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历史地理常识习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历史地理常识习题练习及答案解析1.在某次地震发生时,甲地为震中区,乙地为地震波及地区,这两个地区的震级和烈度的关系是()。
A.两地的震级和烈度相同B.甲地的震级和烈度比乙地大C.两地烈度相同,甲地震级比乙地大D.两地震级相同,甲地烈度比乙地大2.基本上贯穿大陆东西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极地苔原气候C.地中海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3.赤道地区全年的降雨主要是()。
A.锋面雨B.对流雨C.地形雨D.台风雨4.北极地区的东风带分布特点是()。
A.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B.位于极地低压带和副极地高压带之间C.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D.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一致5.北半球的信风带气流的流向是()。
A.东北向B.东南向C.西南向D.正南向6.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7.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主要是()。
A.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B.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C.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D.受季风控制8.以下叙述中反映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的是()。
A.陆地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B.各自然带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C.高山地区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无明显的分布规律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最为明显9.斑马、猕猴、驯鹿生活的自然带分别是()。
A.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寒带苔原B.热带草原、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C.热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极地冰原D.热带雨林、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10.亚欧大陆中部、北美洲中部和南美洲南部分布着()。
A.热带草原带B.热带沙漠带C.温带草原带D.温带森林带11.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A.增设军机处B.采用三省六部制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12.“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发生在汉代()时期。
历史地理考研试题及答案

历史地理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请选出下列哪个选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A. 京杭大运河B. 都江堰C. 长城D. 丝绸之路答案:B2.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 商朝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B3. 请选出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B4. 请选出下列哪个选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
A. 司马迁B. 班固C. 郦道元D. 王羲之答案:C5.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答案:D6. 请选出下列哪个选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
A. 《史记》B. 《汉书》C. 《水经注》D. 《资治通鉴》答案:C7.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A. 明朝B. 清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8. 请选出下列哪个选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事件。
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汉武帝开疆拓土C. 唐太宗贞观之治D. 宋太祖建立宋朝答案:A9. 以下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A10. 请选出下列哪个选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
A. 孔子B. 老子C. 庄子D. 孟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请选出下列哪些选项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ABCD2. 以下哪些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ABC3. 请选出下列哪些选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
A. 司马迁B. 班固C. 郦道元D. 王羲之答案:AC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盛行于唐宋明清等朝代。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答案2022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答案2022第一章1.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答案:重访千年古城2.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答案: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3.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4.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这里的“诸野”可以理解为答案:地域文化5.地域文化的前提是()。
答案:该区域的文化和周围区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章6.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历代舆地图》。
答案:杨守敬7.开始,整个东亚地区都进入到低温气候,气温比现在低1.8℃。
答案:128.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持续时间达200年。
答案:寒冷期9.明清小冰期,又称,由于地方志的兴起,对灾害气象的关注和记载比以往世代更多。
答案:方志期10.第四纪又被称为,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时期,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
答案:灵生代11.在《古地理学》中,提出,更新世早期中国气候已经明显分成三个动态大区:东部季风区、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答案:周延儒12.在中,我国气候普遍寒冷,代表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遗体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大量发现。
答案:大理冰期13.汉武帝时已经将农牧分界线推至以北地区,并在东汉时期形成农牧杂处的过渡带。
答案:河套14.根据满志敏和朱士光以及王铮等人的研究,以后是气候转折的过渡期,寒冷干燥天气持续到五代时期。
