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职学校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日益凸显。
双师型教师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操作,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至关重要。
二、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3.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对象1.中职学校在编在岗教师。
2.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经验,愿意从事双师型教师工作的教师。
四、培养内容1.理论知识培养①学习职业教育理论,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③学习教育心理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实践技能培养①参加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掌握实践技能。
②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③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教育教学研究①参与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③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五、培养方式1.集中培训①组织专家讲座,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和技能。
②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2.在职培训①组织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提高学历层次。
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3.企业实践①与企业合作,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实践技能。
②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促进教师与企业间的交流。
六、培养期限1.理论知识培养:1年2.实践技能培养:1年3.教育教学研究:2年共计4年。
七、考核与评价1.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培养过程进行全面监控。
2.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评估,对优秀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3.对培养效果不佳的教师,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培养质量。
八、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加大投入,确保培养经费充足,提高培养质量。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一、导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双师型”教师为代表的新型教师队伍正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
双师型教师即指同时具备学科专业背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旨在通过结合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全面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以满足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二、培养理念与目标1. 培养理念:综合素质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核心理念是综合素质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应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培养课程中,应包括学科教育、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内容。
2. 培养目标(1)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培养双师型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够胜任相应学科的教学工作。
(2)教育教学能力的掌握:培养双师型教师具备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知识,能够进行优质教学。
(3)学生发展的关注:培养双师型教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三、培养内容与方法1. 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1)学科知识的学习: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
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学科知识的研究: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学科研究的基本能力。
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学科研究项目,进行科研实践,培养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
2. 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1)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相关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2)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和实践各种教学方法,并通过教学实习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
3. 教育实践与教学实习(1)教育实践的开展: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实践能力。
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背景。
双师型教师培训方案范文

双师型教师培训方案范文一、培训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单一学历教师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必须培养大批“双师型”教师。
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又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
三、培训对象本校在编教师。
四、培训内容(一)教育教学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教学理论、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教学策略。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各学科专业教师学习本学科前沿知识和技能。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培养。
(三)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介绍文献资料查找、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教育研究方法,培养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五、培训方式(一)集中培训开设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等课程,采取面授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二)校内培训邀请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工作坊、案例分析等活动。
(三)外出研修选派教师到高水平学校、科研机构等进行为期一定期限的研修锻炼。
六、培训保障(一)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培训经费需求。
(二)建立教师培训中心,配备专职教师培训师资队伍。
(三)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形成培训质量反馈机制。
(四)建立激励机制,教师培训情况与职称晋升、绩效考核挂钩。
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双师型教师培训,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提供有力保证。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1“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发布日期: -5-15 12:19:51作者:长沙财经学校点击次数:5074为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促进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基本要求”所提出的要求及长沙市职业教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制定本方案。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资格职称又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即“教师资格职称+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
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主要包括经过国家组织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评审,取得国家承认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如会计师、统计师、工程师、物流师、营销师、电子商务师、证券师、理财规划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以及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的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
一、“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
(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基本要求提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具有与任教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同时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公共课、专业课教师80%以上达到本科学历,45岁以下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学历,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30%以上;实习指导教师全部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教师全部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合格证书”。
制订并实施在职教师培养培训计划。
制订并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方案,建立了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培训专业课教师的机制,专业课教师每年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专业实践的比例30%以上,时间30天以上,每三年到企事业单位轮训一次,学校承担“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全部经费。
“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1.建设目标与思路实施名师大匠引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核心团队建设计划、师资国际交流计划,实现人才数量与质量的提升。
推进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完善各类运行管理、约束激励等制度,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做强教师发展学院,通过分层培养,根据不同类型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各个阶段的需求,开设系列化教师培训项目,构建教师成长阶梯,全面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打造“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如图1-7)。
图1-7 “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2.建设任务与举措(1)聚焦引领能力,实施名师大匠引育计划培育教学名师。
以校级教学名师遴选培养为基础,着力提高教学名师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每年选派百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参加新技术培训和研发工作,提升职业教育理论素养,拓展教学名师国际视野,掌握企业生产一线前沿技术。
支持教学名师开设公开课、示范课,承担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的教改项目。
支持教学名师在行业院校推广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主持或参与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
支持校级教学名师参加各级政府、行指委和职教集团举办的名师遴选,培养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或入选省级人才工程27人,其中国家教学名师1人。
引育卓越技术技能大师。
制订教师技术技能培养相关制度,支持教师参加政府、行指委、职教集团或学校举办的技术技能大师竞赛或遴选。
设置技术专家岗位,以校企双聘、项目式柔性聘用等系列措施,实现引进和培养行业杰出技术技能大师20人,建设以大国工匠顾秋亮、江苏工匠李志军等领衔的大师工作室(站)10个。
