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小说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萧红,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她的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出鲜明的写意剧特质。

本文将从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入手,探究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萧红在小说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生死场》中,作者用“生死场”这个概念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她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再次,萧红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独特,性格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金枝。

金枝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萧红通过描绘金枝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勇敢的福贵、痴情的祥林等,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特点吸引着读者。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她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无常,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谛。

在她的笔下,小说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描绘,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的阐释。

这种写意剧特质使得萧红的小说具有了长久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

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和小说叙事风格,呈现了个人经验和历史背景的深度融合。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展示了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视角。

回忆诗学是萧红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她以诗意的笔触,把记忆中的片段、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她的作品中,回忆不仅是叙事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她通过回忆,把过去的经验和感受融入到现在的思考和观察中,使读者能够在作者的记忆之海中探索和感受历史的烙印。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简述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1)萧红《生死场》的基本内容《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写于1934年9月。

《生死场》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对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于哈尔滨时期,全书共有十七节,在第一节《麦场》至第十节《十年》里,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东北农民贫苦无告的生活。

他们身受地主的残酷压榨,一年365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黑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有的妇女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

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

(2)鲁迅、胡风对《生死场》的基本评价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胡风在“后记”中则指出:“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的爱着,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

”“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3)《生死场》的艺术特色①开阔而独特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②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价值和意义。

③《生死场》显示了萧红作为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致和敏感,小说对人物心态、风土习俗都写得细腻感人,特别在对妇女悲剧命运的描写方面,更显出一种敏锐和大胆的笔法。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如下:
1.笔触独特:萧红的笔触宽广,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张扬性,她敢于
直面人生的痛苦和无奈,而这也成为了她写作的独特特点。

2.真实性与感性:萧红的作品虽然虚构,但其描述真实生活中的细节
和情感,这样的真实性与感性恰好弥补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之间的差距。

3.关注社会问题:萧红的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她通过对人们的生存状态、社会等方面的揭示,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4.重视人性:萧红的作品无不牵扯到人性问题,她善于用亲切的笔触
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刻画出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和发展。

5.抒发疾苦:萧红的作品抒发疾苦,她通过作品向外界表达出自身的
痛苦和不满,这也是她的写作风格之一。

总的来说,萧红的作品充满了现实生活的力量,她用真实又感性的笔
触描绘生活的繁华和痛苦,向社会呈现出了一个细致呈现、情感真挚的现
实世界。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代表作,通过对于人生的描绘和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首先,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细节的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例如,她通过描写一位老人的外貌、神态和言行举止,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

其次,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抒情的写作手法,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抒情的笔触,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呈现得非常真实,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和内心矛盾。

例如,她通过描写一位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和悲伤,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死之间的残酷。

第三,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不同人物之间的命运和人生境遇进行了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无常性。

例如,她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公,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萧红在《生死场》中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了她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她通过生动的描绘手法、抒情的写作
手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无常性。

这种艺术风格使得《生死场》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感悟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最新整理)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最新整理)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

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

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

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

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

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

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

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

”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

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

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

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

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

萧红的叙事艺术

萧红的叙事艺术

萧红的叙事艺术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于世。

萧红的叙事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实生动的场景描写萧红擅长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情境,使得小说中的场景显得非常真实生动。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通过对呼兰河边村庄和农民生活细节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们艰苦卓绝的生活状态。

在《生死场》中,她通过对囚犯们在监狱里面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行为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囚犯们无尽的孤独和无助。

二、多元化的人物形象萧红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彩,包括各种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层次等等。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塑造了大量鲜明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如勇敢坚毅的翠翠、聪明机智的黑子、忠诚老实的大妈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又有着共通之处,使得小说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巧妙的叙事结构萧红在叙事结构上非常巧妙,她善于运用回忆录、日记等多种叙事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例如在《生死场》中,她通过囚犯阿Q正式被执行死刑前的回忆和内心独白,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四、深刻的思想内涵萧红笔下的小说不仅仅是一些故事,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思考。

她关注农民生存状态、女性地位和社会阶层等问题,并通过小说反映出来。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揭示了农民们在旧社会中所经历的苦难和不公;在《生死场》中,她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

总之,萧红的叙事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她通过真实生动的场景描写、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巧妙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萧红小说艺术特点

