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激情理论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
简述“托尼学说”对鲁迅的影响

简述“托尼学说”对鲁迅的影响托尔斯泰对于鲁迅的影响主要是其人道主义观的形成。
鲁迅作品中爱之深责之切的悲天悯人般的人文关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托尔斯泰的理论。
尼采的“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反道德”等思想也影响了鲁迅。
尼采在其《悲剧的诞生》里,借用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和日神来象征两种基本的心理经验,这一创作手法在鲁迅的杂文中被用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其国民性批判的作品中。
(1)托尔斯泰对鲁迅的影响托尔斯泰是一位道德哲学家,人类之爱是他宗J道德学说的核心内容,它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类幸福,是一种无差别的爱。
这种爱体现了“博爱人道主义”精神。
他的学说是宣扬基D教的博爱主义,鼓励“勿以暴L抵抗邪恶”。
鲁迅继承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但不同的是鲁迅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提倡思想的“立人”。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叛”和生命的“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和“绝望”的挣扎。
它所显示的思想深刻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
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0世纪中国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
(2)尼采对鲁迅的影响鲁迅的创作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很大,在“五四”时期,他甚至“大谈尼采”。
在鲁迅心目中,尼采是一位否定旧传统的思想战士,这正契合了鲁迅渴望突破传统,反抗旧文化、旧道德的心愿。
他前期小说的“狂人”“疯子”形象就寄寓了对尼采那样的“轨道破坏者”的热切期盼。
同时,尼采的“反道德”思想也影响了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多篇小说,鲁迅通过塑造鲁四老爷、高老夫子等旧道德维护者的形象,以及闰土、祥林嫂、阿Q等不幸的弱者形象来揭露旧道德旧礼教是如何摧残人性的,并对这种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集中猛烈的批判。
但是尼采前期的虚无主义和反庸众的思想残余,也使得鲁迅在《示众》《孤独者》《药》等作品中产生了一些谴责群众麻木的悲观情绪。
总的来说,“五四”新文化时期,大量外来思潮涌入,作家们根据自己的偏好接受不同思想的影响。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口河北师范大学屈连胜摘要:鲁迅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巨人。
伟大的思想家.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他能够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他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
还能够认真地整理古籍并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西方文化.他绝不盲从.而是批判地吸收。
鲁迅思想是受过尼采深刻影响的.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却并没有被尼采盲目地牵着鼻予走。
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特定条件与尼采思想进行了有益的对接.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舍点,对之进行了合理接纳。
对于尼采思想消极性的一面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鲁迅这种自觉地文化选择意识对我们当令这个较为浮躁的快餐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尼采;接纳;疏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批判;选择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化是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时代知识分子们共同的追求。
鲁迅早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主张.并初步阐明了接受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鲁迅一生思考的都是心性层面的问题,主张。
尊个性而张精神”,关注人性的健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
而作者笔下的林老板算是一个颇为正宗的小商人。
论才干.很有几分,要资产,也说得过去,他理应经得起较为频繁的一定的打击: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却难以立足。
只有如此构思和描写,作者才能尽可能在一个短篇里更深刻更广泛地反映和揭示当时国民党地方当权者的赖取豪夺流氓无赖本质、日本军阀给别国人民造成灾难的普遍性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从而使作品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更大、更深远。
综观作品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在艺术构思上恰当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既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又高度发挥了艺术的相对独立性。
