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合集下载

绽放的悲情花朵——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性

绽放的悲情花朵——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性

来揭示卑微生命生存的荒谬, 以此来探寻生命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 红 ; 萧 悲剧 性 ; 生存 的 荒谬
中 图分 类号 :16 4 1 . 0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7 63—2 1 (0 0 0 0 2 0 11 2 1 )8— 02— 2
生悲剧 。在她的处 女作《 王阿嫂 的死》 , 中 写了下层 劳动妇 女王 著 名女作家弗吉尼亚 . 尔夫 曾说 : 凡是 以 自我为 中心 , 伍 “ 受
做饭 , 伺候男人 , 唯诺诺 , 唯 为男人忍受无休无 止的生育之痛 , 但
又不敢发 出任何抱怨 的叹息 , 麻 面婆 的性情 不会抱怨 。她 遇到 “ 不快时 , 或是丈夫骂 了她 , 或是邻人与她拌嘴 , 就连小孩子扰烦她 时, 她都是像一滩蜡消融下来 。她的性情不好反抗 , 不好争斗 , 她 的心象永远贮 藏着悲哀 似 的, 的心 永远 象一块 衰弱 的 白棉 。 她 ”

就属此类 的作 家。文学 巨 匠鲁迅 先生 就 曾多次指 出 , 她是继 冰 心, 丁玲 以后第三位最有才华 , 最值 得重视 的作家 。女性 细腻敏
感 的 内 心加 上 独 特 的 个 人 经 历 , 得 她 的作 品呈 现 出 多 样 的 风 使 格 : 约 明 媚 而 不 纤 弱 无 力 , 淳 质 朴 而 又 深 厚 隽 永 , 腻 之 中现 婉 真 细
株 被压在 巨石下 的小草 , 不到阳光 , 见 得不到雨露 。他们活着
的时候是那么卑贱 , 悲惨 , 死的时候 更是悄无 声息。王婆 , 枝 , 金 月英 , 王阿嫂 ,、 / 团圆媳妇 , J 王大姑娘 , 翠姨 等女性, 无论是活着还是 死去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存的荒谬 , 残忍与生命的卑贱渺小。 《 生死 场》 里的月英和金枝 , 都是美 丽 , 良, 善 勤劳 的少 女 , 但 她们都没有 自己独立 的人 格和人 的尊严 。她们 只是男人奴隶 的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萧红,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她的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出鲜明的写意剧特质。

本文将从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入手,探究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萧红在小说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生死场》中,作者用“生死场”这个概念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她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再次,萧红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独特,性格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金枝。

金枝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萧红通过描绘金枝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勇敢的福贵、痴情的祥林等,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特点吸引着读者。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她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无常,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谛。

在她的笔下,小说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描绘,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的阐释。

这种写意剧特质使得萧红的小说具有了长久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

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和小说叙事风格,呈现了个人经验和历史背景的深度融合。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展示了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视角。

回忆诗学是萧红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她以诗意的笔触,把记忆中的片段、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她的作品中,回忆不仅是叙事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她通过回忆,把过去的经验和感受融入到现在的思考和观察中,使读者能够在作者的记忆之海中探索和感受历史的烙印。

呼兰河传的人物语言风格

呼兰河传的人物语言风格

呼兰河传的人物语言风格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萧红的作品,该作品的语言风格独特且鲜明。

首先,萧红的语言风格具有简洁无华、朴素客观的特点。

她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复杂的句型,让人容易理解。

同时,她对事物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刻画都非常客观,使得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冷静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揭示力。

其次,《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充满童真和趣味性。

全书通篇运用了儿童的视角,展示了呼兰小城的生活画面,语言风格充满了童真和趣味性。

初读这样的文字,会感觉生涩、稚拙,似乎太过随意。

最后,《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情感和音乐性。

萧红的语言风格充满了情感,她的文字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和浓厚的音乐性。

她的语言像诗一样,充满了情感的起伏和音乐的节奏。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简洁、朴素、客观、童真和情感丰富,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论萧红的悲剧人格和文体风格

