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起源何处?地外小行星带来新证据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PPT课件5

2.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说:“天下万物生 于有,有生于无”。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 起源的观点是不谋而合还是大相径庭?说说你的 看法。
2.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对老子原话的理解。如果理解为 “天下的任何事物都是从‘有’,即现在已经存在的事物中 产生的,而这些事物又是从‘无’,即目前不存在的事物。 而是从别的事物中产生的”,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 源的观点不谋而合。如果理解为“有生于无中的‘无’,是 虚无,是不存在的、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则与现代生物 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大相径庭
4、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由 此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答:从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从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1.你认为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 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答: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 会再形成原始的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 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 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另外, 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照射而产生的。
• 17世纪,比利时的学者海尔蒙特做了这 样的实验来
证明自然发生说:将谷粒、破旧衬衫塞入瓶中,静置于 暗处,21天 后就能产生老鼠。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实验才最后地否定了自然 发生说。巴斯德根据他的发酵研究认为,生物不可 能在肉汤或其他有机物中自然发生,否则灭菌、菌 种选育等就都是无意义的了。巴斯德做了一系列实 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来自无生 命的物质。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 简单的实验是“鹅颈瓶实验”(上图)。
A、爱因斯坦 B、米勒
C、爱迪生
D、牛顿
分值:10
3、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 物质。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中山外校
二、原始生命的出现
地球形成以后的10亿年左右, 地球形成以后的10亿年左右, 10亿年左右 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浮 游 动 物 的 化 石
中山外校
二、原始生命的出现
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 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是怎样由地 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单细胞动物
中山外校
讨论: 讨论:
上述3个资料中, 上述3个资料中,科学家所采用的 研究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研究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中山外校
生物学研究中常用比较的方法, 生物学研究中常用比较的方法,通过 比较,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比较,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化石(fossil) 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化石(fossil) 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 是进化的结果,对他们亲缘关系的研究, 是进化的结果,对他们亲缘关系的研究, 可帮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 可帮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过程。
中山外校
中山外校初中生物课件
义务教育课程准实验教科书
中山外校
中山外校
一、原始地球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 地球上原始大气的 成分与现在的大气 成分有什么明显的 不同? 不同? 原始地球表面想像图
中山外校
一、原始地球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 米 勒 设 计 的 实 验 装 置
根据米勒及其 他学者的实验结果, 他学者的实验结果, 可以对生命的起源 作出怎样的推测? 作出怎样的推测?
马
中山外校
中山外校
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 化石是生物 的遗体、 的遗体、遗物或 生活痕迹, 生活痕迹,由于 某种原因被埋藏 在地层中, 在地层中,经过 若干万年的复杂 变化形成的。 变化形成的。
【初中地理】“地球生命来自彗星撞击”再添新证

【初中地理】“地球生命来自彗星撞击”再添新证美英研究人员进行的一个模拟实验表明,生命的基本物质氨基酸可以在高速冲撞中产生,这从实验上为地球生命来自太空的理论提供了佐证。
彗星主要由冰以及氨、甲醇和二氧化碳等简单分子组成。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的尼尔·戈德曼(Neil Goldman)和其他人此前曾提出,彗星撞击早期地球时释放的巨大能量将把这些简单分子合成更复杂的氨基酸。
戈德曼等人发表在新一期《自然-地学》网络版上的报告说,他们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实验室中制造出成分类似彗星的混合冰,然后用一种特殊的高速子弹以7.15千米每秒的速度射击。
结果表明,高速冲击不仅产生了可组成氨基酸的分子,所产生的热还将这些分子合成了氨基酸。
他们的实验生成了甘氨酸、d-丙氨酸与l-丙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戈德曼说,这一结果表明他们之前的预测是正确的,这表明在太阳系中有了合成蛋白质成分的新方法,这也意味着在理解生命的基本成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从水和干冰等单分子混合物形成复杂的氨基酸等分子只是迈向生命的第一步。
至于氨基酸如何形成蛋白质等更复杂的分子,以及这些基础成分怎样在适当条件下形成生命进而发展繁荣,依然是未解之谜。
研究人员还指出,土星卫星恩克拉多斯和木星卫星欧罗巴的表面有很多冰。
当陨石以高速撞击其表面时,它为氨基酸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环境,从而增加了生命的可能性。
因此,他们的发现也突显了未来在这两颗卫星上寻找生命迹象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1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课件(39张PPT)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⑴原始大气中存在着氧气和二氧化碳
等气体。
( ×)
⑵美国学者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原
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命体的蛋白
质等有机物。
( ×)
2.你认为在现在的环境下地球上会不 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3.宇生说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构成生命的有机 物,来自于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际尘埃。
彗星
陨石坑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经 常 受 到 陨 石 等 的 撞 击 。 1969 年,人们发现坠落在澳大利 亚启逊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 来自地球的氨基酸。另外, 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 数十种有机物。
小行星撞击地球(想象图)
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 会再形成原始的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 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 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另外 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3.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说“天下万物生 于有,有生于无”。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 命起源的观点是不谋而合还是大相径庭?说说 你的看法。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 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 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 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 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想一想
2.你认为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 球上1.会米不勒会的再实形验成证原明始了生什命么??为什么?
