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

合集下载

萧红的女性意识与写作风格

萧红的女性意识与写作风格

萧红的女性意识与写作风格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女性意识而闻名于世。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同时也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萧红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具有强烈个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或是在家庭中扮演被压迫的角色,或是在社会中面对各种困境。

然而,这些女性并不是无助的受害者,而是带有坚强意志和反抗精神的人物。

她们在不公正的环境中奋起反抗,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萧红对女性力量的赞美和对平等的追求。

萧红的作品中也常常描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命运。

她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被束缚和被压抑。

她们被要求顺从于男性的意愿,被限制在狭小的家庭空间中,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独立。

然而,萧红并没有将女性局限于这种被动的角色,她通过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斗争,展示了她们的智慧和勇气。

她们通过与家庭和社会的斗争,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萧红的写作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

她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笔下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她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她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

她的笔触温暖而坚定,给予读者力量和勇气。

同时,萧红的作品也反映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琐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

她的作品中弥漫着一股自由的气息,让读者感受到她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萧红的作品展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她通过塑造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她的作品充满温暖和力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她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使得她的作品更加鲜活和有生命力。

萧红的女性意识和写作风格使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

萧红叙事艺术探析

萧红叙事艺术探析

萧红叙事艺术探析萧红,中国现代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和犀利的笔触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赞誉。

本文将对萧红的叙事艺术进行深入探析,从多个方面解读她的作品。

萧红的叙事艺术在于她勇于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

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

无论是《呼兰河传》中的小妹,还是《生死场》中的杨素,萧红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毫不回避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平与压迫,以及人性的丑陋和被剥削者的悲愤,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萧红的叙事艺术在于她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丰富作品的层次。

她通过对环境、人物细节以及日常生活的描绘,使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鲜活感。

在《呼兰河传》中,她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北国苍茫的大地和勤劳善良的农民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她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也是细致入微的,通过对心理活动的刻画,使角色形象更加饱满立体。

萧红的叙事艺术在于她的创新思维和独到的观察力。

她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价值。

在《呼兰河传》中,她以小妹独特的视角,揭示出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对性别歧视的不满。

她借助小人物的故事,告诉读者一个个普通人的命运,寄托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不公的呐喊。

萧红的叙事艺术在于她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独特创造力的结合。

她通过细腻描写人物内心、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勇于揭示社会黑暗面,使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力量。

通过她的作品,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残酷与无奈,也能够看到人性的光辉与温情。

萧红的叙事艺术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使我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索更加深入。

萧红的叙事艺术展现出她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独特创造力的结合。

她在作品中以小妹的独特视角,深刻揭示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表达了对性别歧视的坚决不满。

《呼兰河传》作为她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小人物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每个普通人的命运,并寄托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社会不公的呐喊。

在小说中,小妹作为一个女性角色,身处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

论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萧红,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她的小说不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出鲜明的写意剧特质。

本文将从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入手,探究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魅力。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萧红在小说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在《生死场》中,作者用“生死场”这个概念来象征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萧红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她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感情色彩。

再次,萧红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她笔下的人物形象独特,性格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在《生死场》中,萧红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金枝。

金枝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在生活的压力下,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萧红通过描绘金枝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如勇敢的福贵、痴情的祥林等,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特点吸引着读者。

萧红小说的写意剧特质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她以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死无常,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真谛。

在她的笔下,小说不再是简单的生活描绘,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的阐释。

这种写意剧特质使得萧红的小说具有了长久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人生的真谛。

萧红,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回忆诗学和小说叙事风格,呈现了个人经验和历史背景的深度融合。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人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展示了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视角。

回忆诗学是萧红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她以诗意的笔触,把记忆中的片段、人物和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她的作品中,回忆不仅是叙事的基础,也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她通过回忆,把过去的经验和感受融入到现在的思考和观察中,使读者能够在作者的记忆之海中探索和感受历史的烙印。

萧红的语言特色

萧红的语言特色

萧红的语言特色
萧红的语言特色是充满激情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1. 激情:萧红的语言充满了情绪和激情。

她用极具感染力的词
语和犀利的笔触表达出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愤懑和抗争。

她的
文字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让人们能够深入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
愤怒、悲痛和希望。

2. 生动形象:萧红的语言描写细腻而生动,她能够通过几笔描
写抓住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她善于运用形象
化的比喻和隐喻,将抽象的感受呈现得鲜活而具体。

3. 直观性和质朴性:萧红的语言直观而质朴,在表达上注重真
实和直截了当。

她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的修辞,而是以朴素的语言
表现生活的本质和真实的情感。

她用平实的词语和惯用语,贴近生活、贴近人心,让人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她表达的内容。