论萧红的悲剧人格和文体风格

的作品之中 。她把这种悲 凉感写 进了笔下人 物深刻 的 人
生迷惘里 , 给广大读者 传达 出了一种悲剧感受 。
2 1萧 红 悲剧 人 格 的形 成 .
萧红是 一位情绪 型的现代 女作 家 , 的作品中常以 自 她 己悲剧性 的人生体验 和她所熟 悉的乡土生命形态为题材 , 通过这些题材批判 当时国民的弱点 , 其作 品抒写 了人类 生
方面揭示男人对女人独立人 格尊严 的践踏 。可见 , 红 萧 对人生悲剧性认识 的结果犹 如淡淡 的色彩 浸润 着她众 多

[ 收稿 日 ]01 1 — 0 期 2 1 — 2 2 [ 作者简 介] 余韬( 9 8一) 四川民族学 院中文 系讲 师、 17 , 硕士。研 究方向 : 当代文 学。 现
命 的悲剧 , 这使得她 的小说 总有 一种 深沉 的悲剧 。同时 , 萧红 的小说具有鲜 明的文体特征 , 以其独特 的超 常规语 言 及 文体风格形成 了她 自己所独有 的小说 风格 , 这对 当时和
后来 的现代小说观念 的现代文学史上 , 萧红 是个天 才的短命 女 作家 。 她在短短九年的创作生涯 中 , 出版过 1 共 1部集子 , 《 如 生
余 韬
( 四川民族学院中文系 ,四川甘孜 , 2 0 1 6 60 )
[ 摘
要] 萧红是一位 富有才华的现代女性作 家, 她一生过着颠 沛流 离的生活 , 同时饱受 着凄凉与寂 寞, 的许 多小说 她
的素材都来源于她的生活经历 , 其创 作情节 大多是她 悲剧人 生的写照和体现。本文剖析 了萧红的 悲剧人格 和 小说 的悲剧
同情 和惋惜 。一方 面表现 女性所必 须经历的生育苦难 ; 另
眼光和神情在她 心里烙下 了难 以磨灭的痕迹 , 父母 仅因为 她是女儿就对其忽视 、 视和无 视。因此 , 轻 童年 的孤独 与 寂寞 , 于渴望爱 与温馨 的萧红来说 , 疑是不 幸 的。或 对 无

