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力量—尼采鲁迅对生命存在的审美关怀
尼采寂寞是一种心的疾病,孤独是一种治疗

尼采寂寞是一种心的疾病,孤独是一种治疗作者:尼采译者:钱春绮查拉图斯特拉曾经到山上去寻找孤独。
在群众中你可以发现自己是寂寞的,但是却永远是不孤独的。
寂寞是一种对别人的饥渴。
你想念着别人。
你对你自己来说还不够——你是空虚的。
因此每个人都想在群众中,然后在自己周围编织各种人际关系,只是为了欺骗自己、忘记自己是寂寞的。
但是寂寞会一再的冒出来。
没有一种人际关系能够隐藏它。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如此的薄弱、脆弱。
你在内心深处很清楚即使你身在人群之中,你也是跟一群陌生人在一起。
对你自己来说你也是个陌生人。
查拉图斯特拉与所有的神秘家都为了寻找孤独而到过山上。
孤独是一种正面的感觉,那是感觉到你自己的本质,那是感觉到你对你自己来说是足够的——你不需要任何人。
寂寞是一种心的疾病。
孤独是一种治疗。
那些了解孤独的人已经永远的超越了寂寞。
不论他们是孤独还是与人们在一起,他们都归于自己的中心。
在山上他们是孤独的,在群众中他们也是孤独的,因为这就是他们的了解:孤独是我们的天性。
我们孤独的进入世界,我们也将孤独的离开世界。
在这两个孤独之间、在生与死之间,你仍然是孤独的;但是你不了解孤独之美,因此你陷入了一种谬误——寂寞的谬误。
一个人要发现他的孤独,他必须走出群众。
慢慢的他会忘掉这个世界,他所有的觉知都会专注于自己,然后就会有一种光明的爆发。
他第一次了解到属于孤独的美与祝福、属于孤独的自由与智慧。
当查拉图斯特拉住在山上时,他常常带着一只蛇与一只老鹰。
在东方,蛇总是代表智慧。
最伟大的智慧就是由过去之中滑脱、不执着于过去,那就像蛇由牠的旧皮中滑脱,而永远不往回看一样。
它总是由旧的移动到新的。
智慧不是过去的收藏品;智慧是持续更新的生命经验。
智慧不会聚集回忆的灰尘;它像是一面干净的镜子,是什麽就反映什麽——它总是新鲜的、它总是新的、它总是处于现在。
老鹰是一种自由的象征。
它孤独的横越无边际天空中的遥远太阳,它没有恐惧。
智慧与自由是同一个钱币的两面。
孤独的力量

孤独的力量【内容提要】《野草》集中展现了鲁迅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同时更展现了鲁迅先生深邃思想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尤其能够感受到鲁迅身上的那种绝大的孤独。
通过对作品中这种“绝大孤独”的解析,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鲁迅的一段重要的思想历程,进而了解整个鲁迅思想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与那种由孤独而产生的巨大力量。
【关键词】鲁迅;野草;解析;孤独对于鲁迅的研究与评价,直到今天人们仍感到困难。
原因无他,因为他对整个中华民族太重要了。
因为重要,所以任何的不能让所有人感到满意的结论通通可以被怀疑、被批判。
我们追求在鲁迅问题上的“最好”,就恰恰落入了伏尔泰所言:“最好是好的敌人。
”所以我们面对“最好”,还是不能停下在鲁迅研究这条路上的脚步。
国内鲁迅研究的权威钱理群也说,“鲁迅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鲁迅是可以常读常新的,是一个说不完的鲁迅。
”鲁迅的根本特性是孤独,他是属于整个民族的“永远的”孤独者。
本文试图从鲁迅着作中最美的,也是最难懂的《野草》中,去做一些解析,解析鲁迅的孤独。
(一)《野草》前后女师大风潮之后,鲁迅经历了与“现代评论派”的一场激烈的论战。
这场论战之后,鲁迅产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思考。
就在1925-1927年这段时间当中,鲁迅的一个创作的高峰期来临。
这一时期鲁迅创作了一些重要作品,包括:《朝花夕拾》、《彷徨》(一部分)、《华盖集》等,而《野草》这本小集子就产生在这个时期。
这个时期又是鲁迅人生当中痛苦的一段。
“五四”大潮退去,激情过后,鲁迅发现“战场”上只留下了自己,于是他“彷徨”。
与兄弟周作人闹翻无疑加重了他的悲凉与抑郁。
《野草》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就注定了它孤独的基调。
今天来看鲁迅的《野草》,认为它是鲁迅“个人的文学之尖端”。
