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

合集下载

借鉴基础上的独创_比较鲁迅的_狂人日记_与果戈里的_狂人日记_

借鉴基础上的独创_比较鲁迅的_狂人日记_与果戈里的_狂人日记_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的,不等于全盘照抄,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内涵。

两人的《狂人日记》都以日记形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直观地描绘了“狂人”的内心活动;都写到街上的众人和家中的佣人;都赋了“狗”这个意象;都提到事情要“研究明白”;都发现了自己原本的认识错误: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以前怎么能设想自己是个九等文官”,鲁迅的“狂人”认为“以前的三十年,全是发昏”;小说的结尾也用了相同的笔调:果戈里的“狂人”呼吁:“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鲁迅的“狂人”喊出:“救救孩子。

”两个“狂人”的日记都用一种背离正常用法的话语来表示背离正常的精神生活。

断续的、跳跃的、扭曲的语言,表现了主人公不受理性控制的心理。

从鲁迅《狂人日记》中“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所说的是疯言疯语;而果戈里的波普里希钦就更疯了,他的日记开始较正常,接着是一段可笑的含糊其词(会说话和写字的狗),结尾时,他还自命为西班牙国王,为地球将落到月球上去而恐慌,后几篇日记的日期也写得乱七八糟。

两个“狂人”的“狂”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一种信念的执著追求,他们所有的幻觉和思想都集中在这一点上。

使我们体会到一个疯子对现实的认识要比一个正常人的认识更深刻,他们的“狂”是他们与社会关系的对立和不协调造成的。

这两篇小说语言、情节、构思等看来相似,其实本质不尽相同。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穷书记员一心要升官发财,要追求上司的女儿,正是这种痴心妄想使他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并最终发了疯。

他用疯狂的笔将他的真实生活和真实病因传达出来,对沙俄官僚等级制度和官场腐败的黑暗进行揭露,在辛酸的幽默中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遭遇和社会的不平等。

而鲁迅的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体现。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之比较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之比较

作者: 杨莉
作者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22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48-150页
主题词: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比较:表现丑恶;启蒙立人
摘要:虽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裁、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都借鉴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但是,由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只是简单地通过“狂人”的遭遇表现当时沙俄社会的腐朽和丑恶,因此,就没有鲁迅运用象征的手法在其作品中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仁义道德”概括
为“吃人”以及对“吃人者”遍布在社会各处的认识等内容“忧愤深广”,更兼之鲁迅是站在启蒙立人的角度对封建宗法制度进行彻底否定并表现出复杂的内涵,这更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与之相比而显得缺乏那种磅礴大气和厚重感。

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

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

果戈理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自然派创始人。

他的《狂人日记》(1835)以尖锐的讽刺笔墨,揭露和控诉了封建地主阶级、沙俄官僚集团以及官僚专制制度对“小人物”自尊、人格的残酷践踏,同时,又剖析了“小人物”身上的弱点,揭示了狂人悲剧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其深沉而博大的人道主义同情。

鲁迅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他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深恶痛绝。

他的《狂人日记》(1918)是作者经历了长期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汇集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等复合情感,小说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弊害,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宗法制的残酷和黑暗。

这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书”。

小说犀利地锋芒直指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既体现了作者反封建的勇气,更表达了他那忧愤而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

两位作家的同名小说对封建制度的揭露达到了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功效,同时又都抒发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鲁迅精通外语,曾翻译过果戈理的作品,并称赞果戈理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对果戈理的现实主义手法大加赞赏。

是他第一个把果戈理介绍到了中国。

由此可见,鲁迅在淤收稿日期:2017-05-03基金项目:景德镇学院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外国文学教学中原著阅读与名著新解读研究”(JYYB-17-15)作者简介:杜慧春(1964-),女,浙江永康人。

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化、西方文学方向研究;郭琦(1995-),女,江西泰和人。

在校本科生,主要从汉语言文学教育方向研究。

杜慧春,郭琦①(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小说内容、体裁、结构、表现手法上有着惊人相似,但在“狂人”形象内涵、象征寓意、意象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本质区别。