4. 强烈对比和矛盾性:萧红的语言经常运用骤然的对比和矛盾
的描写方式,以凸显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

她将鲜明的人物对
比和悖论贯穿于文字之中,以犀利的笔触揭示出社会的荒诞和矛盾。

总的来说,萧红的语言特色是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直观质朴
和鲜明对比,她的文字注重真实和直接表达,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
地理解和感受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萧红的写作特点及风格如下:
1.笔触独特:萧红的笔触宽广,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张扬性,她敢于
直面人生的痛苦和无奈,而这也成为了她写作的独特特点。

2.真实性与感性:萧红的作品虽然虚构,但其描述真实生活中的细节
和情感,这样的真实性与感性恰好弥补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之间的差距。

3.关注社会问题:萧红的作品关注社会问题,她通过对人们的生存状态、社会等方面的揭示,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4.重视人性:萧红的作品无不牵扯到人性问题,她善于用亲切的笔触
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刻画出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和发展。

5.抒发疾苦:萧红的作品抒发疾苦,她通过作品向外界表达出自身的
痛苦和不满,这也是她的写作风格之一。

总的来说,萧红的作品充满了现实生活的力量,她用真实又感性的笔
触描绘生活的繁华和痛苦,向社会呈现出了一个细致呈现、情感真挚的现
实世界。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简要概括萧红生死场的艺术风格
《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代表作,通过对于人生的描绘和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首先,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细节的描写,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每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和命运。

例如,她通过描写一位老人的外貌、神态和言行举止,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沧桑和岁月的无情。

其次,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抒情的写作手法,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

她通过抒情的笔触,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呈现得非常真实,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和内心矛盾。

例如,她通过描写一位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和悲伤,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死之间的残酷。

第三,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不同人物之间的命运和人生境遇进行了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无常性。

例如,她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公,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萧红在《生死场》中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了她对于生命、死亡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她通过生动的描绘手法、抒情的写作
手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多样性和无常性。

这种艺术风格使得《生死场》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感悟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最新整理)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最新整理)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

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

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

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

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

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

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

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

”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

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

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

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

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

萧红的叙事艺术

萧红的叙事艺术

萧红的叙事艺术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于世。

萧红的叙事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实生动的场景描写萧红擅长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和情境,使得小说中的场景显得非常真实生动。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通过对呼兰河边村庄和农民生活细节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们艰苦卓绝的生活状态。

在《生死场》中,她通过对囚犯们在监狱里面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行为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囚犯们无尽的孤独和无助。

二、多元化的人物形象萧红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彩,包括各种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层次等等。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塑造了大量鲜明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如勇敢坚毅的翠翠、聪明机智的黑子、忠诚老实的大妈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又有着共通之处,使得小说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巧妙的叙事结构萧红在叙事结构上非常巧妙,她善于运用回忆录、日记等多种叙事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例如在《生死场》中,她通过囚犯阿Q正式被执行死刑前的回忆和内心独白,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四、深刻的思想内涵萧红笔下的小说不仅仅是一些故事,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深刻思考。

她关注农民生存状态、女性地位和社会阶层等问题,并通过小说反映出来。

例如在《呼兰河传》中,她揭示了农民们在旧社会中所经历的苦难和不公;在《生死场》中,她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

总之,萧红的叙事艺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她通过真实生动的场景描写、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巧妙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创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萧红的写作艺术与风格因为《三月小城》,我相识了萧红。

因为她那凄凉的爱情故事,我有了看看她作品的心思。

因为既婉约清新而质朴刚健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与悲惨命运截然不同的萧红文字世界。

从细腻豪放的《生死场》到率真坦诚的《商市街》,再从诙谐讽刺的《马伯乐》到平淡深挚的《呼兰河传》。

不能不说,萧红是一位能驾驭各种风格的女才子。

各式各样的风格中都有着一股子呼兰河畔的味道,下面就来慢慢品品这种独特的韵味。

大多数人的眼中,萧红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写得东西大多是些细细碎碎的美文。

但其实她也有刚劲豪放的时候,胡风曾在《生死场》的后记中就写过“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这是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带光。

可见,既刚健又婉约的文段在萧红的文字中还是有的。

再看其中一个群众宣誓的画面“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

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

大群的人起着号啕!”这简直是一幅线条粗犷奔放、劲健有力的木炭画,又不禁使人联想起珂勒惠支的版画,可以说是一种“力”的艺术,其中充溢着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在奔放,在冲击,在跳跃!不仅仅人被描写地不可抑制,连场面的景物都激荡了这种力量,“畅明流动的天光,房周垂曲的大树群,即将被当作祭礼牺牲的老山羊,四脚倒挂,哀鸣不止,红布方桌,火焰颤动,烟雾缭绕中。

