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呼兰河传》的创作特点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

论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蕴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一部饱含着悲剧意味的作品,它的主要人物呼兰河一家的遭遇,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残酷和无奈,看到了人性中的悲壮与艰难。
下面,我将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深入讲解其悲剧意蕴。
首先,故事情节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感。
呼兰河这个家庭最初是非常幸福美满的,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相互扶持、彼此照顾。
然而,中途,呼兰河的婆婆去世,这个原本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开始出现了裂痕。
很快,呼兰河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他的日子开始黯淡无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兰河遭遇了越来越多的不幸,他的子女相继去世,家庭破碎,财产流失。
最终,他只能独守空房,感受着孤独的寂寞和遭遇的不幸。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唏嘘之音,悲凉之感。
其次,人物性格也为这部小说增添了悲剧气息。
呼兰河是一个纯朴善良、正直勇敢的人,他一生兢兢业业,不断奋斗,想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
但是,他面临太多的困难和磨难,他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抑郁孤僻,甚至很少与人交流。
他的妻子、子女也有着各自的性格问题,如儿子呼延光对于外人阴险奸诈,女儿呼延灯则总是抱怨命运不公,缺乏自我反思。
呼兰河家庭的人物们的性格缺陷和命运的无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痛苦的悲剧。
最后,小说中道出的理念也让人感受到了悲剧的沉重。
小说描写的是无数家庭在战乱和灾难中所经受的悲惨遭遇,呼兰河一家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
小说中贯穿了一种“天意难违”的悲观情绪,人们虽然遭遇很多不幸,但是却不得不接受现实、妥协生活,这种无法脱离的沉重让人在读完小说之后深感悲伤。
小说更是表现了人性中的阴暗与光明,悲剧性的落幕则暴露了人性的真实面目。
综上所述,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悲剧意味的小说,它呈现了当时中国部分农村人们的生活和为生活而不断挣扎的局面。
小说中充满悲壮与艰难,叹息和无奈,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的柔弱和坚强,感受到了剧烈变革中的社会与人类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论《呼兰河传》的三重视角:纪念萧红诞辰一百周年1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呼兰河传》有三重视角,一个是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我”,懵懵懂懂的孩子,看不清事件的内涵,对现实世界有些浑然不觉;一个是成年叙述者视角,叙述者是处在一种超然的境界,冷静的,旁观的,嘲讽的,好像整个小说事件与自己无关,用不动感情的方式来探究人的魂灵,或是超乎其上地表现原生态生活中个体存在的真实,与小说中人物保持着距离;第三个是萧红视角,萧红视角是居高临下的,读者可能看不见她,但她随时会出来发议论,有时连议论也不发,但我们可以感觉到萧红的情感波动。
一、儿童视角的“陌生化效果”很多人注意到萧红小说的儿童视觉,但是萧红为什么使用儿童视觉却没有人能说出所以然。
有人认为,“是与她的人生体验、生命感悟及个性心理的天然契合。
”①有人认为是“带有相当的怀念和回忆色彩”②,甚至有人认为儿童视角就是为了怀旧,“是的,这就是怀旧,是刻骨铭心的怀旧之情。
……怀旧之情就像汩汩不息的呼兰河流贯于小说叙述中。
”③其实,以上各家都没有说出萧红使用儿童视角的真正原因。
可以认为,萧红儿童视角的使用,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儿童视角可以达到“陌生化效果”。
儿童感受世界的混沌性、单纯性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看到成人看不到或不愿看到的隐秘世界,也能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生活细节。
在《呼兰河传》中,大家都说小团圆媳妇有病,抓来公鸡,烧了开水,要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
只有“我”说:“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并且跟小团圆媳妇一起玩,“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
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
”小团圆媳妇“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并且孩子气地对“我”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
”两个孩子哪里知道“洗澡”会把命洗没了。
还有,小团圆媳妇的辫子分明是她婆婆剪掉的,但是“她的婆婆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精。
……就说,睡了一夜觉就自己掉下来了。
”所有人都相信婆婆所言,而“我”却说:“不是的,是用剪刀剪的。
叙事作文之浅析《呼兰河传》的双重叙事视角