再读两位大家的此同名小说,其精妙意蕴深感历久弥新,值得再探。

关键词:狂人;貌似神殊;狗;救救孩子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17)04-0038-06探析果戈理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同名异曲之精妙意蕴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深受果戈理的影响,但细细品读这两部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对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借鉴与创新。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关系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关系

宗教 与神 话本就 相互 交织 ,你 中有我 ,我 中有你 , 因而神
治 理庶 民 、组织 生计 的凡俗 事务 。如此 ,神 话与历 史融 为 话 受到人 们 的推 崇和 喜爱 自是合情 合理 。 体 ,人神不 分 ,神不 是高 高在上 而是 直接 参与现 实 。而 结 语 : 从对 中希 神话 异 同的 比较 过 程 当 中,我 们 可 希 腊位 于爱 琴海和 爱奥 尼亚海 环抱 之 中,具 有十 分有利 的 以窥见 两种不 同文 化背景 下所 折射 出的人类 对天 地宇 宙共 海 运和 经商 条件 。希腊人 惯 于迁 徙 ,善于经 营 ,勇于 冒险 。 同的探 求 以及 对美 好生活 的 向往和 希冀 ;能够 更加深 入地 所 以现 实反 映在神 话 上就表 现为 :希腊 诸神 高居 奥林 匹斯 认 识两 国神话 的永 恒 的艺术魅 力 ,感受他 们对现 代不 同艺
道 我 为什 么是个 九等 文官 ? 为什么恰 巧 非是个 九等 文 官不 否 定和 彻底地 批判 。狂人 毫无 遮掩地 揭露 说 : “ 翻开 历史 可? ”Ⅲ可 是,他 只 是 一个 沙皇 制 度的 揭露 者 ,却毫 无 推 查 ,这 历 史没有 年代 ,歪歪斜 斜 的每… 页上都 写着 ‘ 仁
鲁迅 《 狂人 日记 》中 的狂人 ,虽然 也被 诬蔑 为疯 子 , 其实 是一位 反封 建 的战士 ,是一 位 “ 五四 ”运动 前夜 黑暗
人 ”两 个字来 概括 封建道 德和 封建 制度 ,这是 何等尖 锐有
力! 何 等深 刻彻 底 ! 鲁 迅 的狂人 具有 大无 畏 的战 斗精 且 ,作为 主人 公的狂 人 ,其 理想 却 义 道德 ’几个 字 。我横 竖都睡 不着 ,仔细 看 了半夜 ,才从 字缝里 看 出字 来 ,满 本都 写着 两个 字 ‘ 吃 人 ’! ”口 用“ 吃 是 当西 班牙 皇帝 ,是 一个失败 了 的个 人主 义英雄 。

果戈理和鲁迅

果戈理和鲁迅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比较姓名:杨璐班级:10汉语本2班学号:100212021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日记体小说。

早在1834年果戈理就写过一篇《狂人日记》,这两篇小说题目相同,题材和形式相同,在写作手法上,鲁迅明显受了果戈理的影响和启发。

这两部小说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是非常相似的,作者们都处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果戈理面对的是俄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其写作表现出了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这一点与鲁迅所面临的旧中国千疮百孔的面貌,与鲁迅弃医从文思想救国的思想,与鲁迅“为人生”、“为社会”、“为祖国”是如此的相似。

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狂人,都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

但是,从其实质在讲,这两个人非但不是狂人,疯子,反而是不同程度上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典型。

这是因为他们有这种叛逆和觉醒,才会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被看做是“非正常人”,被社会里的未觉醒者视作疯子。

作者都借助了狂人的形象揭露、批判了封建制度,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两篇小说都采用了借狗喻人的手法,出现在小说里的都是人格化的狗,是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奴才,作者通过狗喻人,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

两篇小说在结尾都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喊声。

这两篇小说在很多方面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就其思想和内涵而言,鲁迅的《狂人日记》都要更胜一筹。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忧郁致狂,这个狂人只是个九品文官,陷入了对司长女儿的爱恋,他的狂来自于官场大人物对他的轻蔑,他们认为狂人根本没有资格爱上高贵的小姐。

