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里的传统文化
《国粹麻将》集之二:麻将精髓修身崇德

《国粹麻将》集之二:麻将精髓修身崇德图:修身崇徳麻将中,心静品雅方城间麻将精髓修身崇德“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如今的麻将,似冲围而出的红杏,迎春风,把美丽和愉悦献给人间。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五州四海,何处不闻麻将声?原因何在:“麻将精髓修身崇德,方城常垒心静品雅。
”前景如何:“弘扬麻将精深文化,‘贤士麻将’倡导兴起。
”麻将寓中华文华精华于游戏之中,寓中华修身崇德精神于休闲之中。
人们在打麻将娱乐活动中,品味着中华文化的精华,感受到中国传统的文化陶冶。
麻将中的修身崇德“和”是麻将精神麻将游戏与其他游戏的一个很大区别是:结局不以输、赢而论,而是以“和”表达。
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文化源远流长。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对“和”字都有记载。
“和”字的内涵博大而深刻。
有和谐,和顺,平和,温和,谦和,和悦,调和,和解,和合等之意。
《易经》是中国的六经之首,强调阴阳和谐。
《易经》卦爻体系中所有不同卦辞的组合都展示“中和”的原则。
《易乾卦》“保合太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均具有协和万物之意。
儒家学派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其思想内涵是人要达到的“太平和合”境界。
道家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是炎黄子孙修身养心之道,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与发展自我的价值选择。
“品”是麻将风格在麻将游戏中,品字的含义,是指参加游戏的人要有良好的品质与品行,在游戏过程中要体现的良好品格与品行。
麻将的旨意是:“入局斗牌,必先炼品,品宜镇静,不宜躁率,得牌勿骄,失牌勿吝,顺时勿喜,逆时勿愁,不形于色,不动乎声,浑涵宽大,品格为贵,尔雅温文,斯为上乘。
”麻将中“品”还含有品级等意思,比如过去的官宦就是以品相论,如官至一品、二品、三品等。
和对事务及物品的品评与判断:例神品、妙品、高品、精品。
麻将蕴含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民族史

麻将蕴含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民族史麻将起源于中国,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相传明朝名为万饼条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
另一方面有人说麻将是江苏太仓“护粮牌”。
例如:“筒”图案就是火药枪。
还有的说麻将基本张数为108张,代表着水浒里的108位好汉,东南西北则代表这些好汉来自东南西北四面八方,中发白是说这些人有的是中产阶级,有的是高官贵族,有的则是白丁出身。
中国麻将不管历史如何变迁,麻将蕴含的思想始终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
它是东、西文化智慧的融合结晶。
古人在搓麻绳的时候,织麻布的“飞梭”就是麻将中“飞”的起源,麻球为饼、麻绳为条、饶子为万创造出这种集修炼、娱乐、练兵一体的活动。
麻将饼是坤,条是乾,“万”是佛教的万字符号亦指众生万物。
天地人、日月星、“条、饼、万”又是《易经》“三”生万物的终极思想。
“条、饼、万”1—9是中国数字中最大,四人坐四个方向代表一年四季,十二张牌代表是天干,加一个天或者地牌,每人抓十三张,四人按顺时针方向,再抓一打一。
胡牌时候一般要有对人,就是必须要天地成牌,再可以合成完整的牌叫合牌也叫胡牌。
麻将:发财“条饼万”是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所以可上下吃、可碰,以生发为主。
“东西南北中发白”是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相互之间是无法吃的,以灭亡为主。
河图左旋:顺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
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
麻将抓拍顺序是左行螺旋而生。
吃”、“碰”、“杠”、“听”、“合(胡)”。
来源于“阴阳五行”。
儒释道思想麻将是东西文化的大融合也是黑白文化。
内是白的外面是黑的,黑白文化的体现。
老子是用道、一、二、三、万物来说明,儒家是用无极、太极、两仪、四相、八卦、万物来说明,佛家是用虚空、无色界、色界、欲界来说明。
麻将隐含了天机、佛理、人生。
所以,非常适合人生。
请关注上面公众号“察古观今”,更方便地搜索各方面资讯。
大四喜在中国麻将文化中是否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果有的话,你能解释一下吗?