浅论萧红作品的乡土风格

浅论萧红作品的乡土风格
作品的乡土风格
郭云 志
( 尔滨市呼 兰区文物管理所 , 哈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0 ) 5 5 0
摘 要: 萧红文章 的真挚感人 , 无不与他具有敏锐 的观察力 、 善于捕捉 生活中的细节, 更是萧红她对美好 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以及她 炽热的爱国 之情。这些具有浓郁 乡土气息 的作品 , 在本质上蕴涵着确定的社会和阶级的 内容, 在各种社会关 系以至更大范围的 背景上显示 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 : 萧红; 乡土风格 ; 北方 《 呼兰河传》中萧红在满腔热情地描绘乡 萧红短暂的生命里程 ,是坎坷不平 的 ; 在 乡土气息的北方乡镇 画幅 ,便以它诱人的美丽 那 绿色野草” 的乡间边 情乡景的同时, 她又毫不客气地讽刺 、 批判 了小 她不足十年的文学生涯里 ,为人们留下近百万 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 “ 言的艺术瑰 品。萧红是一位具有北国女性 特色 道 , 树墙围着的土屋 ,睡在篱笆下的狗” “ “ ,咀嚼 城众生身上粗俗 、 野蛮 、 令人颤栗的陋习 。 : 如 她 的作家 , 的作 品有着浓郁的乡土气 息和风俗 榆树皮 的山羊 ” 她 ,那布满院遮住太 阳的正午 炊 狠狠地鞭挞 了虐待小团圆媳妇 的婆母 、 大神 、 观 但又不指向哪一个人 , 她不把锋芒指 化的色彩。 乡土风格 的文学作品始于 2 年代 中 烟 , 0 夏夜里 的驱赶 蚊虫 、 摧人入 睡 、 散发着艾 蒿 看的众人 , 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识 ; 她赞扬王大 期, 是鲁迅先生倡 导的 , 是许钦文 、 王任叔等作 气味的慢慢燃着 的火绳 ,那冬夜里大娘婶子 闲 向封建迷信 、 顶着三星 、 冒着 风雪 、 打 姑娘敢于 冲破封建礼数的舒服 ,同冯歪嘴子共 家积极参 与的。那个时代的乡土文学作 品虽然 聊时一起 围着 的火 盆 , 鞭挞黑 暗, 针砭丑陋铺展风情很 有特色 , 但对艺 着灯笼进城卖粮 的车队。萧红将北大荒 的冬 日 同支撑着那方天的坚韧。这爱与憎的乡情民俗 术的实质毕竟挖掘不足。直到女作 家萧红长篇 的冰雪 , 严冬相 融合 , 将春夏的花草 , 凉风相熔 渗透在萧红作品中字里行 间。 将秋 体现 在作家笔下 , 经过精心的调配 、 设计渲染 , 小说《 呼兰河传》 的出现 , 才显示 出北 方乡土文 炼 ; 天的田野希望并描绘 , 了北大荒 的 荒的淡远 、富饶和粗野 的意境 。在风土人情方 都成 了有生命的图画 , 通过风景画的精 细刻绘 , 学的异彩 。 萧红的作品中带北大荒特有 的古朴的风俗 显示 了作品的时代特色 ,从而也就更 加真实 的 萧 红文学作 品乡土 风格集 中表现 在她 的 面 , 代表作品《 呼兰河传》 她的成名作品《 ; 生死场》 与习惯 。 体现 了作品的乡土气息 。萧红无疑是一位杰 出 的风俗画家 ,她在一个无限广阔又特殊 的历史 还有《 小城三月》 等。萧红的作 品很难用一般小 如《 生死场》 中的一段记叙与描写 : 只山羊在大道边 啮嚼树 的根端。 背景上 , 以她对生活的特殊的敏感 和理解 、 绘制 说规程加 以规范 , 作者无论在故事叙述或人物 城外一条长长 的大道 ,被榆树荫 蒙蔽著。 了一幅幅我 国 2 年代到 3 年代时期 的东北农 O 0 刻画的方式上 , 都独辟蹊径 , 自成格局 。 像是走进一个动荡遮天的大伞。 村风俗画卷 。 举社会生活 中的风土认清 、 历史沿 萧红文学作品 的乡土风格 , 表现在她记叙 走在大道 中, 的每一件大事小事 ,表现在她塑造的每一个人 山羊嘴嚼榆树皮 , 黏沫从 山羊 的胡子流延 革 、 文化教 育、 道德观念 , 习惯爱好 等等……都 给人以美 的感受 , 并且还 物身上 , 表现在她作 品中的字里行间。 萧红小说 著 。被刮起的这些黏沫, 仿佛是胰子的泡沫 , 又 融进了她的作 品之 中, 黏沫挂满羊腿。 榆树显然 具有特边值得珍视的民俗学价值 。 的乡土特色首先表现为运用 客观的写实 手法 , 像粗重浮游著的丝条; 把风景 化和风俗化作为典 型环境 的构成 因素 , 是生 了疮疖 , 榆树 带著诺大 的疤痕。 山羊却睡在 纵 观萧红作 品中的乡土特 色 , 都是实实在 并涂上鲜明的时代色彩 ,这是萧红小说乡土特 荫 中, 白囊一样的肚皮起起落落。 在的社会写实 , 没有虚构与夸张 , 只有平庸中见 菜 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盖伏 真谛 。 色 的主要 内容。 像是一棵大形菌类 。 捕蝴蝶吗? 捉蚱虫吗? 小 萧红文章 的真挚感人 , 无不 与他具有 敏锐 萧红既没把呼兰小城写成世外桃源 , 也没 下 , 的观察力 、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 更是萧红她 把粗俗的民风谱 上悠扬 的乐 曲,装点上美貌的 孩在正午的太阳下。 容貌 , 而是 把民间活动写得那 么热烈 、 生动 、 那 很短时间以内 , 跌步的农夫也 出现在菜 田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以及她炽热的爱国 么悲哀 、 。如《 平淡 呼兰河传》 中描写的任务 , 景 里。一片白菜的颜色有些相近山羊 的颜色 。” 之情 。 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作 品, 在本质上 可见萧 红的作 品在乡土 风格这一 方面就 蕴涵着确定的社会和阶级 的内容 ,在各种社 会 色、 件, 事 环境及形形色色 的人 的思想道德 , 真 高于前期作家水平 , 她在乡土文学 、 乡土风格 的 关系 以至更大范围的背景上显示了鲜明的时代 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 随风吹到读者面前 。 特征 。 小说方面有一定 的贡献 。 让我们欣赏一段描写把 : “ 大地一 到了这严寒的季节 ,一切都 变 了样 , 天空 是灰色的 , 好像刮 了大风之后 , 呈 着一种混沌沌 的气象 , 而且整天飞着 清雪 。 人们 走起路来是快 的, 嘴里边的呼吸 , 一遇 到了严寒 好像冒着烟似 的。 匹马拉着一辆大车 , 七 在旷野 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 , 打着灯笼 , 甩着大 鞭子 , 天空挂着三星 。跑了两里路之后 , 马就 冒 汗 了。 再跑 下去, 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 地里边竟 热气腾腾 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 , 了栈房 , 进 那 些马才停止 了出汗。 但是一停止了出汗 , 马毛立 刻就上 了霜 。 人 和马 吃饱 了之后 , 他们再 跑。这寒带 的 地方 , 人家很少 , 不像南方, 了一村 , 走 不远又来 了一村 , 了一镇 , 过 不远又来 了一镇 。这里是什 么也看不见 , 远望出去是一 片白。 从这一村到那 村, 根本是看不见的。 只有凭 了认路 的人的记 忆才知道是走向 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 的七匹 马的大车 , 是到他们 附近的城里去 。 载来大豆的 卖 了大豆 ,载来高梁的卖 了高粱 。等 回去的时 候, 他们带 了油 、 盐和布 匹。” 萧红在她 自己的作品 中, 特别喜欢 运用 明 丽新鲜的笔触 , 描绘一幅幅有东北乡土特色的 风景画。——打开萧红 的小说 ,一桢 桢散发着 责 任 编 辑 : 玉新 魏