对这样的现实,狂人难以接受,并对以官阶、权势、金钱为评判标准的社会表示强烈不满,认清了一些社会现实。

鲁迅笔下的狂人则是个反封建的战士,是个民族觉醒者、叛逆者,他的狂是革命的象征。

鲁迅笔下的狂人是被封建制度迫害而发狂。

他对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全盘的否定和批判。

鲁迅笔下的狂人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他不仅是个批判者还是个预言家,他提出“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他对新的社会有着强烈的期待。

中外小说对比鲁迅《狂人日记》-果戈里《狂人日记》

中外小说对比鲁迅《狂人日记》-果戈里《狂人日记》
的迫
害,对小人物表示同情 。
主要内容:《狂人日记》的字里行间,充溢 着作者的人道主义激情和对官僚等级制度的 愤慨以及对沙俄反动腐朽社会的厌弃!沙俄 官僚机构中的阿谀奉迎,追求虚荣,趋炎附 势等卑劣风尚,在《狂人日记》中受到了一 次严正的裁判。正是立足于这种民主思想倾 向的基础上,果戈理既同情波普里希钦的不 幸遭遇,又讥讽他长期在政府高级机关中养 成的官场通病。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 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 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 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 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 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 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所以,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带着显著 的“多疑”特征,或反过来说,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着重表 现的是狂人的“多疑”。
作学合神《 用革,与狂 。命深崭人 的刻新日 实地而记 绩体完》 ,现美将 起了的彻 到思艺底 了想术的 划革形反 时命式封 代和相建 的文结精
尼古拉· 华西里耶维奇· 果戈理
Nikolay (Vasilyevich) Gogol
尼古莱· 瓦西里耶维奇· 果戈 里· 亚诺夫斯基,笔名果戈 里。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 善于描绘生活,将现实和 幻想结合,具有讽刺性的 幽默
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艺术构 思独特,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狂 人和狗的通讯、几篇日记,形式 荒诞。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微不足 道、安分守己的小公务员,受阶 级社会重重压迫,处处被人侮辱 蹂躏,最后被逼发疯。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微不足道、 安分守己的小公务员,受阶 级社会重重压迫,处处被人 侮辱蹂躏,最后被逼发疯。
以狗喻人
《狂人日记》果戈里 《狂人日记》鲁迅
救救孩子


鲁迅(1881.9.25 -1936.10.19),原名周樟寿, 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

《狂人日记》:从果戈理到鲁迅摘要:1918年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与1834年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承接与革新的联系,本文从文体、风格、主题三方面作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狂人日记》;果戈理;鲁迅;文体;风格;主题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05-02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什么联系呢?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说: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出现了……一八三四年顷,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鲁迅这段话公示了自己写作《狂人日记》是受了果戈理的影响,并且自己评价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下面本文就从文体、风格、主题等方面作了具体分析。

一、文体中国古来并无日记体小说,章回体是中国小说的典型模式。

章回小说讲求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以情节取胜。

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是章回小说的杰出范例。

中国日记体小说真正开始于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部由13则日记构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

然而,鲁迅的这部划时代的杰作却是果戈理直接影响的结果。

从文体上看,两部作品都是日记体裁,都用第一人称。

从篇幅上看,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20则,鲁迅的《狂人日记》有13则。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每则都有明确的日期,从相对具体的10月3日、4日开始,历经11月和12月的数天,再跳跃到2000年4月43日和3月86日,乃至后来无法辨别的某月、某日等,尽管有些荒唐,但依旧符合“日记”的特征。