大四喜在中国麻将文化中是否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果有的话,你能解释一下吗?一、大四喜在中国麻将文化中的象征意义1. 代表四季和四方:大四喜是指东风、南风、西风和北风四种风牌,它们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以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四季和四方的重视有关,将四季和四方与大四喜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大四喜特殊的象征意义。
2. 象征吉祥和福气:在中国文化中,数字四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与“死”谐音的数字四被忌讳,而大四喜则是一个与吉祥和福气相关的概念。
大四喜在麻将游戏中出现是一种幸运的象征,代表着好运和顺利。
3. 代表权力和地位:在麻将游戏中,大四喜是四张很有价值的牌,拥有大四喜也意味着一个玩家的牌力相对较强,有着较高的胜算。
因此,拥有大四喜也象征着玩家在游戏中的权力和地位,赋予了大四喜在中国麻将文化中的特殊象征意义。
二、大四喜在中国麻将文化中的其他相关意义1. 社交象征:麻将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一种社交娱乐活动,大四喜作为很有价值和特殊象征意义的牌型,常常成为玩家之间沟通和互动的话题,增加了麻将游戏的社交性。
2. 心理象征:对于玩家而言,拥有大四喜是一种心理满足和成就感,能够带来愉悦的心情和自豪感,同时也增加了游戏的挑战性和悬念感。
3. 文化传承:大四喜作为中国麻将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
通过麻将游戏中的大四喜,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 独特美学:大四喜作为麻将游戏中的特殊牌型,其形态和组合方式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大四喜的排列和展示可以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和图形,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赋予了麻将游戏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总结大四喜在中国麻将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四季和四方、吉祥和福气,以及权力和地位。
除此之外,大四喜还在社交、心理、文化传承和美学等方面具有其他相关意义。
通过了解和体验大四喜,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中国麻将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麻将里的中国文化

一
端 ,都有各 自的理由 ,却没有一种定论的说 法。这些争 论 ,大多也 只是
后人的揣测。因此 ,在 介绍麻 将 的源起 时,都 不得 不加上 “ 据说 ” 二 字 。在这里 ,仅仅介绍两种比较常见的说法 。
二 、麻 将 的 形 制 。
麻 将 形 成 定 制 以 后 ,一 共 1 4 4张 牌 。 分 别 由 字 牌 、 序 牌 、 花 牌 组 成 。 而 这 些 组 合 当 中 又 有 十 分 丰 富 的 中 国 古典 文化 的 内蕴 。
首先是序牌 。序 牌 一共 1 0 8张 ,分 为万 、筒 ( 饼) 、索 ( 条 ) 三 类 ,每类 3 6张牌 。据考 证 ,万筒 索本是古 代 的货 币单位 。筒 ,即是 铜 钱 。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基准币。索是简的上一级单位 ,白简 为索。而 万又是处于索的上一级单位 ,百索为万。因此 ,从 麻将 的序牌我们便 不 难窥见中国古代币制文化的影子。而从万筒索这样 的标 志 中我们也 可以 看出明朝社会的一些变化 ,比如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后 ,人们追求金 钱 的欲望增强便以一种游戏的方式得以体现。 如果说 ,序牌的例子还不足以证明麻将 本身的文化内涵 的话 ,那 么 麻将中花牌的构形图案则很能说明问题。花牌共 8张 ,分别为春夏秋 冬 四季 ,和梅兰竹菊四君子。花牌牌面图案设 计采用梅兰竹菊 四君 子 ,可 谓寓意匪浅。在 中国古典文化 中,这 四种植物都 有着古 人深刻 的理想 人 格的寄托。“ 梅“通常代表傲岸高洁 ,“ 兰” 代表幽雅 空灵 ,“ 竹 ” 象征 虚心有节 , 菊” 暗示 冷艳清贞 。因此 ,梅兰竹菊 四君子 在中 国古典 文
一
麻 将 的 游 戏规 则 一 :
