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治疗儿童多动症36例临床观察
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30例临床观察

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3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多动症患儿30例,按照治疗时间分为三组,实施中药汤剂治疗方案,同时家长配合实施患儿的心理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时间在30天以下的有6例,显效、有效以及无效例数均为2例;治疗时间在30~60天的有16例,12例痊愈,3例显效,1例有效;治疗时间在60~90天的有8例,6例痊愈,显效及有效的均为1例,三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效果与治疗依从性关系密切,坚持治疗、家长积极配合,治愈率较高。
【关键词】中药;儿童多动症;行为障碍;心理辅导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children hyperactivity 30 cases clinical observation【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edicine treating children hyperactivity effect. methods randomly 30 patient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programs, while parents treatmentresult children cooperate to implement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 results time to treatment in 30 to 60 days has 16 cases, 12 patients healed, 3 cases powerfully.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treating children with a.d.h.d.【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children hyperactivity, behavioral problems, 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障碍,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即:多动冲动型、注意力缺陷型以及混合型。
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

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多数自婴儿时期即显症状,如兴奋、睡眠差,不易养成定时大小便习惯等,而学龄期最为显著,多数病儿年龄增长后症状逐渐减轻乃至自然消失,可以说是儿童期特别是学龄期儿童的常见多发的行为问题。
国外报道其发病率约5%~10%,在我国,其发病率约占全体小学生的1%~1O%,男性患儿约为女性患儿的4〜9倍,多发于6〜14岁。
患儿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做事或听课,易受外界干扰;行为障碍,如好动、好说、好闹,自己难以控制,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多,语言过多,难以遵守纪律,容易影响他人学习,好与同学争吵;情绪障碍,如易怒、易兴奋,情绪不稳,易激动,控制力弱,常因不能满足其要求而大哭大闹,甚至在冲动时打闹不休,较难预测其情绪波动;学习困难,如尽管其智力不差,但由于注意力涣散,学习内容不能全面掌握,家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对学习缺少自信心,因而学习成绩不佳。
严重的可以出现逃学、说谎、偷窃等行为,甚至会发展为攻击性、破坏性行为,严重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故对本病的防治是儿科临床一个重要课题。
中医学无多动症病名的记载,但在一些医籍中有一些与多动症一些症状相类的描述。
如《灵枢•行针》“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又如《寿世保元》云:“徒然而忘其事也,尽力思量不来,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
” 这些描述与多动症患儿临床表现十分相似。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早产、难产、脑外伤和某些传染病、中毒等因素有关,并与家族遗传、先天发育及出生史有一定联系;其属中医肝风、失聪、健忘范畴,与心、肝、脾、肾诸脏关系密切,部分医家从心脾入手、从脾肾入手,研究本病。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儿童多动症的发病,除了与其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脾胃虚弱、气血亏乏,精血不充,以致心神无以受奉,肝木不得涵养,体内阴阳失衡,阳动有余、阴静不足,神魂志意不周有关外,很多情况下和痰瘀互结、清窍受蒙亦关系密切。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分析与临床应用研究

六味地黄丸的药理作用分析与临床应用研究目的分析六味地黄丸的药物作用机理以及对肝肾阴虚等各类疾病的临床作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肾阴虚患者共6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慢性肾炎患者以及慢性肝炎患者各15例,服用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对服用量进行酌情增减,一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身体康复情况。
结果经过一个疗程后,13例糖尿病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率为86.7%;14例高血压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率为93.3%,12例慢性肾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率为80%,14例慢性肝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治疗率为93.3%,经过统计学分析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六味地黄丸对于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炎以及慢性肝炎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六味地黄丸的药物作用机理,加强临床推廣应用。
标签:六味地黄丸;药物作用机理;肝肾阴虚;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由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演化而来,配方最早见于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主要成分为熟地黄、泽泻、牡丹皮、山茱萸、山药、茯苓六种[1]。
六味地黄丸经过现代医学的验证,确认其在治疗由肝肾阴虚导致的头晕耳鸣、盗汗遗精、小便淋沥、手足心发热、腰酸膝软等症状上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意义。
我院近年来在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炎以及慢性肝炎的过程中,采取了服用六味地黄丸的治疗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肾阴虚患者共6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慢性肾炎患者以及慢性肝炎患者各15例。
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6±2.3)岁。
糖尿病患者治疗前临床表现为”消渴”症状,例如体重下降、多食、多饮、小便频繁等,空腹平均血糖指数为(9.4±2.7)mmol/L,餐后平均血糖指数为(13.6±1.9)mmol/L。
六味地黄丸用途详解