相比之下,鲁迅的《狂人日记》并没有明确地标明日期,而只是用中国数字的”一”、“二”、“三”……来表示。

尽管有些差异,但仍然都属于“日记”的文体范畴。

如此一来,鲁迅的某些独创就相对大打折扣了。

因为鲁迅《狂人日记》使用的文体,果戈理早在80多年前就已经用过了。

天真的浪漫色彩 沉重的生命主义——比较果戈理、鲁迅同名作《狂人日记》

天真的浪漫色彩 沉重的生命主义——比较果戈理、鲁迅同名作《狂人日记》


MO Nf: 0 C U - I r W S  ̄N L IBiblioteka 天真 的浪漫色彩 沉重 的生命 主义
比较果戈理、 鲁迅同名作 《 狂人 日记》
李 勇
俄 国作 家 果戈 理 的 《 人 日记 》 狂 于 13 年 问世 , 国作 家 鲁 迅 85 中 的 《 人 日记》“ 写 于 1 1 , 者 前后 相 隔 8 狂 则 98年 二 0多年 。鲁 迅 承 认 写 同 一 人物 , 至 连 结尾 以狂 人 呐 喊“ 甚 救救 孩 子 ” 呼 声也 是 如 出一 的 辙 。但 说 到 这 篇 小说 受 果 戈 理 同 名 作 的影 响 时 , 迅又 明确 指 出 : 鲁 “ 后起 的 《 人 日记》旨在暴 露 家 族 制 度和 礼教 的弊 害 , 比 果戈 理 狂 却 的忧 愤 深广 … … ” 。 “。鲁 迅 通 过这 番 话 ,自我 肯定 了他 在 借 鉴 中 已 白色 长 裙 , 中拿 着 白色 的嫩 枝 和 白色 的鲜 花 。 苔丝 身 上 , 手 在 白色 一 方 面 象 征着 光 明 、 洁 、 真 以及 永 , 从负 面 来 讲 , 又象 征 着 死 纯 天 但 它
竖琴 是 哈代 在 作 品 中常 用 的 《 圣经 》 象之 一 。《 经》 意 圣 中讲 述 了
耶 西 的小儿 子 大卫 弹 得 一手 好琴 。 由于 以色 列 王 索罗 被 困 , 情 郁 闷, 心 便 差人 找 来 大卫 , 为他 弹 琴驱 魔 。同样 , 苔丝 第 二 次离 开 家 , 来 到 塔 尔勃 塞奶 牛场 工 作 。 这 里她 遇 到 了会 弹 竖琴 的克 莱 尔 , 被 其琴 在 并 声 深深 吸 引 。 结果 苔 丝抵 挡 不 住 爱情 的 魔力 ,最终 嫁 给 了克 莱 尔 。 然 而 ,就在 新婚 之 夜 ,在她 向克 莱尔 坦 白 了那段 不 堪 回首 的遭 遇后 ,非 但 没 能得 到 克莱 尔 的 宽恕 反 而被 无情 的遗 弃 。看 来 , 竖 琴弹 奏 出 的 乐 声对 于 苔丝 而 言绝 非 “ 魔 ” 福音 ,而恰 好 隐 藏着 她 的 悲剧 。 驱 的 再次, 哈代 以殉道者意象表明苔丝 的纯洁性 。 旧约 ・ 在《 约伯记》 里 , 伯 是个 笃 信 上帝 的 人 , 帝却 不 断对 约 伯 及其 家 庭 制造 磨 难来 约 上 考 验他 的信仰 是 否 忠诚 。在 小说 中, 玑 ・ 莱 尔 即是 苔 丝 的上 帝 。 安 克 在 他面 前 , 丝 完全 没有 了 自我 , 苔 而把 他 神 化 , 上帝 一 样 的顶 礼 膜拜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作者:周进思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俄国现实主义大家果戈里在一八三四年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而在果戈里《狂人日记》出世后的八十四年之后,即一九一八年,中国的伟大思想家鲁迅也创作了与果戈里的作品同名的小说《狂人日记》,后被定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小说。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启发与影响,仔细研读两个文本又会发现两个文本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试从两个文本中相同的“狂人”和“狗”这两个形象的不同设置来浅谈两个文本的异同。

关键词:果戈里;鲁迅;狂人;狗;影响研究歌德曾说:“各门艺术都有一种源流关系,每逢看到一位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吸收了前人的精华,就是这种精神培育出他的伟大。

”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当然也不例外,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是难以分割来看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无疑是受到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深刻影响的。

