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作者简介:萧红

合集下载

《祖父的园子》作者简介及代表作品

《祖父的园子》作者简介及代表作品

《祖父的园子》作者简介及代表作品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着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萧红散文选集》、《回忆鲁迅先生》本文选自《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着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七课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七课课堂笔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七课《祖父的园子》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 世纪30 年代的文学洛神”。

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二、生字词1. 生字-蝴(hú):蝴蝶。

-蝶(dié):蝴蝶。

-蚂(mà):蚂蚱。

另一个读音(mǎ)用于“蚂蚁”。

-蚱(zhà):蚂蚱。

-嗡(wēng):嗡嗡响。

-樱(yīng):樱桃。

-拔(bá):拔草。

-瞎(xiā):瞎闹。

-铲(chǎn):铲子。

-锄(chú):锄头。

-割(gē):割草。

-承(chéng):承认。

-拴(shuān):拴住。

-瓢(piáo):水瓢。

2. 词语解释-明晃晃:光亮闪烁。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马马虎虎:形容做事马虎、随便。

-光芒四射: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照射。

三、课文内容理解1. 主要内容-《祖父的园子》通过对祖父的园子的描写以及作者在园子里的活动,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祖父的深深思念之情。

2. 段落分析-第一部分(1-3 自然段):介绍祖父的园子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部分(4-15 自然段):描述“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表现了“我”的自由快乐。

-第三部分(16-19 自然段):描写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第四部分(20 自然段):总结全文,表达对园子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 重点句子理解-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这句话描写了花园里的各种昆虫,色彩斑斓,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花园的生机勃勃。

-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知识点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知识点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知识点一、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抓住园中趣事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

4.学习作者通过动作描写把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方法。

二、作者简介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现代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

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始用萧红作笔名,蜚声文坛。

主要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蝴:hú(蝴蝶)蚂:mà(蚂蚱)蚱:zhà(蚂蚱、蚱蜢、蚱虫)嗡:wēng(嗡嗡、嗡鸣声、嗡嗡响)樱:yīng(樱桃、樱花、山樱)拔:bá(拔草、拔腿、拔苗助长)瞎:xiā(瞎忙、瞎闹、黑灯瞎火)铲:chǎn(铲平、铲除、铲地)锄:chú(大锄、锄头、锄草)割:gē(割舍、割掉、分割)尾:wěi(尾巴、鱼尾、结尾)承:chéng(承认、继承、承上启下)拴:shuān(拴住、拴马、拴着)瓢:piáo(水瓢、瓢虫、瓢泼大雨)逛:guàng(逛街、闲逛、逛灯会)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晃:huǎng(晃眼、明晃晃、一晃十年)啃:kěn(啃食、啃东西、啃骨头)蚌:bàng(蚌壳、珍珠蚌、鹬蚌相争)割:gē(割掉、割断、心如刀割)嘟:dū(嘟嘟、嘀里嘟噜)倭:wō(倭瓜、倭寇、倭国)啰:luo(好啰、下雨啰、啰哩啰嗦)五、多音字晃:huǎng(晃眼)huàng(晃动)结:jié(结束)jiē(结巴)累:léi(累赘)lěi(积累)lèi(劳累)尽:jìn(尽力)jǐn(尽管)六、近义词闪烁——闪耀随意——任意瞎闹——胡闹存心——故意漂亮——美丽七、反义词承认——否认黑暗——光明随意——拘束马马虎虎——认认真真八、理解词语1.明晃晃:光亮闪烁。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二课《祖父的园子》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二课《祖父的园子》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 新鲜漂亮。
huàng
风一吹,湖里的水晃动起来。
2 祖父的园子
词语解释 明晃晃:形容光亮闪 烁。本文用来形容园 子重阳光充足。
金黄的稻田,从远处 望去,明晃晃的,好一 番美不胜收的景象。
2 祖父的园子
光芒四射:指向四面放射 出强烈的光线。本文形容 园子中的阳光强烈。 高高挂起的太阳光芒四 射,温暖人心。
2 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二类字,读准多音字 “晃,会写“胡、蚂”等14个字,会 写“蝴蝶、蜻蜓”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 文内容。
2 祖父的园子
自学指导一: 1.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在课文中标出字音 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读通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通过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 词,无法理解的做上记号。
2 祖父的园子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2)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 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 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 祖父的园子
自学指导四:
通读全文,在祖父的园子里,有 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相关 段落,标出她做的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2 祖父的园子
2 祖父的园子
5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
天去,也没有人管。
玉米自由自在
作者自由快乐,对园子充满喜爱
2 祖父的园子
6
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
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
知道。
蝴蝶自由自在
作者自由快乐,对园子充满喜爱
2 祖父的园子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精品课件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课《祖父的园子》精品课件

xiā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目
点 击
组词:瞎扯 瞎说 瞎话 眼瞎
播 放
耳聋
造句:街上的路灯坏了,到晚
上黑灯瞎火的,很吓人。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左边“目”
中间是两横,右边“丰”三横间距一致。
chéng
点 击 播 放
结构:独体结构
部首:乛 组词:承当 应承 承上启下 一脉相承 造句:这段话在文章中具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作者表达了一种 什么样的情感。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 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 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我”认为园子里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 的,表现了“我”对园子的喜爱之情。
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的?
“仿佛”“好像”后面的内容写的是“我” 的感受。大树和土墙不会自己发出声响,不 会回应,但“我”认为它们会,说明在“我 ”的眼中这些事物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从中 可以看出“我”爱园子中的一切。
书写指导:第二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三横间 距一致,最后两笔先写撇,再写捺,捺要舒展。
piáo
点 击 播 放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瓜 组词:瓢勺 瓢虫 水瓢 瓢泼 大雨 造句:他又热又渴,拿起水瓢 舀了一瓢水一饮而尽。
书写指导:“票”稍窄,“示”末笔的点要短小,
“瓜”的撇穿插到“示”右边点的下方。
guàng
铲锄 割 尾 承拴 瓢逛
(铲子)(锄头)(割草)(尾巴)(承当)(拴马()水瓢()逛街)