答案:九世纪第三章16.是植被变迁的主导因素,但是历史时期的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觑。
答案:气候17.在结束后的全新世,由于全球性的温暖湿润气候,形成了现今植物分布的区域状态。
答案:第四纪冰期18.在我国主要分为三个地段,西北的草原和荒漠、北部的草原和荒漠、东部自北而南分布的各种。
答案:林带19.新石器时代,温带和亚热带北界高于现在的纬度,其中暖温带考扩东北、华北与黄土高原的大部分。
答案:2-3个20.距今年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大量木结构房屋遗存,柱洞面积之大,足以证明当时所用木料的粗壮。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答案

[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
A: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B: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D: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参考答案:C[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A:归纳和演绎B: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D:动态和静态参考答案:C[单选题]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
A:交叉学科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C:辅助学科D:交叉学科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A:长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参考答案:B[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变化过程: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主要原因::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填空题]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
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试题集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试题集一、单选题1.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为(D )。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2.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发生第二次人口转变,这次转变为(B )。
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3.从(C )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把自己所统治的疆域称为“中国”。
A、商朝B、春秋战国C、秦朝D、汉朝4.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C )。
A、2千多万B、4千多万C、6千多万D、8千多万5.关于历代变革中“中国”含义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
A、它指历代中原王朝及其认可的范围B、古代以华夏诸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中国C、在地理意义上,古代的“中原”就是“中国”D、在地里意义上,“中原”没有明确的界线6.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7.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由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发展而来B、从西方传入近代地理学初步形成体系C、边疆危机、经济建设等现实需要推动了其发展和转化D、以上都对8.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D )。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9.汉朝时期,齐郡的首府临淄之所以人口相当多,是因为受人文因素中(A )的影响。
A、生产方式B、政治C、军事D、民族10.何尊铭文记事中,(C )铸何尊,写铭文。
A、周武王B、周文王C、周成王D、周康王11.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发生在(C )。
A、元朝B、明朝C、清朝D、民国12.疆域和领土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C )。
历史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B. 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环境C. 历史时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D. 现代地理环境答案:C2.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历史文献研究B. 考古发掘C. 遥感技术D. 以上都是答案:D3. 以下哪位学者被认为是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A. 司马迁B. 班固C. 裴秀D. 郦道元答案:C4. 历史地理学与现代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A. 研究的时间尺度不同B. 研究的地理范围不同C. 研究的方法不同D. 研究的目的不同答案:A5. 历史地理学中的“历史”一词指的是?A. 过去的时间B. 过去发生的事件C. 过去的时间与事件D. 过去的历史记载答案:C6.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重要的研究资料?A. 历史文献B. 考古资料C. 口述历史D. 现代地图答案:D7.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重要的研究领域?A. 历史气候变迁B. 历史人口分布C. 历史城市发展D. 现代城市规划答案:D8.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技术手段?A. GIS技术B. 遥感技术C. 地质勘探D. 社会调查答案:D9.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重要的理论基础?A. 地理环境决定论B. 人地关系理论C. 区域发展理论D. 经济全球化理论答案:D10.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项不是重要的研究主题?A. 历史时期的交通路线B. 历史时期的农业发展C. 历史时期的文化交流D. 现代战争的影响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变迁B. 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环境变迁C. 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地理变迁D. 历史时期的政治地理变迁答案:ABCD12.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包括哪些?A. 为历史研究提供地理背景B. 为现代地理学提供历史资料C. 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D. 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历史参考答案:ABCD13. 历史地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历史文献分析B. 考古发掘与文物研究C.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D. 遥感与地理探测技术答案:ABCD14.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是重要的历史资料?A. 古代地图B. 古代文献C. 古代遗址D. 现代口述历史答案:ABC15.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是重要的理论框架?A. 地理环境决定论B. 人地关系理论C. 区域发展理论D. 历史唯物主义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答案绪论1、【单选题】 (17分)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包括:(大陆疆土 )2、【判断题】 (16分)历史时期中国的版图是以明朝的疆域和版图为基础的。
