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

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题目: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姓名:申宣成学号:52080105002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系别:课程与教学系2008年12月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申宣成(学号:52080105002)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08级博士生摘要: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核心是直觉和自省;家庭教育,求学和从教等人生经历是他的生命哲学形成的基础;这种哲学理念体现在他的办学实践和乡村改造的活动中并对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实践有巨大的启示。
关键词:梁漱溟生命哲学自省形成原因教育实践当代教育启示梁漱溟作为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个人和社会两大问题,既有对文化和生命的独特思考,又不遗余力地献身于中国社会的改造,志道鸿毅,知行合一。
本文仅从其生命哲学的命题入手透视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梁漱溟生命哲学的内涵梁漱溟强调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
他认为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人的智慧不单向外用,而回返到自家生命上来,使生命成了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1]。
这也是儒学与西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人要认识宇宙生命,不能靠感觉,也不能靠理性,而必须依附于感觉的直觉和附于理智的直觉,“在直觉中,我与其所处的宇宙自然是浑然不分的”。
人由此与宇宙大生命和为一体,契合无间,没有主体与客体,能观与所观的区别,从而真正体悟到宇宙生命。
因此对宇宙生命体悟也就是对于人心的自省,自证,自见,自知。
如果认识到了人心也就体悟到了宇宙生命。
这一体悟来自于他对儒家的独特的理解。
他在《孔子学说的重光》一文中写道:孔子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根据比较可靠的古籍——《论语》,来看孔子毕生致力用心所在的学问是什么;拿其中许多条来参考勘对,比较研究。
我们发现最显著的一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自己说明他自己的话,说他自己的生活,说他自己的生命,说他自己这个人。
仿佛可以说,他由少到老,从五十到七十,所致力用心的就是关乎他自己个人的一身。
中国哲学史5-3梁漱溟

二,比量
所谓"比量"又称"比量智",即我们 所谓"比量"又称"比量智" 今天所说的"理智" 今天所说的"理智". 梁漱溟认为,理智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个是" 一个是"综",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 "综合","归纳". 另一个作用是 综合" 归纳" "简",近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分 ,近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 析","比较". 比较"
第三节 意欲文化观
梁漱溟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文化哲学.他 从生命宇宙观出发,考察了文化的动因, 按意欲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划分为三类, 并提出对未来世界文化走向的看法.
一,文化的动因 文化的动因
对自然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的批评 文化的根本在意欲 文化是天才的创作,偶然的奇想
二,世界文化的类型
三,非量
所谓"非量"指直觉(Instinct, Intuition). 所谓"非量"指直觉( Intuition) 梁漱溟指出:"直觉所认识的只是一种意味精 梁漱溟指出:" 神,趋势或倾向" 神,趋势或倾向". 梁漱溟指出,直觉所认识的是一种"带质境", 梁漱溟指出,直觉所认识的是一种"带质境" 就是说,其影一半出于主观一半出于客观,比 如声音意味这种直觉,一方面它有声音为其质, 故曰出于客观,但另一方面,这种意味实客观 之所无而主观之所增,因此又是主观的.
文化是生活的样法,生活样法由意欲决定,根 据意欲的路向不同,梁漱溟把世界文化分为三 种类型,即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 1,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西方文化 2,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 3,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
最新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2)心与生命
• 梁漱溟晚年论“生命”多以“心”言,不似早年 多讲“意欲”,这更凸显了生命之“通灵”向上 创造的意味。这“心”,已为“生命”之代称。 由之提出“心与生命同义”之说。
