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及其作品分析

合集下载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作家简介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1911年6月2日生于XX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

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

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XX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

1932年秋与萧军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

1934年春"两萧"取道XX 流亡至XX,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

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

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

《生死场》使萧红在30年代文坛上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萧红还写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与散文,并结集出版了《商市街》、《桥》等作品集。

1936年7月,为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

抗战爆发后即辗转汉口、XX、XX、XX等地。

1938年8月与萧军离异,与端木蕻良结合。

此年被视为萧红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

1940年春与端木同抵香港。

此时的中篇小说《马伯乐》以犀利的笔锋表现了幽默和讽刺才能;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如下:
1.笔触独特:萧红的笔触宽广,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张扬性,她敢于
直面人生的痛苦和无奈,而这也成为了她写作的独特特点。

2.真实性与感性:萧红的作品虽然虚构,但其描述真实生活中的细节
和情感,这样的真实性与感性恰好弥补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之间的差距。

3.关注社会问题:萧红的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她通过对人们的生存状态、社会等方面的揭示,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4.重视人性:萧红的作品无不牵扯到人性问题,她善于用亲切的笔触
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刻画出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和发展。

5.抒发疾苦:萧红的作品抒发疾苦,她通过作品向外界表达出自身的
痛苦和不满,这也是她的写作风格之一。

总的来说,萧红的作品充满了现实生活的力量,她用真实又感性的笔
触描绘生活的繁华和痛苦,向社会呈现出了一个细致呈现、情感真挚的现
实世界。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态度。

本文将以《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为切入点,探讨其中蕴含的现代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死场》这部小说。

《生死场》讲述了一个女子静秋的命运,她因为家庭的贫困被迫与一个瘸子结婚。

在这段婚姻中,静秋遭受了丈夫的虐待和歧视,她的人格也逐渐受到了摧残。

最终,她怀有身孕,但却因为无法承受身心的折磨而选择了自杀,以求解脱。

小说中对静秋的描写,使得读者感受到了这位女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妇女地位低下且受到限制。

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庸,她们的人格和自由常常受到忽视和侵犯。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生动再现。

静秋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是无数中国女性命运的写照。

她们或被迫婚姻、或受男性暴力、或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受尽委屈和折磨。

这些悲剧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并非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舞台上,而是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封建思想逐渐淡化,但女性地位和权益的保障仍然面临挑战。

女性权益和地位问题依然存在,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职场歧视、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

通过改革和取缔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地位和权益,促进性别平等,仍是当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来保障女性的权益和地位。

需要加强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在学校、媒体、社会中,普及性别平等观念,促进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人格和价值。

需要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女性的权益,提高女性地位,纠正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社会应当加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管理和预防,给予受害者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

萧红的著作萧红,原名萧妮,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母亲”。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高峰。

本文将从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代表作品以及其作品的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萧红的著作。

一、萧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萧红于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家境优渥,父亲是地主,祖父是清朝公卿。

由于女童的地位非常低下,她在家庭中遭受封建思想的压迫。

幼时,父亲曾经对她说:“女人可以嫁出去的时候不能太聪明,否则没人娶你。

”这一言论深深地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和个性,成为她后来作品中探讨封建思想、女性地位和婚姻自由的重要主题。

萧红在上海中学读书期间,接触到了现代文学并深受影响,开始尝试写作。

1923年,她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系,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开始用笔名“萧红”发表作品。

二、代表作品萧红的作品风格独特,往往融合了她个人的经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她的代表作品如下:1、《呐喊》这是萧红的处女作,也是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集包括11篇作品,主题都涉及到现代城市的生存状态和失落感。

其中《烟草店》、《明天的祖国》、《一件小事》等作品表现了封建旧制度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生动地描绘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

2、《红玫瑰与白玫瑰》这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种描绘不同性格的人物为主线,表现了当时社会上阶级矛盾和封建礼教造成的人性悲剧。

小说的结局令人深思,那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暖的社会,是如何让燕子翩翩飞去?是爱情还是信仰拯救了人性?3、《生死场》这是萧红的第三部小说集,也是她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着“生死”的主题展开,涵盖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和不同的生命命运。

小说展现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萧红在这部著作中展现了极其丰富而高度的文化修养,同时摆脱了部分作家的社会现象关怀,全情赋予文字的感人肺腑和人生的深刻哲理。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分析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附商事街介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

萧红《呼兰河传》赏析《呼兰河传》给我总的感觉:她不是在写幼年时代的回忆,而是在呼唤着人们要向自己内心的自私和封建愚昧的思想挑战。

不要让自己在这些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下活着,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命运抗战。