萧红小说艺术特点

萧红小说艺术特点作者:朴春子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05期摘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中,萧红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特别是小说作品的创作特色鲜明,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萧红的小说和其他作家的小说非常不同,体现出语言清丽、淳朴的特点,小说多是散文结构,以诗化的手法进行叙事,体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也正是这种鲜明的个人创作特色成就了她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坛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界对她创作的小说的艺术特点也进行了充分研究,以期从更多的角度来发现她的创作精华之处。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特色引言: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现代女作家,萧红的一生多灾多难、命途多舛,情感上也受尽折磨,一生和孤独相伴,受尽感情的羁绊。

萧红的小说作品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是她自己悲惨人生的写照,表现了她的坎坷人生。

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命感悟表现在作品中,所以,她的作品充分凝聚了她的个人情感并融入了她跌宕起伏的遭遇。

生活的不顺遂使得她性格忧郁,最终也为她笔下的作品奠定了忧郁基调,她以自己的视角来描写她严重的世界、她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她用独具特色的艺术化语言来搭建小说的框架,为小说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散文化的小说结构萧红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不仅没有固定模式的故事情节,甚至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她是以写散文的方式来写小说,整个内容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跟着思绪下笔,并不会严格依照小说的逻辑来进行创作[1]。

她的小说好像并不打算向人们传达怎样的故事,而仅是轻描淡写地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她的叙事、写人,其实更像是在思考这些人和事背后的意蕴,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其中,更像以散文的方式在抒情而非以小说的方式在叙事,可以理解为,萧红的小说是被散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最终也促成了她与众不同的表达风格,使她的作品在现代文学界独树一帜。

她的行文风格和自身的经历、性格密切相关,作为一名情感热烈的女作家,她性格细腻、敏感、灵性强,她眼中的生活非常直观、美好,她不喜欢用固有的思维看待问题,用传统的思想来理解事物,而是有着很强的创新精神,表达真正的自己,写出自己的不同风格。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号专业层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指导教师目录摘要 (1)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二、正文(一) (1)正文(一) (2)正文(二) (2)正文(二) (3)正文(二) (4)正文(三) (4)正文(三) (5)正文(三) (6)结论 (6)结论 (7)参考文献 (7)一、绪论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

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

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

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

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

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二)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

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

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代码:050101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系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班级:2010级1班学号:102001010062学生姓名:田甫指导教师:朱伟华(教授)完成时间: 2013年 10月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

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田甫年月日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为例》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

学生签名:田甫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引言 (1)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 (1)(一)人称的交替使用 (1)(二)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 (2)(三)女性自身视角 (3)二、独特的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 (3)(一)语言的陌生化 (3)(二)语言富有浓厚的美感和情感色彩 (4)(三)修辞使用多样化 (4)三、打破传统的写作结构 (5)(一)重视情感淡化情节 (5)(二)小说和散文没有明显的界限 (6)(三)诗情和画意融合在一起 (6)参考文献 (8)致谢 (9)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呼兰河传》为例摘要:《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具有成就性的代表小说之一,本文第一部分从人称、儿童视角、女性自身视角分析叙述视角,第二部分从语言的陌生化、情感色彩、修辞方面了解文本语言的艺术,第三部分通过情感、情节、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诗情、画意感受作者打破传统的写作结构。

通过叙述视角、语言、结构三方面的分析,了解作品表达的的思想情感及作者寂寞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关键词:萧红;《呼兰河传》;叙述视角;语言;结构The theory of Xiao Hong the artisticfeaturesof the novel- in the Hulan River ", for exampleAbstract:the Hulan River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novels with achievements in X iao Ho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aspects of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d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Hulan River \", the second p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id, Children's perspective, their own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third part from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defamiliarization, emotional colors, rhetoric understand text language of art, the fourth part through the emotion, the plo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fiction and prose, poetry, painting, feelings of the author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writing.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narrative Angle of view, language, structure analysis, understand the works to express the thought emotion and author of loneliness, the legendary life.Key words: X iao Hong, The H ulan River "; Narrative perspective; Language; structure引言萧红原名张乃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寂寞的童年使萧红的性格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到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尤其受鲁迅、茅盾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

1930年离家出走。

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旷野的呼唤》、《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品。