浅析《呼兰河传》的双重叙事视角摘要:《呼兰河传》为萧红成熟作品的代表,小说以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双重视角来叙述呼兰河城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体现了她对呼兰河城的特殊感情。
本文从这两个叙事角度出发,依据叙事学理论对小说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双重叙事视角带来的艺术效果,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精神高度。
关键词:《呼兰河传》;儿童叙事视角;成人叙事视角《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创作的成熟作品的典型代表,这部小说讲述了与她密切相关的呼兰河城里的故事,描述了呼兰河城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民众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批判。
“叙事视角”是叙事学原理中的一个要素,国内学者对“叙事视角”作过界定。
胡亚敏在《叙事学》一书指出“视角是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幺角度观察故事。
”①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也作了准确的解释“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
”②不管是哪一种解释,叙事视角都是叙事中的重要因素。
一、儿童叙事视角儿童叙事视角,简单说就是以儿童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以儿童的话语方式再现世界。
儿童天然的单纯性往往更能接近事物的真相,能够看到成人看不到或者不愿看到的东西,也能够看到被成人忽略或遮蔽的细节。
的批判。
“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
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
””④儿童的视角展现出祖父的亲切和慈祥,隐含了他对“我”深切的关爱。
这种回忆的儿童视角也看出“我”对于跟祖父生活在一起的时光的思念,对祖父的深深缅怀。
“我”看到有二伯被父亲打倒在地,“有二伯就这样自己躺着,躺了许多时候,才有两个鸭子来啄食撒在有二伯身边的那些血....”⑤,还有“我”看到冯歪子嘴一家,九寒天屋里水盆都结了冰,新生的孩子没有衣服穿,只能盖着面袋睡觉,“我想那磨房的温度在零度以下,岂不是等于露天地了吗?这真是笑话,房子和露天地一样,我越想越可笑,也就越高兴了”⑥,这里儿童的视角看有二伯,看冯歪子嘴一家,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实际上滑稽背后是无限的悲伤,儿童看到的存粹反衬出真实世界的悲哀和残酷。
梦回呼兰河——简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

梦回呼兰河——简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梦回呼兰河——简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在她短暂而辉煌的文学生涯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以其独具特色的儿童视角叙事而脍炙人口的《呼兰河传》,被誉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围绕着这一作品,探讨其中的拟儿童视角给我们带来的触动和思考。
《呼兰河传》以作者在童年时期的真实经历为蓝本,以自己的眼睛,儿童般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一个特定时期乡村人民的生活,折射出社会的黑暗、苦难与远离城市的孤独和残酷。
小说通过这个特殊的视角,深入刻画了那个时代乡村儿童的真实生活,表达出他们纯净而深邃的思想和对世界的直观感受。
首先,拟儿童视角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实。
作为儿童的目光,对于黑暗、苦难和残酷的事物没有经过加工和修饰,更加质朴真实。
小说中描绘的乡村生活中的贫困、饥饿、疾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冲突,无一不是从儿童的视角切入。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淇叔,他是一个曾经风光一时的英雄,但却在社会变迁中丧失了尊严和地位。
当淇叔被迫离开家乡落草为寇时,他对此表现出深深的痛苦和无奈。
而对于小女孩淇叔的妹妹来说,她无法完全理解哥哥的处境,也无法理解世界上发生的这些变化和痛苦。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更能够感受到当时农村人民所经历的艰难和煎熬。
同时,小说中的儿童视角还能够触动读者的同理心,激发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困境的深入思考。
其次,拟儿童视角使得小说更加富有想象力和童话色彩。
小说中采用了儿童的幻想和夸张手法,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创造了一个神奇而独特的世界。
在小说中,淇叔的妹妹把自己幻想成了不同角色,比如“小画儿”、“小猿猴”等等。
这种幻想使得小女孩能够逃避现实的苦难和困境,寻找内心的安慰和勇气。
此外,小说中的许多情节,比如小女孩和鱼的对话、她与大自然的交流等等,都呈现出一种童心未泯的童话色彩。
这些情节引导着读者重新审视世界,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和纯真。
《呼兰河传》中儿童叙事视角的探析

《呼兰河传》中儿童叙事视角的探析《呼兰河传》是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儿童的叙事视角展开了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描写。
在小说中,儿童的叙事视角是非常重要的,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其更能深入地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本文将对《呼兰河传》中儿童叙事视角进行探析。
一、儿童叙事视角的特点。
在小说中,儿童是整个故事的主要叙述者和观察者。