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教师到企业兼职,受聘为企业技术顾问或兼职员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全面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应用技术水平,实现校企共同培养能够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的“技术技能”型教师。
推进产业教授聘任工作。
聚焦智能制造技术相关的主要技术领域,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每年聘任10名以上智能制造行业龙头企业(施耐德、西门子、汇川、华为等)技术带头人来校兼任产业教授,入选省产业教授人数达20人。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制定了培养方案,旨在培养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该方案根据“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基本要求”和长沙市职业教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制定。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教师资格职称又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课教师或实指导教师。
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包括国家组织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评审所获得的国家承认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以及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的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
这些教师能够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双师型”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我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具有与任教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同时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公共课、专业课教师80%以上达到本科学历,45岁以下教师全部达到本科学历,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30%以上。
实指导教师全部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教师全部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合格证书”。
我们还制订并实施在职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建立了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培训专业课教师的机制,专业课教师每学年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专业实践的比例30%以上,时间30天以上,每三年到企事业单位轮训一次,学校承担“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全部经费。
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6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不低于60%。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和参加基本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
这样的“双师型”教师能够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专业要发展关键在于师资。
职业教育决定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
因此,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总目标是:在3—5年内逐步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训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总体规划在三年内形成由专业带头人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组合的有专业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知识结构、学历、职称规划见下表:1 .所有汽车专业课教师能胜任所有专业理论、实践课教学,4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要在3年内完成相关专业技能进修学习,并考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具备“双师型”素质,能够指导专业技能实训课。
2 .要求每一名教师平均每学年要完成至少一篇专业学术论文或参加教材编写,每三年要参加一项科研项目。
三、实施措施1.通过引进和内部培养,提高师资队伍专业知识结构、学历和职称。
根据专业发展需要,采用从企业引进、高校毕业分配以及内部进修等手段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和职称结构。
3 .每年选派1一2位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
有针对性的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先进国家参观、进修。
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
4 .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省级专业学术研讨年会及其他有关的学术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通过交流,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适应能力。
5 .每年定期选派5-8名专业教师下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三年内完成所有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轮训工作,整体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6 .外聘生产一线的专家参与教学,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镇安县职教中心“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为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以满足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型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按照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相应要求,结合我校总体发展规划,在近两年内,培养“双师型”教师42名,我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专业教师队伍的90%以上,同时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
1、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对所任教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2、职业素质:具有较强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应用于各种教学环节。
3、管理能力:熟悉企业或行业的管理规定,具备指导学生参与行业企业经营管理和参加基本生产实践活动的能力。
4、创新能力: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二、具体目标1、专业教学能力:①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②能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并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
③能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的组织与指导工作。
④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进行教学。
2、专业实践能力:①具有胜任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专业实践及创新能力。
②具有中级技工以上的生产操作能力,获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
三、培养措施1、在职培养:(1)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
一是加强理论课教师培养。
在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同时,要求参加学校实训教学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
二是加强实习指导教师培养。
在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的同时,加强专业理论培训,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
三是加强现有教师的专业理论培训。
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以逐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学科带头人。
(2)请专家、教授、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为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讲座培训;(3)大力开展教学竞赛、专业技能比武;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手段,获取与专业和教学有关的专业技能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
近年来,中国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成为教育行业迫切需要的人才。
所谓“双师型”教师,即具备传统教学技能的“教学型”教师,同时
熟练掌握教育技术,能够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提供优质的在线教育
服务的“教育技术型”教师。
在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下,“双师型”教师的
培养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以期为教育提
供参考。
一、培养目标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传统教学技能,具备扎实的学科
知识和教学能力;同时具备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熟练掌握教育技术工具
和在线教育平台的运用,能够结合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提高课
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培养内容
1.传统教学技能方面: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课程设计、评价方
法等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2.教育技术应用方面: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平台等内容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3.教学设计与实施:结合传统教学和教育技术,设计教学方案,实施
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研究与实践:通过论文写作、实习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
力和实践能力。
三、培养模式
1.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
2.实践实习:到学校、教育机构等地进行教学实习,积累教学经验。
3.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教材等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4.导师辅导:有教师作为导师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手段
1.互动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3.在线教学:通过网络平台开设在线课程,提供学习资源和教学指导。
4.课程设计:结合学科特点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课程设计能力。
五、评价体系
综合考核:通过学术性论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方面综合考核学
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六、实施步骤
1.制定培养计划: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双师型”教
师队伍培养计划。
2.开设相关课程:开设传统教学和教育技术应用相关课程,培养学生
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3.定期评估:定期对学生进行学业水平和能力评估,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
4.毕业评定:根据综合考核结果,评定学生是否符合“双师型”教师要求,颁发相应证书。
七、实施效果
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的实施,既满足了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和教育的深入发展。
同时,培养出大批“双师型”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教育的需要迫切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传统教学技能和教育技术能力的新型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
希望通过该方案的实施,能够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