刘炜的黄丸用途详解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共六味药组成。
传统上应用于治疗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出现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手足心热等症。
近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六味地黄丸还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
1、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有人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患者60例,效果满意。
每次1丸(9克),每日2次。
治疗时间最短者35天,最长者90天,平均为61.6天,据观察,六味地黄丸对患儿免疫功能和体内的微量元素影响明显,疗效显著。
2、慢性鼻炎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早晚各服一次,连服2~3个月,可有明显疗效。
3、过敏性鼻炎六味地黄丸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又能抑制抗体的生成,抑制过敏反应,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用六味地黄丸加色甘酸钠治疗过敏性鼻炎,停药后疗效维持时间长,复发少。
4、矽肺据报道,用汉防己甲素(100mg3次/日)和六味地黄丸每周同服6天,连用2个月,可使矽肺患者咳嗽、咯痰、胸痛及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感冒和支气管肺部感染率下降52.94%。
5、牙周脓肿六味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3次,3~5天可减轻症状。
6、复发性口疮六味地黄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一般3~5天可见效,且愈后很少复发。
如复发再服本药仍有效。
7、五更泄泻六味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3次,一般服一个月可痊愈。
8、口干症中老年人患口干症若无其他原发病症,服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效果好。
每次服六味地黄丸9克,一日3次,一个月为1疗程。
9、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食管癌癌前病变)每日晨起服1—2丸(每丸9克)连服1年,治疗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30例,结果转为正常和好转的有26例,稳定3例,好转率达86.7%%,表明六味地黃丸对阻断重增的癌变、預防食道癌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加减儿科疾病新用验案举隅

味地黄丸加减儿科疾病新 用验 案举 隅
刘婧 平 赵彩 霞 云 南 中医学院 6 5 0 0 0 0 昆明市盘 龙 区 白塔路 8 8号
指导 何 平
韩亚 平 黄秋 风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紫癜性肾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脑积水
中图分 类号 : R 2 7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0 7 1 9 ( 2 0 1 7 ) 0 3 — 0 0 4 3 — 0 2
按: 紫癜性 肾炎蛋 白尿 、 血尿 1 2日就诊。患儿 1 年前无明显诱 白 阳性 。于 2 0 1 6年 l O月 1 6 日来 在现代 医学认 为是 由于肾小球滤 因 下 出 现 皮 肤 瘀 斑 、 瘀点 , 反 复
云 南 中 医学 院第 一 附属 医 院就 过膜 的通透性增高 , 致使血浆 中的 牙 龈 及 鼻 腔 出 血 , 在 当地 医 院 就 诊, 症见 : 双下 肢未见 新 出皮疹 , 蛋 白质 、 红细胞漏出 , 在 中医 学 属 诊 , 经 相 关 检 查后 诊 断 “ 特 发 性 无腹 痛 、 关节痛 , 时感潮热 , 口渴 , 于“ 尿浊” “ 血尿 ” 等范畴 。张景岳 血小 板减 少性 紫癜 ” ,治 疗期 间 咽干咽 痛 , 夜 汗多 , 纳 眠可 , 大 便 云 : “ 血者 , 水谷 之精 也 , 源源 而 来 , 接 受 激 素 治 疗 ,血 小 板 回升 , 但 而 实 生化 于 脾 , 总统 于 心 , 藏 受 于 停 激 素 后 又 降 低 , 血 小 板 波 动 在 稍干 , 小 便 可 。查 体 : 双 下 肢 臀 以 下少量 暗紫 色陈旧皮疹 ,抚之碍 肝 , 宣 布 于肺 , 施 泄 于 肾 。” 笔 者 认 ( 2 2~ 1 5 0) x1 0 9 / L ,此 次 就 诊 时 症 蛋 白、 红 细胞 均 来 自于 血浆 , 由 见 : 少气懒言 , 无牙龈 、 鼻腔 出血 , 手 ,压之不褪色 ,主要集 中于胫 为 : 前, 余无特殊 。尿常规 : 蛋 白( + ) , 水 谷 精微 化 生而 来 , 封 藏 于 肾 。如 无 尿 血 、 便血等, 纳少 眠可 , 大 便 小便调 。查体 : 一般情况可 , 神 隐血 ( + ) , 红 细胞 个数 1 3 p / u l , 余 《 景岳全书 ・ 血证论》云 : “ 盖动者 , 溏, 正常 ; 2 4 h 尿蛋 白定量 2 7 7 . 5 m g / L ; 多由于火 , 火盛则逼血旺行。 ” 外感 清 , 面色少华 , 全身黏膜无出血点 , 尿微量 白蛋白 6 3 . 0 2 H L 。何师诊 热邪或者素体热盛 , 日久郁热化火 心肺腹无特殊。 舌淡红 , 苔花剥 , 脉 灼伤脉络 , 久则精微物 质下 细数 。经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小板 断为紫癜性 肾炎 ,证属肝肾不足。 动血 ,
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综述