他们具有纯真、天真的特点,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清晰地记录社会周围的变化。
儿童的叙事视角在小说中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直观的表现。
儿童以直观和朴素的方式表现周围的环境和人生。
他们没有成人的冷静和成熟,但正是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更能够展现小说中人性的脆弱和真实。
2.真诚的语言。
儿童的语言真诚直接,在小说中呈现出来,更能够深入人心,打动人的情感。
他们的语言往往与现实相符,没有太多修饰和虚伪。
3.生动的细节。
在小说中,儿童的叙述下,人物形象更加细致、生动,常常强调某些微小的细节,从而使形象更加深刻、具体。
二、儿童叙事视角的功能。
儿童叙事视角在小说中具有多重功能。
1.装点环境。
儿童的叙述连同环境描写,使小说中的环境和人物更加栩栩如生。
2.表现内心世界。
儿童所记录的外在事物,更能够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这些反应更加真实、直接、感性,更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3.增加书写的难度。
三、结论。
儿童叙事视角在《呼兰河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实呈现和深层思想,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儿童叙事视角拓宽了小说的视角,让故事更加丰富,让读者更加乐于深入其中。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点评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作者童年生活的线索,展现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首先,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运用了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了她的童年生活。
她以幽默的曲调折射出故乡的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
这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独特视角。
其次,萧红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命运。
例如,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而冯歪嘴子的坚韧和乐观,则体现了底层人民在困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呼兰河传》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独特之处。
萧红以散文式的笔法,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
她的文字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力量,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以犀利的目光洞察了社会的黑暗面。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萧红作为作家的才华和魅力,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读者去阅读和品味。
试论《呼兰河传》的民俗意蕴

二、民俗描写的艺术手法
1、生动的细节描绘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绘,将呼兰河畔的民俗风情展 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她详细描绘了“大泥坑”这个地方的特点,以及当地人如 何在大泥坑里摸鱼、打猎的情景。这些生动的细节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呼兰 河畔的乡村世界,感受到了那里的生活气息。
2、形象的比喻手法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作者童年的故 乡呼兰河为背景,用独特的笔触勾勒出呼兰河畔的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百 态。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一个孩童的视角,生动描绘了呼兰河畔的风土人 情。她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呼兰河的四季景色,春夏秋冬,四季更迭,每个季节 都有它的特色和生活的热闹。春季的呼兰河是花的海洋,夏季则是避暑的胜地, 秋季丰收的忙碌,冬季则是雪的世界。
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许多民俗元素。这些元素的出现,不仅丰 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还为作家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当代文学 中民俗元素的梳理,可以发现其表现形式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许多当代文学作品以民俗文化为题材,通过对某一地区或民族的传统 习俗、风土人情的描绘,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例如,贾平凹的《秦腔》 以秦腔这一地方剧种为切入点,通过对秦岭山区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当代农 村社会的变迁和生活形态。