打麻将 的人都知道麻将讲究看上家 ,防下家 ,盯对 家。一局麻将 打 得是 否出彩 , 决定输赢的绝不仅仅是手中的牌 。更重要 的是 ,打牌者 如 何对 自己手 中既定 的牌进行重新组合 , 揣 度别人手 中的牌情状况 ,在 打 牌时做 到出纳得体 ,进退有据。 唯有如此 ,才能在麻场上 笑傲江湖孤 独 求败 。这种 出纳得体进退有据的要求实际上就是 “ 知 己知彼” 这种兵家 精神 的体现 。这种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传 统文化 内涵 的。这句话本身 出 自 《 孙子 ・ 谋攻》:“ 知彼知 己者 ,百战不殆 。 ” 可见 ,在麻将 这一方城 之 内 ,只有对敌我双方众寡强弱虚实攻守强弱进退等多方 面进行透彻 而 全面的了解后才 能出奇制 胜。这 和兵家 作战 的指导 思想 如 出一辙 。因 此 ,我们怎 么能够说麻将这样的一种社会游戏没有承载着 中国传统文 化 的影 子 呢 ? 四 、麻 将 的社 会 功 用 。 不少激进 而有野心的人认为麻将一无 是处。只有能力 不足者不思 进 取者才会 围坐在方桌之上 ,虚度时光 ,浪费生命 。更有人 觉得麻将这 一 样一种赌具极大地影 响国家 G D P的提高 ,从 而影响经 济建设 。因为 大 家都 “日出三竿 ,兴意正浓 ;月上柳少 ,流连忘返”,便没人诚心工作。 诚然 ,麻将被一些人作 为赌 具 ,设局 牟利 ,有很 不少 的 负面影 响 。然 而, 赌博毕竟是人 的问题 ,不是 麻将本 身的问题 。我们 不能 因噎废食 , 而因加以积极 正面 的引导 。麻将毕竟是一种社会游戏 ,有 其正面积极 的 不可取代的社会功能 。 五 、麻 将 的现 状 及 管 理 。 麻将本 身确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有着深厚 的文化背景 。对 于 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有着很好的调剂作用。然而 ,麻将 在中 国,就现 状 来看 ,确实 存在许许 多多 的问题 。有人利用麻将设 局牟利 ,赌博蔚然 成 风 ;有人沉溺于麻将 , 赌博成性 ,社会犯罪率提高 ; 还有人喜欢 打 “ 政 治麻将… ‘ 业务麻将 ” ,这 就增加 了社会上 行贿受 贿的风 气。那么 ,我 们应该如何管理麻将 改变现状使其发挥积极正面的社会功能 呢?是将 婴 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还是应该有所批判地继承呢? 首先我们需要 明白,赌博 ,是人的 问题 ,而不是牌 的问题。 《 晏 子 春秋 ・ 杂下之十》里有这样 的说法 :“ 橘生淮南 则为橘 ,生 于淮北则 为 枳。 ”同样是麻将 , 在 中国泛滥成灾 ,然而在我们一衣带水 的邻 国 日本 , 麻将被作为一种可以开发智 力的游戏列入启蒙书里。 日本还专 门建立 了 麻雀博物馆 。社会上也有 大量的麻将社 团联盟。并会定 期地举行一些 麻 将 的竞技 比赛 。用以促进麻将 的积极健康地发展 。比较起来 ,麻将在 日 本更多 的是作为一种文化 ,一种体育竞技项 目在社会上存在 ,发挥着 它
麻将知识大全

麻将知识大全文化中国:麻将知识大全麻将,一种汉族发明的益智游戏,麻将类娱乐用具,用竹子、骨头或塑料制成的小长方块,上面刻有花纹或字样,每副136张。
四人骨牌博戏,流行于华人文化圈中。
不同地区的游戏规则稍有不同。
麻将的牌式主要有“饼(文钱)”、“条(索子)”、“万(万贯)”等。
在古代,麻将大都是以骨面竹背做成,可以说麻将牌实际上是一种纸牌与骨牌的结合体。
与其他骨牌形式相比,麻将的玩法最为复杂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简单,容易上手,但其中变化又极多,搭配组合因人而异,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最能吸引人的博戏形式之一。
一、麻将的起源01.麻雀牌起源说麻雀牌这种说法是最主流的麻将起源的说法。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麻雀儿牌,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
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市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
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
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
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
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麻雀牌三种基础花色的名字叫做“万、束、筒”。
“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
“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
“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
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
“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
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
如“碰”即“彭”的枪声。
又如成牌叫“和”(音胡),“和”“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
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
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方言中,“麻雀儿”和“麻将”读音较近。
麻将传统文化研究报告

麻将传统文化研究报告麻将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其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
