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作品简介萧红印象《牛车上》内容《牛车上》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呼兰河传》继《生死场》之后,1938年萧红在##开笔创作她的自传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由于颠沛流离,直到1940年底才在她寓居的##最后完稿成书。

这个时刻,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辛的阶段,这使远离家乡的萧红更加思念自己的故土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拟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表达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欢乐童年——寂寞心灵的慰藉萧红的一生是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一生,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

可以说,寂寞情绪和无家情结困扰了萧红,同时也造就了萧红,成就了她的许多艺术佳构。

她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写作《呼兰河传》的萧红经历了内心与外在的种种变故与曲折,身边没有了写作《八月的乡村》的“保护人〞似的萧军,心目中的故土也从要逃离的陷阱变成灵魂的寄寓之地。

成熟的萧红换了一副眼光对待故土。

故土,尽管她蒙昧,蒙昧得令人痛心,可是她又是包容的,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都在其中。

就像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就像那些蝴蝶、蚂蚱、蜻蜓,就像黄昏时候的红霞,他们不辨生死,既短暂,又长远。

萧红用散文的笔调来书写故土。

她找到了一种最能表达自己与故土的血肉联系的笔调。

在这种书写中,萧红重新确认了自己与故土、与呼兰河的关系。

他们不再是对立性的,而是对话式的。

在这样的写作中,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尤其在对祖父的回忆性的描写中,充满了对童年烂漫时光的回味。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本课作者萧红简介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本课作者萧红简介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设计 1 【萧红】
(1911~1942)现代女作家。

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

她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随祖母生活。

1930年夏,为了反抗父亲包办婚姻,她远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

同年开始就读于北京女师大附中,1932年开始创作,1933年与萧军合著出版《跋涉》。

1934年去上海,受鲁迅、茅盾影响,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5年,她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这是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最早作品之一,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奠定了她创作生活的基础。

鲁迅先生亲自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肯定了这本书的现实意义。

抗日战争爆发后,萧红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到山西临汾的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后,她抱病坚持工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

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她于1942年病逝于香港,当时年仅31岁。

萧红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和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

《火烧云》一文选自《呼兰河传》。

小说作文之浅谈沈从文湘西小说《牛》的思想价值及其艺术特色

小说作文之浅谈沈从文湘西小说《牛》的思想价值及其艺术特色

浅谈沈从文湘西小说《牛》的思想价值及其艺术特色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小说《牛》思想价值艺术特色沈从文小说《牛》的故事情节并非复杂,主要由孤独的庄稼汉大牛伯“因小事伤牛——悉心护牛——延医治牛——借牛未果—雇工代耕—牛病治愈—痛失小牛(小牛被衙门强行征去)”等情节组成。

然而,沈从文用其生花的妙笔创造出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反复细读沈从文的《牛》后,本文主要论述《牛》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牛》的思想价值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现代中国农村的现实和农民的悲惨命运。

沈从文的《牛》写于1929年,取材于湘西农村。

根据写作的时间背景,《牛》应是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当时的中国社会秩序混乱,军阀混战,尤其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黑暗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农村经济破产,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牛是农业的重要生产力之一,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牛是农民的宝贝,是农民的命根子。

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把牛看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把牛看作自己的亲儿女一样而倍加珍爱。

沈从文深谙牛在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他以“乡下人”的视角,以对湘西农民不可言说的温爱,讲述“大牛伯与小牛”的故事。

在湘西农村一隅——桑溪荡里住的绰号叫“大牛伯”的庄稼汉,“前一天居然在荞麦田里,同他的耕牛为一点小事生气,用木榔槌打了那耕牛后脚一下。

”①由于大牛伯在气头上不知轻重,把他的小牛的后右脚打伤了,不能正常犁地。

此时,正是犁地抢种的好时节,大牛伯陷入深深的焦虑和痛苦之中。

接着作者浓墨重彩地叙述“大牛伯这种焦急和懊悔的心情以及不分昼夜悉心看护小牛——不惜血本延医治牛——不辞劳苦各处借牛(未果)——不怕天黑到附近庄子里请帮工——小牛病治愈,大牛伯和小牛齐心合力顺利完成了犁地任务”的全过程。

行文至此,大牛伯和小牛“爷儿俩”“又有理由做那快乐幸福的梦了”。

萧红人物素材

萧红人物素材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一、人物简介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写信结识鲁迅,1934年到上海找鲁迅,并且最终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朴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萧红作品简介

萧红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呼兰河传》回忆录: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茅盾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萧红作者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萧红作者简介

萧红作者简介
东山小学李媚清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萧红的作品还有《马伯乐》《小城三月》和短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等。

本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素材积累】
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上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旧把他打入了地狱。

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旧满头大汗找上门来说: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上帝问:怎么回事?阎王说:地狱的小。

2、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萧红的叙事艺术

萧红的叙事艺术

萧红的叙事艺术引言萧红(1911-1942),湖南省岳阳市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作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家,萧红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萧红的叙事艺术,以期更好地理解她的作品。

主题一:真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1.1 真实的历史背景萧红的作品往往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或社会背景为背景,如《呼兰河传》中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烽火硝烟,以及《长河》中揭示了农村土地改革的残酷场景。

这些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她的作品增添了厚重的现实感。

1.2 虚构人物的生动形象尽管以真实历史背景为基础,萧红在作品中虚构了大量的人物。

她通过精心塑造这些虚构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具生动感。

比如在《呼兰河传》中,主人公杨春梅的坚强、聪明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令读者为之动容。