• 《人心与人生》 : “念念相续而转,其新者独在其念之乍转耳。
此存乎生命幽渺之一动出自宇宙内在矛盾之争持, 不属世间之所现有,而是乍然加入现世间来的, 故曰新,故曰凭空而来,前无所受。凡生命当下 之一动盖莫不如是……”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56页): 生活就是“相续”,唯识把“有情”——就是现在所
谓生物——叫做“相续”。生活与“生活者”并不是两件 事,要晓得离开生活没有生活者,或说只有生活没有生活 者——生物。再明白的说,只有生活这件事,没有生活这 件东西,所谓生物,只是生活。生活、生物非二,所以都 可以叫作“相续”。生物或生活实不只以他的“根身”— —“正报”——为范围,应通包他的“根身”、“器 界”——“正报”、“依报”——为一整个的宇宙——唯 识上所谓“真异熟果”——而没有范围的。这一个宇宙就 是他的宇宙。盖各有各自的宇宙——我宇宙与他宇宙非一。 抑此宇宙即是他——他与宇宙非二。照我们的意思,尽宇 宙是一生活,只是生活,初无宇宙。由生活相续,故尔宇 宙似乎恒在,其实宇宙是多的相续,不似一的宛在。
“前此的我”与“现在的我”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57页): 这个差不多成定局的宇宙——真异熟果——是由我们
前此的自己而成功这样的;这个东西可以叫做“前此的我” 或“已成的我”,而现在的意欲就是“现在的我”。所以 我们所说小范围生活的解释即是“现在的我”对于“前此 的我”之一种奋斗努力。所谓“前此的我”或“已成的我” 就是物质世界能为我们所得到的,如白色、声响、坚硬等 皆感觉对他显现出来的影子呈露我们之前者;而这时有一 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非物质的东西,就是所谓 “现在的我”,这个“现在的我”大家或谓之“心”或 “精神”,就是当下向前的一种活动,是与“已成的 我”——物质——相对待的。
谈谈梁漱溟先生

谈谈梁漱溟先生——百年风流人物漫谈梁漱溟先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溟;以漱溟行世。
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中国现代史上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我就来谈谈梁漱溟先生吧,有关历史资料是从网上摘的,我主要说说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形而上方面的事。
从哲学角度看,他一生不断追求的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这也大概是大多数人该去思考的,人首先要明白自己,所谓修身,而当自己有所成就该去为国为天下谋,所谓治国平天下。
先生在这两个追问中,渡过了自己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梁漱溟的身影时刻烙印在这片华夏土地,在那无尽的哲学天空划过一道深深的刻痕,虽未真正改变什么,于他,此生悲喜成败也足矣,于我,亦可感慨一阵。
早期作为一个功利主义者,他很早就有他的人生思想,这与如今大多数在迷茫中随波逐流的大学生有着本质的差别,先生曾说他十四岁光景胸中便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评判一切人与事,凡事看他于人有无好处和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
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
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在十四岁能有如此思想是很可贵的,人行走世间一生贵于能自知,能醒悟,真正有意义的人生开始于他开始寻问我是谁和我该往哪里去这个问题,这时可以说是人的一次重生,回顾过往也能指摘得失利弊,而能如先生一般树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并能“无往不通”,确是着实可贵。
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而他也是由此步入了佛家的道路,也可以说是价值观的一个崩溃到再立的过程,从活跃于新闻界积极入世,到后来叹人生是苦而悲痛出世,何不叫人慨一句无常。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关注社会问题的梁漱溟自然而然的选择研读了维新和革命两派的有关文章。
20岁时,初入社会的梁漱溟作为《民国报》外勤记者,在北京新闻界相当活跃,上至总统府、国务院,下至学校团体、街头巷尾无处不去,因而涉猎北京政坛见闻颇多,目睹过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宣誓就职大典,亲历过曹锟在袁世凯操纵下发动的“兵变”。
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

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首先,关于本能。
梁漱溟在人类的认识最初阶段是肯定欲望的重要性,提出人生应该顺着欲望前进,而欲望则是依靠人类的本能产生。
罗素在《社会改造原理》中将欲望和冲动区别对待,但是欲望其本质同样还是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
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突出强调本能的重要。
早期梁漱溟在讨论人心的问题时最初是围绕着本能和相应不可分割的感情冲动展开的。
将本能看作是人的本性,也叫“直觉”。
在梁漱溟看来,直觉广泛存在于人类个体的生命中,人的内在生命是与外界世界相连接的,而两者的连接物就是直觉。