这一点在鲁迅自己那里也是得到了承认和认可的。

果戈里是鲁迅最喜爱的评论最多的作家之一。

据资料统计证明,鲁迅的全部书信、日记里面,至少有三十余处提及果戈里或果戈里的著作。

比如,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到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国作家的东西特别多。

……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里和波兰的县克微支。

”又比如鲁迅在《译者附记》中提到:“果戈里(1809-1852)几乎可以说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他开始是描写乌克兰的怪诞的,但逐渐移到人事,并且加进讽刺去……为现代人所爱读,《鼻子》便是和《外套》一样,也很有名的一篇。

”当然,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举例,这便很有力地证明了鲁迅对于果戈里的喜爱,因此鲁迅《狂人日记》必不可少的受到了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就试从两个文本中相同的“狂人”和“狗”这两个形象的不同设置来浅谈果戈里是如何影响得鲁迅。

一、“狂人”形象19世纪初期的俄国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社会现实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处于专制统治与新生的进步力量相互交织的时代。

果戈里与鲁迅虽然有着八十几年的时间差,又有地隔欧亚的空间差,但他们对当时的民族和社会都有些同样的超越时代的思考。

所以他们先后塑造了两个被正常社会所排斥的“狂人”形象。

1.何为“狂人”两篇小说都设置了一个“狂人”的形象,何为“狂人”呢?“狂”是人在受到外界侵袭后做出的一种反击,比如说异于“正常人”的狂怒、无限制地幻想与幻视或者其他一系列不正常的表现。

正是因为“狂人”是一种“正常人”眼中的“不正常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言的“疯子”。

这便为两篇小说所写的内容,即是使文中的一切“不正常”都能够被读者和“正常人”所接受。

两篇小说中这一“狂人”特殊形象的选择,无论是对于作品的写作方面,还是对于作品的表现意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两篇虽然都是“狂人”,两者所表现的意义却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2.果戈里笔下的“小人物”果戈里在《狂人日记》中所设置的“狂人”波普里希钦是一个小政府官员。

他是俄国当时社会出现的一种“多余人”。

“多余人”的最大特征就是:多数出身于没落的名门望族,不为官职钱财所利诱;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

他们虽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是缺少实践。

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

这种“多余人”形象在中国以巴金先生所写的《寒夜》里的汪文宣等人为代表。

小说用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政府小职员波普里希钦如何遭受社会的排挤和爱情上的重挫而一步一步走向疯狂的过程。

他身份卑微,处处受人冷落。

然而他却不自量力地爱上了司长的小姐,并且整日沉迷于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美梦之中。

其实他一开始也是一个正常的人,和他所厌恶的那些官僚一样,常常讨好上司,至少还懂得如何在官场生存。

对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美梦也还抱着一丝希望。

直到最后,他发现他所尊敬的部长不过也只不过是一个虚伪的官僚,他一心追求的小姐也是虚荣势利的。

这就让他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只留下幻想,直到病情完全恶化,完全失去了他自己一开始的模样,甚至将自己幻想成国王,这是多么的可笑又可怜啊。

果戈里通过这样一个“多余人”形象,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可怜的小人物,他虽然憎恨他所处的不公正的专制制度和周围虚伪的人群,但他却不会反抗,绝没有大声揭露这种不公正的命运的勇气。

3.鲁迅笔下的斗士鲁迅笔下的“狂人”,他也可以说是一个“小人物”。

但这里的“小人物”绝不同与果戈里笔下的“小人物”,两个“狂人”虽然在身份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都是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地“疯子”。

但鲁迅的“狂人”是在果戈里的“狂人”的基础上经过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的,可以说是借鉴基础上地独创,他承载着更深刻的思想意义。

鲁迅的“狂人”是一个精神界的斗士,是一个思想的启蒙者,是时代的“先觉者”。

前面也说过,鲁迅的《狂人日记》出世的时期是“五四”先进力量与旧的传统礼教道德文化相互交织的时代。

“狂人”便是这种交织文化影响下的畸形产物,因为新的先进力量的影响,他意识到中国千年来的礼教道德规范其实就是可怕的“吃人”,他诅咒吃人的人,劝转吃人的人,最后发现其实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偷吃了妹妹的肉,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更新生的力量――孩子,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声音。

