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全书解读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她童年生活为线索,描绘了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以下是对《呼兰河传》全书的解读:
1.独特的艺术形式:这部小说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
角;虽然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
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这种独特的形式展现了萧红娴熟的回忆技巧和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
2.深度的社会讽刺:小说中的“大泥坑”“四月十八娘
娘庙大会”等风土人情被真实地表现出来,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
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3.人物描绘:二伯、小团圆媳妇和磨倌冯歪嘴子的悲情
故事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他们各自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以及人们对于封建传统的盲从和迷信。
4.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远在香港的萧红创作了这部小
说,以寄托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
小说中的“呼兰
河”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
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5.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萧红在小说中挑战了传统的价值
观和道德观,揭示了封建陋习和迷信对人们的束缚和伤害。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呼吁人们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真实的人生。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社会洞见的小说,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它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
本文从表现形式独特、真实性和感染力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等方面探讨了《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并分析了这些特点的产生根源,包括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感悟,以及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得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呼兰河传》的艺术魅力及其产生原因,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全面的解读。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点、真实性、感染力、时代感、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研究、展望。
1. 引言1.1 介绍《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所著的一部名著,以其深刻描写了中国东北农村生活的独特视角而闻名于世。
作品以呼兰河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三姐与乡下人民之间的生活、情感纠葛和人生遭遇。
小说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淳朴、悲壮的东北农村画卷,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呼兰河传》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不仅在于其表现形式独特、真实性和感染力强,还在于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萧红通过小说展现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揭露了当时农村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既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又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压抑和苦难。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更应当重视和研究《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探索其中蕴藏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
通过深入剖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的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怀,也可以更加现代化地解读和赏析这部经典之作。
1.2 为何选择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
选择研究《呼兰河传》的艺术特点及其产生根源,是因为这部作品在文学领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呼兰河传》通过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强烈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以及深刻的时代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时代变迁的观察。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淘宝定制I D磐石文化传播公司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摘要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使之富有批判文学的特色;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让读者在阅读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为读者再现了一幅明亮而又不失暗淡的多彩画面。
该小说经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并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进行分析,重点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成就与社会影响进行论述,从而更全面地总结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助于这部作品的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AbstractThe famous writer Xiao Hong in Hongkong in 1940 created the novel "Hulan River", this work, in the thought inherited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character of Lu Xun,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in the subject, a prose, poetry is a genre with small said between style, let the reader can identify with the author in reading; in language, Weiweidaolai, plain and refreshing, sad and gloomy, reproducing a bright and does not lose the dim colorful appearance for the reader.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after received rave reviews, and Hongkong "Asian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as the top Ninth Chinese novels. Based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zes how to walk road of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work, the convenience of the reader to bette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ks, more in-depth study of help this work.Key word:Xiao Hong; biography of Hulan Rive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目录引言 (1)一、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 (1)1、萧红及其家庭情况 (1)2、走上文学道路的因素 (1)3、《呼兰河传》创作背景 (2)4、《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3)二、《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3)1、文章的小说散文化和诗歌化以及个性化 (4)2、民间文化气息浓厚 (4)3、批判封建的思想和事迹 (5)4、语言和场景描写的特色 (5)三、《呼兰河传》的成就及其社会影响 (6)1、《呼兰河传》的成就 (6)2、《呼兰河传》的社会影响 (6)总结 (7)参考文献 (9)致谢 (9)引言对一部作品的全面了解,并从中分析出作品的艺术特色,需要有综合性的认识,这种综合性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对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作品的主要思想进行综合分析。
【现代文学】萧红的《呼兰河传》有什么特色?