在呼兰河畔,萧红也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从她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勤劳 的农夫、灵巧的工匠、善良的妇女,以及那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每个人物都有 他们独特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他们的生与死、欢乐与悲 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呼兰河畔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情感起伏为脉络,用巡视式的艺术手法,将呼兰 河畔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七章,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 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写出了这部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论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学号密级_______________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人文科学实验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副教授二○一二年六月此页按格式补充论文题目、论文作者、成文时间的英译。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摘要与同时代的左翼文学相比,萧红的小说有着更持久的生命力。
这不仅在于萧红小说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关注弱者的人道主义情怀,更在于她的小说的形式。
萧红坚持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小说创作中借鉴了散文的手法,从而使得她的小说呈现出散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小说结构、叙事以及抒情手法三个方面阐述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结构。
首先概括介绍了小说时空形式与作品结构的关系,然后分别分析了萧红小说的空间与时间形式:萧红小说以“并置”的空间场景结构全篇,从而忽略情节的连续性;萧红小说中的时间多为叙述者体验的时间,具有假定性和非指向性,因此她的作品带有某种“非小说性”。
第二部分论述萧红小说的叙事。
无论是使用全知叙事视角还是限制性叙事视角,萧红小说在本质上都是第一人称叙事,这种本质上的第一人称叙事使得萧红的小说指向了散文抒情言志的功能。
第三部分论述了萧红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萧红在小说中借鉴了散文融情于景、意境的营造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同时作为一名“回忆型”作家,萧红小说多取材于童年与记忆中的故乡,因而她的小说往往笼罩着一种感伤的氛围,带有很强的抒情意味。
关键词:萧红小说;散文化;时空结构;叙述视角;抒情手法此页按格式补充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英译目录摘要 (4)Abstract (6)引言 (7)第一章结构:时空形式的建构 (8)1.1 小说的时空形式与作品的结构 (8)1.2 空间“并置”与生命的存在状态 (9)1.3 个体的时间与生命意识 (11)第二章叙事:本质上的第一人称叙事 (14)2.1 全知叙事视角下的叙述者的声音 (14)2.2 限制性叙事:儿童视角 (16)第三章萧红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17)3.1 融情于景 (18)3.2 怀旧:感伤氛围的营造 (20)结语 (21)参考文献 (22)致谢 (23)引言经典文学史教材中对萧红小说的形式进行了如下的论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其他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及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自由地出入于现时与回忆、现实与梦幻、成年与童年之间,善于捕捉人、景的细节,并融进作者强烈的感情气质,风格明丽、凄婉,又内含英武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创作特点作者:安云美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1期摘要:《呼兰河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东北女作家萧红的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
主题上,它首先展现了东北大地的风土人情;其次从国民批判的角度揭示了那里人们麻木愚昧的生活状态、自欺欺人式的阿Q精神以及残忍的看客心理;最后还对悲凉的人生进行了呈现。
创作艺术上,小说呈现了独到的散文化结构,语言表现为多样性,叙事视角别开生面,引人入胜,成为了我国文学长河中的一朵奇葩,一个经典,展现了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主题;艺术特点文学史谈论女作家萧红,总是首提其成名作《生死场》,并视之为“代表作”重点评介。
其实,从创作主题与艺术特点来看,萧红后期的《呼兰河传》则更能真正“代表”她小说创作的水平和风格。
一、别样的故园别样的主题(一)东北大地风土人情的展现《呼兰河传》以作者童年生活的记忆,描写了自己的故乡——中国东北的呼兰河小县城20世纪20年代的风土人情世态。
萧红不愧是描绘乡土风俗画的高手,她以画家的目光去观照、摄取自然风光和社会人生图象。
作品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北方严冬大地的一派景色。
就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作者把我们导引到呼兰河的小城世界里去。
这是一座不怎样繁华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要算是十字街了。
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店、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作品中的这些描写,萧红并未故意着色,只是依照生活本原一一叙来,却也把这些风俗画面写得活灵活现。