沉重叙事与轻逸美学——论萧红小说《牛车上》的叙事风格

沉重叙事与轻逸美学——论萧红小说《牛车上》的叙事风格

沉重叙事与轻逸美学——论萧红小说《牛车上》的叙事风格作者:彭若愚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0年第11期彭若愚在萧红的小说《牛车上》中,作者活用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交织以及第一人称外叙述视角和内叙述视角的穿插,使小说行文松弛散淡,呈露出似意有所指又似漫无目的的发展趋向。

同时,她在小说的字斟句酌上也并未用“直呼”式的手法以痛写痛,顿挫沉郁。

而是选择了更为轻逸的词语,让笔下的文字具备了漂浪浮动的流丽感。

好比文内写车夫说出“我也有家小……”,“我”描述车夫讲这句话时,“他的话从嘴唇上流下来似的,好像他对着旷野说一般”。

当中一个“流”字极尽文字之轻和人物对家小的思念之切,却是哀而不伤,于沉重的现实别离前更多是感喟和唏嘘。

正是这样的视角变换和语词特点,体现出了萧红在本篇小说上将沉痛的现实苦难与轻逸的美学意念共冶一炉的叙事风格。

一、交织变换的叙述视角小说中的叙述视角是一种综合叙述技巧,是作品叙述事件的特定角度。

它控制着作品中的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便实现作家期待的情感、智力和道德反应。

《牛车上》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述其从乡下的外祖父家返城的经过,由五云嫂以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讲述了她自己的故事。

首先值得注意的便是文中的儿童视角,萧红作品中的儿童视角并非个例,除《牛车上》一篇外,作于同年晚些时候的《家族以外的人》以及后来名声更显的《呼兰河传》均是以儿童视角展开小说的情节内容。

儿童视角意味着“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角度。

”作为一种写作策略,儿童视角也是成人作家试图将自己还原到儿童时期,还原自己对一切事物感到“陌生化”的好奇心,以利于直观坦率地做出对世界的认知。

这般写法一来可以增添表述上的新意,比如“我”时时把五云嫂的头巾看成是乌鸦或鸦雀,村梢上庙堂前的红旗杆还露着两个金顶以及车夫边嚼肉干嘴上边起着泡沫,风从他嘴边走时,他唇上的泡沫也宏大了些这类略显俏皮别具童趣的描绘。

