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一、物理学的基础知识1. 物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 测量及其相关概念的解释3. 质量、体积、密度的定义及其量的计算公式4. 物理量与单位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的转换5. 数值的精确性和有效数字6. 数量的误差及其相关概念7. 物理学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制及其简写方式8. 物理学中常用的倍数及其相应前缀符号二、运动学基础知识1. 运动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的解释2. 运动的描述: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式3. 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4. 匀、变、加速运动的特征及其如何区分5.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性及其描述方法6. 自由落体运动及其相关概念7. 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及其相关概念三、牛顿定律及应用1. 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及其应用2. 牛顿第二定律的描述及其应用3. 牛顿第三定律的描述及其应用4. 力的分解及其应用5. 动量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6. 动量守恒定律的描述7. 能量的定义及其单位的计算8. 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在运动中的转化9. 动能守恒定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0. 功的定义及其单位的计算公式四、力的作用和力的特性1. 力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解释2. 力的分类及其相关特性3. 弹性力、摩擦力、浮力及其相关联系及应用4. 万有引力的概念及其相关公式5.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6. 引力的方向及其计算7. 引力的特点及其应用五、功与能、机械简单机的工作1. 力与功的关系及其相关概念的解释2. 功与能的转化3. 机械简单机的概念及其应用六、热力学基础知识1. 温度、热量及其相关概念的解释2. 物态变化及其相关概念的描述3. 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4.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5.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表述6.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描述及其相关应用七、光学基础知识1. 光的概念及其性质2. 光的传播方式及其传播规律3. 光的折射、反射及其相关公式4. 光的色散及其相关描述5. 光的干涉与衍射的原理及其实验6. 透镜的种类及其应用八、电学基础知识1. 电荷的概念及其性质2. 电流的定义及其单位的计算3. 电压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4. 电阻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5. 欧姆定律及其相关性质6. 磁场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7. 磁场感应的概念及其相关公式8. 电场和磁场之间的数学关系9. 电磁感应定律的概念及其相关公式10. 电磁波的概念及其相关特性以上为初二物理学基础知识点大全,能够帮助初二学生掌握初级物理知识,为高中和大学的物理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以下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归纳:
1.运动与力:
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计算公式。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力的作用效果:
合力和平衡力的概念。

不同方向力的合成与分解。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3.压强与浮力: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

物体浮沉的判断条件。

4.功与机械能:
功的定义及计算。

功率的定义及计算。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

5.简单机械设备:
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原理。

机械优势和功率的计算。

6.热与温度:
温度的概念及测量。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膨胀与物体热收缩。

7.物质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

相变现象: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

这些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3篇)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3篇)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负责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转换和相互作用。

初二物理上册主要涵盖了力、机械、光学和声学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是对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的总结:一、力与运动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速度发生变化或者产生加速度的作用。

2.力的计量: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重力的计量单位是千克力(kgf)。

3.力的效果:力使物体发生形变、速度发生变化或者产生加速度,分为平衡力和失衡力。

4.力的合成:力的合成可以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行合成。

5.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

6.牛顿第一定律:运动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7.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8.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机械1.力的要素:力的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为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之积。

3.摩擦力:是相对滑动状态下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面摩擦所产生的力。

4.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时所产生的恢复力。

5.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的科学。

6.运动的描述:运动可以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7.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方向上作匀速运动。

8.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方向上作变速运动。

9.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受重力作用下的自由运动。

10.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垂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三、光学1.光的传播: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光在遇到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3.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球面镜: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

5.光的折射: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会发生折射现象。

6.光的色散:光在通过一个三棱镜时,会因为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率不同而产生色散现象。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运动状态。

2. 力的分类: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力的单位:牛顿(N)是力的单位,1牛顿等于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获得1米/秒²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两个或多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力,或者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

5. 力的平衡: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6.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7.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向下。

8. 重力的应用:重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有重要影响,如自由落体运动、斜面滑动等。

二、机械能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势能,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成正比。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4. 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可以在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5. 机械能的应用:机械能的概念和守恒定律在解决物体的运动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光的传播1. 光的传播方式:光是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的。

2. 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

3. 光的传播路径: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非均匀介质中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4. 光的反射:当光线遇到光滑的界面时,光线会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

5. 光的折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折射,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由折射定律决定。

6. 光的色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色散现象,即光线被分散成不同的颜色。

7. 光的应用:光的传播和性质在光学仪器、光纤通信、光学显微镜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考试必看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考试必看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理考试必看1.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具有一定的物理含义的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单位是用来表示物理量的大小的标志,如米、千克、秒等。

2.计算-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单位换算:km/h → m/s,1 km/h = 1000 m / 3600 s3.运动与力-力是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静止或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为零,物体保持原来的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F=m*a。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个物体所受的力都是成对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质量与重量-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不受重力影响。

-重量是物体受重力作用的力的大小,可以随重力加速度变化而改变。

5.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表面之间的力,它可以阻止物体的相对滑动。

-静摩擦力:物体静止时,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的力。

-动摩擦力:物体运动时,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和接触表面之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6.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压力:P=F/A。