麻将在中国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并且在世界各地也广泛流传。
本文将从麻将的起源、演变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
麻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宋朝时期,起初是以纸牌的形式存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麻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牌面上的花纹和符号为基础的游戏。
在发展过程中,麻将的规则和玩法也逐渐完善,并逐渐变得普遍流行。
在麻将的演变过程中,各地文化的影响也有所体现。
例如,江苏、浙江一带发展出的“赖子胡”麻将就是在传统麻将规则的基础上,加入了特殊的规则和玩法,使得游戏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而福建一带的麻将则强调了策略和博弈性,使得游戏更加考验玩家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麻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麻将作为一种社交娱乐活动,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玩家们可以通过麻将这个共同的兴趣爱好,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亲近感。
其次,麻将也是一种智力游戏,能够锻炼玩家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
在游戏中,玩家需要根据手中的牌和对手的出牌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对于培养玩家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分析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麻将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牌面上的花纹和符号往往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比如龙、凤、梅花等。
这些图案和符号在麻将游戏中的应用,不仅增加了游戏的美感,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总的来说,麻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社交娱乐活动,也是一种智力游戏,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
此外,麻将还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推广麻将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麻将与中国传统文化

麻将与中国传统文化麻将,亦称“麻雀”或“雀牌”等,乃正宗国粹,自问世至今。
一直是最受欢迎、普及率最高的文娱活动之一。
放眼我赤县神州,无论是在南国还是北方,乡村还是城市,四人围坐大摆方城之情景随处可见,八手忙碌吃碰洗排之声音不绝于耳。
真可谓中华大地一大景观也。
考麻将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至今已有1200余年。
相传,唐朝武则天秉政时期,魏州昌乐(今属河南省)有名张遂者,自幼聪颖过人,后出家为僧,取法号曰“一行”。
一行法师六根清净,心无杂念,终日苦苦冥思,参悟万物机理,于天文、数学等方面多有建树,为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
但佛门虽然清净,却又难避寂寞难耐之苦。
为解除僧人平时之孤寂无聊,约在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前后,一行法师特编制一套纸牌,以供娱乐之用。
其宽二寸,长五寸,上印万、索、筒等图样。
后复增加东、南、西、北、中、发、白等七大种类,麻将形制初备矣。
另有一说,麻将是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整合、发展而成。
发明者乃元末明初学者万秉超,因崇拜水浒英雄,故以108张牌隐喻梁山108将。
时至清代咸丰年间,宁波人陈政钥改用竹骨材料并详定游戏规则。
政钥,字鱼门,号仰楼。
拔贡出身,熟谙英文,以功叙内阁中书,加三品衔。
因酷爱马吊牌,故而深谙此道。
有感于纸牌诸多不便,于同治三年(1864)改造马吊纸牌为竹骨麻将。
于麻将之大行于神州,功不可没。
考万、索(条)、筒(饼),皆为古代货币单位。
筒者,铜钱也,即外圆内方之铜币;百筒为索;而百索为万。
硬质材料取代原有纸质材料后,纸牌便逐渐失去主流地位,但并未销声匿迹。
后随着时间推移,制牌材料又逐渐由由竹片、骨料发展为当今的硬塑料或有机玻璃,麻将面目焕然一新。
但在一些边地或农村,至今仍有纸牌麻将存留。
游戏乃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缩影。