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综述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综述近年来六味地黄丸(汤)及其衍生方以及与其他方药合用等治疗一些慢性疾病、疑难杂证取得较好的疗效,综述如下。
1.糖尿病文平凡将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格列吡嗪、阿卡波糖、卡托普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六味地黄丸加黄芪治疗,观察尿蛋白、肌酐、尿素氮治疗前后变化。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尿蛋白减少,肌酐、尿素氮下降(P<O.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郑丽霞﹡将糖尿病性肾病分为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及阳虚水泛3型,在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胰岛素或化学降糖药控制血糖,水肿重者加用呋噻米,高血压严重者加用巯甲丙脯酸、心痛定。
治疗24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4例。
张建国等﹡用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肾病,3个月后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9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血清SOD含量测定,结果表明SOD水平有所升高,但不显著。
而与维生素E联用后,血清SOD值上升极为显著,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明维生素E和六味地黄丸在纠正糖尿病自由基代谢失衡的重要作用为提高SOD活性,可加速自由基的消除。
雷玉东﹡将84例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六味地黄丸。
结果两组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24hUAER等指标均下降,但治疗组更显著。
认为六味地黄丸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疗效。
2.牙周炎崔晓光,杜元喜﹡在牙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服六味地黄丸治疗慢性成人牙周炎,结果六味地黄丸对症状的改善和疗效的维持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3.高血压陈梅﹡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菊花、钩藤、龙骨、牡蛎)治疗高血压30例,对照组20例用西药卡托普利、双氢克尿塞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O%,对照组75.O%。
认为六味地黄丸有滋养肝肾、平肝潜阳作用。
4.妇科疾病刘小虹等﹡用六味地黄丸治疗月经先期、后期及闭经疗效较好。
六味地黄丸对多发性抽动症模型大鼠行为及脑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影响