论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

论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

作者在这里 以孤独寂 寞的形象 出现 。 文中运用 一连 串的
作态度 。 这得益于பைடு நூலகம்迅先生 的教 导。 迅先生告诉萧红 : 现 鲁 “ 在能写什么就写什么 , 不必趋时 ” 。这给萧红 以很大 的鼓舞 。
在生活上,鲁迅 先生如慈祥的祖父,时时关怀着萧红 ,当萧 红处于个人感情危机时 , 鲁迅和许广平 日夜 陪伴她 ,给她减 轻 了不少的痛苦 。因此 , 萧红对鲁迅先 生的感 情是非常深厚
裸, 完全和 目 光接近 ; 市街 临在我 的脚 下,直线的, 综着 错 许 多角度的楼房 , 大柱子一般工厂的烟 囱, 街道横顺 交织着 ,
秃光的街树 。
这段文字 ,作者不说 “ 爬出窗 口” 我 ,而说 “ 从窗 口 我 升 了出去 ” ,不说 “ 衣服单薄 ” ,而说 “ 赤裸裸 ” 。用 词超出 了常规 。句法结构也有变化 ,不说 “ 楼房直线 的,错 综着许 多角度 ” 工厂 的烟 囱大柱子 一般 ” 街树 秃光着 ” 、“ 、“ 。而说
[ 中图分类号] I0 . 2 76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 (0 2 70 8 .2 0 87 2 2 1 )0 .0 20 没 回来 。 ”这是一波 。接着 ,“ 过道一响 ,我 的心就非 常跳 , 那 该 不 是 郎 华 的 脚 步 ? ”但 开 门看 时 ,却 是 茶 房 来 包 饭 。这
( 湛江师范学院 基础 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4 3 ) 2 0 7
[ 内容提要] 萧 红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 上一位优秀 的小说家 ,同时也是一位天才 的散文家 。曾给她的小说 《 生 死场 》以高度评价 的鲁迅 ,就格外看重她的散文,曾说 她在 散文创作 方面 比谁 都更有前途 。萧红 的散文 总有 一种 寂 寞气息淡淡地逸 出,她 的散文语言是 “ 明丽和新鲜 ”的,这些都是萧红散文艺术风格 的重要体现 。 [ 关键词] 萧 红;散文 ;艺术风格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女性作家,她在短短的九年文学创作生涯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短暂而艰辛的一生竟给后人留下百万字的作品。

其中的小说创作更是独具艺术魅力,本文就对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上进行简单的探讨,我的论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萧红小说创作中的自觉地女性意识;第二,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悲观的生命意识;第三,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深刻的民族意识。

进而说明萧红小说创作在当时的思想追求的独一无二性以及在今天仍然散发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思想追求萧红,是崛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极富才情而又独具特色的女性作家。

她所处的年代正值国家灾难深重、民族危亡的时刻,而萧红也是处于刚刚冲破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在饱受饥寒、流离和两次被恋人抛弃的痛苦后,与文学青年萧军走到了一起。

虽然二人生活很困顿,但充满了安谧与温馨,因此心境平和开阔。

在萧军及当时左翼作家和左翼思潮的影响下,萧红自觉地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写下了《王阿嫂的死》、《哑老人》、《夜风》、《生死场》等一系列反封建反侵略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

也因此成为鲁迅最欣赏的作家之一。

鲁迅曾预言“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象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①但是,萧红并没有追随潮流去描写面对面的血腥的战斗场面,她深知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直接经验,于是将目光投向她所生长的东北偏远农村的下层劳动人民。

在这些和她朝夕相处的善良淳朴的百姓中间,萧红找到了她写作的源泉,也找到了她思想与情感的源流。

因此在她短短的9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中国现代文坛留下了近80万字的遗产。

在萧红的小说创作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了一位情感细腻,温和善良的女性,在旧中国的农村,以一种敏锐的目光,透视着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风雨如晦,民生凋敝,百姓在麻木与困顿中挨着苦难的日子,在这片黑土地上,萧红感受着女性所承担的奴隶般的悲惨的命运,生命接近死亡时的悲怆与无奈,以及可悲又可怜的国民灵魂的劣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

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

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

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

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

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

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

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

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

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的流浪生活,加剧了她对故土的思念,她更加寂寞,“世界那么大,而我却把自己的天地布置的这样狭小。