“我们内里的世界与外界通气的,只有这直觉的窗户”。
在他看来,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达到“天人一体”的生命境界。
他把人性的善归于本能,人性的恶归于理智的方面,即私心人欲。
由此梁漱溟将这些与孔子的“仁”结合起来,认为本能为体,理智为用。
一方面梁漱溟接受儒学思想,认为“直觉”是“仁”。
他提出:“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
”对于敏锐的定义,梁漱溟举了一个例子,在《论语》上宰我问“三年丧似太久”,孔子回答他讲:“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他说“安”。
听到宰我的回答后,孔子没有明说对于宰我的失望,只是从字里行间中都能感受到孔子对于宰我回答的不满,等到宰我出去以后,孔子叹气道:“予之不仁也!”这个“仁”就完全要在那“安”字上求得。
对于一个人来说,对于缺少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他就是迟钝的。
那么为什么对待同一桩事情,有人就会恻隐之心,有人就没有恻隐之心,有的人产生羞恶之心,有人就毫无羞恶之心?这些不过都是一种安然不自知罢了。
既然迟钝的直觉是“安”,那么“不安”就变成了敏锐的直觉,所以孔子教人“求仁”。
直觉可以产生人类所有的美德,由此可以说孔子的“仁”产生所有美德。
既然所有美德都是由孔子的“仁”产生,换言之,“仁”就可以代表世间所有的美德。
这里的“仁”学概念在后面被孟子发展成“良知”,随后被王守仁继承和发展,认为“良知”是绝对主体性的,又是客观必然的。
梁漱溟文化生命理论及其时代关切

梁漱溟文化生命理论及其时代关切摘要:“生命”是梁氏文化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
梁漱溟先生认为,生物、自然、宇宙只是一个生命,生命是文化的最终归宿,这是沿着梁漱溟先生文化哲学思路向外推演的结果。
反之,“生命是文化的原点”则是他向内探求的必然结论。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没有人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文化。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为文化所创造,文化构成了人之为人之特质,文化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在文化与生命的互动中,梁漱溟先生始终高扬着儒家文化生命精神——刚的精神,并把它作为拯救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生态度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文化生命意欲梁漱溟仁刚的态度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思想家,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山大师和我国现代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平章华梵,会通中西,立足文化,关注社会人生,探文化之源,开未来之流,历时半个多世纪,从而建立了一个纵贯古今融汇东西涵括文化本体论、文化认识论、文化发展论、文化生命论和文化实践论等丰富内容的庞大的文化哲学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中,最具生命力、最富独创性的理论,就是他的文化生命论。
一、生命是文化的归宿“生命”是梁氏文化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
梁漱溟先生认为,“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
”[I] 表面看来,梁先生更着重的是自然、宇宙,以自然为最终目的,实际上,在梁氏那里,“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一切生物,自然都是这大生命的表现。
”[II] 生物、自然、宇宙只是一个生命,生命是梁氏文化哲学的最终归宿,一切以自然为宗也即一切以生命为宗。
为了给文化找到生命的落脚点,梁漱溟从宽泛的含义上对文化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文化。
”[III] 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形成了它的文化,然而生活即是生活者——生命的活动,它们本是一回事,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只是体与用的关系。
就这样,生命极体面地走进了文化,文化之不同也即不同民族生命表现形式之不同罢了。
梁漱溟论八个思维层次,能够达到的那一层,决定了你的一生成就!

梁漱溟论八个思维层次,能够达到的那一层,决定了你的一生成就!梁漱溟论哲学家的八个思维层次,你能够达到的那一层,决定了你的一生成就!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上世纪因为与毛主席几次激烈的对话而有了“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自己思想而行动的人”。
他把中国传统的孔孟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哲学家,梁漱溟认为“哲学这项学问,只是少数人所能享的一种权利,是和艺术一样全要靠天才才能成功,与科学完全不同。
学哲学不仅要有天才,并且还要下功夫,才有成功的希望。