鲁迅自己多次申明,不希望别人读他的《野草》。
我们读了之后“可以说《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的诗,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的哲学。
”对这样的一本“孤独的个体”的“个人的文学”的解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尼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尼采《对待⽣命,你不妨⼤胆⼀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尼采(原名弗⾥德⾥希·威廉·尼采,1844年10⽉15⽇ --- 1900年8⽉25⽇),德国哲学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泛的批判和讨论。
1.每⼀个不曾起舞的⽇⼦,都是对⽣命的辜负。
2.我们飞翔得越⾼,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眼中的形象越是渺⼩。
3.⼀个⼈知道⾃⼰为什么⽽活,就可以忍受任何⼀种⽣活。
4.对待⽣命,你不妨⼤胆⼀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5.⼈最终喜爱的是⾃⼰的欲望,不是⾃⼰想要的东西!6.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
7.道德有两种:有独⽴⼼⽽勇敢者⽈贵族道德;谦逊⽽服从者⽈奴⾪道德。
8.极端的⾏为来源于虚荣,平庸的⾏为来源于习惯,狭隘的⾏为来源于恐惧。
9.唯有戏⼦才能唤起群众巨⼤的兴奋。
10.凡是不愿意看别⼈长处的⼈,总是⼀眼就看到别⼈不如⾃⼰之处。
11.⼈和树⼀样,他愈求升到⾼处和光明,他的根愈往下扎,向⿊暗,向深处,向罪恶。
12.毒害年轻⼈最好的⽅法,就是让他们尊重和⾃⼰想法⼀样的⼈,⽽不是去尊重和⾃⼰意见相左的⼈。
13.思想深刻的⼈在与别⼈打交道时,会觉得⾃⼰像个滑稽演员,因为要让⼈理解,他们必须先违⼼地谈论肤浅的东西。
14.我必须将⾃⼰的思想和⾔语⽤篱笆围起来,以免猪和游荡者闯⼊我的花园。
15.你不需要知道那些名⾔到底是谁说的,你只需要随便说⼀句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话,然后在后⾯随便安个名字,就像这样。
16.⾃我贬低的⼈,是想获得提升。
17.⼏乎每个⼈都认为⾃⼰是有美德的。
因为你给乞丐⼀些救助,你剥削别⼈,然后创造出乞丐,之后你只给予了⼀⼩部份——然后你就成了最有美德的⼈。
18.我们⾛得太快,是该停下来等等⾃⼰的灵魂了。
19.⼈因梦想⽽伟⼤。
20.男⼈⾻⼦⾥坏,⼥⼈⾻⼦⾥贱。
21.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的另⼀个名字,⽣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懂你,⽽是你不懂你⾃⼰。
生命的拯救——尼采身体美学研究

生命的拯救——尼采身体美学研究生命是人类最宝贵财富,是用来珍惜和保护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造成了对生命的价值观失摆,追求物质和科技,人性渐渐淡薄,人们对于生命的重视逐渐减少。
而尼采身体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关于生命的拯救方式。
尼采认为,通过身体塑造的方式,可以重燃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从而达到对生命的珍视和拯救。
尼采身体美学的研究,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议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身体,二是通过身体的塑造来提高自己的生命价值。
这种身体美学不同于传统的美学理论,强调的是对于身体力量的关注和生命的保护。
尼采身体美学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在现代生活节奏中,让人们拥有积极的态度和充满活力的身体状态。
为了证明尼采的身体美学是对生命的拯救,以下举出五个例子:1. 健康的身体是生命的重要保障。