1.3 真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萧红的叙事艺术在真实和虚构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

她将真实的历史背景与虚构的人物加以结合,通过人物的故事展示出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普遍意义。

这种结合既使作品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使人物故事更具可读性。

主题二:情感的鲜明表达2.1 真挚的爱情描写萧红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深情的爱情描写。

她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了爱情的纯净与真挚。

比如《呼兰河传》中主人公杨春梅对于义工方云山的深深思念,以及《繁花》中女主角陈霞对革命同志的执着爱情,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2 强烈的个人情感萧红在作品中流露出了强烈的个人情感。

她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愤怒与悲哀。

比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通过对女主角红玫瑰的命运描写,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深不满与无奈。

2.3 鲜明的情感表达方式萧红的情感表达方式鲜明而独特。

她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人物内心的情感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她的文字充满力量和张力,令人产生共鸣和共情。

主题三:多样的叙事结构3.1 非线性叙事萧红的作品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

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动物意象分析

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动物意象分析

《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动物意象分析》摘要:为了更好的了解萧红小说,笔者将对萧红小说中的动物意象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这一分析来帮助读者了解萧红小说,使读者感受到萧红小说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小说《生死场》中的山羊、老马、狗,还是小说《牛车上》中的牛,它们都暗含了作者萧红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了作者萧红对故乡的眷念,在萧红小说中,有很多的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意象上反映了作者萧红内心的真情实感,反映了萧红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表达了萧红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摘要】萧红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她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着动物的身影。

各具特色的动物意象赋予了萧红小说独特的魅力。

为了更好的了解萧红小说,笔者将对萧红小说中的动物意象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这一分析来帮助读者了解萧红小说,使读者感受到萧红小说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萧红小说;动物意象;分析萧红曾经被鲁迅誉为30年代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与《生死场》虽然没有典型性格的主角与连贯性的情节,但是却将背景作为主角,体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其创作背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创作模式,表现出抽象性空间意味,其中蕴含的动物意象也深受读者关注。

一、萧红小说的特点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性作家。

作为一名作家,萧红有着很高的文学才华,杨义先生曾给予了萧红极高的评价,他认为萧红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义对萧红文学才华的欣赏。

萧红所处的年代是战乱的年代,因此萧红的生活并不安稳。

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予了萧红丰富而深刻的生活体验,这种生活体验对萧红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阅读萧红小说我们可以发现,萧红小说中包含了萧红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萧红是通过描述家乡的风俗、自然、动物等来表现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的,而其中作为特别以及突出的当属动物意象,小说中的动物意象包含了作者萧红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是萧红小说的一大特色。

无论是小说《生死场》中的山羊、老马、狗,还是小说《牛车上》中的牛,它们都暗含了作者萧红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了作者萧红对故乡的眷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 篇小说《小城三月》、《生死场》,短篇 小说《牛车上》、《手》,散文《鲁迅先 生记》、《怀念鲁迅先生》。
《呼兰河传》(1942) 片段: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 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 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 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 都不愿 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 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 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 又从 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 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风雨中忆萧红》丁玲
本文发表于1936年,系萧红短篇小说代表作之 一,标志着作家小说艺术“日臻成熟”。作品勾勒了 北中国军阀混战,劳动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 惨画面。作品通过五云嫂及乡亲的亲人被军阀残杀的 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反动军阀草菅人命的滔天罪行, 含蓄地指明了劳动人民生活悲剧的根源。作品在鞭挞 黑暗的同时,也揭示了以五云嫂为代表的劳动群众的 心灵之美,表现了他们相濡以沫的崇高情怀。
朦胧的月色布满着西安的正北路,萧红,穿着 酱色的旧棉袄,外披着黑色小外套,毡帽歪在一边, 夜风吹动帽外的长发。她一面走,一面说,一面用 小竹棍儿敲那路边的电线杆子和街树。她心里不宁 静,说话似乎心不在焉的样子;走路也一跳一跳地。 脸色白得跟月色一样。
——《在西安》绀弩
介 萧红印象 《牛车上》内容 《牛车上》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 黑龙江呼兰人。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 辛克莱作品的影响。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 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 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 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在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她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优 秀的女作家,也是鲁迅先生培养并赏识的 青年作家中最具才华的一位。有人将萧红 萧红 (1911.6—1942.1) 与张爱玲并称为“南张北萧”。
姑娘特殊的稍稍扁平的后脑,爱笑,无邪的天真,是
她的特色。但她自己不承认,她说我太率直,她没有
我的坦白。也许是的吧,她的身世,经过,从不大谈
起,只简略的知道是从家庭奋斗出来的,这更坚强了
我们的友谊。
——《忆萧红》许广平
当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春初,那时山西 还很冷,很久生活在军旅之中,习惯于粗犷的我, 骤睹着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 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 回忆,但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 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
作品构思精巧,富于戏剧性。五云嫂和车夫都 是军阀的受害者,牛车成了两个“天涯沦落人”命 运的纠结点,虽属巧合,却是通过偶然表现了必然。 作品充满了抒情诗似的氛围和情调,以散文般舒展 自如的笔法,描写一辆在乡间缓缓行进的牛车,凭 借“我”的视点,讲述了一个凄楚的故事,悲凉透 骨,空旷袭人。此外,作品画面感亦极强,犹如一 帧帧优美的风景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