”那么哲学家们是怎样进行思考?这些思维的层次和水平又是怎样的?他认为,学问家即“哲学家”的开始就是从问题的思考开始起的:“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关于这个问题,梁漱溟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山大学有一次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系统的阐述了他认为的学问家(哲学家)的八个思维层次。
梁漱溟对学问家(哲学家)的八个思维层次阐述,在哲学理论界影响很大,经常成为哲学家们争论的话题,本文是根据梁漱溟演讲稿通俗简化改写,不一定准确理解了大师的思想,但也是笔者对大师哲学思想的一个学习过程,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梁漱溟认为普通人基本是没有见识(主见的),最普通的学问家(哲学家)对问题至少都一个哪怕是可以称之为浅薄的见识,其中优秀的如胡适,虽然见识浅薄不堪,认识不到位,却还能对问题长篇大论、自圆其说,还能够吓阻一大批的普通人,因为这些普罗大众都是人云亦云连这些浅薄的认识都没有!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为什么有浅薄的学问家(哲学家)呢?是因为这些浅薄的学问家(哲学家)从来就没有问题,他们只有道理和理论,觉得什么问题都可以用这些道理和理论解释和解决的了的!其实学问家们(哲学家),只要稍微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自己对一个问题(事物)的认识看法会与很多人不同,面对各种问题,自己说不出道理,又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我的人生哲学--梁漱溟

一人们常常爱问:人生有不有目的?有不有意义?不知同学们对于这一类的问题想过没有?如果想过,其答案为何?要是大家曾用过一番心思,我来讲这问题就比较容易了,你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我的话。
我以为人生不好说目的,因为目的是后来才有的事。
我们先要晓得什么叫做目的。
比如,我们这次来兴安,是想看灵渠,如果我们到了兴安,而没有看到灵渠,那便可以说没有达到目的。
要是目的意思,是如此的话,人生便无目的。
乘车来兴安是手段,看灵渠是目的,如此目的手段分别开来,是人生行事所恒有。
但一事虽可如此说,而整个人生则不能如此说。
整个宇宙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天、地、山、水,各种生物,形形色色慢慢展开,最后才有人类,有我。
人之有生,正如万物一样是自然而生的。
天雨、水流、莺飞、草长,都顺其自然,并无目的。
我未曾知道,而已经有了我。
此时再追问“人生果为何来?”或“我为何来?”已是晚了。
倘经过一番思考,决定一个目的,亦算不得了。
以上是讲人生不好说有目的,是第一段。
二人生虽不好说有目的,但未尝不可说人生有其意义。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在创造!人生的意义在创造,是于人在万物中比较出来的。
宇宙是一大生命,从古到今不断创造,花样翻新造成千奇百样的大世界。
这是从生物进化史到人类文化史一直演下来没有停的。
但到现在代表宇宙大生命表现其创造精神的却只有人类,其余动植物界已经成了刻板的文章,不能前进。
例如稻谷一年一熟或两熟,生出来,熟落去,年年如是,代代如是。
又如鸟雀,老鸟生小鸟,小鸟的生活还和老鸟一般无二,不像是创造的文章,而像是刻板文章了。
亦正和推磨的牛马一天到晚行走不息,但转来转去,终归是原来的地方,没有前进。
到今天还能代表宇宙大生命,不断创造,花样翻新的是人类;人类的创造表现在其生活上、文化上不断的进步。
文化是人工的、人造的,不是自然的、本来的。
总之,是人运用他的心思来改造自然供其应用。
而人群之间关系组织亦随有迁进。
前一代传于后一代,后一代却每有新发明,不必照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生命思想是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在梁漱溟生活的时代,中国的社会正在经历动荡不安,西方文化大量的涌入,传统文化处于没落的阶段。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长,他的思想一定会受到时代的影响。
所以梁漱溟借鉴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向其中融入唯识学思想和儒学思想,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生命”,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生命冲动”形成的。
但是不同于柏格森对于宇宙本原的重视,梁漱溟更看重个体宇宙。
他认为在宇宙的事物中,人类是最宝贵的东西,由此他把“生命”下落于人类本体上,提出“生命为体,生活为用”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人类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人类有“人心”,所以进一步提出了“理性为体,理智为用”。
(一)宇宙大生命在本体论上,柏格森提出的“生命冲动”思想被梁漱溟所吸收,同时他还将柏格森所提到的“绵延”和唯识学的概念相对应,形成了自己的本体论思想。
在柏格森看来,一切生命都是由“生命冲动”形成的,在过程中分裂出不同的进化路线,由此形成万事万物。
这里柏格森将“生命冲动”创造万物的过程比作烟花,当升到天空时烟花会炸开并裂成不同的小碎片,随后小碎片又在空中继续分裂炸开。
当“生命冲动”向上运动时,它将产生出有生命的一切事物;当“生命冲动”向下运动时,它将生成出没有生命的一切物质。
梁漱溟十分赞同柏格森的这种比喻并提出自己的“宇宙大生命”概念。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是没有边界的。