现在,整容行业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但尼采身体美学并不推崇激进的整容和美容手术。
相反,他认为通过正当手段来打造健康美丽的身体是更为有效的方法。
比如通过健身运动来锻炼身体,合理饮食来保持身体健康。
这些都是对身体的重视和对生命的珍惜。
2. 身体锻炼可以提高生命的质量。
尼采认为,身体内在的力量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来激发。
一个健康而有活力的身体会感染周围的人,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身体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发生率,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从而进一步凸显生命的重要性。
3. 身体心理的和谐是身体美学的关键。
尼采身体美学的最大特点是注重身体和心理的和谐。
身体的健康状态和人类的心理状态是相互关联的。
一个心情愉悦的人可以拥有完美的身体状态,反之亦然。
因此,尼采通过一系列的身体塑造方法,包括健康饮食、自我调节等,来增强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而提升生命的品质。
4. 身体塑造的意义并非表面的外貌。
尼采身体美学并不强调表面上的美丽,它强调的是身体内在的力量。
身体的美学并不在于他人的眼中,而是在于自我价值的体现。
鲁迅对尼采的评价

晚期1927年之后
• 此期,鲁迅对于尼采几乎无一赞词,对 其超人哲学则对了尖锐的批评。鲁迅在论 述“拿来主义”时指出:“尼采就自诩过 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 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
• 二.鲁迅主要肯定尼采箭”,也不理会“偶像保护者的恭维”,认为 尼采的文章是前无古人的;同时,他也认为尼采 的超人“太渺茫”,“见车要翻了,推他一下” 的主张的作法是可笑的;诅咒女人是没有道理的。 并认为尼采的一些著作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之处。 可见,他随着阅历的增长与对于中国事情的熟悉, 对尼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期的鲁迅,在对于 尼采的评论中,批判的成份增多了,但主要还是 肯定的。
鲁迅对尼采的 评价
早期
一.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称尼采是“个 人主义之至雄者“ ”若夫尼采,斯个人主义之至雄杰者 • 矣,希望所至, 惟在大士天才;而以愚民 为本位,则恶之不殊蛇蝎。” • “尼采之所希冀,则意力绝世,几近神明 之超人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很佩服尼采的 • •
中期(从五四到1927)
鲁迅创作中的孤独意识及拯救意识

国现代 文 学史 中是 十分难 能 可贵 的 ,鲁迅 的创 作精神 中渗 透着 一个正直而充满 责任意识 的中国人 的形象 。他 的笔下对 不 同阶层 中国人精神 的挖掘与展示 ,深深 地触动着 当时 的文 坛 。但 是 ,与此 同时 ,鲁 迅的创作 中也 自然而然地透着一种 孤 独意识。 鲁迅 的孤独意识一方 面是 由于鲁迅本身性格气质 的内向 忧郁造 成的 ,这样 的内向忧郁使得他 的作 品不 自觉 的带上一
种孤独 的意识 ,这样 的一 种孤独源 自于他 的人 生境遇 。家道 中落 的他 ,饱经世 间沧桑 ,深刻体会到人生 的痛苦与无奈 。 另一方 面是 由于社会转 型期的社会现状造 成的 ,鲁迅笔下 的 时代是 当时社会现实 的真实反应 ,这样 的社会 现实是一种黑 暗 的、残酷的现实 ,加上 鲁迅本身的性格特性 ,就导致他创
孤独地走 了 ,现实 的残 忍没有半 点戏 剧转折 ,这就是社会现 实 ,这就是 中国社会转型期封建礼教对人 的禁 锢。 二 、鲁迅 创 作 中的拯救 意识 鲁迅 创作 中除 了充满 孤独意 识 ,同时也 充满 了拯救 意 识 。鲁迅 所在 的时代 ,正 是处 于半殖 民地半 封建 社会 的 中 国,拯救 民族危亡是社会各界 的主要 任务 ,知识分子们竭尽 全力通过各种方式来拯救 国家危难 ,拥有 正知正念的中 国人 都有着 同样 的拯救意识 ,鲁迅 当然也不例外 。鲁迅 拯救 国家 与 民族最大 的武器就是他手 中的笔杆子 ,他 的笔杆 子就像是 把刀 ,刺在所有黑 暗势力 的身上 ,让一 切黑暗无 处遁形。 在他 的小说集 中,代表性作 品 《 呐喊 》 《 彷徨 》等都充 满了