因而,在《呼兰河传》中,箫红写了东北大地的民风、民俗、民心等,但是她没有把本世纪初叶的东北写成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也没陶醉于田园牧歌的情调中流连忘返,而是通过民风、民俗、民心的描写揭示了呼兰劳动人民的大世界,写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麻木和抗争。
因而说箫红在《呼兰河传》中把地方风土人情上升到了一个主题的地位。
(二)关于国民劣根性的思考这个主题可以说是萧红师从鲁迅的最明显表现。
《呼兰河传》与鲁迅的《阿Q正传》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那就是萧红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精髓。
《呼兰河传》叙述了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情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揭示了他们麻木愚昧的生活状态、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以及残忍的“看客”心理等,这便是小说的主题形态。
1.麻木愚昧的生活状态。
萧红笔底下的许多人物都是让人感到可气和悲哀。
萧红的作品继承了鲁迅的传统,正如她在谈到自己对鲁迅的作品的认识时说:“鲁迅的小说的调子是低沉的,那些人们,多是自在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动物性的,没有人的自觉”。
其实这也可以用这段话来评价萧红的作品。
“破草屋有上半间,买上二斗豆子煮一点盐豆下饭吃,就是一年。
”在作者儿时的荒凉的深宅大院,院子西南角上三间破草房里,住着漏粉工人,他们明知这几间“碴碴”作响的房子随时会倒掉,但却麻木得“似乎这房子一旦倒了,也不会压倒他们,就像是压倒了,也不会压死似的。
”作者一针见血地道出这些人生活的真谛——“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
”她从各种角度刻画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畸形的灵魂”,从而深刻地控诉和批判了黑暗的现实。
2.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
所谓阿Q精神,就是通过自骗以求自慰,是从鲁迅先生的《阿Q 正传》中的阿Q得来的。
鲁迅先生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描绘来表明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
而萧红笔下的人物也存在着这种被扭曲了的阿Q精神,例如《呼兰河传》中的有二伯,这个和作者家同宗而又被称为“家族以外的人”,他三十多岁来到张家,六十多岁仍孑然一身。
他曾为主子卖过命,在跑“老毛子”的年月,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主人看家护院,可过后他依旧是奴才。
六十多岁了,还遭年轻主人的毒打。
孤独、苦难的生活养成了他古怪的个性,他以偷主人家的东西进行反抗,发泄不满。
但有二伯也和阿Q一样,盲目的自尊自负、愚昧、麻木。
他喜欢别人称他为“二掌柜的”、“二东家”。
这种阿Q式的奴性,萧红对此尤为痛心疾首。
3.残忍的“看客”心理。
“看客”心理也是萧红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文中写到在给小团圆媳妇“治病”的时候,一群婆婆奶奶们煮了一大缸“滚烫的热水”,把拔光了衣服的小团圆置放于其中,“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
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
不一会儿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
”其间围观的,充当看客的人只是在发笑,有几次他们来看热闹时,听婆婆说怕小团圆坚持不住,要间隔几天再“治”时,乡民们只有带着失望的表情而归。
而当小团圆媳妇活转过来,还有两次要洗的时候,看客们“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
”结果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死了。
总之“看”成了这些乡民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古老的娱乐。
而萧红正是用这种讽刺的笔法大胆而真实的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
(三)悲凉人生的陈述《呼兰河传》展示了生命的荒凉。
小说第四章第二节开头写:“我的家是荒凉的……”第三节是“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第四节又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呈现了一派荒凉的景象,其实这些正是萧红悲凉人生的暗示,从小家庭爱的缺失,母亲的冷漠、父亲的残暴以及外祖母的冷酷等深深地伤害了当时幼小的萧红的那颗稚嫩而又敏感的心,并且给她终生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郁积了浓厚的哀怨与悲愁,以致积淀为极其悲凉的文字记录。
当然与前面两个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色的主题比较的话,这个主题则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
因为《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已经脱离了战争的年代的束缚,开始探讨人类生存方式、人类命运,例如“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其实作者描写凄凉悲清的外部环境、生不如死的生存状态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叹息、怜悯、沮丧、消沉,而是引发读者对人的生存价值的严肃思考和积极启蒙。
因此这个主题的呈现,使萧红的《呼兰河传》具有了关照人的存在状态的较高立意。