同时宇宙之中不仅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还包括在这一时空之中存在的一切基本内容。
而宇宙的本体是“生命”,又叫“生活”。
他认为“宇宙”就是“生活”,这两个概念没有区别。
宇宙大生命是一种“大意欲”,这种大意欲是人心的自由活动,是一种生命本能的冲动。
他在《人心与人生》中提出:“生命本原非他,即宇宙内有矛盾耳;生命现象非他,即宇宙内在矛盾之争持也。
生物为生命之所寄,乃从而生生不已,新新不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在构建“宇宙本体”时很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不息”的观点。
梁漱溟认为,宇宙的内在矛盾形成了生命,而生命的运动是造成宇宙变化的原因。
对于生命生成创造的过程,梁漱溟运用了唯识学的说法,认为生命是一种动态的“相续”,而“生活”就是宇宙。
他认为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生命为体,生活为用”。
由此生活缩小到某个范围就成了“事的延续”,那么“事”则是一问一答,即唯识家所说的一“见分”一“相分”。
生命通过以阿赖耶识为根本,再到末那识,最后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为工具向外追寻,凡是一瞬间产生的感觉都可以看做是一“事”。
在这里,生命的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永不停息的“奋斗”过程,这个“奋斗”过程即是小范围的生活。
在具体地解释时,梁漱溟用“现在的我”代替了现在的意欲,用“已成的我”代替了“物质”的概念,而之前的小范围生活则被解释为“现在的我”对“已成的我”的一种奋斗努力过程。
梁漱溟认为宇宙大生命与其他个体生命不同,它其实是指宇宙演变的过程,这种演变过程起源来自于宇宙本身所存在的矛盾。
梁漱溟提出:“生命本性可以说就是莫直其所以然的无止境地向上奋进,不断翻新。
”他认为这个内在矛盾正是宇宙生物可以生生不息,并且可以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
虽然梁漱溟在论述宇宙本体的时候吸收了柏格森的观点,但他们二人的侧重点不同,柏格森关注的问题是整体的宇宙本原,而梁漱溟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个体的宇宙,他认为宇宙的生命和个体的生命没有区别,他在《人心与人生》中曾说道:“吾书言人心,将从知识引入超知识、反知识,亦即从科学归到形而上学,从现实生活上起作用的人心归到宇宙本体”。
(二)生命主体论梁漱溟认为,宇宙大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生命,人类生命是个体生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
人类是有动物进化来的,不仅拥有生命的活力,还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类的出现,标志着整个宇宙之中出现了智慧生命,由此宇宙大生命完成了质的飞跃。
“人类生命处于宇宙大生命发展的顶峰,最能代表宇宙大生命向上奋进不已的特点”。
人类作为宇宙大生命典型的代表,其生命本质有两种生命构成:一种是“心”生命;另一种是“身”生命。
这两种生命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
个体生命在与宇宙生命沟通时,以“身”生命为基础,借助“心”生命的理性思维,相互融合没有障碍,彰显出生命的本性。
首先是“心”生命。
对于人心,梁漱溟认为其包括两方面的活动能力:首先就是对外的一面,这些就是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况的感受,这类活动一般依靠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操作人类的感官器官来完成;然后是对内的一面,就是个体生命在保持机体正常生活的活力。
从总体上介绍完之后,又为“心”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何谓心?心非一物也;其义则主宰之义也”。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个体生命的宇宙里,“人心”就是本原。
梁漱溟认为,人类可以和宇宙中的其他物种区分开来就是因为人类存在“人心”这种心理活动。
在对人心的特点进行解释时,梁漱溟使用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提出的“自觉能动性”,指出人心就像是行军打仗,具有三个特点: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
第一个是主动性。
梁漱溟认为,想要理解人心的主动性首先要从生物生命说起,人类之所以可以和宇宙中的其他物种存在区别,是因为思想是是人类独有的活动,他们身体的行为是受到思想的控制来完成的。
比如水和空气也是可以移动,但是它们的移动状态无法自己选择和控制,是被动形成的。
而人类是具有生命特质的,所以可以具有主动选择的能力,就像《论持久战》中所提到的“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盖作战是人类—最富有生命力者—的事”、“事在人为者,人的主动性为之也”。
“这里所说人心的主动性,则又是其发展扩大炽然可见的。
曰努力,曰争取,曰运用,总都是后力加于前力,新新不以”。
人类可以不断向上奋进,永无止境地进步都是因为人类拥有主动性,不依靠外物来驱动。
第二个是灵活性。
梁漱溟解释,灵活性是“巧妙地解决了当前问题”并且不墨守成规,也是可以随时随地应付常常变化的时局并且可以保证不处于被动状态,同时还应该是“出奇制胜”并且“闪避开突如其来的袭击”。
由上述可知,“生命不受制于物而恒制胜乎物的表现”就是灵活性最基本的特点,这是个体智慧才有的表现。