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运用

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运用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运用六味地黄丸(汤)方出于北宋儿科名医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
原方的组成是根据《金匮要略》所记载的肾气丸即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等八味,去助阳之桂、附,而专取地黄等六味,成为补阴的代表方。
本方药味不温不燥,它的功效主要是滋补肝肾之阴不足。
一、治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并伴失眠、盗汗或遗精等病例介绍:林××,男,32岁,平常形神疲倦,头晕目眩,食纳不佳,每至晚间久久不能入睡,睡后则有汗出,舌无苔淡白,脉象弦细,拟肝肾阴虚,予六味地黄汤(熟地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加枸杞10克,甘菊6克,五味子3克,夜交藤10克,酸枣仁10克,荞麦10克。
水煎服。
服三剂后,精神好转,其他症状亦有显效。
二、治慢性肾炎属于阴虚火旺者病例介绍:陈××,男,6岁。
因急性肾炎住院半年转为慢性,肾阴虚,四肢及脸部均浮肿,面色苍白,环唇带赤,舌质淡红,尺脉细数。
检查:尿蛋白+++,红细胞++。
治宜补肾利尿为主,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之:干地黄12克,丹皮6克,山萸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淮山12克,地骨皮6克,旱莲草10克,半边莲12克。
服3剂后,尿量增加,浮肿减退,以六味地黄汤加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白茅根12克。
续服5剂,症状显著好转。
尿检:尿蛋白消失,红细胞+ ,嘱其继续服用六味地黄丸,日以半边莲,白茅根代茶。
三、治高血压病见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病例介绍:林××,男,42岁。
肝肾阴虚,常觉头晕,腰酸,近月来血压190/105毫米汞柱,耳鸣,脸红,心烦不眠,曾服降压灵,利血平等,效果不稳定,察其脉沉弦,舌质淡红,有阴虚阳亢之象,宜从养阴潜阳为主,以六味地黄汤加石决明,牡蛎,龟板,钩藤,天麻,甘菊,枸杞等,服了3剂后,诸证均瘥,唯觉腰膝酸软,以前药加杜仲,牛膝,再服 3剂,血压已降正常,其他症状亦次第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味地黄丸治疗儿童多动症36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3-1-24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王小惠
导读] 该病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精神不集中、过分活动、任性冲动、学习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
小惠(晋中市中医院儿科030600)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综合征,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该病儿童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精神不集中、过分活动、任性冲动、学习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
患病率很高而又缺乏治愈的方法,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在国内外均受到很大的重视。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脑功能障碍,中医认为是心脾两虚、肝肾阴亏的阴阳失调所致。
而临床上以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型为多见,笔者近几年来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儿童多动症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1月-2007年10月,66例病例均为本院儿科门诊患儿,按1:1比例随机分为2组,剔除病例除外,共观察治疗组36例,对照组30例。
其中治疗组男孩30例,女孩6例,男女之比为5:1。
对照组男孩25例,女孩5例,男女之比为5:1;年龄分组:治疗组6-8岁儿童8例,8-10岁儿童19例,10-12岁儿童7例,12岁以上2例。
对照组6-8岁儿童6例,8-10岁儿童17例,10-12岁儿童6例,12岁以上1例;病程:治疗组发病6-12月5例,1-2年14例,2-3年9例,3-4年5例,4年以上3例,其中病程最短者发病7个月,病程最长者发病9年。
对照组发病6-12月4例,1-2年13例,2-3年7例,3-4年4例,4年以上2例,其中病程最短者发病8个月,病程最长者发病4年。
顺产者治疗组10例,对照组9例,剖腹产治疗组26例,对照组21例。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治疗组与对照组主要临床表现:注意力涣散者分别为33例、28例;多动者(上课小动作不停,日常活动过多,坐立不安)分别为32例、26例;易受激惹、情绪冲动者分别为32例、25例;任性、乱发脾气者分别为30例、25例;学习成绩差者分别为24例、21例;精细及协调动作(指指试验、翻手试验、实体认知试验)笨拙不协调者分别为30例、26例。
1.3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4 纳入标准
1.4.1 符合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下。
1.4.2 中医诊断标准:1.注意力涣散,上课是思想不集中,坐立不安,喜做小动作,活动过度。
2.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动作笨拙,学习成绩一般低于同龄同学,但智力一般正常。
3.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1.5 排除标准
排除神经发育迟滞,儿童精神病,品行障碍或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六味地黄丸丸剂,药物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
用法:将丸剂炖服,6-8岁,每次1/2丸,每日2次;8-12岁,每次2/3丸,每日2次;12岁以上,每次1丸,每日2次。
对照组口服利他林,起始剂量均从5mg/次,日二次,于早饭及午饭前服用,以后根据
疗效调整剂量,每周递增5-10mg,一日总量不超过60mg。
2组连续服药1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15天后继续服用,连续服用3个疗程,停药后随访。
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
4 治疗结果
4.1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学习成绩基本达到同龄儿童水平。
有效:动作减少,静坐时间较长,注意力稍集中,学习成绩有所上升。
无效:症状与学习成绩无明显改善。
4.2 临床疗效
表1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1.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但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对注意力涣散的治疗效果,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经X2检验,P﹥0.05;对多动与情绪冲动的治疗效果,两组间有明显差异,经X2检验,P﹤0.05。
4.4 远期疗效
对两组治疗的患儿随访1年,排除治疗无效的8例,对治愈、有效的患儿重新进行疗效判定(见表3)
表3显示远期疗效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4%,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4%,2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5 讨论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儿童多动症,大多以利他林等中枢兴奋剂为主,虽具有一定疗效,但大多数患儿因不良反应如恶心,食欲下降,头晕,入睡困难等,而不能坚持用药。
一旦停药后复发率较高。
本病在古代文献中无专门记载,根据情绪不稳、多动不安等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之“脏燥”相似;注意力不集中,认知障碍,学习困难与“健忘”等症有关。
其发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他病导致脏腑功能受损,阴阳失衡。
表现为阴静不足,阳躁有余。
多以脾肾不足为本,心肝火盛为标,表现多以虚为本,本虚标实的症候。
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
而临床上以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型多见。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之阴精不足,脑髓失充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
肝藏魂,肝阳亢旺,魂失所藏,则见冲动任性,多动不安。
六味地黄丸原本出自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儿科补肾之专药,而被医家广泛应用,成为治疗肝肾阴虚的代表方剂。
方中有六味药组成,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
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另一方面我们用六味地黄丸成药,充分发挥了丸剂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携带方便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