因为先进力量存在于他的身体中,但他本身也已经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戕害,所以让他成为了一个与当时的“正常人”不同的,被视作“精神病人”的“疯子”。

之所以说他是一个斗士,是因为他不仅仅与当时的吃人的“正常人”斗,更难得的是他还意识到了自己也在堕落,他还要与自己斗。

如此看来,这里的狂人并不是疯狂,而是那个时代的真言,他正是那个时代的先觉者。

这便是对果戈里笔下“狂人”的最大意义最深的创造。

二“狗”的选择这两篇小说《狂人日记》都赋予了“狗”这个动物意象。

“狗”象征着什么呢?这在中国和外国(俄国)有着各自不同的寓意,对情节也有着不同的作用。

1.波普里希钦眼中的狗对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来说,没有狗便没有这篇小说,狗是除了波普里希钦之外的推动整篇小说走向高潮的最重要的一个“人物”。

果戈里笔下的狗是具有人的思想的,是一条能读懂信的会说话会写字的狗。

果戈里通过虚构“狂人”与狗通信的荒唐情节,通过狗的眼睛来指责这个社会的不公,比如文本中的“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将军霸占去了,有时找到了一点点可怜的值钱的东西,满以为唾手可得,但立刻又为将军、侍从它们抢走。

”同样的,通通只有“狂人”才能够听懂和看懂狗说的话与狗的表情,通过这一荒唐情节的描写也更加有力地说明了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正常人,而是病理学上的真的病了,患上了精神疾病。

因此,在果戈里的这篇《狂人日记》中,若没有狗的话,这篇文章难以存在,而通过狗的眼睛所揭露出来的社会的不公的主题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这正是作者的妙笔之所在。

2.鲁迅笔下的狗与果戈里《狂人日记》不同的是,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中写“狗”的情节并不多,只有第六则、第七则提到:“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

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是同谋,早已接洽。

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

”虽然明写“狗”这一意象的只有不多的这两处,但这其中的深意,早已显现。

鲁迅在与梁实秋论战时,写过一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在里面鲁迅说:“凡走狗,虽成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就是属于所有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走狗的唯利是图、势利被批驳得无遗。

由此再看,第六、七则中所提的狗便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狗。

在鲁迅看来,狼丧失了野性之后便成了狗。

在《狂人日记》中,他所形容的狗是“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便体现了鲁迅对狗的看法。

赵家是资本家,而他家的狗就是赵家的走狗,在“走狗”这一个点上,鲁迅不仅是在这两篇文章中有所体现,在《阿Q正传》《药》等文中都有所体现,正是有了“走狗”这个象征意义,加之鲁迅认为的“猫”“狗”无一例外是“奴性人格”的代表,隐喻堕落退化的、丧失脊梁的奴性知识分子。

这便再一次地将“狂人”的斗士精神推上了高潮。

所以在鲁迅笔下的狗也同样地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同样是该小说情节的助推器。

不得不承认这是对果戈里的小说的借鉴和发展。

三、结语通过本论文的以上所有论述,我们可以得出,无论是一八三四年的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还是一九一八年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们不得不说他们都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两部作品在“狂人”形象和“狗”这一意象都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鲁迅是受到了果戈里的深刻影响的。

但是,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他本人对中国历史和当时那个时代的深刻认识和思考而得出的。

鲁迅借这一篇《狂人日记》来揭示中国传统封建礼教文化对国人的戕害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阻碍,这一篇小说承担着唤醒国人、拯救民众的重要任务,绝不仅仅是对果戈里小说的简单模仿。

参考文献:[1]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竹内好,《鲁迅》,李心峰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3]果戈里,《果戈里小说选》(《狂人日记》),满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4]果戈里,《果戈里全集》,周启超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5]果戈里,《果戈里小说选》,满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狂人日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7]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刘雪,《鲁迅笔下的动物隐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刊资料 2015年第3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