(错)3、【多选题】 (17分)罗塞塔碑上有以下哪几种文字:(古埃及文;古希腊文)4、【判断题】 (16分)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地,代表的空间是中间之地。
(对) 5、【单选题】 (17分)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了①(禹贡学会 )与②(《禹贡》半月刊),成为现代历史地理专业的开端。
6、【单选题】 (17分)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地理研究(昨天、前天)的地理。
第一章1、【判断题】 (10分)疆域是在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次境域伸缩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政治领属空间。
( 对)2、【判断题】 (10分)法国人儒勒▪格鲁塞在他的名著《草原帝国》中清楚地指出:“乾隆皇帝对伊犁河流域和喀什葛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十八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既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
(对)3、【判断题】 (10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对 )4、【单选题】 (10分)“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5、【单选题】 (10分)“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6、【单选题】 (10分)(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仅是一条自然界限,也是一条人类生产方式的界限,这条界限以东以南以 (②农业 )为主,这条界限以西以北以( ③畜牧业)为主。
7、【单选题】 (10分)中国广大国土的形成是(各族人民)的贡献。
8、【单选题】 (10分)“中国”这一词汇,最初具有(①中心之地 )与(②华夏文化的典型地区)的含义。
历史地理试题

历史地理考卷一、填空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代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3、东晋南朝时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河淮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5、西藏在唐代叫做(吐蕃),元代是中央(宣政院)部管辖6、((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写的7、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代表作是(水道提纲)8、唐朝和宋朝时的东、西京是现在的(唐朝的东京指洛阳。
西京指长安;宋朝的东京指开封府。
西京指河南府)城市9、战国秦汉以后兴起的民族是哪些民族(匈奴。
鲜卑。
突厥。
回纥。
蒙古。
)二、选择1、法显是(d)的高僧,慧能是(b)的高僧。
A、汉B、唐C、北魏D、东晋2、水经注的作者是(d),水经注疏的主要作者是c )A、班固B、裴秀C、杨守敬D、郦道元E、全祖望3、4、( c )年中俄两国缔结了尼布楚条约,( d )缔结了恰克图条约A、1586B、1736C、1689D、1728E、1812三、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禹贡; 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
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
《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
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3.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4.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5.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8.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灵渠(兴安运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⒕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⒖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三.选择题1,法显是(D)的高僧,慧能是(B)的高僧a汉代b唐代c北魏d东晋2,水经注的作者是(D),水经注疏的主要作者是Ca班固b裴秀c杨守敬d郦道元e全祖望3,明代长城西起(D),东至(C)a雁门关b娘子关c山海关d 嘉峪关e鸭绿江4,(C )年中俄两国缔结了《尼布楚条约》,(D)年中俄又订立了《恰克图条约》a1586 b1736 c1689 d1728 e18125,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是(b )(c)(e)(g)a安定b武威c酒泉d西海e张掖f 五原g敦煌h北地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平等划定边界的条约是:A瑗珲条约;B中美望厦条约;C尼布楚条约;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C )2,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域是:A县级政区;B省级政区,C州级政区;D乡或镇。
(A )3,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的增加;B农业区的扩大;C分封制的终止;D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D)4,中国历史上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大致在:A阴山;B贺兰山;C终南山;D太行山。
(B)5,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A九朝古都的今昔;B五百年来北京的气候变迁;C泉州沿革;D重访千年古城。
(D )6中国最早的历史地理著作是:A《汉书.地理志》;B《山海经》;C 《水经注》;D《史记.大宛列传》(B )7,西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开始于:A唐朝;B元朝;C明朝;D 清朝。
(B )8,哪一种政区主要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A都护府;B节度使;C双头郡;D厅。
(A )9,黄河下游容易决口和改道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平缓;B水量变化太大;C堤防不巩固;D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D)10 商朝在今黄河以北有野象分布,说明:A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B当时人口密度很低;C当时的植物比现在丰富;D当时人重视生态保护。
(A)11,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A年代悠久;B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C古今对照;D,附有历史资料。
(B )12,“湖广”是指:A湖南与广东;B湖北与广东;C湖北与湖南;D湖北、湖南与广东、广西。
(C)13,在河西走廊高立行政区域开始于: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
()14,省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开始于:A宋朝;B金朝;C元朝;D明朝。