米勒实验向人们证明了原始地球上 尽管在不现能在形的成地生球命环,境但条能件产下生,构地成球生上 物 不体会的再有形机成物原。始因的此生,命生,命因的为起不源存从在 无 原机始物生生命成形有成机时物所,需这的一环阶境段条是件完,全如 能 原够始实大现气的、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 由此可以作出什么推断? 构成生物的有机物能从地球以外形成 并被带到地球。
资料1 4、化学进化说
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 程,逐渐地演变而成的。
原始地球表面想像图
原始地球景观
1.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
高温、闪电、紫外线 2.原始大气的成分: 水蒸气、氢气、氨、 甲烷、二氧化碳等 3.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最明显的不同: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加热
模拟降雨
氨基酸
讨论: 1.米勒的实验结果支持了哪一假说? 化学起源说 2.根据米勒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出什 么? 原始地球 不能 形成生命,但能形构 成生物体的 有机物 。
课堂小结
1.生命起源于 非生命的物质 。 2.生命起源于 原始海洋 。 3.原始大气成分中没有 氧气 。 4.现在的地球 不可能 再形成原始生命。
最后造人。
(见圣经故事)
2、自然发生论
生物是从非生物环境中自然发生出来的。
腐草化萤 腐肉生蛆 淤泥生鼠
17 世纪意大利斯帕兰扎尼实验
证明腐肉不能生出苍蝇
1860年巴斯德用实验证明 肉汤中的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
而是来自瓶外
资料3
3.宇生说:原始生命可能来自其他星球。来自小行星撞击地球(想像图)
地球上的陨石坑
4.你认为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吗? 无。
二. 原始生命的起源
1 、原始生 1、时间: 地球形成以后的10亿年左右 命在哪里 诞生的呢 ? 原始大气 小分子无机物(甲烷、氨等) 2、过程:
高温、紫外线雷电 原始海洋 小分子有机物(氨基酸等)
有机大分子
原始海洋
原始生命
米勒实验装置
雷电
原始大气
科学家发现外星生命证据了吗

科学家发现外星生命证据了吗在地球以外,都是有着怎样的世界?而这些都会是一样存在的生命证据中,都会是有着哪些生命存在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存在外星生物是否存在UFO以充满神秘的方式存在,数以千万计的地球人声称看见过UFO。
究竟这些“目击者”是幻想家还是骗子?抑或在谎言与真实之间存在着某些东西?答案是在太空中的星球,还是来自人类对神秘的崇拜?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掀起UFO研究的热潮,始于UFO研究史上最著名的“阿诺德事件”。
UFO是英文缩写,意思是“不明飞行物”,也称“飞碟”或“幽浮”,是指一种会移动的飞行物或天文景象,可由肉眼观测或雷达监测到,而人类目前尚无法解释的现象。
对UFO感兴趣的人,不仅推测这是来自比地球更进步的文明,并以现代人可能面临的问题,心理学上的推断来解释此现象。
对UFO的描述有:快速地移动或盘旋;移动时悄然无声、飘忽不定或轰鸣异常;外形如碟子、雪茄、球形、环形或椭圆形,据目前统计,已达100多种不同的形态。
在世界范围内有关UFO的记载自古就有。
但是,1947年6月24日,美国新闻界以首创的“飞碟”一词大篇幅地报道阿诺德目击飞碟事件,才把今世人都感到好奇的天外来客展现在人们眼前,而轰动全球。
然而,在对宇宙的探索中,对外星人的探索,最能激起人们的兴趣。
虽然科学家鉴于星球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认为即使有外星人,也不可能飞抵地球,但他们并未否定外太空存在智慧生命的可能。
星云NGC6543,绰号“猫眼”星云最近有两位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外有两颗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更激起一阵“地外文明”热。
一些科学家认为,外星人肯定存在,但要找到一个像地球这样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很不容易的。
有行星不一定就有生命;有生命不一定就有高等生命,它要求行星到母恒星的位置必须恰到好处。