麻将之游戏规则,集中折射出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四人两两相对,安坐桌前,依照顺序,分别取牌,既先后有序,又机遇相等。
不同于西方扑克牌之二人结为一伙,相互配合,麻将是以个体为单位。
四川麻将文化

在清朝时期,四川麻将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和普及,逐渐成为了四川地区的一 种大众娱乐活动
2
规则与玩法
牌面
四川麻将使用的是 108张麻将牌,分为 筒、条、万、风、箭 五大类牌。每张牌有 四张,其中红中、白 板、发财、春夏秋冬 、梅兰竹菊等牌为特 殊牌
总的来说,四川麻将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娱乐活动,充分体现 了四川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它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 文化交流的方式和社交活动,具有丰富的民俗寓意和文化内涵
12
THANKS
规则与玩法
庄家与底牌
规则与玩法
游戏开始时,由任意 一名玩家担任庄家, 负责掷骰子和拿底牌 。庄家掷两个骰子, 根据点数拿底牌。底 牌共有36张,分东南 西北四个方位,每个 方位各有9张
胡牌规则
胡牌是四川麻将的核 心规则。玩家通过组 合手中的牌,形成符 合规定的胡牌牌型, 即可胡牌。胡牌的牌 型有很多种,包括清 一色、金钩钓、பைடு நூலகம்对 等。不同的牌型有不 同的计分方式和胡牌 概率
四川麻将文 化
-
1 历史背景 2 规则与玩法 3 文化内涵
四川麻将文化
四川麻将,又称为川麻, 是一种源于四川地区, 集休闲、竞技、文化交 流于一体的地方特色麻 将游戏
它具有独特的规则和玩 法,充分体现了四川地 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 色
1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四川麻将起源于明朝中后期,随着川黔 边境贸易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 些商人开始在商务之余进行赌博活动
规则与玩法
规则与玩法
特殊规则
四川麻将有一些特殊的规则。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换三张"、"缺一门"。换三张是指玩 家可以将自己手中同一花色的三张牌换成别人手中的三张牌。缺一门是指最后只剩下条、 筒、万三门牌时,玩家必须选择一门牌放弃,直到手中的牌型符合胡牌规则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将里的传统文化一、麻将起源于唐代麻将源自中国古代唐朝时期的“骰子格”和“叶子戏”。
汉魏时期,盛行博戏,为了方便发明了“马”,到了唐代,“马”演化为纸质,那时的“马”与今天麻将牌中的筹码功能大致相同。
古时筹与马略有区别:筹只表示胜负的次数,不表示胜负数值的大小;马则算明数值。
后世则不分筹、马,统称筹码。
到明代天启年间,本来作为游戏的附属品筹码,经过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戏娱用具,即马吊牌。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
其中,万贯、索子两色是从一至九各一张;十万贯是从20万贯到90万贯,乃至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文钱是从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没文(又叫空汤)各一张。
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意即非大盗不能大富。
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
马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
但根据此牌是从马子演变而来,牌面上所画又都与钱有关: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条)是穿钱的绳子,即钱串;而且古时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从中似乎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
若如此认识,马吊牌的名称的涵义便不言自明,翻译过来,大概是“关于钱的牌”。
其后,人们感到纸牌的张数太少,玩起来不能尽兴,于是把两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
在玩法上,除了三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三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
也就是说,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还可以吃、碰。
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同门三张数字相连)、“碰”(三张相同)、“开杠”(四张相同)。
此时的纸牌又叫“碰和牌”。
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
并且有了开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等规定。
