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悲剧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论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

论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

论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与“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相比,萧红与张爱玲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擅长抒写女性的悲剧。

但两人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萧红与张爱玲两位作家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即童年缺少父母关爱,爱情婚姻又饱受磨难。

这些经历促使了她们女性悲剧意识的形成,投射到创作中就是对母亲形象的丑化、父爱世界的坍塌和爱情神话的解构。

但二者的创作天空又有所不同,体现在文本中就是对女性悲剧的不同诠释。

萧红创作的女性悲剧形象大多是孤苦无依的,她们对自身的命运或漠然、或认命、或被异化;对女性的悲剧诠释为“认命或无奈的情绪记忆”;女性的悲剧往往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悲剧。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充满欲望的俗女人,她们或苦心经营或苦苦挣扎,但无一例外地陷入了悲剧的深渊;张爱玲对她们的悲剧诠释为“从被虐到虐人,从女人到女奴”;与萧红笔下的悲剧女性不同的是:她们个个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和悲惨处境,但却心甘情愿地成为悲剧中的女主角。

笔者从萧红、张爱玲女性悲剧意识对创作的影响入手,着重分析了两位女作家对女性悲剧的不同诠释,以澄清读者的一些误解,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这两位杰出的现代女性作家及她们的作品。

读萧红作品有感——浅论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

读萧红作品有感——浅论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
终 点 这 两 个 重要 环节 进 行 了 突 出 的展 现 和 深 刻 的 剖 析 , 于无 尽 的
使全家都感到失望 , 除 了祖父 。不论是她 的祖母 、 父亲 、 生母 或是 继母 , 都 不喜欢她。据说萧红刚 出生 的时候 , 哭声很大 , 接生婆老 石 太太把她从水盆 中拎 出来说 : “ 这、 r 头蛋子 , 真厉害 , 大 了准是 个 茬 儿 。” 亲 友 们 都 说 她 这种 倔 强性 格 是 天 生 的 。 对 于父 亲 , 萧 红 是这样形容 的: “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 了人性 。他对待仆人 ,
读萧红作品有感
浅论 其中的悲剧意识和悲悯情怀 @ 李 强
摘要: 萧红是 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一位特 别的女作 家, 她 的一 生颠 沛流 离、 短促悲凉。萧红 小说 的创作 正是她 悲剧人 生的真 实 写照。她 以 自己充满 悲剧的人 生经历和生命 体验 , 以先觉者的姿
态观 照她 所 熟 悉 的 乡土 社 会 的 生存 状 态 和 生 存 境 遇 , 揭 露 和批 判
也许是因为个人经历给萧红带来了太多的影响一开始萧红便与其他现代女性作家是不同的她是以先觉者的焦灼姿态去观照现实的苦难人生用一种现实的笔触去诉说现实生活中的悲剧而不像冰心那样诗意温婉也不同于庐隐的悲愁哀怨萧红就只是单纯地用她的悲悯情怀来表达她想表达的对于女性对于人所存在的悲剧意识
生 旦 中 学课 { ; 祖父 拔草 , 萧红也跟着拔草 ; 祖 父铲
地, 萧红也跟着铲地。 后花 园成 了萧红儿时的乐园 , 这个乐园开阔 了她的视野 , 陶冶了她的感情 , 培养了她对 大 自然 的热爱 。 就这样

天一天 的, 祖父 , 后花 园, 自己, 这 三 样 对 萧 红 来 说 是 一 样 也 不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态度。

本文将以《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为切入点,探讨其中蕴含的现代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死场》这部小说。

《生死场》讲述了一个女子静秋的命运,她因为家庭的贫困被迫与一个瘸子结婚。

在这段婚姻中,静秋遭受了丈夫的虐待和歧视,她的人格也逐渐受到了摧残。

最终,她怀有身孕,但却因为无法承受身心的折磨而选择了自杀,以求解脱。

小说中对静秋的描写,使得读者感受到了这位女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妇女地位低下且受到限制。

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庸,她们的人格和自由常常受到忽视和侵犯。

《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生动再现。

静秋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是无数中国女性命运的写照。

她们或被迫婚姻、或受男性暴力、或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受尽委屈和折磨。

这些悲剧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对待。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并非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舞台上,而是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尽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封建思想逐渐淡化,但女性地位和权益的保障仍然面临挑战。

女性权益和地位问题依然存在,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职场歧视、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

通过改革和取缔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地位和权益,促进性别平等,仍是当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来保障女性的权益和地位。

需要加强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宣传,提高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在学校、媒体、社会中,普及性别平等观念,促进男女平等,尊重女性人格和价值。