文 学的影响 ,同时也 结合 中国的具体 实际情况 ,对 中国在转 型期 时遇到 的种种现 实矛盾给予深刻 的揭 露 ,从人性 的角度 来 揭露 民族特性 。他 以 民族危亡和 国家兴衰为 己任 ,这在 中
第一哲学家尼采的孤独

第⼀哲学家尼采的孤独有思想的⼈,不会寂寞,除⾮这思想太过超前。
作为西⽅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可是,和很多思想、艺术家⼀样,在他的世代,他是不被理解的。
读《我是太阳》,进⼊他的⽣活,那种彻⾻的孤独和失意,让⼈跟着沉闷到底。
对家⼈:爱着,轻视着。
弗⾥德⾥希·威廉·尼采,1844年10⽉15⽇出⽣于普鲁⼠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个乡村牧师世家。
尼采5岁时,⽗亲去世,⼏个⽉后,弟弟去世,和妈妈、妹妹搬到瑙姆堡⽣活,在⼥性为主家庭⾥成长,让尼采⾝上具有⼀种温柔的⽓质。
对于家⼈,尼采有⼀种难以分析的复杂感情,他爱她们,因为代沟,他在理智上⼜轻视她们。
尽管他觉得妹妹粗鲁,也反对妹妹在婚姻上的选择——和⼀个德国民族主义者和反犹太主义者相爱、结婚,过程中也有争吵和⽭盾,但陪着尼采⾛过最后时光的,也是他的妹妹。
他同情在妹妹结婚后独⾃⼀⼈凄凉⽣活的母亲,特意回到家⾥陪她,他知道母亲对他作品的失望,反复对母亲说“不要去管我的作品说什么,因为不是为你写的……”,⽽好奇的母亲⼀次次读过⼜⼀次次不满。
他深爱⽗亲,从⼩希望以⽗亲为榜样成为⼀名牧师,在1881年曾说“不管我怎么谈论基督教的事情,我也不能去否定它带给我的精神⽣活中的绝⼤多数经验,我希望⾃⼰永远也不会对它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但他在此前、在之后都是⼀个传统基督教的批判者。
对周边:不满,厌倦。
尽管2岁半才学会说第⼀句话,但此后,尼采的智⼒表现超常:10岁就和朋友创办艺术剧院,并为剧院创作剧⽬。
在瑙姆堡中学,被⽼师认为智商不凡应该去更好的学校深造。
如其所愿,1858年,尼采被授予奖学⾦,进⼊历史悠久的名校——普塔尔学校就读。
1862年,尼采进⼊波恩⼤学,为了不孤僻离群,尼采“放弃个性”加⼊了⼀个学⽣团体,在校期间,为了使⼈们脱离粗俗低级,尼采呼吁减少抽烟喝酒会,但他的倡议没有被采纳,还被孤⽴和讽刺,骄傲的他逃离波恩,选择去莱⽐锡完成⾃⼰的学业。
生命意识的艺术显现_鲁迅笔下的_孤独者_形象

生命意识的艺术显现———鲁迅笔下的“孤独者”形象□ 黄大力作者系长沙师范讲师 (湖南长沙 邮编410005) 在鲁迅的现实题材小说中,知识分子和农民是两个基本形象系列。
而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已形成了一个“孤独者”形象群。
在启蒙的时代里,孤独是他们的存在条件,也是他们的生存困境,他们以独特的“恶”的精神相向正在死去的时代,也相向难以容身的自己,始终以孤独的身姿显示了绝不苟活的启蒙者的精神。
孤独者系列人物,都生活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是中西文化第一次全面交融、碰撞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重新审视、选择、对抗和融汇的时期,更是古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
生活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的孤独者人物,是“铁屋子”中被新思潮、新文化大潮“惊起”的“较为清醒”的人们承受着“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而又满怀着毁坏“铁屋子”希望的反叛者、探寻者,但他们并不确知清醒后的路向。
研究孤独者系列人物,不能离开这种具体的历史条件。
与鲁迅笔下其他人物相比,孤独者人物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生存状态中的内心隐秘与人格探索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这批人物与作者共生于那一特定历史时期,在他们身上可以寻见鲁迅自我的蜕变与超越,寄寓着某些属于鲁迅特有的精神气质、情绪感受。