【现代文学】萧红的《呼兰河传》有什么特色?有“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洛神”之称的民国才女萧红是一名身不逢辰,才思卓著的传奇人物,其文风独具一格,自成“萧红体”,这是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游离的边缘文体。
《呼兰河传》通过作家对童年记忆里故乡的回想,文字带着朴实、平淡和细腻的色彩,形象逼真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东北农村的单调生活和落伍愚昧的芸芸众生。
《呼兰河传》在艺术形式上是独树一帜的,文中虽没有繁多错乱的人物设定,也没有一个主人公贯穿小说始终,但是叙说故事却能有条不紊。
却没有主轴可压,但是章章分明,便于阅读和抒情。
小说总共七章,每章描写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却环环相扣,少一章都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萧红以她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抒情化的散文风格,率真的儿童叙述视角,刚柔并济的写作文笔,向世人呈现了一座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文学寰宇。
一、独具特色的语言语言是文学构建起艺术殿堂的沙石,缺少了对语言的润色文学便会丧失风采。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有闪光点,萧红的《呼兰河传》在语言的应用上,可谓是仅此一家。
小说的语言尽显女性的温婉但又隐藏着属于北方的阳刚美,对于某个事物的描述用词及其精准,句法灵活多变,多样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具有魅力。
鲁迅称赞她:“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的新鲜。
”初读《呼兰河传》的人会发现:小说的言语表述会带给人一种陌生感,这种感觉让我们很难扑捉到萧红心里的悲哀,而恰恰是这种陌生感才让我们有了想去进一步了解萧红的动力,也唯有这富有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才能将萧红内心强烈的感情的力量化为陌生供我们解读。
秦林芳曾说过:“萧红的作品中,我们首先体会到的是其语言的陌生化,套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生疏,又非常新鲜。
’”在小说中,作家对语言的陌生化颇为广泛。
初读小说会觉得措辞太过口语化,精简朴素,既不细巧也不优美,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就会发觉其间的美妙,这实际上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
浅析《呼兰河传》叙事艺术

浅析《呼兰河传》的叙事艺术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后期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
1940年写于香港,在当时恶劣的战争环境下,饱经沧桑的萧红以忧郁的笔调完成了这部小说。
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叙述模式、灵活多样的叙事视角、诗意隽永的叙述氛围,描绘了一幅充满乡土特色的画卷。
关键词:萧红叙事艺术《呼兰河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表现了女作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叙事艺术。
《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作者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满怀深情地创作了这部小说。
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形式上看,《呼兰河传》都堪称佳作,代表了女作家的最高艺术水平。
笔者在此将从别具一格的叙述模式、灵活多样的叙事视角、诗意隽永的叙述氛围几个方面,集中论述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表现出的叙述艺术,以探索萧红小说强烈的艺术魅力之来源。
一、别具一格的叙事模式小说创作有没有固定的模式?中国古代小说是典型的情节小说,当然这是由古代小说被视为“旁门左道”,难登文学大雅之堂的卑微地位,及满足市井小民娱乐消闲目的的作用决定的。
19世纪恩格斯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他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小说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这对近现代小说把塑造人物作为核心任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萧红,这位特立独行的东北女作家,偏偏要在小说叙述模式上独出机杼,她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的像巴尔扎克或契珂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1]”萧红大胆打破了已有的小说创作的样式,用一种特殊的叙述模式来描写呼兰河城的人和事。
小说采用了“花瓣式”的结构来展现出新的文学面貌。
所谓的“花瓣式”的结构就是要有精美的花瓣和花心。
那花瓣的来源则取于小说的七个章节,而花心则是小说的第一、二章,正是那些贫困的物质生活、无聊愚昧的盛举风俗,将处于其中千年如一日的呼兰河城人的庸俗生活表现出来,反映了小说表达出来的主题。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呼兰河传》是一部以描写东北农村生活为主线的小说,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说的语言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作者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东北方言,使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
其次,小说的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白克明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当时东北农村的生活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紧张刺激,读起来引人入胜。