需要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女性的权益,提高女性地位,纠正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社会应当加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管理和预防,给予受害者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萧红悲剧命运的一些启示

萧红悲剧命运的一些启示

恶、 抛弃等等。于是 , 在这样 的黑暗时代 , 萧红的悲剧命运如 同 宿命一般使她无法逃脱 。 这也许就是一个想要不被历史洪流完 全吞噬的人, 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
童年 的生 活对 一个 人 的 一生 起 着不 可 忽 视 的作 用 , 同在 如

才是她可以停靠的安全 的港湾呢? 这一次离开家萧红没有那么
切想 回家 , 可是家也被寻觅不到 。” 很幸运 , 这次离家出去买皮 球, 萧红被好心 的洋车夫送回了家。13 年 , 9 1 在受到新文化影
响逐 渐苏醒的 自我生命意识和萧红那渐渐苏醒的 冒险心理的
鼓舞下 , 二十岁的萧红 , 终于彻底地离开了家 , 去寻找她理想中 的“ 皮球” 了。离开了没有温暖而冷酷的家 , 萧红犹如一 只离开 了港湾的小船 , 开始了在无边而又莫测的大海中的漂泊 。哪里
也不在于她能养育后代 , 而在于她 自己的生命 , 这是女人崇高 而又充满危险的生命。 萧红便是这样一个追寻 自我生命价值的 女人。尽管这崇高的生命意识不是生来就有 的, 但在萧红的成 长过程中逐渐形成 , 并最终使她走上 了在黑暗中寻找 自我生命
说天性。“ 离家不远 的时候 , 我的心非常光明 , 能够分辨方 向” ,
爱情——在任何时代无论是理想型还是现实型的女子 , 都
或多或少做过关于它 的梦。单纯、 富于想象 、 情感丰富的萧红 , 漂泊在风浪中是多么的急切寻找一个可 以避风的爱的港湾呀 ! 可在一个从来没有真正天长地久爱情 的国度里 , 这个梦是多么 的渺茫而又危险。 因为真正的爱情产生的前提是在两个相互独
“ 了一会 , 过 不然 了 ! 我不 得 自走 了多远 , 是 实在 疲 劳 。 急 ‘ 只 我
价值的道路 , 同时, 也走上了一条充满危险和坎坷的道路。 当一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生死场》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萧红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性们在家庭、婚姻、社会等方面所遭受的苦难和艰辛,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和压迫。

本文将就《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展开探讨。

小说中所描述的女性命运,可以说是充满了悲剧与苦难。

从女主人公小云、明娘、秧儿到其他的女性角色,她们在这个故事中都经历了种种不幸的命运。

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受尽了丈夫和家庭成员的虐待和压迫,她们没有自己的人生和自由,生活得十分苦痛。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显示出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助和悲剧。

在小说中,小云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不甘屈服于命运的女性形象,但她最终也无法摆脱厄运的困扰。

她在家庭中遭受丈夫的压迫和虐待,无法得到婆婆和姑爷的支持和理解,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明娘则是一个不幸的女性形象,她被迫嫁给了不爱的男人,终日受尽欺凌和折磨,悲惨的命运着实令人心痛。

小说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如秧儿,她也是一个无辜受害的女性形象,她被迫堕入火坑,最终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

通过描绘这些女性的悲剧命运,萧红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同时也呼吁人们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对旧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女性苦难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女性问题的深刻探讨。

在当下社会,尽管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许多女性仍然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她们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面临着职场上的不公平待遇,甚至遭受家暴和性骚扰。

小说《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也能引起我们对当代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深思。

通过深入了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承受的压力和不公,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并尊重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努力消除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我们也应该关注和关爱那些身处困境的女性,给予她们更多的支持和关怀,帮助她们走出困境,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萧红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生死场》描写了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压迫,他们的一生被命运所左右,表现出了一种无奈和悲哀。

本文将从《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以及其现代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体现在主要女性角色身上,她们的命运可以说是被社会所束缚、被男权社会所压迫的典型代表。

在小说中,主要通过陈希黎和包铁案两个女性角色的命运,揭示了当时农村女性的悲惨遭遇。

陈希黎是一个聪明伶俐、努力进取的女孩子,但她却因为家庭的贫困,受制于封建观念和家庭的压迫,最终沦为一个妓女。

在小说中,陈希黎在家中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她父母的决定和家庭的贫困迫使她只能去学技艺当妓女。

即使是在妓院里,陈希黎也依然奋斗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但是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所击败。

她的一生都被命运所左右,无法摆脱社会的枷锁,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包铁案的命运也是令人唏嘘的。