”“从前是和孤独做斗争,现在却是体验孤独,一样的孤独,两样的滋味。

”她是寂寞的,既然无法摆脱这种寂寞,那只有将这种寂寞用文字表达出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

伴随着这种寂寞甚至有些凄苦的情绪和对生命独有的理解,她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寂寞而忧伤的风格。

平静的描述,不露声色的讽刺,读她的作品只感觉到一种淡淡的压抑。

在《呼兰河传》中,她回忆着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祖父、有二伯、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等等这些人,无不笼罩着一层悲情的色彩。

她身边有这么多人,但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家里边的人越多,我就越寂寞。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而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

”那些看似欢快的场景,跳大神、看河灯、野台子戏等,欢快的背后,是一种忧伤与深沉。

在《小城三月》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知为什么,在这么欢乐的调子里,大家都有点伤心,也许是乐极生悲了,把我们都笑得流着眼泪,一边还笑。

”这里面的伤感与无奈,是她寂寞到了极致的一种流露。

她无法冲出这种寂寞,只能投之以无奈的笑。

在小说《北中国》中,留给读者的,是一种寂寞,一种压抑,一种心酸,一种国破家亡的凄凉。

耿大先生家中有耿太太,有老管家,有做工的人,也有孩子们,可是却没有一点生气,在老管家的感觉里,“这大少爷的走掉,总觉得是凤去楼空,或者是凄凉的家败人亡的感觉。

”大儿子的出走乃至最后的死亡,留给耿大先生的是无尽的寂寞,
“窗帘整天的上着,昏昏暗暗的,他的生活与世隔离了”,“那雪若是刚下过的,非常的平,连一点痕迹也没有的时候,他就更寂寞了。


这些文字中的寂寞与凄凉,就是萧红自己的寂寞与凄凉,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漂泊不定,经受着波折与惊恐,来到每一个陌生的地方,消失的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看到的则是一个个麻木冷漠的人。

在这种举目无亲的环境中,她就愈加怀念故土,她就愈加寂寞,这种寂寞与凄凉,是她挥之不去的情感体验,在她的创作中流露,就形成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激愤悲情的风格
萧红早年生活的那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带给她的是情感上深深的折磨,成为她一生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她经历了那个社会中一个女子的无助以及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她几乎是恨那个社会了。

在《小城三月》中,翠姨与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人订婚,却又爱上了伯父的儿子。

她无法冲破封建婚姻的束缚,只能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郁郁而终。

正如她自己的预感一样:“我的命,不会好的。

”这就是萧红自身经历的一个翻版,在和王恩甲已经订婚的情况下,她毅然逃往北京,远离了那个令她失望的封建家庭。

她自由了,但她心灵上的创伤,却永远也无法愈合,她从此成为一个为女性凄惨命运的奔走呼号的人。

在《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被叔公公用皮鞭子抽,被大娘婆婆用烙铁烙脚心,一天打八顿,骂三场,遭受着残酷的虐待,被活
活折磨致死,正如有二伯所说:“人死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还有呼兰河城里“投了河”“跳了井”的女人,“被打捞上来了,也不赶快的埋,也不赶快的葬,摆在那里一两天,让大家围着观看。

”在《生死场》中,“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

”月英患着瘫病,由于无人照料的那些惨状,让他人心酸,而她的丈夫“宛如一个人与一个鬼安放在一起,彼此不相关联。

”小金枝来到人间才够一月,就被爹爹摔死了,而在金枝生产中的那些场景,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在那个社会中,女性是没有一点地位可言的,萧红看到着这一切,也深深地体会着。

她无法平息自己内心的激愤与悲情,她只有更恨这一切的现实。

她渴望能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所以她选择流浪的生活,却改变不了自己悲剧性的命运。

她渴望着真真的爱情,也努力追求着,可却一次次受到伤害。

她对女性有深深地同情与怜悯,她不满那个社会中受到的残害,她在文字中寻找发泄的窗口,让这一切的不满与悲愤随着自己的笔喷薄而出。

萧红的一生的漂泊流离,一生的寂寞无助,博爱的胸怀,同情的眼光,流露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她寂寞凄凉与激愤悲情的风格,让她的作品成为了现当代文学的经典。

参考文献:
萧红:《萧红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曹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文学概论作业
姓名:石伟
班级:07广电
学号:20071052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