作者给我的信息就是:作者是现实派的作家,虽然她没有鲁迅那一针见血的投枪,但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家乡生活的点滴。

作者是孤独的,在儿童时代虽然他们村庄有很多“有趣”风俗,但作者很少讲到自己的兄弟姐妹。

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

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却忘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由此而知:作者小时候是孤寂的,没有什么同龄玩伴。

幸好作者有个爽朗的爷爷,她的童年才不至于没有丁点儿美好的回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但是,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是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萧红小说的原型解读

萧红小说的原型解读

萧红小说的原型解读萧红,这位民国时期的女作家,用她的生命和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本文将从萧红小说的原型入手,探讨其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

萧红的小说往往以她自身的经历为创作基础。

例如,在《生死场》中,萧红描写了黑龙江农村的贫苦农民在生与死之间的挣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家庭关系以及社会环境都是她从自身经历中汲取的灵感。

同时,萧红的小说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生死场》中农民们的生活困境和无助,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反思。

而在《马伯乐》中,萧红则以幽默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狭隘和偏见。

此外,萧红的小说还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生死场》中,萧红将生与死描绘成两个极端,而人们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苦苦挣扎。

这种生死二元对立的主题贯穿了整部小说,成为其核心的象征。

而在《马伯乐》中,萧红则通过马伯乐这个人物象征了当时社会中那些逃避现实、追求虚荣的知识分子。

小说中的马伯乐与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分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深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社会价值观。

总的来说,萧红小说的原型既包括她自身的经历,又包括她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理解。

这些原型不仅为萧红提供了创作的素材,也使她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萧红以她独特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生动真实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困境,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

自审与批判:萧红、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解读在民国时期的文学繁荣中,萧红和张爱玲两位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了文坛上的佼佼者。

然而,关于这两位作家及其作品,学界多有争议,其中最广泛且深入的无疑是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萧红和张爱玲以各自的方式,展现出独特的女性意识和社会批判。

萧红,一个历经坎坷的女子,她的生活经历和心酸情感深深地烙印在她的作品之中。

她的小说往往以真实且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女性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从而展现出深刻的女性形象。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精选课件
9
萧军与萧红的文学创作:
文学启蒙:萧军是报社的编辑,时有文章发表,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 他还积极鼓励她并几近手把手地扶持她进行文学创作,萧红开始以“悄吟”为笔名 进行创作。她的初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 萧红迈加紧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她和萧军 因编辑进步刊物随时都有被逮捕的危险,便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 10月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两人同鲁迅接触并接受其影响。 1936年,她因萧军的感情背离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 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发生,上海成为“孤岛”后,应李公 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其后和萧军分手。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读书,喜爱绘画和文学。 1930年,父亲令她退学,准备与未婚夫汪恩甲完婚。19岁的她既不愿让父 亲把自己当礼物去交换富贵,又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佃户的地租而遭到一顿
打,便逃出家庭。父亲宣布开除她的祖籍,后来与流浪街头的她相遇时也是 冷眼相对,她亦终生不曾再回过呼兰县的家。
精选课件
5
萧 红与 萧 军
——既是夫妻又是文学伴侣
精选课件
6
两人的感情经历:
初次相识: 萧红一个人挺着大肚子,临产期近,汪恩甲却不知去向。她被 困在了旅馆,处境艰难。山穷水尽的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 周刊发出了求救的呼号。报社副主编裴馨园遂派“三郎”去探望萧红,给她 带去一些书籍和杂志。
拯救爱情:萧红出走日本,希望通过暂时的离别挽回两人之间的爱情。她在日本依旧深 深地思念记挂萧军。萧红从1936年7月18日踏上到日本渡船给萧军的第一封信到1937年1 月4日不到半年时间就给萧军写了35封信。
最终分手:萧红回来后,两人的感情依旧无法愈合,最终分开。萧红跟随端木蕻良。 萧军选择参加抗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拨开呼兰河人笼罩的寂寞氛围,再现萧红的情感孤寂在寂寞的《呼兰河传》中,呼兰河是寂寞的,呼兰河人是寂寞的,作者的心境更是寂寞的,小说通篇笼罩一层浓厚的寂寞氛围,透过呼兰河人的寂寞氛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怎样通过多角度在《呼兰河传》中营造的悲凉单调的寂寞氛围中留下自己孤寂情感的踪迹。

呼兰河人的生活是寂寞的;“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床工作。

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裤,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在呼兰河这地方是泯灭的,无所谓生无所谓死,一切都随之任之。

有吃就长,病死就算,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没有强烈的生命欲求也没有对命运的抗争。