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热情而又坚强的女性,但是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她最终也只能落入一个悲惨的结局。

包铁案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她的丈夫虽然对她很好,但是却无法填满她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在小说的结局中,包铁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死场》中描绘的女性悲剧命运,让人深感心痛。

这些女性角色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她们的一生都被社会所扭曲,无法在封建压迫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农村女性的现状,也呼应了当下社会中一些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现代意义,反映了当下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但是封建观念、男权社会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命运。

相较于小说中的陈希黎和包铁案,当下社会中的女性也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在当下社会,一些地区和家庭依然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关于萧红童年的研究报告

关于萧红童年的研究报告

关于萧红童年的研究报告
萧红是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她的作品揭示了中国近现代社
会的各种问题。

她的成名作《呐喊》是她痛苦童年的写照。

萧红的童年经历对她的成长与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报告旨在探讨萧红童年的关键事件及其对她的影响。

首先,萧红童年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她的母亲突然去世。

她的母亲是她童年时唯一的亲人,她的离世使年幼的萧红感受到了无尽的孤独和失落。

这场突如其来的伤痛让她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加敏感和孤僻,也埋下了她心中对亲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怀疑。

其次,萧红童年的另一个关键事件是她在父亲的姨妈家生活。

在姨妈家,她被当作佣人对待,并且受到斥责和虐待。

这段经历使得她尝尽了辛酸和不公,在她的创作中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对权威的反抗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此外,萧红在童年时期还经历了多次的迁居和经济困难。

她的家庭常常因为父亲的商业失败而陷入贫困。

这样的环境使得她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生活在贫困和压抑的氛围中。

这种经历激发了她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综上所述,萧红童年的关键事件对她的思想、性格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在童年中经历的孤独、失落、虐待以及贫困磨砺了她坚韧的意志和对正义的渴望。

这些经历成为她后来创作的源泉,使她能够以独立的思考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并表达她对自由和人权的渴望。

萧红的作品不仅是她自
身的成长和心灵历程的写照,也代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问题的真实映照。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2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2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摘要: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独具个性、别具风格的作家。

她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个人经验主义色彩,她的部分作品甚至可以看作是对自我经验的复写,因此她的成长经历对其文学创作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萧红的一生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在她营造的艺术世界里饱含丰富的悲剧意蕴。

本文将从内容和审美两个方面来把握萧红小说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悲剧意识生存困境有人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算不上一位大家,但却是一位风格独具的作家。

艰辛多舛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苦难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记忆,造就了她作品的感情基调,使她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悲剧意识。

她以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灵活运用多种审美表现手法,从麻木的生存态度及对死亡的独特认知、女性意识角度两个方面写出一幕幕社会悲剧。

一、生与死的困惑郭沫若在《生命底文学》一文中写到:“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

离了生命没有文学。

” [1]萧红的创作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正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通过对乡民麻木生存状态的书写来揭示生命的价值,进而呼唤人性尊严、人生温暖。

萧红的一生是不断被伤害被放逐的一生。

这种生命体验使其倾向于表现生命的悲剧意味,即“为死而生、由生而死”的悲剧。

萧红的这种生命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乡民的生存状态的揭示和对死亡的独特感受和描写上。

如果说死是生的最终归宿的话,那么生就是死的准备阶段,生与死之间的生存困境便全是苦难了。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1日(阴历五月初五)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在呼兰县的传统习俗中女孩出生在阴历初五被视为不祥,萧红的生日也被迫推迟一天。

母亲姜玉兰是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人,父亲张延举自私而残酷,张家大院对男性子嗣期待已久,可萧红偏偏是个女孩子,同家庭期望相悖的女儿身份,注定了她一生的不幸,作为女性的萧红从一开始就承受了一层为女性所特有的歧视及压抑。

一生都在追求爱情的萧红,在爱情中得到的却只有伤害、痛苦、悲哀和幻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的悲剧人生对其创作的影响摘要:3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作家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深得鲁迅先生赞赏与提携的女作家。

她才华横溢,创作丰厚,在文学创作上铸就了不朽的辉煌,然而她的命运却异常坎坷,犹如悲剧的人生,使其创作也莫名地蒙上了悲凉。

关键词:女性;悲哀;苦难;创作一.悲哀人生——不幸的女人(一)年少深感岁月苦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乡绅之家。

作为张家长女,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她,不但享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反而受尽家人的冷漠与欺凌。

因为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惨酷现实,萧红一出生就注定得不到家人的关爱,甚至是关注。

