华。
”萧红正是有不平凡的才华,不为成规所拘,在小说创作上突出地体现了她向传统挑战的创新精神。
萧红创作始于三十年代初,这使她有可能借鉴前人和同时代的创作经验,因为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
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
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其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萧红的小说和散文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即小说的散文化。
它没有曲折完整的情节,也不严格围绕人特性格组织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往往以感情的起伏脉络为主线贯穿事件的断片或生活场景,形成一种自然流动的小说结构。
她的《呼兰河传》,就没有严格意义的故事情节,而是一幅幅“多彩的风土画”的速写,信尾写来,娓娓而谈。
这种近似散文的结构,舒展自如,不拘一格,任感情的流泻,有如行云流水,行之所当行,止之不可不止。
萧红小说形虽散,但由于有强烈的激情贯串其间,成为全篇灵魂,所谓“情者文之经”因此在艺术上仍是完整的。
第二,萧红非常重视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使小说的抒情深化。
她的小说不但感情充沛,而且把感情升华为优美的诗情,并往往以极为蕴藉,清新的诗的笔调来抒写,从而把小说抒情诗化了。
如“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的”。
这里不仅有诗的意境,就连语言、韵律、节奏也都是诗化了的。
有时萧红写着写着索性径直用诗贯用的“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
如《呼兰河传》第四章第二节开头写:“我的家是荒凉的……”第三节是“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第四节又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第五节仍是“我的家是荒凉的……”借助“回环复沓”强化小说的诗的情感和氛围,读来感人肺腑,荡气回肠。
从她的许多作品,如《商市街》、《牛车上》、《桥》、《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都可以看到一颗美丽的诗魂。
她单纯善良、天真无邪、富于幻想、勇于追求,在漫漫的黑暗中挣扎着,憧憬着、奋斗着、呼唤着自由和美。
这呼唤的声音使人想起仿佛那真挚动人的诗情,都是从“我”的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
因而,萧红的小说,即是小说,又是真正的诗。
第三,诗情和画意,在优秀作品中总是融合在一起的。
使小说具有诗画化特征。
萧红虽最终没有成为画家,却把绘画才能充分在发挥在文学创作之中。
她以画家独特的目光去观照、摄取自然风光和社会人生图象,在小说中描绘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画面。
如《小城三月》那杨花飞舞,春意盎然的早春景色;《生死场》那“十二月严寒的夜”寒风、大雪、折树、怯月,构成一幅雄浑的图画;特别是《呼兰河传》描绘了跳大神、唱秧歌等一连串风土画;“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其中尤为动人的是对“火烧云”的描写。
在其采笔下,大自然的宏伟气象,太空中肃穆深邃的神韵,晚霞云彩……都瞬息万变地呈现出来,使人心醉心迷;也使人感受到那小城中人们,刹那间从现实际的烦恼和忧愁中挣脱出来,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了。
尤令人叫绝的是,萧红在揭示人物心理状态时,竟然也常常呈现出色彩绚丽的画面。
《看风筝》中刘成的父亲听说儿子回来了,欣喜若狂地奔去。
“他心里生了无数的蝴蝶,……。
沿着旁边的大树,他在梦中走着,”这真切神业之笔,胜于千言万语。
象这样的例子,在其小说可谓俯拾皆是。
总之,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是萧红小说鲜明的艺术特点。
这些特点固然使得萧红小说“不象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但却“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更具有艺术魅力。
(二)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小说的又一艺术特色就是她具有深厚的悲剧意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萧红是带着沉重的人生枷锁走上文坛的。
她短暂的一生“尽遭白眼冷遇”,受尽了家庭、社会、个人的屈辱磨难。
这样的个人经历加剧了她的悲剧感和人生忧患,所以她笔下的故事大都是满含苦难的悲剧故事,表现了她对人生的总体感受。
萧红创作的伊始,便以先觉者的苦难焦灼姿态,没有重复她前一代和同时代女作家的创作老路,她严格回避了令她吃尽苦头的婚姻题材,也不想让文路囿于知识分子群的小世界,更没有效法某些青年左翼作家“革命﹢恋爱”的创作模式(如白薇),而是把忧郁的目光投向了底层劳动人民和现实的人生世界。
如第一篇小说《弃儿》抒写了在极端贫困的情形下忍痛弃子的苦痛,个人的悲苦直接促成了萧红的创作,但萧红并没有长久地沉浸于个人的苦涩而不能自拔。
从第二篇《王阿嫂的死》开始,她很快地调整了创作方向,开始观注周遭世界中同样不幸的受难者。
自《生死场》开始,萧红的小说则显现出对于“心的历史”和“社会关系的历史”的探索。
作家由单一的愤激和怜悯转向更深意义上对人的思考,对民族的、人的命运的重新审视,笔触开始深入到整个民族的灵魂深处,写出了我们民族历史文化坚厚的沉积层及其重压下普遍而久远的悲剧。
第二,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出自悲天悯人的天性,萧红在创作伊始就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遭际。
《生死场》怵目惊心地展现了二三十年代中国封闭的乡村社会农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混沌、蒙昧的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生是动物性的生,死是动物性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