(C)15,“四川”一名的来历是:A境内有四条主要的河流;B宋朝设置过川陕四路;C当地有四个带“川”字的政区;D是四川行省的简称。
(B )16,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都是由北而南,主要是因为:A南方经济比较发达;B南方远离政治中心;C南方具有对移民的拉力;D异族由北方侵入。
(C)17,苏北的洪泽湖形成于:A清代;B宋代;C明代;D元代。
(B )18,中国人口突破4亿形成于:A清代;B宋代;C明代;D元代。
(A)19,西汉的朔方大致在今天的:A河西走廊;B山西;C蒙古高原;D 内蒙古南部。
(D )20,努尔哈赤称帝、建立(后)金的地点是:A赫图阿拉;B萨尔浒;C建州女真;D盛京。
(A)3、县和郡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哪个时期?AA、春秋时期B、战国C、秦朝D、汉代4、羁縻府州是B代设置的一种特定的地方行政区划体系。
A、隋代B、唐朝C、宋朝D、明朝5、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D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西藏自治区C、广西壮族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6、迄今为止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址发现于C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河姆渡文化D、龙山文化7、在我国农业历史上,是从哪个朝代开始使用绿肥?B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8、元朝时,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繁华城市的下列哪个?BA、广州B、泉州C、杭州D、苏州9、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坊”与“市”的界线被打破是在哪个朝代?BA、唐代B、北宋C、南宋D、元朝10、我国城市中的“前市后坊”布局结构形成于哪个时期?A、秦朝B、汉唐时期C、唐宋时期D、宋元时期11、我国古代第一部水利专著是 D (明潘季驯)A、《史记河渠书》B、《吴中水利书》C、《行水金鉴》D、《河防一览》12、陶瓷业在宋代很发达,其中以“瓷都”闻名于世的地方是BA、浙江龙泉B、江西景德镇C、江苏宜兴D、广东石湾三,问答题(40分)1,试述我国古代都城选择的主要标准,以及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建都地点和过程详见笔记中国城市的城址选择~选址原则西汉:长安东汉:洛阳西晋:洛阳东晋:南京隋唐:(两都制)长安洛阳(东都) 元:大都(北京) 明:北京清:北京2,分析唐代以后西安失去全国政治中心的原因关中丧失全国政治中心,是生态气候、政治军事防御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互相影响的结果。
一、生态环境与气候的变化生态环境与气候是古代都城选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安之所以长期作为古代都城,正是由于长安及关中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河流众多,森林茂密,气候较为怡人。
然而,长安及关中地区历经数千年的开发,人口大量增加,历史上掀起过一次次土地开发的热潮。
关中地区的开发,使之成为“ 天府” ,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历代建都时,往往大兴土木,各项建筑用材和生活、生产燃料的需求大量增加,而这些木材都取之于附近的山林,使森林受到巨大的损失。
唐政府曾在东西两京附近盛产木材的地区设置了六监,掌管采伐工作,供应建设所需。
曾有“ 八水绕长安” 美誉的西安水系,在唐代以后也随着环境的恶化遭到灭顶之灾。
河流的水量大为减少乃至干涸,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这与秦岭森林的破坏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这种情况导致了长安的环境优势已不存在,从而影响长安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其地位逐渐下降。
在气候方面,唐中期以来,西安及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较大。
唐贞观元年以后,长安地区的气候以寒冬为主,不时有霜雪害稼的现象。
北宋时,关中地区气候继续偏凉,旱灾情况,次数甚多。
北宋地区的这一凉干气候所引起的灾害致使饥荒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代长安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金代前期关中地区气候略有回升,年平均温度略高于现代,是温干型气候。
但后期气候又转寒。
这种不稳定的气候波动势必对长安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且金代关中地区旱灾较为严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及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与气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其已经丧失原有的环境优势,这势必会影响到后世建都于此。
二、政治及军事上防御的考虑关中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的必经之地,又是西北地区到达中原的门户,能否牢固有效地控制关中,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很明显,建都关中可以加强政府在西北的防御能力,因为只有把政府机关置于前线,以都城守卫边疆,才能加强边境的防御实力,才不会在战争中掉以轻心。
汉代在都城长安的西北的咸阳原上修建陵墓、设置陵县、迁徙关东富豪, 唐代也在关中平原的北部,北山脚下依山建陵,究其原因,除了讲求“风水”之外,封锁匈奴、突厥进入关中的交通要道、加强在西北的防御能力是其最重要的原因。
明朝皇陵的地址选择在北京西北的昌平地区, 距离边墙非常之近,就与汉、唐皇室选择陵墓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意识使得人们不能容忍祖陵受到丝毫侵犯,保护祖陵也不能有任何懈怠,而把都城和祖陵置于前线,显然可以有效地加强边境的防御能力。
这就说明,在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政治军事实力较强的时期,西北边境多事,各统一王朝为了能够与这些边境政治势力相抗衡,都会建都关中以绾毂西北的门户,就近处理各项征战事务,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出击。
而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如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我国北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蒙古族、满族( 皇太极时将女真族更名为满族) 等政治军事势力的崛起,边境政治斗争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北方和东北,如果再建都关中则舍近求远,边疆的防御力量会大打折扣。
所以政治中心在封建社会后期东移北迁成为必然的趋势。
三、西安地区经济的衰落及漕运的中断唐长安毁灭与关中京畿地位丧失的更深层原因,主要在于经济方面。
在生产力低下,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统一王朝的都城( 政治中心) 一般要与经济重心( 富庶地区) 相重合。
是故以唐末五代为转折,都城开始东移南迁。
换言之,即自秦汉以来关中的区位优势,历经千年沧桑,已经改观,而其区位劣势——“寓内西偏, 天下劳于转输”,日渐明显,不可逆转。
审视唐末朝廷之情形,最窘迫者,莫达于缺乏劲旅和匮乏钱粮二端。
降至唐代,江淮流域的经济富庶已呈赶超黄河中下游之势。
在唐以前,关中地区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但是在唐代,关中地区的粮食已不能满足长安城的需求,但与此同时,渭河漕运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唐中叶,漕渠一度阻塞,漕粮只得仍由渭水运输,有时不得不边挖沙边行船,其艰难程度非同一般。
而到唐以后,再未发现有关运输船只行驶于渭水、漕渠的记载,仅有小舟摆渡,恐怕是水流细小,难以行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