父母,乃至祖母总是对她严声励色,甚至施以暴力。

在她9岁那年,生母死后,继母更是费尽心力变本加厉地对她进行虐待。

可怜的小乃莹就这样孤独寂寞,痛苦地过着她的童年,幸运的是生活在那么一个冰冷的环境中,对于萧红来说,并非一切都是冰冷黑暗的,因为祖父的关爱,让她感受到温暖,看到了曙光。

祖父的爱像沙漠里的清泉,像黑夜中的星光,像严冬里的暖阳,给年幼的小乃莹送来了童年生活中严重匮缺的爱。

可是善良的祖父为人老实,在家中并没有什么地位。

虽然他一直很疼爱自己的孙女,却无法改变萧红不幸的境遇。

这样的童年生活,使年幼的萧红无法摆脱压抑和孤独的印迹。

因而,使萧红对温暖和被爱怀着无限的憧憬和追求,促使她一生为此而辗转徘徊。

(二)婚姻饱尝百味辛1.无法坚持的坚持1930年夏天,萧红拿到初中毕业证书,回到家时,得知父亲已将她的终身许配给了一个大军阀的儿子。

这时,疼爱她的祖父也已过逝,祖父的去世也将这个家庭给她的唯一一点温情带走了。

于是,萧红毅然离开了这个冰冷的家,逃避了这桩“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然而,萧红的离家出走并没有结束她不幸的命运。

她的出走,是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开始,也是悲剧与痛苦的延续。

萧红离家后,流落在哈尔滨街头,衣食无着,饱尝了现实的残酷与岁月的艰辛。

那样漂泊无依的生活,摧毁了她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决心,她被残酷的现实打垮了,向命运低了头。

因为她无法承受孤独与寂寞,更因为她渴望温暖与关爱。

于是,她敲响了汪恩甲的大门,也就是她逃避的结婚对象,大军阀的儿子。

开始了与汪恩甲长达数个月的同居生活。

就这样,她当初坚持独立,将强自由,一切的坚持,变成了无法坚持的坚持。

2. 由悲剧走向另一个悲剧。

1931年春,萧红同汪恩甲同居在北平的一个公寓里。

这时,她就读于女师大附中。

一年后,萧红怀有身孕,便同汪恩甲一同前往哈尔滨,并同住在一家旅馆中,这一住就是半年。

在欠下一大笔食宿费的情况下,汪恩甲以回家取钱为由,从此一去不返,丢下有孕在身的萧红,独自面对残酷的现实。

这样一来,萧红更加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对于温暖和关爱的渴望也变得更迫切,更强烈了。

就在萧红饥寒交迫的困窘之时,遇到了青年作家萧军。

萧军被萧红的才气深深地吸引,带着她逃离了恶浊的旅馆。

就在萧红衰弱到极点的时候,萧军为她送来了无微不至的关爱,于是萧红的又一段恋情也顺理成章地展开了。

可谁又曾想到,两萧的结合本该是天赐良缘,却变成了萧红另一段悲剧的开始。

两萧在结合之初,生活尽管是困顿的,感情还算融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萧性格间差异愈加凸现出来,冲突也日益加剧。

萧军粗鲁暴躁的大男子主义作风时时伤害萧红那颗敏感脆弱而又异常自尊的心灵。

最终,她还是选择远赴它乡,离开萧军。

所以说,萧红与萧军的结合是在结束了一段悲剧后,走向的另一个悲剧。

3.好梦难圆身先死。

离开萧军后,萧红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个女性,一个软弱,缺乏自信,无力支撑自己感情的女性。

她太希望把自己的感情,依附在一个男人身上了。

经过一番犹豫和挣扎,萧红把自己的感情和命运转交给了另一个男人——端木蕻良。

1938年夏,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举行了婚礼。

新婚的萧红还怀着萧军的孩子,这个孩子出生后就夭折了,孩子的死了断了萧红与萧军最后的缘分。

在端木蕻良的婚姻生活中,萧红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创作,此期间,她写了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中篇小说《旷野的呼喊》《小城三月》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辞世。

现代文坛从此陨落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萧红对于温暖与被爱的追求和幻想也伴随她永远地长息地下。

4.悲剧的根源作为女人,萧红在感情上历尽磨难,究其根源在于她对家庭,对感情,对婚姻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总希望得到更多关爱和呵护,(当然她的这些幻想源自于她孤独痛苦的童年)结果却是一次次的幻灭与失望。

未能及时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缺乏对婚姻本质的清醒认识,不清楚自己在婚姻中的所需和所求,是萧红婚姻悲剧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她软弱,缺乏判断力,太把男人当回事的性格弱点,也是其悲剧的另一因素。