这种年复一年死气沉沉的卑琐生活经作者成熟幽默语气的浸染让人感到窒息和压抑,也蕴涵了作者爱与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作者就在这样一个寂寞孤寂的环境中生活。

呼兰河人的心态也是寂寞和不正常的;如王寡妇的独子掉河淹死,造纸的纸房里活活饿死的私生子等,大都是轰动一时然后很快就平静下去了,“一切不幸者,都是叫化子”,而人们对待叫化子是很平凡的,多少加一点恻隐之心在那人身上吗?然而“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呢!”于是呼兰河人便“转过眼睛去,三步两步就走过了”,这些不幸者,这就是寂寞生活下的呼兰河人的心态。

呼兰河的环境是刻板和单调的。

与呼兰河人的寂寞相呼应的是呼兰河这座小城的单调与刻板。

“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并不怎样繁华。

“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集中了全城的精华的十字街也不外有一些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

呼兰河城仅有的点滴之新是用洋法子的医生和现代学校,但在呼兰河人眼里又是那样的不协调,最终也在世俗和陈旧面前妥协了。

这就是呼兰河城,与近代文明几乎隔绝的还带有些原始封建性的北中国乡土社会,沉滞寂寞,一成不变。

自始至终,《呼兰河传》中萦绕的便是这样一种寂寞的氛围。

寂寞、荒凉是读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一面,拨开寂寞的氛围,看到萧红寂寞的心境、寂寞的文字,萧红透过寂寞氛围表现的孤寂情感除了给人以含泪的微笑、含泪的幽默外,还在平静的叙述中透过寂寞显示了写实主义的力量。

“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自始至终,《呼兰河传》中萦绕的便是这样一种寂寞的氛围。

寂寞、荒凉是读这篇小说感受最深的一面,拨开寂寞的氛围,看到萧红寂寞的心境、寂寞的文字,萧红透过寂寞氛围表现的孤寂情感除了给人以含泪的微笑、含泪的幽默外,还在平静的叙述中透过寂寞显示了写实主义的力量。

“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茅盾:《呼兰河传》序言)。

那么,在全民族抗战的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萧红为什么要书写这寂寞的小城,描绘那些曾经所见所闻的荒凉生活呢?是不是因她在香港时的孤寂无力,从而转向私人怀旧的抒情呢?萧红曾经说过:“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其实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萧红的最后四十天》)萧红选择了与她寂寞心境相一致的情感基调,精心营造了一个笼罩在寂寞氛围之下的呼兰河。

透过这种寂寞氛围,让我们感受她的孤寂情感,以及孤寂情感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二、追忆黑土地的童年往事,寻觅萧红的孤寂踪迹童年和故乡往往是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而它们却成为萧红人生旅程中难圆的梦。

萧红出生在一个没落地主家庭,从小并不缺衣少食,但缺少亲情,重男轻女的父母不喜欢她,母亲常对她恶声恶气,父亲又是一个贪婪、吝啬、无情的人,祖母甚至用针刺过她的小手……冷漠的家庭生活在萧红幼小而敏感的心里埋下了寂寞与辛酸的种子。

在萧红的童年记忆中,“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假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侣;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听着老祖父讲些实在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或者看着那左邻右舍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起来的浪花,那也无非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那也无非是磨倌冯歪嘴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来,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

”(茅盾:《呼兰河传》序言)茅盾的评价深刻道出了幼年的萧红的生活是怎样的寂寞,而这也算是萧红的童年!在《呼兰河传》中,萧红深情地回忆了她与祖父相处的点点滴滴和骨肉情深,正如她自己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说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②萧红以回忆的笔触温暖地告诉我们,“祖父笑得和孩子似的!”可惜的是,祖父过早地走了,萧红唯一的情感牵念没有了。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这个历尽艰辛的成年女子,承载着全部人生经验和压力,艰难地返回童年憩息地,用儿童纯真与成人理性相糅合的目光,去观照已逝的童年家园,用一颗孤寂的灵魂吟唱着童年故乡的咏叹调。

三、流露的缕缕恋乡情结,吟诵着萧红的感伤情怀说不尽的萧红,道不完的《呼兰河传》,面对既思念又伤悲、既死气沉沉又充满愚昧喧闹的故乡呼兰城,有着不幸生活遭遇但仍倔强执著、有着寂寞哀伤但仍不失纯净质朴的萧红把爱与恨,笑与泪的复杂情感通过不同叙事视角的安排很自然贴切地抒发出来了。

她的成功之作,几乎都与家园情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表现对故土的依恋不舍和对家乡沦亡的深深忧郁。