重点字讲解

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虫
播 放
组词:蝴蝶花 蝴蝶结 蝴蝶香
造句:花丛中有很多蝴蝶在飞舞。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 课《祖父的园子》课件(2023春)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 课《祖父的园子》课件(2023春)
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 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生命力,都快乐健康。
复习导入
第二课时
说一说: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 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课后第1题)
有昆虫、花草、大榆树……
栽花、拔草、铲地、辨认谷子……
互动课堂
默读“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这 一部分(4-14)。说一说:你体会到了课 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
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
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
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
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用反复的修辞手 法,表达“我”对祖 父的依恋。
朗读描写大树、围墙和黄瓜的句子, 读出对园中景物的喜爱之情。
找一找:类似的将思想感情寄托在园中景 物上的语句还有哪些?画下来,并作批注。
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课文中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呢?
排比
拟人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 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虫子的叫声
有灵性
蝴蚱 嗡樱 榆 拔瞎 铲
chú gē wěi chéng shuān piáo guàng
锄 割尾 承拴 瓢 逛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chéng

“了”中间是三横
撇画穿插到左半部分
chǎn
piáo
铲瓢
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说一说:祖父的园子给你 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色彩鲜艳
快乐自由
生机勃勃
……

《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

作者介绍
萧红
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经历
她曾与萧军等人创办《跋涉》杂志,参与反帝爱国运动,后流亡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
萧红在童年时期与祖父一起生活,对园子有着深刻的记忆和感情,这也成为她创 作的重要素材。
社会背景
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冲击,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 怀念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光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祖父的深厚感情。
02 03
作品特色
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园子里的花草、昆 虫、小鸟等自然元素,以及作者与祖父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这些 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童趣和温情的画卷。
作品结构
作品采用回忆录的形式,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作者的视角,将读者带 入她与祖父在园子里的日常生活。每个章节都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 联,形成了完整的叙事结构。
பைடு நூலகம்
02
故事情节
人物关系
主人公:小英子 主要关系:小英子与祖父、小英子与玩伴们 次要关系:小英子与邻居、小英子与村里人
故事发展
开头
小英子搬到农村,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 奇和兴奋。
高潮
小英子误食了野果,中毒并得到祖父的照 顾。
发展
小英子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学会了采摘 和种植,与玩伴们一起捉迷藏、摘果子。
丰富文学题材
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拓展了文学题材 的范围,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 和灵感。
创新写作手法
作品运用了新颖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为后 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促进了文学的创 新与发展。
对个人的启示与思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课文详细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课文详细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课文详细分析《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优秀课文,由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萧红所作。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详细分析:一、作者与背景•作者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等。

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创作背景:萧红自幼失去母亲,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对萧红基本不闻不问。

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受到人间的温情。

这篇作品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在祖父园子里度过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浓浓亲情的眷恋,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向往。

•二、课文内容详解课文共有20个小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自然段):描述了园子里的昆虫和树木。

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各种颜色鲜艳的蝴蝶、金色的蜻蜓、绿色的蚂蚱,还有嗡嗡飞舞的蜜蜂,构成了一幅色彩丰富、生动有趣的画面。

花园中还有一棵樱桃树和一棵李子树,但这两棵树因不结果子而显得不那么显眼,更显得园子里的大榆树的高大和活力。

•第二部分(4-1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一起劳动、玩耍的情景。

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通过具体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展示了“我”和祖父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祖父戴大草帽,“我”戴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时,“我”在后边用脚溜平土窝,但往往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祖父铲地时,“我”也拿着锄头乱钩一阵,还常常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这些细节生动地刻画出了“我”儿时的天真烂漫和祖父的慈爱宽容。

•第三部分(16-20自然段):描述了园子里的动物、植物以及人的和谐相处,一切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和成长。

这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园子的自由和快乐,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打印版
萧红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黑龙江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

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东北故乡,怀着对失去的土地的眷恋,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

《生死场》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极端贫困和顽强抗争。

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有较为深刻的刻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从侧面勾勒出封建统治下农村生活的一角。

作品流露出低沉忧郁的情绪,而描物、状景、抒情、写人都较前有所提高。

后期创作题材比较广阔,艺术形式多样。

中篇小说《马伯乐》,是用讽刺的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

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带着凄苦和愤世的情绪。

她观察敏锐细致,作品感情热烈真挚,文笔清新优美,具有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擅长于散文的笔调;叙事写景胜于人物描写。

但不大注重结构的严谨和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人物形象有时显得不够丰满。

萧红的散文也写得文笔亲切、细腻,涉及生活面较为广泛,颇具特色。

萧红的骨灰于1957年由香港浅水湾迁至广州安葬。

她的代表作《生死场》,1953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重版。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萧红选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