孤独者形象可以说是鲁迅生命意识的艺术显现。
下面将孤独者系列人物个体的思想情感特征及文化思想背景进行分类论述。
逃避型:小说《祝福》中的我。
当祥林嫂凭着她对于“我”这个读书人的直沉与信任希望为折磨了她半辈子的问题求得一个答案时,得到的回答却是“说不清”。
这在“我”是怕“负若干责任”的含混之辞,然而却在祥林嫂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不平静的波澜,多少也加速着祥林嫂悲剧结局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间。
其实“我”完全知道所谓“灵魂”、“地狱”之类纯属谎言,但“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所提出的问题。
“我”这时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逃避”。
而无论“我”是逃避还是不逃避,都改变不了事态的性质和发展趋向,都挽回不了她这个“来路人”必死的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的力量—尼采鲁迅对生命存在的审美关怀孤独,古往今来,是不少文学家,艺术家及哲学家最爱的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孤独已构成了一种文化,艺术和哲学。
孤独是人格美的深沉体验,孤独的灵魂关乎生命的存在。
它存在于人的生命并超越于人的生命。
它是一种生命的美学。
生命美学只与悲悯、仁慈、爱心密切相关。
对于那些灵魂高贵、精神健全的人来说;对于那些即使承受痛苦、磨难,担当患难也始终洋溢着人的尊严、喜悦与高贵的人来说,对于那些由衷地爱人类、爱生活的人来说,孤独是他们最好的导师,是他们人生前行的武器与力量,是他们思想火花的源泉,更是思想的
火把。
孤独不仅照亮了他们,更是照亮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他们因孤独,而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留下了思想的巨大贡献。
本文从思想的浩瀚海洋里,选取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鲁迅与尼采,并以孤独为切入点,来对其生命体验作探讨与研究。
尼采曾被喻为从哲学王国里走来的诗人,鲁迅曾被喻为从文学王国里走来的哲人。
他们生命体验最大的特征,便是孤独。
尼采曾经高呼:“我期待一个人,我寻找一个人,我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我需要孤独,就是说我需要恢复,需要回到我自己,回到自由的、轻扬的、爽朗的空气之呼吸……我的一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一曲孤独之颂歌,或者更明白地说,一曲纯净之颂歌。
”尼采害怕孤独,悲叹孤独,同时又向往着孤独,需要孤独。
他清楚地认清了,孤独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运。
鲁迅在他的小说《孤独者》和《铸剑》里大量用了“黑”的颜色。
黑衣、黑须、黑眼睛、冒着的黑气,这些意
象将孤独表现得尤为浓烈和令人骇然。
犹如置身无边的冬夜,那漫长的黑和冷,将孤独抛入灵魂的深渊,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种生命的庄严与肃穆。
鲁迅的一生皆在孤独中呐喊与彷徨。
他说,他的哲学都在《野草》当中。
他即便是在孤独中彷徨,生命也像野草一样勃勃地散发着力量。
鲁迅与尼采的孤独有其共同的契合,也有着不同的分歧。
他们的孤独因中西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而最终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是西方的尼采,还是中国的鲁迅,他们都对人类的思想文化,尤其是本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影响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