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纸牌接受、继承下来。
大约到了清末,纸牌增加了东、南、西、北四色风牌(每色四张)。
那时人们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
八仙桌的名称是从就餐时可以坐八个人得来的。
用于打牌时总是面向一方,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两个人。
逐渐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来玩的习俗,四人各坐一方。
人们还从四方得到了启发,在纸牌中增加了东、南、西、北风,以及三元牌中、发、白。
后来人们发现在玩麻将时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没有人做成牌,感到扫兴。
为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又增加了听用。
最初的听用只增加两张,逐渐发展增加为更多的张,直到发展为如今的麻将牌。
但由于纸牌的数量一多,在取、舍、组合牌时十分不便,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渐渐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来就方便了。
正宗的麻将牌从此开始。
二、每一张牌的图案都有寓意细说起来,麻将牌的名称以及图案都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关,富含寓意。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五行说为代表,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和方位相配分别为: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
而中国古人又认为宇宙形态是天圆地方,所以,“白皮”代表地,“发”代表天,“发”是在人的最顶部,所以用发代表天。
“中”既代表五行中的中方土,也代表天、地、人“三才”中的人。
正是“中”的确定,使东、西、南、北、中和天(发)、地(白皮)共同构成了一个真正的天圆,这个天圆不是地球的圆,而是宇宙的圆。
而麻将牌中的万、饼、索(条)3种花色,则分别反映了物质的存在形式,数字则代表了物质存在的数量。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3为基数,9为极数,所以万、饼、索(条)分别有9张。
除了5和3、9外,12在古代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五行、五味、五脏、五色等和5有关的物质外,还有很多和12有关的,如12生肖、12时辰、12个月……这种思想在麻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44是12的平方,108也是12的倍数。
另外,在麻将规则中,规定每人抓13张牌,而13乘以4等于52,这正暗合了一年有52个星期的规律。
从麻将牌的牌面图案设计来考量,不难发现,其实麻将牌中的每一张牌的图案都是有某种寓意,暗含了某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
以“花牌”为例,人们通常采用梅、兰、竹、菊为图案。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被人称为“四君子”。
“梅”表示高洁傲岸,“兰”代表幽雅空灵,“竹”象征虚心有节,“菊”则暗示冷艳清贞,表现了人们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也是对某种审美人格境界的向往,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
而“中、发、白”3张牌就寓意着“中正”“发达”“纯洁”之意。
事实上,与其说这些图案是源于设计者的聪明智慧,不如说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想的自然流露和表达。
三、游戏规则是文化的缩影游戏乃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缩影。
麻将的游戏规则,集中折射出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四人两两相对,安坐桌前,依照顺序,分别取牌,既先后有序,又机遇相等。
不同于西方扑克牌之二人结为一伙,相互配合,麻将是以个体为单位。
吃牌时,上家先于下家,体现出中国先后有序的社会规则;上家可截下家,体现出“势”的显著作用。
而下家也可碰吃,体现出在特殊情况下“弱势亦可战胜强势”的文化理念和变化莫测的世态国情。
麻将技法,可体现出国人的智慧。
讲究看上家、盯下家、防对家,除根据自己拥有之牌决定基本打法外,还要判断其他三人牌情状况,以决定跟牌、出牌、钓牌。
及时预见、推测牌情演变,判断形势利弊,是能否得胜的关键。
麻将看似简单易学,但如何打出智慧,何时可吃,何时可碰,何时喂吃,何时喂碰,有时甚至要故意放炮喂和,以避免更大损失,则可体现出技术之高下,学问之深浅。
度势审时,当机立断,属高手一大功夫,绝非凡夫常人可精当掌握者。
因此,麻将既是对人预见力之检验,亦是对人判断力之考核,且兼具形、声、色、触等感觉之美,因而对牌家极具吸引力,常使人废寝忘食、通宵达旦。
从文化角度言之,麻将规则,可折射出国人的处事风格与理念。