根据这样的条件,在银河系中,大约只能有100万颗行星才有可能。
而在这100万颗之中,还必须有形成生命的一系列条件,包括水、氧气和各种化学元素。
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摘要:本文探讨了生命的起源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课题。
通过对化学进化理论、原始地球环境的分析以及生命起源的实验研究等方面的阐述,试图揭示生命从无到有的过程。
同时,也对生命起源的不同假说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以期为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本质提供参考。
一、引言生命的起源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科学问题,它不仅关乎我们对自身存在的理解,也对探索宇宙中其他生命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生命的起源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生命起源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
二、原始地球环境(一)地球的形成大约在 46 亿年前,地球由原始星云物质凝聚而成。
最初的地球是一个炽热的球体,表面充满了岩浆和火山活动。
随着地球的逐渐冷却,大气层和海洋开始形成。
(二)原始大气成分原始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氢气、甲烷、氨、水蒸气等组成,缺少氧气。
这种还原性的大气环境为生命的起源提供了条件。
(三)海洋的形成地球上的水主要来自于小行星和彗星的撞击,以及地球内部的挥发物质。
随着地球的冷却,水蒸气凝结成雨,形成了原始海洋。
海洋成为了生命起源的摇篮。
三、化学进化理论(一)米勒实验1953 年,美国科学家米勒进行了著名的米勒实验。
他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模拟了原始地球的大气环境和海洋环境,通过电火花放电的方式提供能量,结果在实验产物中检测到了氨基酸等有机分子。
这个实验证明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简单的无机分子可以合成有机分子。
(二)化学进化过程根据化学进化理论,生命的起源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无机分子合成有机小分子:在原始地球的环境中,无机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合成了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
2.有机小分子聚合形成生物大分子:有机小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聚合形成了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3.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生物大分子通过相互作用组成了多分子体系,如团聚体、微球体等。
4.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多分子体系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具备了自我复制、新陈代谢等生命特征,演变为原始生命。
美国科学家对小行星来源的陨石标本研究再次佐证生命始于太空

于中国上海水产科学研究 院东海水产 研究所 获 国家科 技进
步二等奖 的有关课题的多年研究成果 “ 大洋金枪鱼 资源开发
关键技术及应用 ” 。想要吃到新鲜味美的金枪 鱼可不是件容
易的事 0金枪鱼这种聪明的鱼儿是大洋 的宠儿 , 长约 l 身 m,
体重超过 5l , O g居海洋食物链 的顶层 , 【 少有敌手 ; 它们一天到 晚游弋不停 , 度快 , 易追捕 ; 速 不 每天几十 k 最大的洄游距 m,
世界金枪鱼主要捕捞 国家行列 , 金枪鱼 年捕 获量达 1 6万 t , 产值 3 3亿元 , 金枪鱼 已经 和竹荚 鱼、 鱼一样 , 为了百姓 鱿 成
潜在治疗靶 位。 树立 中药质量标准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 中药标准化
高科学技术 奖、 国家 自然科学二等奖和 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归正” 上 海瑞金 医院上 海血液