说到《林家铺子》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而清晰,这可说是由其跌宕起伏的构思派生出来的.二者实为一体;主要表现在书中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结及其意自显上。
《尼采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与解读》

尼采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与解读1. 简介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思想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尼采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解读。
2. 尼采哲学概述2.1 超人理论:尼采主张每个人应该超越常规的道德观念,成为超人(Übermensch),追求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实现。
2.2 永回归理论:尼采认为人类需要积极面对苦难,并通过不断重塑自己的意义来实现永恒的回归。
2.3 宗教与基督教批判:尼采强调宗教所带来的压制和虚假,主张将个体解脱出传统宗教束缚。
3. 尼采哲学与文学创作之关系3.1 创作者身份:根据尼采哲学,作家应当摆脱群体思维,追求独特性和超越常规的艺术创作。
3.2 创作主题:尼采哲学的超人理论和永回归理论使得文学作品常以个体的成长、自我实现和生命意义为主题。
3.3 文学形式:尼采哲学强调对语言和表达的敏感性,鼓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形式实验。
4. 尼采哲学在不同文学领域中的应用4.1 小说与散文:尼采哲学提供了对于小说和散文创作的许多深入解读,例如《悲剧诞生》中对悲剧演变过程的分析。
4.2 诗歌与戏剧:尼采哲学赋予诗歌与戏剧以更多层次的象征意义,并鼓励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个人独特性。
4.3文艺批评:尼采对传统文艺批评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新的审美观点,影响了后来众多文艺评论家以及流派。
5. 尼采哲学在现代文学中的继承与发展5.1 后尼采主义:一些当代作家在创作中继承了尼采的思想,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5.2 应对挑战:尼采哲学为当代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一种解决传统和现代社会困境的思路和方法。
6. 结论尼采哲学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与超人理论、永回归理论和宗教批判等思想相关联,文学作品得以探寻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并表达生命的意义。
同时,尼采哲学在不同文学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也促进了文艺发展。
最后,尼采的思想在当代文学中依然具有启示意义,有助于应对现实挑战并开拓新的创作空间。
哲学家尼采的思想解析及其在文学中的影响

哲学家尼采的思想解析及其在文学中的影响1. 引言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是19世纪末出现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人类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尼采的主要思想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在文学领域的影响。
2. 尼采主要思想概述尼采提出了许多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的思想,包括"超人"(Übermensch)、"永劫回归"(Eternal Recurrence)、"意志至权力"(Will to Power)等。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思想以及它们与尼采整体理论之间的关系。
2.1 超人(Übermensch)超人是尼采最著名的概念之一,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超越传统道德与伦理观念来实现自我超越与个体完善。
我们将详细解析超人概念,并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呈现。
2.2 永劫回归(Eternal Recurrence)永劫回归是尼采提出的一个假设,它涉及到时间和生命周期的循环性。
我们将介绍永劫回归的基本理念,并举例说明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3 意志至权力(Will to Power)意志至权力是尼采对人类欲望和力量的概念,他认为一切行动都源于个体的意志。
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一理论,并探讨其如何影响文学创作与主题表达。
3. 尼采思想在文学中的影响尼采的思想不仅仅影响了哲学界,也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尼采思想如何启发并塑造了各种文学作品。
3.1 文学作品中超人概念的呈现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超人概念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对角色塑造、情节发展以及价值观传递方面的影响。
3.2 永劫回归对文学结构与叙事技巧的影响借助文献资料研究和文本分析,我们将探讨永劫回归对文学作品中结构安排、叙事技巧和主题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3.3 意志至权力与文学创作的关联通过其他学者的研究和实例分析,我们将探索意志至权力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包括作家个人意愿与欲望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读者对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行剖析等。
尼采论文:尼采唯意志论美学思想对鲁迅、朱光潜的影响

尼采论文:尼采唯意志论美学思想对鲁迅、朱光潜的影响【中文摘要】对人类和世界本原、对人生意义和自由的探索,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圣贤和哲学家们苦苦思索的终极命题。