”作者成功地运用粗犷的充满激情的笔触,勾勒出动态的景色。

以情观景,绘景见情,情景交融于浑然一体中显示出“钢戟一挥”的气势和力量。

小小女子,竟用简短地文字给了我如此大的震撼,尤其是生与死的震撼,她的文字中没有那么多刻意的技巧,反到多了些真实和质朴。

她真正地用心写作,写实在的人,写出许多像她的祖父那样善良却不幸和悲哀的人。

不是隔岸观火般虚构,而将满怀的情感注入,化作独特的情调,如写月英这个美丽女人的悲哀一生,充满了同情的笔调,尤其将月英男人的丑恶行径与月英的孤立无助做对比,更看出萧红是加入了自己浓浓的个人情感,第一次的为情所伤,带给她的悲伤情绪显然也被带入了作品。

在《呼兰河传》中,她与祖父快乐的后花园生活,也被真实的展示了出来。

”一次,“我”将后园的玫瑰摘下插到祖父草帽上,祖父不知,进屋后祖母看见,大笑不止。

这样真实欢乐的场面恐怕只有在祖父这篇中才能见着了吧。

就是这样简简单单,才更加吸引了读者的眼光吧。

萧红的作品不仅仅真实创造人物、自己心爱的人还真实自我,用一种勇于表现真实的态度,写下了自传性的《商市街》。

尤其经典是她自己在饥寒交迫的时候,看到旅馆别的房间的门上挂着“列巴圈”,她萌生了“偷”的念头。

萧红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而后又因为没有了柴火不得不向房东借柴火,由于不好意思张口,他们只好写了一张字条去求借。

她总在自己身处难堪的时候,往往写出了自己内心感受最真实的东西,所以很能打动人。

她对自己的感情从不隐瞒、从不文饰,这一点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萧红就是萧红,有着她独特的萧红体。

这是没有人能够模仿的。

她那注册商标式的优美简洁,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她面对着自己的第二任男人萧军,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

都说对于越亲近的人来说,描写他的外貌必然是绰绰有余的长篇大论。

且看萧红眼中的萧军“颧骨很高,眼睛小,嘴大,鼻子是一条柱”。

仅仅十五字,便有棱有角,形神兼备了。

远远超过那些冗长的篇章。

以上这对萧军外貌的描写还不算什么,在散文《雪天》中有一段对话:军:“饿了吧?”红:“不饿”军:“够不够?”红:“够了”红问军:“够不够”军:“够了”这是在对话描写中挑出来的答句内容,这种善意的谎言和明知故问,饱含了他们多少辛酸和爱恋。

同时缩短了做作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从这看出,萧红简洁有力的笔锋是多么锐利。

而另一种简洁优美则是带有儿童语言的简短朴素,“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它宛若白云出岫,风行水上,一派自然。

萧红本是一个悲情女子,因而作品中带有诸多的悲情艺术。

在《生死场》中以悲剧意识为底色,以一种关乎乡土社会里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价值的悲剧意识。

在文章一处中通过人与动物象征性描写或对比性描写“马静静地停在那里,连尾巴也不用摆一下。

也不去用嘴触一触石滚;就连眼睛它也不远看一下,……工作来的时候,它就安心去开始;一些绳索束上身时,它就跟住主人的鞭子。

……主人打了它,……它并不暴跳,因为一切过去的年代规定了它。

”这是一处最明显的喻隐了人同样的生活状态,当我们在为文中马悲伤的时候,也有为人悲伤的时候,仿佛那马即那人。

映射性极强。

其次是她那真实的悲剧感,从小生活在呼兰河畔,她见多了形形色色极具悲剧色彩的人,不能不说,在北方小村庄中的赵三、二里半、福发叔叔、王婆、金枝、麻面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是些真实的人物,只是作者将他们都聚集在了同一部作品当中。

尽管作品中悲处甚多,但诸多悲处都是悲中有美,属于凄美的类型,尤其是它那贯穿全书的农村景色和村民对事物以及人生的淳朴态度。

但最终这些美的片段还是被种种残酷和无知所导致的丑恶所掩盖。

由于家中封建思想的严酷管制,萧红不得不中断学业,闲置在家中。

也因此,她没有受到传统教育的压迫,凭借自己的天赋与不断摸索的精神,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采。