学研究所的著名血液学专家 、 中国科学 院院士王 振义教授的 “ 全反式维 甲酸诱 导分化疗法 ” 治疗 急性早幼 粒细胞 白血病 的研究成果获国家最高科学技 术奖 。王 振义 院士在 国际上
・
76 ・
生物学教学 21年( 6 第6 01 第3 卷) 期
色助剂 , 黄麻纤维 白度达 到 5 . ; 发了生 物酶 一柔 软剂 使 37研 联合处理技术 , 有效 提高 了黄麻 织物 的柔软 度 , 大降低 了 大
织物对皮肤 的刺痒感 。
破解肝癌转移谜 团 复旦大学 附属 中山 医院肝癌研 究 [ 学成就评 选] 科
又在范围更广的富含碳的小行星上发现了左手 型异缬氨酸 ,
洋、 太平洋和 印度洋的金枪鱼 资源进行 了研究 , 建立 了大洋
金枪鱼渔业综合管理数据库 , 研发 了高效生态型金枪鱼延绳 钓钓具 , 大大提高了金枪鱼 捕捞效 率。如今 , 国已经跻 身 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生命起源何处?地外小行星带来新证据作者:***来源:《科学大众(中学)》2022年第10期在科学界,关于地球生命起源这个话题已经被探讨了上百年的时间。
目前流行两种理论:一种是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我们这个星球,是在漫长岁月里经历了量变和质变,自发孕育而成的;另一种则是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地外小行星,在它们撞击地球时把孕育生命的关键物质撒在了地球上,之后才有了生命。
迄今为止,两种说法都还没有确凿的证据。
不过,日本科学家在2022年6月6日宣布的一项惊人发现,或许能让人类离真相更近一步。
他們在“隼鸟2号”探测器从“龙宫”小行星带回的样本中,发现了至少23种氨基酸。
如果能够确认“龙宫”或其他彗星和小行星中所保存的氨基酸为地球生命起源的初始材料,就可能证实生命起源所必需的物质是从太空传到地球的理论,从而结束地球生命起源的长期争论。
“隼鸟2号”立功劳生命起源于地球理论认为,地球原本是一颗荒凉的星球,随着彗星撞击地球,给地球带来了水。
由于地球上有了氮元素、水、二氧化碳等成分,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时,在极端的条件下形成了有机物大分子氨基酸。
随着氨基酸的排列组合,形成了蛋白质,蛋白质又组成了DNA,之后就诞生了细胞。
生命就是这样形成的。
生命起源于外太空理论则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外太空陨石带来的,因为地球的环境更适合生存,所以陨石上的生命就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了。
这种理论的证据,就是在某些陨石上确实发现了氨基酸等有机物大分子,个别陨石上还有微生物活动的痕迹,这也大概率地说明了地球的生命是来自外太空。
这次,日本科学家在“隼鸟2号”探测器从“龙宫”小行星带回的样本中,发现了至少23种氨基酸,确认了存在不能在体内产生的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等。
除了作为胶原蛋白材料的甘氨酸,还存在作为提鲜成分而为人所知的谷氨酸。
此外,样本中还发现了有机大分子以及含氮化合物。
和水一样,它们是氨基酸形成生命密码系统的基本要素。
太阳系最初是一个巨大的尘埃和气体盘,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太阳,然后形成了行星和卫星。
剩下的那些“碎屑”,就以小行星和彗星的形式在太空中飘荡,保存着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原始材料。
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那些“原初尘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决定建造一个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就这样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2010年通过经费申请时,研究人员就为“隼鸟2号”设置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帮助科学家解开太阳系起源和生命起源的奥秘”,并拟订了从小行星表面采集物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计划。
他们当时锁定了编号162173的小行星,一方面是因为它较为原始,可能有更多的含水矿物和有机物;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自转周期约为7.5小时,比一般的小行星慢,有利于探测器在它的表面着陆。