作为唯意志论思想的奠基人,叔本华撇开传统哲学的心物二分的认识论路径,从人性的需求和审美的角度审视世界和人的自由,他指出,意志是充斥着整个宇宙,无根据、无、无止境的追求,是永不停息的欲求和冲动,生命意志构成了世界的本质,生命意志的客体化创造了全部表象世界。
由于意志及其满足的无尽性,人生注定是痛苦的,解除痛苦的最终途径只能是通过死亡否定意志,而艺术能够使人暂时挣脱意志、欲望的束缚,忘却个体性和自我,在审美享受中获得片刻的慰藉。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意志本源和生命意志本体论的思想,但他从根本上反对通过否定意志来获得生命意义和人生自由的主张。
尼采认为,生命意志是积极创造、战斗不止的永恒冲动和本能,人生痛苦并不可怕,恰恰是锻炼、彰显生命意志、推动人生创造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生命意志绝不是什么“适者生存”式的被动适应和自我保存,而是“追求力量的扩展”,是争优势、争发展和争强力的“强力意志”。
超人查拉图斯特拉是强力意志的集中代表。
尼采的强力意志思想和超人学说竭力反对叔本华对人生持有的的悲观态度,充满着乐观主义的战斗气息,在关注和改造人的同时,也充满着矛盾和糟粕。
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唯意志论的本体论之上的,以酒神精神为根基,以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对立统一为譬喻,追求强力意志、永恒创造,反对理性至上、知识万能和颓废平庸,赋予人生以美学意义和艺术情趣,充满着人本情怀、战斗气息和辩证法思想。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尼采唯意志论思想的主要来源、基本思想,述评了尼采强力意志、超人思想的基本内容,重点分析了尼采唯意志论美学观的基本内容,简要介绍了尼采唯意志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尼采是一个以文学的方式表达政治理想的文学家、思想家,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悲剧的诞生》中,其特点是以正视人生苦难、肯定生命意志为核心,以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对立统一为主线,给生命以形而上学的根据和慰藉为,深入分析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对立统一及其带来的希腊艺术文化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希腊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重点揭示了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实质,探讨了艺术与人生、与国家精神的关系,提出,要大力弘扬酒神精神,发挥艺术特别是悲剧的作用,激励人,塑造人,改变人,创造人,反对理性至上、知识万能和颓废平庸,期翼德意志精神的复兴。
鲁迅在日本期间对尼采的接受及其思想变化_黄健

2010年第2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22010 (总第198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 General Serial No.198鲁迅在日本期间对尼采的接受及其思想变化黄 健(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对尼采思想的接受,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特点是在他的思想结构中又掺合着较浓厚的现代主义思想元素,形成了一种拨正进化论思想的内在动力。
进化论和现代主义的两种思想元素的交织,使鲁迅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既使他的思想充满悖论,形成一种张力,也使他获得一种思想创新能力。
尼采的“权力意志”、“惟大士天才”,以及有关卓越个人、独特个体的学说,都对鲁迅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影响。
关键词:鲁迅早期思想;尼采哲学;进化论;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I210.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0)02-0109-07如果说在南京求学期间鲁迅通过对进化论思想的接受,获得了思想发展的第一次重大飞跃,大大开拓了他认识现代文明的视野①,那么,1902年东渡日本求学之后,鲁迅又通过对尼采思想的接受,获得了思想发展的第二次重大飞跃。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特点是,鲁迅由此逐步地完成由传统的知识结构向现代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思想谱系向现代的思想谱系、传统的依附型人格向现代的独立型人格的历史性转变,进而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代转型当中,能够为现代中国探寻一条“外至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1]的文化发展方略,以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2]虽然有学者认为鲁迅在日本接受尼采影响,主要是接受了一个所谓“日本化”的尼采影响,与真正的尼采思想有较大差异,[3]但不论如何,鲁迅接受尼采的影响,则是他对接现代文化思潮的一个新起点。
一般来说,“进化论”所代表的近代文化思潮凸显了理性主义的主导作用,而尼采所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则具有较浓厚的非理性主义元素。
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影响

《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影响》鲁迅(1881-1936),是中国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民主战士。
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以及国人缺少民主觉悟和麻木不仁的劣根性;另一方面倡导个性解放,呼吁个人自觉参与社会变革、和封建势力及反动派进行抗争。
他不仅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始终以开放的文化态度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