再次,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主人公白克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他的成长历程、内心矛盾、人生选择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如白克明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最后,小说的思想深刻,富有启示。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青年的成长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封建思想、贫困落后等。
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呼吁人们要珍惜生命,追求真理和自由。
总之,《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思想深刻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小说艺术特点

萧红正得益 于此 , 完成 了她独 特 的散文化小说 , 具体体现在两个 方 面 。第 一 , 它 在 结 构 上 与 其 它 小 说完全不 同, 不具备贯穿全文 的线 索, 没有完整 的故事情节和 中心人 物, 而 是一 幅 幅独 具 东 北 特 色 的风
煌篇章 , 的确 当得起 “ 3 0 年代 文学 洛神” 这个美誉。《 呼兰河传》 是广 为称赞的作品, 也最 能反 映萧红 的 小 说 艺 术 特点 。
一
若愿意长上天去 , 也没有人管 。蝴 蝶 随意 的飞 , 一 会 从 墙 头 上 飞 来 一
对 黄蝴 蝶 , 一 会 又 从 墙 头 上 飞 走 了
且 能看 得 那 么 深 刻 的 。 这 种 特 殊 的 儿 童 视 角 一 方 面 以它具有 的童真童 趣增强 了小说 的趣 味性 和 感 染 力 ,另一 方 面 , 这 种 儿童 视 角 自然 客 观 , 它 并 不 是 叫 嚣 式地 指 责 , 反 而 更 能 加 强 小 说 的
俗 画 面 和 一 个 个 似 乎 关 联 不 大 的
再 也不局限于曾经那个懵懂少年 , 而 带 人 了 许 多 社 会 所 赋 予 的 属 于 成年世界 的道德 、 伦理等方面的 内 容。 这体 现 在 萧 红 的选 材 并 不 局 限 在儿童 眼中有趣的事情 , 尤其是小 说 开篇 的一些关于人情 的描述 , 这 些 并 不 是 一 个 孩 子 可 以看 得 到 并
将小说散文化 , 萧 红 或 多 或 少 受 到 了屠 格 涅 夫 的 影 响 , 吸 收 了屠 格 涅 夫 的抒 情 性 艺 术 手 法 。 在2 O 世纪 , 中 国 文 学 与 苏 俄 文 学 的 关 系 极 为 密切 , 苏俄 文 学 被 译 为 中文 的 作 品 比其 他 国家 要 多 , 而 屠 格 涅 夫 又 是 其 中最 具 影 响 力 的作 家 之 一 。 在 这 种 背 景 之 下 ,萧 红 在 她 的 中 学 时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

浅谈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风格作者:孟繁宏来源:《活力》2009年第21期[关键词]呼兰河传;描写;捕捉尽管萧红故去已六十多余载,但她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仍然熠熠生辉,馨香飘远,意念流长。
萧红是一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乡土作家,她的作品充满着北大荒的地方色彩和乡野韵味。
她的作品不仅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而且还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宝库。
1940年12月20日,萧红以轻快活泼的笔调,明丽淡雅的色彩写完了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这部作品主题集中,思想明晰深沉。
文笔流畅,语言质朴清新,散发出东北泥土独有的馨香,那独创的艺术风格已经步入了世界文化殿堂。
作者全方位构思《呼兰河传》,以家乡小城——呼兰河为主人公。
对旧社会呼兰城进行了全景式的大扫描,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板滞的社会生活,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人们愚昧、混沌、麻木的精神世界。
同时也肯定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善良、勇敢、顽强。
但是,也谴责了这些乡土农人们身上所存在的弱点,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无限深情。
《呼兰河传》一开头就飘逸出东北大地的自然芳香。
作者用清新的语句,描写了呼兰河畔的奇寒与空旷。
“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口。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更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冬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好厉害的天呵,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了。
”上述描写,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动听的语言,可她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景物再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
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
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
【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
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
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
”【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个最具地方特色的风俗画面:跳大神、放河灯、唱秧歌等等。
第二大板块由三、四章组成,“我”介入文章之中,写“我”后花园的童年生活和对祖父的依恋以及邻人们愚昧无知的不幸生活。
第五、六、七章又分别讲述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的故事。
从这三大板块不难看出小说中的人物、事件都是零碎的,但也不难看出作品总是在这种貌似松散的结构之中隐含着不显山露水的张力,倾吐着她的感情,那种怀着对故乡又恨又爱的感情,这种感情渗透在文本的每一个细节,可见作品结构虽散但神韵不散,这正符合散文的形散神聚的总体美学追求,因此说本篇小说具有独特的散文化结构。
二、诗意的氛围萧红对诗意诗境的追求,超常规的文体语言,使她的小说创作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