然而,她性格的弱点却是那个时代赋予的,当时男尊女卑的夫权社会,使她不得不把男人当回事。

从小就被那样的社会风气影响着,使她想摆脱也无能为力。

二.文学创作—幸运的作家(一)起步获知音,发展遇伯乐萧红文学创作初期,就遇到了和她知趣相投的知己——萧军。

并且深得萧军的鼓励与支持。

这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千载难逢的好事,所谓“知音难求”,萧军的鼓励给了萧红莫大的精神力量,使其在创作的道路上充满活力与希望。

当萧红的作品《生死场》风靡文坛时,萧红凭借自身的才气,深得鲁迅先生的赏识,并得到了他的悉心栽培。

从此,萧红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鲁迅先生的特别关照。

鲁迅先生曾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得到现代文学大师的如此赞誉和栽培,使萧红这骑千里马,得以驰骋在文学这块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将其才气自如挥洒,创作劲头更加势不可挡。

(二)悲剧人生成就不朽佳作1.女性成了“苦难”的代名词。

萧红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女性的不幸和痛苦。

她把自己的寂寞和痛苦,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并把女性背负的时代与社会的深沉灾难表现在其作品中。

因此在萧红的作品中,由始至终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女性苦难意识。

她对女性苦难的关注在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她笔下的女性生命的沉重与残酷表现得尤其真切。

正因为她自身对苦难的体验,使她对女性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悲哀和愤懑,以此唤醒麻木的人们对女性命运的认识,消解男性权威,渴求男女平等的实现。

总而言之,在萧红的笔下,女性成了苦难的代名词。

2.人物分析萧红笔下的女性,在她们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均是被动的,逆来顺受的。

如《生死场》中的金枝,《呼兰河传》中的王大姑娘,《小城三月》里的翠姨等等。

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萧红作品中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 《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的女人的命运可谓是令人惋惜至极。

她们最终都以死来结束自己悲哀的人生。

而她们的死并非主观上去寻求死以解脱生存的痛苦和艰难,而是外界,世俗等原因造成的。

天真活泼,健壮有力,可亲可爱的“小团圆媳妇”因为自己行为姿态上的独立,便为世人,家人所不容,最后被活活折磨而死;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王大姐”也在周围尽是冷眼,背后充满嘲笑谣言的气氛中日日消瘦,最终在那样冰冷的生活氛围中苦熬了四,五年,还是抵不住贫穷和疾病,抵不住侮辱和嘲弄,再留给丈夫两个儿子后,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尽管这二人的结局都以死而获得解脱,但她们都曾为了求得继续生存而抗争过,挣扎过,却由于她们个人的弱小而无法抗衡巨大的世俗压力。

再如《小城三月》中的翠姨“生得并不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来沉静而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

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

这样一个善良温柔的女孩,她恋上了哈尔滨读书的“我”的堂兄,却紧闭心扉,把爱深埋在心底,“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去,一直不要说出口”,既不愿嫁给“又矮又小”的寡妇之子,也不敢追求自己的所爱,唯且抑郁成病,拼命地糟蹋自己的身体以求速死,最后带着那份未能说出口却又无比强烈的朦胧,凄凉的爱走进孤寂的坟墓。

还有《朦胧的期待》中的李妈,一厢情愿地单恋主人的卫兵金立之,纯朴憨直的她刻骨铭心地忧郁着梦中情人的未归,过大年似的喜迎梦中情人的归来,但就在一转眼为梦中情人买烟的工夫却换得金立之的不辞而别,只能在自己虚拟的幻影中作朦胧的期待。

所以说,萧红笔下女性的生命是悲苦潦草的。

她们几乎承受着底层劳动人民所有的苦难。

阴暗,凄寒等构成了她们生活的氛围;贫穷,疾病,瘟疫等成了她们生命的主题。

她们的青春转瞬即逝,短暂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苦难。

萧红的生活体验对于她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这也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她的创作是体验的写作,情感的写作,回忆的写作。

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在她的作品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她的寂寞,她的悲凉熔铸在她的创作中,浑然天成。

因此,作为女人,它是不幸的;作为女作家,她却是幸运的。

不幸的个人身世成了她关注农村妇女现实生活和当下命运的悲剧起点,凄凉落寞的个人经验成了她创作的生命底色。

让我们一起缅怀和铭记这颗文学天地间璀璨的明星。

参考文献:【1】萧红。

呼兰河传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8.【2】王义祥。

论萧红作品的地方色彩学术交流,1996【3】葛浩文。

萧红评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