这些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俄苏文化、日本小说、尼采的哲学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的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尤其大。
(一)俄苏文化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在各国文学中,鲁迅最为关注的就是俄国的作品,因为中俄两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相似处,两个民族在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上也有某些相似处。
但俄国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惨烈、安德烈夫的惊恐、勃洛克的基督式悲悯很难在中国文学里发现。
也许是鲁迅从俄国文学中找到了一丝光亮——在绝望中的人,若能勇于反抗,不惜与黑暗苦苦斗争,甚至同归于尽,那么生命的力量就显得格外强大了。
鲁迅不仅翻译了许多俄苏文学作品,并且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俄苏文化的影子。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写到狂人波布里希钦的出世,喊出了被侮辱、损害、摧残的小人物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在农奴制度的桎梏下,俄罗斯人民内心的痛苦与叹息、哀鸣。
它用“狂人日记”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这给了鲁迅重大启发,而且这种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也直接影响了鲁迅写出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但鲁迅的“中国狂人”又与果戈里的“俄罗斯狂人”截然不同,它更注重表现的是对于旧制度吃人本质的深沉忧愤,将矛头直接指向整个封建旧制度,呼喊、反抗、斗争。
另外,鲁迅的《离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了果戈里《两个伊凡尼支打架》的影响。
《头发的故事》中的一些情节以及《孤独者》都受到了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的影响。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口河北师范大学屈连胜摘要:鲁迅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巨人。
伟大的思想家.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他能够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他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
还能够认真地整理古籍并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西方文化.他绝不盲从.而是批判地吸收。
鲁迅思想是受过尼采深刻影响的.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却并没有被尼采盲目地牵着鼻予走。
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特定条件与尼采思想进行了有益的对接.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舍点,对之进行了合理接纳。
对于尼采思想消极性的一面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鲁迅这种自觉地文化选择意识对我们当令这个较为浮躁的快餐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尼采;接纳;疏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批判;选择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化是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时代知识分子们共同的追求。
鲁迅早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主张.并初步阐明了接受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鲁迅一生思考的都是心性层面的问题,主张。
尊个性而张精神”,关注人性的健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
而作者笔下的林老板算是一个颇为正宗的小商人。
论才干.很有几分,要资产,也说得过去,他理应经得起较为频繁的一定的打击: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却难以立足。
只有如此构思和描写,作者才能尽可能在一个短篇里更深刻更广泛地反映和揭示当时国民党地方当权者的赖取豪夺流氓无赖本质、日本军阀给别国人民造成灾难的普遍性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从而使作品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更大、更深远。
综观作品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在艺术构思上恰当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既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又高度发挥了艺术的相对独立性。
说到《林家铺子》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而清晰,这可说是由其跌宕起伏的构思派生出来的.二者实为一体;主要表现在书中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结及其意自显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激情理论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周晓平收稿日期:2006-10-17作者简介:周晓平(1968-),男,江西泰和人,广东嘉应学院中文系讲师,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嘉应学院中文系 广东梅州 514015) 摘要:十九世纪末的西方尼采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鲁迅,历史为他们找到了一个最好的结合点。