个体生命想要在环境中生存,必要要有主动性和灵活性。
第三个是计划性。
灵活性需要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根据分析具体情况来随时调整,不需要提前规划行动。
而计划性与之不同,计划性必须要有前定。
在梁漱溟看来,计划的定义就是指要人们在真正做事情之前,先不立刻采取真实的行动,但他们必须在脑海中用概念进行一次或多次演练,以确定他们想出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的完美计划或蓝图。
人类的计划性,主要依靠人对事物的正确知识,梁漱溟称之为“理智”。
他认为“这种认识越正确,知识就越丰富,人的计划性就越有根据,越符合实际情况,就越可能使自己达到预期的目标。
”其次是“身”生命。
虽然梁漱溟认为“人心”是生命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但他却同样重视人类的“身”生命。
在定义“身”时,他指出“身”是“心”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关于“身”生命,主要有工具性、局限性两方面的性质。
第一是工具性,梁漱溟指出:“人身——人脑只是给人心(生命)开豁出路道来,容得它更方便地发挥透露其生命本性耳。
”在这里,梁漱溟认为“心”的载体是“身”,“心”之所以可以产生生命活动都是由于“身”的存在。
虽然个体生命在生活中实现生命活动时受到“心”的控制,但是呈现出来的外在行为都是由“身”完成,如果“身”不存在,那么“心”也将不具有现实的意义。
由此来说,“身”是“心”的外在工具。
第二是局限性,虽然“身”和“心”都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其有限性并不相同。
如何人想要飞翔,但身体仍然在地上;想要在原野上奔驰,但身体仍然感到劳累,这种情况就是梁漱溟所认为的“人身有限而人心旷乎无限”,即“身”对于“心”所言所拥有的局限性是无法避免的。
最后关于“心”与“身”的关系问题,梁漱溟一共有三种结论:第一,身先心后。
从生物进化的历史发展看,我们总是“身”先发展然后“心”才会随着发展。
对于个体生命来说,我们经历的过程是先出生后成年,随着身体发育和社会交往逐渐变强,我们体内的意识才会随着身体生长的速度提升,所以是身先心后,生命个体需要先发育身体才可以得到内心的发展。
在人们看来,心和脑并没有什么不同,对于人类来说是同一种东西,“脑”的概念很少出现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的解剖学不是很发达,所以人们常常用“心”来作为思考的器官,即孟子所说的“心之官则思”。
到了近代时期,西方科学和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人们才知道思考的器官不是内心,而是大脑。
在梁漱溟看来,脑和身本来是一体的,大脑属于身体的一部分,同样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第二,心先身后。
在《大学》《中庸》中,说到“独知”时,“内心默然炯然,不与物对,他人不及知而自家瞒昧不得也”,孟子所提出的“良知”是以“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作为指示的。
后来明代大儒王阳明又在此基础上大力宣扬“致良知”的说法。
王阳明还有一句咏良知的诗句:“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在这里,宇宙的本体对应的是乾坤万有基。
人心有对而人心无对,即说明人身是有边界的,但是人心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第三,身心无所谓先后。
在这里梁漱溟认为,生命的奋进是由于宇宙的内在矛盾造成的,可以说当生命越来越追求自由和灵活的状态时,“心”生命的影响就会提高,“身”生命的影响就会降低。
我们可以把身心当做两个砝码,天平两端的升降则代表身心的升降,当一端向上运动时,必然另一端会向下运动。
这两段的运动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一定是同时进行的。
(三)直觉和理性首先,关于本能。
梁漱溟在人类的认识最初阶段是肯定欲望的重要性,提出人生应该顺着欲望前进,而欲望则是依靠人类的本能产生。
罗素在《社会改造原理》中将欲望和冲动区别对待,但是欲望其本质同样还是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
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突出强调本能的重要。
早期梁漱溟在讨论人心的问题时最初是围绕着本能和相应不可分割的感情冲动展开的。
将本能看作是人的本性,也叫“直觉”。
在梁漱溟看来,直觉广泛存在于人类个体的生命中,人的内在生命是与外界世界相连接的,而两者的连接物就是直觉。
“我们内里的世界与外界通气的,只有这直觉的窗户”。
在他看来,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达到“天人一体”的生命境界。
他把人性的善归于本能,人性的恶归于理智的方面,即私心人欲。
由此梁漱溟将这些与孔子的“仁”结合起来,认为本能为体,理智为用。
一方面梁漱溟接受儒学思想,认为“直觉”是“仁”。
他提出:“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
”对于敏锐的定义,梁漱溟举了一个例子,在《论语》上宰我问“三年丧似太久”,孔子回答他讲:“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他说“安”。
听到宰我的回答后,孔子没有明说对于宰我的失望,只是从字里行间中都能感受到孔子对于宰我回答的不满,等到宰我出去以后,孔子叹气道:“予之不仁也!”这个“仁”就完全要在那“安”字上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