她有自己的抒情方式,自传性的怀旧笔调和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把自己整个地融化到故事和人物的际遇中,浑然一体,其丰富的艺术情愫构成了作品抒情成分的主要来源。
《呼兰河传》中的“我”有诗一般的心怀、诗一般的情趣。
这样不但增加了写人叙事的深度,更增加了抒情的浓度。
正是萧红诗人一般的赤子情怀汇成了小说诗意的潜流,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茫茫东北平原上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地理环境、历史变迁,萧红常以满蕴情致的笔调情深地描绘这些浸润着作者主体情思的氛围,其中,她最着力也最具特色的是她对东北地区风俗习惯的描绘。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
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这是描写跳大神,从司空见惯的所谓迷信中,萧红体谅到人生悲凉的况味。
由于她是带着感情来抒写这一切的,因而比那些不动声色的客观介绍更具有一种动人的情韵。
萧红对这种无处不在,具有弥散性特色的风俗氛围的着意渲染,既为作品中所有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背景,同时也使她的作品增加了情感容量。
【4】正是对风俗环境等内容的描写所制造的“氛围”,使萧红小说的生活画面之中荡漾着诗情,具有诗意美质。
三、回环复沓的抒情艺术这一艺术特色在本文中可谓是俯拾皆是。
开篇之首,萧红就将我们带到了哈尔滨的寒冬,“严冬一封锁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严寒把大地冻裂了”,紧接着是“地皮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再者是“水缸被冻裂了”。
“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等等。
无疑,透过这些有意的复沓,萧红以其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名状的人生悲凉。
在文章的第四章中“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等语句的重复产生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感,与此同时也更加强化了小说的情感和氛围,富有韵味而又意味深长。
似乎可以大胆的说“回环”正是呼兰河人的生活方式。
呼兰河畔的人们对于生有着自己的看法:“夏天过完了,秋天就来了”,“冬天下雪了,人们四季里,风霜雨雪的过着,霜打了,雨淋了,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农们无关”。
生命,无足轻重;信仰,荡然无存。
人死了,他们心中的悲哀只不过是按当地的风俗逢年过节到坟上去观望一回。
每一个人都是冷漠的对待生死。
在这里“生了,就任其自然长,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一切都是自然的结果。
”看《呼兰河传》我看到了比《生死场》更可怕的“百年孤独”的荒原世界。
萧红笔下的生是人生的起点,死是人生的终点。
人生是循环的,循环的时间里有着宿命的暗示、时间的循环。
呼兰河畔的人们便是在这种永远无法改变的循环---命运的漩涡之中挣扎。
萧红用童年的眼光静静观看,在多少年后,以似乎不带感情的笔触淡淡写出,她选择了将这种理性化的痛苦和淡化广漠的悲哀以回环复沓的诗歌艺术形式道出,平静的字里行间却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悲悯情怀,甚至愤懑。
四、儿童叙述视角鲁迅先生在给萧红的一封信中说: “这位太太,到了上海以后,好像体格高了一点,两条辫子也长了一点了,然而孩子气不改,真是无可奈何。
”【5】正是得益于她这一生未脱的“孩子气”使得她更能立足于孩子的视野,以一个七八岁孩子的视角“窥视”“寄存”于呼兰河畔的人们。
祖父的后花园俨然是她的乐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以及被岁月遗忘的破铜烂铁都成为了她最好的玩伴。
她选取的都是儿童记忆比较深的人和事物,无论是大泥坑、野台子戏、庙会、生长蘑菇的屋顶,还是寒冷的磨坊突然出现的婴儿、古古怪怪的有二伯,小团圆媳妇等等都符合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当孩子“我”进入一个他人的世界时,只是一个沉默的观看者,从不参与。
儿童在评价眼前的事件时,也往往不考虑内心意图,仅凭外部效果、物质结果来判断是非,即使是生活的丑,也毫不隐瞒,但也决不夸张更无先入为主的个人成见和所谓的功利色彩。
于是, “我”的视野中便落入了无数成年人看不到的细节。
只有“我”说小团圆媳妇没有病, 只有“我”认真的去向有二伯请教甚至与他分享“偷盗”的秘密,只有“我”发现了冯歪嘴子的女人和孩子······“我”的目光是一条看不见的细线,串联起小城生活中的珠瓦。
在对小城生活的介入中“我”的主体世界几乎是透明无物的,因为“我不明白”。
萧红说:“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
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
悲悯只能从下到上,也许能施之于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
”【6】萧红正是用孩子的晶亮的眸子来洞察这个世界,避开了复杂人际关系的泥潭和虚伪的掩饰,使小说展示高度逼真的生活, 让儿童在一派天真中剥出生活的内核。
结语:天才作家萧红命运多舛,临去世前发出了悲叹“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个女人”,但是正是因为她作为“女性”,才有在文学上的成就。
“《呼兰河传》以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们的善良与愚昧,活化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7】参考文献:1.茅盾《<呼兰河传>序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年9月第1版2.许广平《追忆萧红》[Z].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8.3.茅盾《<呼兰河传>序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年9月第1版4.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和文体特色百度文库5.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M ],《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6.《萧红全集》(下卷)[M].哈尔滨出版社,1991.5.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兵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