她的小说往往有一种超然卓妙的美学境界,笔下的景物总给人一种在朦胧中跳跃以显示出清晰图像的感觉,像是图画中的写意,人物则是用蘸满感情的几笔勾画出其精魂。

萧红的笔是自由洒脱的,充满气质和灵性的文字,故形成独具一格的“萧红体”。

她的文章没有刻意性,大多以时间流动为结构线,时间的转换并不多,场景却在不停地变化。

正是以这种看似散漫的结构,从整体上给人一种立体感和纵深感。

在表达方式上,更是更加的自由洒脱。

她喜欢在故事描述完后加入自己的几句议论,让本是水一般清澈的情节变得如酒般醇美。

最值得一提还有她的句法,如“我也不把什么看重”,“妇人们被惶恐着”这些句子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是却是很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内在情绪,真语便是情语。

同样在一些景物描写中,“早间和晚间都是一样,田间憔悴起来”,“太阳的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在这些萧红式的句子中,那些平常的事物都被拟人化了,恰到好处地赋予了人格的力量。

有人说,她不是一位小说家,而是一位诗人。

全身充满了浓浓的诗人气味。

从她的经历来看,她是一位屡遭不幸的女子,悲哀和痛苦如影随形般地一直缠绕着她,使她生活在孤独、寂寞之中。

感觉敏锐而又经历坎坷,使她的散文形成了一种清新而又沉郁的抒情格调。

感性胜过理智的她,有生机地描写种种世态。

“太阳带来了暖意,松花江靠岸的江冰坍下去……江上的雪已经不是闪眼的白色,变成灰的了……江冰顺着水慢慢流动起来,那是很好看的,有意流动,也像无意流动,大块冰和小块冰轻轻地互相击撞发着响。

啷啷着。

这种响声,像是瓷器相碰的响声似的……”就是这么个简单平常的流着冰排的大江,被写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一幅多么生机勃勃的“初春开江图”。

不仅仅写景,写人也是别样的有情调,在《新识》中描绘了一个读剧本的少妇“她的背靠着炉壁,淡黄色有一点闪光的炉壁衬在背后,她黑的作着卷曲的头发,就要散到肩上去,她演剧一般地在读剧本。

她的波状头发和充分作着圆形的肩,停在淡黄的壁炉前,是一幅完成的少妇美丽的剪影。

”萧红的散文不论是写人还是写景都不是精雕细刻的,而是带有种随意性,追求写意和传神。

像中国的传统画一般,似与不似都在其中。

她不仅仅是一股子呼兰河的味道,还蕴含着一股“黑色幽默”的气息。

当她在上海艰难生活着的时候,鲁迅给了她莫大的帮助,不仅仅在生活物质上支持她,还帮她出版了成名作《生死场》。

鲁迅就如她的父亲一般给予了她无限的爱,怀着对鲁迅的感激和想念之情,她完成了一部与之前风格截然不同的小说《马伯乐》。

她学习鲁迅用简洁的笔墨刻画人物的白描手法。

将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塑造,而环境描写又融化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之中。

其次,她喜欢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达到讽刺的目的,例如马伯乐什么衣服鞋袜脏了一律采取“刮”的办法,从不用水洗。

趣味盎然,懒散的性格得到凸显,又使人感到万分可笑。

更加有趣味的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他的两个孩子写得大的软弱,小的蛮横。

他潜意识里支持大的软弱,但实际上还是喜欢小的与人争斗不吃亏的个性。

这实际上是马伯乐内心矛盾的一个写照。

最后成功的心理描写也造就了作品的成功,她没有仿造鲁迅直接的人物内心描写,而是还将其放在人物的言行当中。

下面介绍一段典型的言行讽刺,马伯乐盼夫人到上海来,但来了以后钱却没有到手,他决定鼓足勇气向太太要钱。

他想利用理论和警句来鼓足勇气,“做人要果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当他做好准备像一条鲨鱼似的勇敢地冲上楼去,一脚踢开了门,太太不在,他想趁着这股子劲要到钱,当他到了楼顶,勇气果然消散了,向太太张口时,只变成这样一句话“晴天里洗衣服,一会就干了”。

这是一段非常经典的心理描写,将一个懦弱的形象活脱脱画了出来。

听老人家说,当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会有一种急切的归乡之情。

我想,大概,萧红也是如此吧。

在她生命的尽头,她创作了她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想想看,在战乱病痛的折磨下,她竟然完成了如此伟大的生命终结篇。

不得不说,她真的是呼兰河的女儿。

从以东北老家为背景的《生死场》到同样以此为背景的《呼兰河传》,萧红这个坚强而脆弱的女子走了一个轮回。

最终还是回到了呼兰母亲的怀抱,这大概是一件幸事吧。

这个温柔善良的东北女子,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太多太多,待着我们慢慢细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