2014年12月3日,“隼鸟2号”发射升空。
之后,它展开太阳能电池板,借助引力加速前往小行星162173。
2015年10月,在“隼鸟2号”出发近一年后,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宣布,将小行星162173命名为“龙宫”。
离开地球后,勇敢的“隼鸟2号”就一直在太空中进行漫长的飞行,持续了4年多。
2019年2月,“隼鸟2号”终于接近了“龙宫”。
按照指令,它先向“龙宫”发射了大金属弹,在小行星上砸出一个坑。
两个月后,它调整了姿态,缓缓降落在之前砸出的“人造陨石坑”附近,采集到一种类似木炭的黑色物质,之后再启程返回地球。
2020年12月,“隼鸟2号”返回地球大气层,回收舱降落在澳大利亚南部沙漠。
回收舱带回了一个密封的“胶囊”,里面有大约5.4克“龙宫”的样本,这正是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原初之尘”。
经过前后6年时间的远航,“隼鸟2号”不负众望,终于完成了使命。
这些宝贵的样本一直密封着,被送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然后又分给了6个国家的科学家,用于分析尘土的成分和来历。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终于揭晓了“原初之尘”的一些秘密。
“天外来客”揭奥秘知识链接人类探测小行星的尝试始于20世纪,对于探究生命起源以及防御对地球有威胁的小行星具有重要意义。
小行星探测器不同于大型的行星探测器,它体积更小,灵活度更高。
由于接触的天体较小,天体的引力不足以对小行星探测器产生摄动,小行星探测器需要依靠本身的动力运行,一般采用较为先进的离子推进器,机动性更好,也更耐用。
知识链接C型小行星指含碳的小行星,是最普通的小行星,约占已知小行星的75%。
从最初的地球望远镜到来自“隼鸟2号”的遥感信息表明,“龙宫”可能含有有机物和少量的水(粘在矿物表面或包含在其结构中)。
然而,使用这种方法研究C型小行星非常困难,因为它们太暗了,得到的数据中几乎没有可用于识别特定物质的信息。
因此,采样带回是增加对这一类型小行星理解的重要一步。
此前,科学家们曾在落入地球的陨石中检测到氨基酸。
但是,这些陨石不光受到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等外层空间力量的侵蚀,而且在落入地球时会和大气层里的化学物质结合,产生新的物质,或者使原来的某些成分消失了,在地面水分的作用下还会继续改变里面的成分。
由于被地球的环境严重污染,检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隼鸟2号”的样本直接从宇宙空间中采集,包含小行星地表下的物质,没有像陨石那样受到污染或风化作用的影响。
而且在分析过程中,样本始终没有暴露于地球空气中。
知识链接CI球粒陨石是一类非常稀有的含碳物质元素陨石,是太阳星云初期幸存下来的物质,代表的是最原始太阳系的演化成因物质。
它们保存了太阳星云的凝聚、演化及成因的一些信息,其矿物成因和化学物质组成反映了早期太阳星云、恒星、行星、小行星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CI 球粒陨石在含水蚀变过程中保留下的一些特征,与早期太阳星云低温演化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早期太阳星云形成和演化的见证者。
日本宇宙化学家橘省吾是参与分析这些样品的研究者之一,他表示,来自“龙宫”的物质属于CI球粒陨石,是迄今为止所见过最纯净的。
科学家们至今在地球上仅发现过5块,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现实意义。
科学家们研究了来自“龙宫”的16个颗粒,发现它们包含非常古老的物质,其中一些颗粒比太阳还要古老。
“因为样本是小行星的地下物质,所以这次的发现首次证明了地球外存在有机化合物。
”负责“隼鸟2号”初始化学分析的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悠本久之强调说,“从‘龙宫’中获得的样本,是我们研究过的太阳系中最原始的物质。
这进一步证实了外太空存在生命的组成部分,意味着构成地球生命的组成物质可能是由那些‘天外来客’带来的。
”“龙宫”是阿波罗小行星群中的一员,1999年5月10日被美国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组发现。
这个小行星看起来像一块初步雕琢的方形钻石,也有说像萤石或八边骰子,表面有明显的陨石和岩石结构。
它的直径约为870米,每474天绕太阳运转一周,在茫茫太空里是一个不起眼的天体。