抗战爆发后及旅居香港时,个人的孤独情绪和对民族的忧患意识不断加深,萧红心路历程中出现了对故乡生活的皈依,创作了《呼兰河传》。

在萧红的潜意识中,恋念家乡的情绪一直是相当浓烈的,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呼兰老家的恋念,也没有停止过对属于自己小家的追寻,但她至死也未能再回过呼兰老家,至死也未能造就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小家庭。

理想中的小家越是难以追寻、难以营造,便越增添了她对呼兰老家的牵念,但理想与现实的最终冲突,困惑着她,折磨着她的精神和肉体,直至含恨病逝。

临终之前,她仍然呼唤着要回到东北老家去,但是如果真有机会让她回去,她不见得就会心安理得地再回到“父亲的那个家”中去。

在她的主观意识中,家乡是理想化了的,是被她美化了的,是她孤寂心境的一种寄托。

写《呼兰河传》的时候,萧红的心境是寂寞的。

感情和病痛的双重折磨时时夹击她身处异地的灵魂,她无可逃遁,便将获取慰藉的目光投向自己曾毅然决然逃离的故乡。

在一般人的意识中,故乡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心灵的家园。

《飘》中的斯佳丽为了获得支撑自己前行的强大的、打开复杂的叙述视角,解读萧红的孤独情怀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时,在重庆刚刚失去了一个孩子,在香港又与端木蕻良分居,加之疾病对她的折磨,萧红是脆弱而寂寞的。

米兰·昆德拉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诗性记忆,萧红的诗性记忆毫无疑问是关于那个遥远的呼兰小城的,是关于祖父和后园的。

然而回忆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故乡给予萧红的不仅仅是温馨,更掺杂着悲凉与酸楚。

回忆故里的《呼兰河传》虽然给了寂寞的萧红暂时的温暖与爱,然而悲剧感和荒凉感却很明显地充溢了小说的章章节节,寄予了她无法纾解的孤独情怀。

《呼兰河传》全篇共分七章,外加一尾声,前两章主要写呼兰河的地域风貌和风俗人情,后五章主要写的是故乡的生存状态和自己的情感体验。

《呼兰河传》没有曲折生动完整的“事”,只有一些记忆中的片段。

作者借助一定的视角含蓄地传达出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用“情”将各章组成一个整体。

两部分用看似错位的叙事角度,呈现出复杂而重叠的情感。

在《呼兰河传》的第一章中,萧红以巡礼式的广角聚焦方式,使我们对这个小城慢慢熟悉并感觉亲切起来。

首先引起读者阅读趣味的恐怕是东二道街上那个大泥坑了,大泥坑五六尺深,雨天泥浆成河,晴天竟成了极其危险的让动物丧命、让行人两腿发颤虚汗直流的陷阱,一场场闹剧上演过后,“说坼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

”在呼兰城人的思维里,这个大泥坑不仅可以上演免费的解闷闹剧,更是吃死猪肉的借口,怎么可以随便填平呢?柏杨说中国的文化就是酱缸文化,其实这个大泥坑就是呼兰城人的文化价值观的积淀,是他们思维模式的缩影:大泥坑消融一切异己的东西,表面风平浪静,其实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鲁迅说过:“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③在呼兰城,填个大泥坑都能引起如此的反对,又怎么敢奢求任何进化的变革呢?大泥坑是小城民众生命形式荒芜的象征,也是他们的宿命。

呼兰河城的人们有条不紊地过着他们不悲不喜的日子,萧红用大泥坑这样一个小视角折射出一个荒芜的生命群体,一种没有生机、没有进步、没有活力的乡土文化,面对这样的生命群体与乡土文化,令萧红非常感伤和悲戚。

因此,在呼兰城人的认识里,生、死没有了临界点,人生没有了值得敬畏的东西,灵魂里只剩下令人窒息的荒凉,漠视一切的荒凉!哀莫大于心死,这里的人文环境闭塞、落后,生命力出现了弱化与萎缩,一切仅仅是为了漫无目的地活着,像动物一样地活着,虽然背后是急剧变化的大时代。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④萧红对小说形式赋予个人孤寂情感的现代意识的有益探索,使《呼兰河传》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对《呼兰河传》的孤寂情感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会感觉到文本在对轻松的、无生机的氛围描写中透着沉重,在对充满童年的美好追忆中有着深沉的悲戚,在对故乡的牵挂与眷恋中折射出作者漂泊的倦怠和无奈,在无情的鞭挞中也有女性独有的细腻感伤和同情,这些相对而又相互联系的张力美赋予了这篇小说“不尽之意”,让我们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赵红玉)生命力量,决定重归故里、亲近塔干庄园的红土壤。

厌倦喧闹都市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