欲取得胜利,就必须看住上家、盯住下家、防住对家,而欲出纳得体,进退有据,则须揣度他人手中牌势,知己知彼。
体现着国人注重人际关系,上下沟通,左右逢源,瞻前顾后,首鼠两端的行为特点。
不似西方扑克牌之两两结对,阵线分明,麻将思维讲究既单打独行,又相互利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合而不同”的精神,也折射出国人阵线不明,兵无常法,忽视合作精神,强调个人作用的个性取向。
而有用之牌保留,无用之牌弃之,更体现出在国人心目中将人分为有用、无用,高低贵贱分明的思维方式。
有用者则奉若至宝,强势阶层总被倾心关照;而无用者则不屑一顾,弱势阶层常被弃之不惜。
打麻将益处颇多从社会功能角度考察,打麻将益处颇多,对老年孤独症和多种慢性疾病,对调节神经紧张等,皆有缓解作用。
《论语》有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
”由此可见,孔老夫子亦认为“博弈”胜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惶惶不可终日者多矣。
特别是对于年长者,体力脑力皆在逐渐衰退之中,疾病增多,不免有日薄西山之叹,孤独忧郁之感。
虽有养花钓鱼可修身养性,打拳散步可舒筋壮骨,然于心志之磨砺,脑力之保持,人际之交流,实属无补。
而若有数人相聚而行方城之戏,其间欢言笑语,尔碰我吃,其乐融融;胜负难料,却总有希望,让人心系未来。
不分男女老弱,无论贵贱贤愚,规则划一,地位平等。
日出三竿,兴致正浓;月上柳梢,流连忘返。
于排遣孤独,消磨时日,效果甚为彰显。
因此流传甚广,经久不衰。
时至今日,麻将不止纵横于海内,并传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远达欧美各地,所向披靡,势不可当。
在业余文化娱乐生活一向不发达的中国,麻将一直担当着家庭娱乐活动的主要角色。
当然,古往今来,多有将麻将作为赌具而设局牟利者。
但切不可因噎废食,将麻将视为禁物。
如何兴利除弊,的确值得社会各界尤其是体育界予以研究和探讨。
经各界多年不懈努力,国家体育总局终于在1998年6月18日正式批准,将麻将作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并正式编定《中国麻将竞赛规则》,已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这是麻将从家庭走向社会,成为正式体育竞技项目的关键步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我们相信,只要加强管理,投入精力,麻将这一国粹必将更加发扬光大,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快乐和享受。
相关链接 >>麻将与文化名人梁启超:梁启超是麻将的超级爱好者,并有一言:“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
”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有一次几个知识界的朋友约他某天去讲演,他说:“你们订的时间我恰好有四人功课。
”来客不解,听他解释后方知,原来就是约了麻局。
麻将对梁的诱惑力、吸引力之大,可以想见。
而坊间也有梁曾发明三人与五人麻将的玩法,以及他能快速解牌的传说。
他的很多社论文章都是在麻将桌上口授而成。
徐志摩:徐志摩麻将打得最漂亮,他善于临机应变,牌去如飞,不假思索,有如谈笑用兵,十战九胜。
徐对鸦片与麻将还有一番妙论:“男女之间的情和爱是有区别的,丈夫绝对不能干涉妻子交朋友,何况鸦片烟榻,看似接近,只能谈情,不能爱,所以男女之间最规矩最清白的是烟榻,最暧昧最嘈杂的是打牌。
”张恨水:张恨水也与麻将有不解之缘,他小说中的人物很多都是麻将高手。
每天晚上九点,报馆来索稿的编辑便排队,在张家门口等候,张低头在稿纸上奋笔疾书,数千字一气呵成,各交来人。
一次,他在麻将桌旁上了瘾,报馆来人催稿,他左手麻将,右手写稿,麻将、交稿两不误。
闻一多:闻一多年轻时不会玩麻将。
留美期间,一次到教授家做客,饭后美国教授拿出麻将提出玩几圈助兴。
闻一多连忙解释对麻将一窍不通,甚为窘迫。
美国教授根本不相信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还不会打麻将,以为他有意推托。
闻一多只好硬着头皮上阵,临时参阅说明书,边看边学边打。
一晚上他没和一牌,甚是窝囊。
此后,他在友人的帮助下,才慢慢学会了打牌,以应付类似的局面。
辜鸿铭:辜鸿铭牌技很差,因而获得了“光绪(光输)皇帝”的雅号。
胡适:胡适虽然也喜欢打麻将,但水平并不高,经常输牌。
相对胡适的胜少败多,胡夫人在方城战中,可谓每战皆赢,这让平生不信鬼神的胡适,“小心求证”出“麻将里头有鬼”,亦不失为一趣闻。
梁实秋:梁实秋因家教甚严,乃至读书,梁才方知世上有麻将这种玩具。
有一次他向父亲问起麻将的玩法,梁父正色说:“想打麻将吗?到八大胡同去!”吓得他再不敢提“麻将”二字,从此对麻将再无好印象。
但梁身边好友如徐志摩等人都是麻将高手,有几次硬被拉上桌,他玩了玩,还是觉得吃力,觉得打牌还不如看牌轻松过瘾。
以后好友酣战,他总是作壁上观。
鲁迅:鲁迅从不打麻将,据许广平回忆说,“鲁迅晚年住在上海,几乎天天听到邻居打牌的喧闹声,妨碍工作和休息,使他深感憎恶”。
鲁迅作品里谈及麻将的有好几处,最早一处见于《阿Q正传》。
阿Q一贯好赌,但他只会押牌宝,不会打麻将,后来他回到未庄就大发议论:“未庄的乡下人只知道洋鬼子能够叉麻将,城里却连小乌龟子都能叉得精熟的。
”足见鲁迅对麻将的深恶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