尼采思想与鲁迅的文学性格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关键词:尼采思想 鲁迅 文学性格 反叛与批判 中图分类号:I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07)02-0081-(04) 如果说20世纪爱因斯坦是科学创新的典范,那么尼采就是西方思想创新的源泉。
尼采的一生由读书、教书、写书构成,其中大半生在学校度过,所以他对个中的甘苦、利弊深有感触。
在他的著作中处处可见对旧传统体制的批判和对创新模式的构思,可以说尼采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教育家。
尼采的现代主义哲学理论充满了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它是现代主义文艺的思想基础。
他的理论深化渗透到我国现代文学思潮领域,它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某些文艺观点和某种艺术手法上,而且渗透在中国作家的思想里,并侵润到他们文化性格中去了,而其中表现突出的就是尼采之于鲁迅的深刻影响。
一上帝是两千年来西方世界最神圣的偶像,但是尼采向人们宣布“上帝死了!”西方人必须自己担负起责任,独自走向创造之路。
如果不是他首先告诉人们“上帝已经死了”,那么各种荒诞不经的道德禁律和宗教骗局将牢牢捆绑着人们,将人们的创造意识控制到最低限度。
从哥白尼、伽里略的遭遇我们即可窥见一斑,即使近代科学的始祖牛顿也不得不将第一推动力归功于上帝。
自从尼采之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界就打开了千年的闸门,创造的洪流滚滚而下,各种新思潮和新学派像雨后春笋般蓬勃而起。
应该说,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对于创新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创新思想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破除偶像崇拜和权威禁锢。
敢于质疑、勇于突破、善于超越。
如若“偶像”一旦被供奉,创新就失去了前提和可能性。
因为任何超越都将被指责为僭越。
我国历史上无数的读书人都是在“四书五经”中穷尽华年的。
李贺、黄宗羲、康有为等人试图突破,便被视为异端。
直到“五四”才开始突破几千年儒家封建传统束缚,出现英才辈出、百家争鸣、潮流更迭的创新高潮。
所以,创新思想的产生前提,就是要打破偶像,解放创造力,激发创造尼采打破偶像、重估价值,是为了超越传统而达到更高境界,创造新人,创造新世界。
这就是尼采所倡导的“超人”精神。
“超人”并非另一个上帝,也不是一个新偶像,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趋向,“超人”是一种完全发挥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是人的创造力的凝聚和爆发。
永远超越、不断创新便是“超人”。
尼采写道:“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能超越自己,则无创造可言。
尼采在强烈批判宗教“奴隶式道德”的同时,提出了他的“超人”的英雄主义的哲学人生观,不要做宗教精神及专制压迫下蔑视个人地位和权利的牺牲品,不做没有个性、没有创建、没有出息的庸人,而要张扬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意志,去开发创新人生,享受努力奋斗的成就,即使是失败,只要永远在奋斗,也是最有价值的自2007年第2期No,2,2007 九江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总第139期)(Su m N0139)我实现。
这种“超人”就是超越平庸无能的人。
尼采最常用的词之一就是“勇敢”,他的第一意念也许就是“勇敢地成为你自己”;他又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力”。
他这种英雄主义,不难让我们想起中国《周易》中伟大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尼采的生存哲学和主张,不仅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的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极深,而且,也强烈地影响或改变了许多名人的生活及思想。
若干年来,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它要求人们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进退有礼,这种文化氛围造就了大批缺乏个性,不敢越池雷一步,迷信权威,迷信祖宗,没有创造精神,被动接受填鸭式教育的知识奴隶。
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中的不利因素,使我国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和限制。
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是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的体现。
追求个性与自由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独创能力,创新在本质上就是追求新意和差别,如果因循守旧,求同存异,千人一面,则无创新可言。
尼采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自我。
”这个独特的自我要“创造出一轮自己的太阳。
”因此,他一再要求人们“成为你自己”,“成为我,成为新人,独一无二的人。
无可比拟的人,自我创造的人!”[1]我们的创新教育应该注重塑造具有个性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一个人进行创新、发明的人基础,是创新者必备的良好的、持久个性品格。
可以说,文化更新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作为人的独特素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使其成为能够自觉、自由创造的人。
我国对于尼采思想并不陌生,百年之中,先后兴起过三次“尼采热”,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将马克思与尼采及时介绍给国人,接着陈独秀、鲁迅、溥斯年、田仪、茅盾、郭沫若、郁达夫等新文化先驱,都表现出对尼采的极大热情,思想和创作受到了很大的激励。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第一条中,即以尼采思想为武器抨击“忠、孝、节、义”为“奴隶之道德”。