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呼兰河传》以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故土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呼兰河传》是她仅留下来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在小说中采用的叙述视角、语言以及结构都给这部作品增添了几抹绚丽的色彩。

一、多样化的叙述视角《呼兰河传》所采用的叙述视角是多样的、独特的,这种多样性和独特性就在于整部小说不仅仅使用了一种叙述视角,而是多样的。

接下来将从人称的交替使用、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女性自身视角这三个角度并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

(一)人称的交替使用在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呼兰河传》是用第一人称写完的,但实际上写了近三分之一,到第三章才开始出现第一人称。

①[P85]而前面的两章对呼兰河的的叙述描写,用的都是第三人称,这样便形成了人称的交替使用,然而,在其它的章节中,还出现了人称交替使用,如在第五章叙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时,共用十一节进行讲述,其中前三节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第四节变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五节又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第六节变为第三人称,后四节再次使用第一人称。

在这里,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是交替使用,不断转换的,然而这种人称的交替使用,不仅不使读者觉得混乱,反之让读者觉得更加清晰,更能产生对小团圆媳妇的同情之心,进而对其悲惨遭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实,《呼兰河传》中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正是萧红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之处,在她的小说中第一人称的“我”并不是特别地突出,而是更多地采用比较旁观的叙述角度,这就是她的小说更多地显现出社会整体的风貌,让读者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到社会风貌。

(二)童年记忆与儿童视角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对自己的童年记忆都是难以忘却的。

然而、就文学创作而言,必须有“外界的刺激或影响”,童年记忆才能从脑海深处展现出来,并以回忆的方式与作家的现实生活连接在一起,作者才能进入现实创作。

如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写出了作者记忆中的家乡,回忆了生活在他身边的各色的人。

如:二伯、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王大姑娘等等。

这些人本来都是底层的劳动人民,平凡、普通。

每天过着的是像动物一样生生死死。

没有目标和未来的生活,我觉得作者写《呼兰河传》重在揭示封建思想和封建专制制度对人们的精神毒害。

最终致使普通的老百姓变的愚昧和无知,也致使中国的农村变得闭塞和滞后。

而在《呼兰河传》的“尾声”中作者总结说:“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②[P455]这就足以证明萧红浓浓的思乡情结。

作者从儿童视角导入创作,不但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也使小说呈现出非常别致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诗化了的,充满了细节化和片断化的记忆。

《呼兰河传》的细节化回忆多表现在儿童“我”对大自然的迷恋上,如在后花园这一章节中,多出可见细节化的场景:“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②[P326]在儿童视角的小说中,对于“我”,“童年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过去存在,而是在现实的映照下获得了重生,蒙上了别样的意味”。

当萧红从童年回忆进入记忆中的故乡时,实际上是试图通过对童年与故乡的重新进入而对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重构,重新审视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而留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不谙世事的无忧无虑的小孩子的快乐还是把这些快乐投射在小孩子及已经逝去的童年记忆呢?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三)女性自身视角小说留给读者记忆最深刻的一般都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会通过环境等的描写来进行塑造,而作家描写人物形象又是想要表达什么呢?《呼兰河传》中的两位女性,以非同寻常方式登场,而又均以死亡的方式离开。

时代与环境赋予她们对待自身命运的双重性和矛盾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生活的艰辛,刻板的生活以及愚昧的民众给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挖掘了悲苦命运的坟墓。

小团圆媳妇初入胡家门,确确实实有自己强烈与命运抗争的种种“不规矩行为”。

没有哪家的团圆媳妇能够第一天到婆婆家,吃饭就吃三碗,但是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就敢。

小团圆媳妇的哭声是书中女性抗争的一个重要标志。

“天天有哭声,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叫”是对小团圆媳妇反抗的最真实写照。

到了冬天,这种哭声渐渐没有了。

哭声,是抗争的开始;哭声的终止,也是妥协的开始。

生命的悲剧从小团圆媳妇的抗争开始,也以她的妥协最终走向最终灭亡。

王大姐的抗争,相对于小团圆媳妇来说,似乎安静了很多。

她静悄悄避开众人的目光,固执的跟了一个穷汉。

从表面上看,王大姐是在抗争,大胆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其实不然,她的反抗,似乎掩盖了内在的另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