-用途:判断物体是否会沉没、测定气压、考察落地时的冲击力等。

7.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气体)密度有关,可以用阿基米德定律进行计算。

-阿基米德定律: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量。

8.音速-音速是声音在其中一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3m/s。

9.光线-光线是光的传播路径,可以用光线图表示。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但在介质之间传播时可能发生折射。

10.镜子与光学成像-平面镜:镜面是平面的镜子。

-曲面镜:镜面是曲面的镜子,如凸透镜和凹透镜。

-光学成像的法则:--入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入射光线与镜面法线的夹角等于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一、力和压强1. 力的定义与计算: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合成与分解;2. 重力:质量、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力的计算,自由落体运动;3. 压强:压强的定义与计算公式,压强的应用。

二、机械能1. 动能:动能的概念与计算公式,动能的转化,动能守恒定律;2. 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概念与计算公式,重力势能的转化,重力势能守恒定律;3. 弹性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与计算公式,弹性势能的转化,弹性势能守恒定律;4.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换关系。

三、运动的描述与图像1. 位移、速度、加速度:位移的概念与计算,速度的概念与计算,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2. 速度-时间图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在速度-时间图象上的表示,速度-时间图象的垂直距离代表了位移,速度-时间图象的斜率代表了加速度。

四、力的作用和效果1.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和特点,牛顿第三定律;2. 惯性:惯性的概念和种类,牛顿第一定律;3. 摩擦力:摩擦力的性质和影响因素,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 空气阻力:空气阻力的性质和影响因素,减小空气阻力的方法;5.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五、流体的特性和压强1. 流体的压强:流体的概念,压强的概念与计算,流体压强的应用;2. 浮力: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浮力的性质与应用;3. 压强传递:压强传递的原理和公式,帕斯卡定律。

六、空气中的运动和声音的产生1. 空气中的运动:暖空气的特性,冷空气的特性,暖空气和冷空气的运动与天气变化;2.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振动特性,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频率与音调、音量的关系。

以上是初二物理上册的主要知识点归纳,涵盖了力和压强、机械能、运动的描述与图像、力的作用和效果、流体的特性和压强、空气中的运动和声音的产生等多个方面。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八年级物理上册涵盖了多个单元的知识,本文将对这些单元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力、压强与浮力1. 力的概念和单位: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表现,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或方向。

3. 力的分类:接触力(弹力、摩擦力)和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

4.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原理和合成力的方向与大小的求解。

5. 压强:定义为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公式为P = F/A。

6. 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二、光的传播与反射1.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直线传播。

2. 碰到物体时的光: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 镜面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作用、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4.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规律(斯涅耳定律)。

5.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直线路径。

三、声的传播与听觉1. 声源和声的传播:声音是物体振动引起的,需要介质传播,速度是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速度。

2. 聆听声音的条件:声音在合适的频率范围内,声音的强度足够大,达到耳朵的最小可听阈。

3.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联系:不同物体振动的频率与发出的声音有关。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固体传播速度最快。

四、机械能与功率1. 动能和势能:物体的运动能力和位置能力。

2. 动能转化:势能转动能、势能转动能。

3. 动能定理:物体受力做功时,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功。

4. 功率:功与时间的比值。

公式为P = W/t。

五、电学基础知识1. 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流和电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路是电流的路径。

3. 电阻和电阻率:物体阻碍电流的程度和导体阻力大小的量度。

4. 串联和并联:电流在电路中的分布方式。

六、电路与图像的形成1. 电池:正负极和电动势。

2. 电流方向:电子流动规定为负电荷方向。

3. 元件的作用:电源、导线、电表、电灯、电阻等元件在电路中的作用。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五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五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五篇】【导语】物理学是一种自然科学,重视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特别是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理学是关于大自然规律的知识;更广义地说,物理学探索分析大自然所产生的现象,以了解其规则。

下面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五篇】,仅供大家查阅。

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换算: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um;1um=103nm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3、正确使用刻度尺(1)使用前要注意视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使用时要注意①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厚尺子要垂直放置④读数时,视野应与尺面垂直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毛病能够避免是不该产生的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屡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能够减小误差6、特别方法测量(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二、简单的运动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写是相对的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1)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形的描写可能不同3、相对静止: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二、透镜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表: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照相机< p="">f<u2f幻灯机uu放大镜四、眼睛和眼镜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00m、lm=l0dm、ldm=l0cm、lcm=l0mm1mm=1000μn、lμm=1000nm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lmin=60s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声音与环境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

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

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和眼睛一、光的传播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瞄准等。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二、光的颜色1、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这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2、色光的三基色:红、绿、蓝;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发射的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决定的。

颜料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三、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有两类:一类是镜面反射,反射面是光滑的,如黑板“反光”;另一类是漫反射,反射面是粗造的,如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4、平面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5、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如:汽车的后视镜,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主要作用是扩大视野;还有凹面镜,如: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罩,作用是使光汇聚起来四、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它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骗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光空气垂直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3、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看不见的光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红外线,它用于红外夜视仪,红外线测温仪;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线,紫外线验钞机。

六、透镜与凸透镜成像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凸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3、凸透镜的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1)焦距:用字母f表示,是指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物距:用字母u表示,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字母v表示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常考点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常考点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常考点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选择题)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