二、整体艺术之美(一)独到的散文化萧红曾被鲁迅称之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她的小说显示出独特个性——以具有女性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深邃冷峻的理性思考。
在创作中她勇于打破小说与散文间的壁垒,在小说中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特征。
萧红小说的散文化最明显的特点是表现在结构上。
《呼兰河传》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方式,以情贯穿全篇。
没有典型的人物塑造,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前后对应,没有高潮,没有主角,甚至没有必然连贯的章节。
作者只是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打破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的写法,而以呼兰城的社会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书分七章,第一、二章描写了呼兰县城的风光、风物、风俗。
第三、四章写出了后花园的繁茂与荒凉,老祖父的慈祥,童年的寂寞。
以下各章分别写了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等。
但这里章与章、节与节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更形不成有机完整的故事情节。
每章完全可以当作一篇散文来读,不论是自然景色,还是风土人情、人物事件,作者或集中描写,或随意穿插,都能写得挥洒自如,但又无不紧紧围绕小说的主旨。
这里唯一有联系的是“我”,一切故事情节则随着我的心理情绪而随意拼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和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而萧红强烈的思乡恋乡情绪一直贯穿小说始终,将各个章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形散而神聚”的效果,这也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结构方式为抒情结构而非情节结构。
(二)语言的多样化《呼兰河传》是萧红作品中语言表达最成熟、最自然的篇目之一。
她不用藻饰的语言,不追求华丽绚烂的风格,而是选用简单通俗的口语,平淡自然而意蕴丰富。
她的语言文字既不加以雕饰,亦不加以特别的约束,更多的是率意而言。
例如:“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萧红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对这个诗意世界用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其次大量运用口语,使其语言清新自然,质朴素净,直白率性,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透出儿童的稚拙和朴实。
最后,《呼兰河传》中的语言还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
萧红在描写严冬封锁大地情景时写到“人几乎被冻裂了,水缸被冻裂了……”,这一切都表现了北方的风土特点和气候。
书中关于跳大神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这些民风民俗,也都描写得细腻传神。
方言土语也运用的很生动,例如,“祖父领着我,到后园去,趟着露水去到包米丛中为我擗一穗包米来”等。
总之,萧红的小说语言清纯童稚,拙朴天成,纯而多韵,拙而能巧;于浑朴中带有隽逸的色彩,在清纯中内蕴醇厚的意韵。
(三)叙事视角选择上别开生面《呼兰河传》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很有其别开生面之处。
小说所展开的是作者幼年记忆中的呼兰河小城,但它的叙事视角又不是单一的,它采取的是成年人的全知视角与童年的限制视角交叠式的叙述方式。
小说一开始,就以全知的眼光叙述了呼兰河小城的环境,作者这种全知性的叙述,并不是纯客观的,它蕴含着一种理性的透识。
叙事视角从第三章开始发生转换,作者“我”介入文章之中,以第一人称为叙事人称。
“我”既生活场景事件中的人物,又充当叙事者,它使作者、“我”及故事中的主人公三位一体。
它以小孙女天真无邪的眼光和儿童心态,叙述她和她的祖父,叙述她几年后家园的荒凉。
这种童年的限制性视角,充满童趣,充满一种好奇的、跃跃欲试却又似闻非闻的窥探欲望,周围的人和事在儿童眼光折射下产生出令人忍俊不禁却又带有丝丝悲凉感的艺术效应。
第五、六、七章,作者分别讲述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的故事,“我”依然存在,但已从主人公退居到叙述者的地位:“我”是作者,也是叙述人称,是观察的视角,也是其中一个人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呼兰河传》中儿童视角的运用给读者带来了欢快、温暖的审美感觉,而成人视角的运用则带来的悲哀、讽刺的审美感觉,两种感觉进行交织,最后并统一于成人叙述者历经沧桑、彻悟人生后平静淡泊的心态,从而营造出《呼兰河传》整体之美。
综上所述,《呼兰河传》其实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而又具有独特性的优秀文学作品。
其突出的主题和独到的创作特色使充满魅力的《呼兰河传》更能真正“代表”萧红小说创作的水平和风格。
参考文献:[1]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2]季红真.萧红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3]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4]骆宾基.萧红小传[M].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萧红.萧红自传[M].浙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作者简介:安云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职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