“龙宫”沿着地球附近的一条轨道运行,距离地球最近时只有200多万千米,最远时有3.4亿千米。
也就是说,这个小行星的大部分轨道都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只有一小部分越过地球伸向金星轨道内。
它的主要成分是镍和铁,此外还富含碳元素,而且可能有更多的含水矿物和有机物,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藏”天体。
科学家们判断,“龙宫”很可能是早期太阳系的一块巨大太空岩石被撞碎后形成的。
这次撞击可能发生在太阳系形成后的200 万~400万年。
根据这些样本被水改变的方式,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估计“龙宫”在太阳系形成后仅约500万年就被水循环改变了,这些发现暗示了彗星和一些小行星之间类似的形成条件。
与其他类型的小行星不同,“龙宫”自40亿年前形成以来变化很小,保留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状态,受太阳加热的影响要小得多,堪称太阳系的“活化石”。
它的化学成分与太阳相似,代表了太阳系最原始的材料组成,残留着太阳系最初成形时的“原初尘埃”。
它的样本对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意义非凡,将为人类揭开更多谜团,同时也带来更多未知。
“隼鸟2号”向“龙宫”小行星丢下了3个着陆器,通过其中一个着陆器拍摄的照片发现,“龙宫”的特点和预期的不太一样。
早先的观测结果表明,“龙宫”的质地和CI 球粒陨石相近。
但照片显示,它的表面其实由两种不同的岩石组成,其中一种色泽黝黑而粗糙,另一种色泽明亮且较为光滑,大约各占50%,似乎表明它是由两颗小行星合并而成的。
“时间胶囊”藏玄机“隼鸟2号”执行的是一系列国际太空取样任务中的一个,目前正在实施中的另一个任务是从一个名叫“贝努”的小行星上采集样本并送回地球。
2016年9月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功发射了有“美国版隼鸟”之称的“奥西里斯- 雷克斯”探测器,目标是采集“贝努”的样本,研究自宇宙大爆炸开始附着在碳上的有机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如何将“贝努”上的元素转化为未来执行深空任务的燃料。
“奥西里斯- 雷克斯”探测器于2018年12月3日抵达了在地球和火星轨道附近转动的“贝努”,并且向地球传送了拍摄的清晰图片。
2020 年10月20日,探测器接近这个近地小行星,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机动动作,进入距离它表面不足4.8 千米的轨道,并开始为期6 个月的详细地表成像。
由于采集装置只能将直径2厘米以下的小石头或沙子放入,根据获取的详细地表图像,研究团队锁定有望采集到岩石的地点。
他们控制探测器逐渐靠近“贝努”表面,降落在北半球被命名为“夜莺”的环形山上。
随后,探测器伸出3 米多长的手臂型采集装置与地面接触,从前端喷射所攜带的氮气,搅动小行星表面的砾石和灰尘,然后用一个收集装置进行捕获。
“贝努”直径约500米,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核桃,目前在距离地球3亿千米以上的位置。
科学家们认为,作为太阳系历史的“时间胶囊”,这个小行星的存在已经超过45亿年,有助于揭示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在整个太阳系中,估计有100万颗类似“贝努”的小行星。
“奥西里斯-雷克斯”探测器定于明年9月返回,多个国家将展开合作,对样本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比较“龙宫”的样本和“贝努”的样本,科学家们能更好地了解宇宙中的各种化学混合物,以及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随着从太阳系小行星上采集的样本不断增多,人类不仅可以追溯太阳系的起源,也能更多地揭示地球的过去,包括生命起源的未解之谜。
知识链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去年9月7日就宣布,“毅力号”火星漫游车已经成功收集到第一份火星岩石样本。
它是来自火星岩石的岩芯,直径大约为1.3厘米,长度为6厘米,被封闭在钛金属管中。
此后,“毅力号”还会在周围收集岩石碎屑以及土壤,对该地区进行多次采样。
采集的样本暂时储存在火星上,最早在2031年被送回地球,帮助科学家了解火星的演化历史。
(责任编辑: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