尼采是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他的重大理论贡献就是破除传统固有观念,在突出人的个性基础上,展现人的创造能力,贯穿人的创造本质,这些思想对我国现代文学创新思想的发展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由于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我们对尼采创新思想要合理化地吸收,辩证、历史看待其某些偏颇之处,以起到借鉴、启迪作用。
二有“中国尼采”之称的鲁迅,热切期望借尼采思想给旧中国注入新鲜的血液,改造守旧懦弱的国民性。
他一生极其重视译介外国文学,他坚信打破各民族文化的“最平正的道路”惟有文学。
鲁迅的文学性格浸染着尼采的思想,他用尼采的精神理解西方理解西方现代进化论思想。
他认为近代中国知道应该学习西方,却不了解西方文化精髓在于顺应进化生存规律而崇尚个人抗争。
因此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传统之根本弊病,并未因为学习西方而有所触动。
此时的鲁迅几乎一无依傍,不仅否定了传统,也失望于晚清思想界浅薄的“维新”与“西化”,他并非皮毛地抄袭所谓的民主政治,更不是生吞活剥地搬用各种主义、学说,而认为“首在立人”,树立个人独立自由之精神,这样社会群体才能发展。
他因此对西方19世纪末崇尚个人“主观意力”的“先觉善斗之士”的尼采之流深表敬意,认为他们代表了文化上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非众数”,足以矫正文明“偏至”的新思想,是真正值得国人倾听的“新声”。
“新声”就是“心声”即内心反抗的呐喊,而这正是文学的根基和出发点。
文学应是沉醉了的个人为着打破中国传统悖于进化常理的“污浊之平和而发出的反抗的心声”,在现代,它将是国人能否挣脱“荃才小慧之徒”,蹈袭西方文明的“偏至”而生的维新西化思想是否敢于“自别异”的关键。
以“立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思考是鲁迅区别于其他近现代思想家文学家的重要所在。
鲁迅先生作为现当代文学最伟大的文学家,其文学性格深深地打上了这些思想的烙印。
尼采将人类分为超人和庸众,超人蔑视庸众,当然是孤独的。
鲁迅所言,“既以兀傲刚愎有名,言行奇觚,为世希有;又见夫盲瞽鄙倍之众,充塞两间,乃视之与至劣之动物并等,愈益主我扬己而尊天才也。
”《自选集序》他当然也是孤独的。
鲁迅这种浓重的孤独感同样产生于荒诞的现实,但既不是蔑视庸众的超人的孤独感,也不是由冷漠和浑噩而产生的孤独感,而是革命战士不为群众所理解的孤独感。
早在青年留学时期,鲁迅就尝到了孤独的滋・28・九江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味。
那是在办《新生》杂志流产之后,他想通过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的理想遭到了打击,他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
他说:“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人生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非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呐喊・自序》)他这种孤独是透人深骨的。
鲁迅在五四时期起来呐喊,据他自己说,那是“聊以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为了配合前驱者的步调,鲁迅“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2]但鲁迅在此时也并未完全驱除孤独感,所以在《药》的结尾,仍留着安特烈夫式的阴冷,在《头发的故事》里,又通过脾气乖张的N先生,表达了对世事的愤慨。
五四运动退潮以后,鲁迅形容自己的处境是:“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他的孤独感更加深了。
《彷徨》里的《在酒楼上》、《孤独者》等小说,都描绘了不为人所理解的改革者的孤独的身影。
不但是有形的孤独者形象,而且无形的孤独感在《彷徨》里也比在《呐喊》中表现得更为浓重。
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
鲁迅自己曾说,他在《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之后,虽然还做小说,但“只因为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所以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
新的战友在那里呢?我想,这是很不好的。
于是集印了这时期的十一篇作品,谓之《彷徨》,愿以后不再这模样。
”[3]而将孤独感表现得更为深切的,是收在《野草》里的那些散文诗。
《秋夜》里那落尽了叶子,被打尽了果子,但仍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其身影是孤单的。
两篇《复仇》里持刀人和耶稣的身影也是孤单的。
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地围观,没有人对他们表示同情和理解,而只想看热闹,“拚命地伸长颈子,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之意”,给路人们无戏可看,使他们干枯到失了生趣,以此进行报复。
而耶稣的复仇手段是,不肯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颓败线的颤动》中老妇人的身影更为悲凉。
她曾在苦痛与羞辱中出卖自己的肉体来养活女儿,但到老来却为女儿一家所怨恨和鄙夷。
她梦见自己在深夜中走到无边的荒野,赤身露体地站在荒野中央,于一刹那照见过往的一切。
她于是举手向天,口唇间漏出非人间所有的无词的言语。
“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
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7]在这里,悲凉的身影充满了悲壮感。
然而,鲁迅毕竟是一个战士,他虽然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因为他“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于是在《死火》里,我们看到了“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精神;在《希望》里,作者引用了匈牙利战斗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