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 (1)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高适、岑参又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试图从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来比较他们诗歌风格、内容、技巧方面的异同,以此来了解盛唐的边塞诗。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大唐盛世书写了中国古代史上最璀璨的一页,国力的强大使得开疆拓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多诗人“从戎而不投笔”,他们往往征战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于是,一大批边塞诗人应运而生,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高适和岑参。
而在高考诗歌鉴赏中,边塞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我们了解了高适、岑参的诗歌,就会对边塞诗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1】因而,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
下面就二人边塞诗创作相同和不同点进行论述。
相同之处:(一)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
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
(二)两人在创作方面均属多面手。
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
且两人尤其擅长七言古诗,“唐人七古,高岑王李诸公规格最正,笔最雅炼”【2】,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唐代诗人高适和岑参都是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深刻描写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英雄壮志,被后人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共同的主题和意象,也可以看到他们作品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对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表现出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仰和赞颂,他们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士兵们的崇敬之情。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草原凄凉的景象,表现了高适对士兵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而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则讴歌了军士在烽火连绵、战争环境下仍然坚韧顽强的精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仿佛是写给全国的军人而作,表达了对军人的关注和赞美。
其次,从意象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中都有许多共同的意象,比如描绘大自然的环境,这是他们描绘边塞景象的常用手法。
高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象,让人感到壮观而又凄凉。
岑参在《登幽州台歌》中也利用了类似的意象,例如:“巨阙神回避,烟尘出万里。
上方风神去,留下一片青山在。
”这些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复杂环境和壮阔景象,生动体现了边疆的独特魅力。
然而,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就主题而言,高适的边塞诗更注重描绘坚韧、无畏的士兵形象,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更注重表现对故土的热爱和无尽的乡愁。
例如,在《蜀道难》中,岑参写道:“嗟余听雨客舟中,深闻难度之又难;披衣不寐,任步自访。
何塞秋风扫落叶,胡旋枕上悲孤灯。
”这首诗抒发了岑参对离故乡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高适较为不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第一篇: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试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内容摘要:盛唐时期,边塞诗极为流行。
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表达“慷慨报国”的激情,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上是相一致的,用写实的笔法,反映边疆将士浴血奋战的悲壮诗风也是相近的但在诗的气质、艺术特色表现形式上又不相同。
关键词:边塞诗异同沉雄浑厚浪漫奇丽尚质主理雄奇瑰丽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世人把“高、岑”并称。
高、岑的诗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诗风相近”的诗人。
但从诗作的气质、特色、表现手法上看,高、岑之诗又各有其特色:高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一、高、岑边塞诗“报国建功”思想和“悲壮”诗风的形成。
唐代疆域辽阔,同边地少数民族政权联系密切,边境驻军增多,从而为诗人们从军、出使和漫游边塞提供了机会。
所以许多诗人向往从军边塞,建功立业,向往新奇的边疆景象和生活。
高适、岑参本来都是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候的理想和热情。
如高适在《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说:“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恩卫霍”就表现出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候的愿望。
从岑参的《送郭乂杂言》:“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和《银山碛西馆》:“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中也不难看出诗人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的心理。
正是这种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立下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为形成高适、岑参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一致垫定了基础。
高适一生曾于开元十九年,天宝十年、天宝十二载三度出塞;岑参一生于天宝八载和天宝十三载两次出塞,所以高、岑二人都有出塞的经历,对边塞的生活都有实地的体验和冷静的观察。
长期的边塞生活,为高、岑诗的慷慨激昂的写实精神创造了条件。
由于高、岑在随军出征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和军营生活的艰苦,目睹了沙场战斗的残烈和战士浴血奋战的悲壮,所以,高、岑的诗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悲壮”的美。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一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志存高远。岑参“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长剑独归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与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二者风格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欢迎参考阅读!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
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
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描写边塞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但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异同点:1.边塞题材:高适和岑参的诗作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描写了边疆地区的战争、边民的生活、士兵的辛酸与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貌和将士的英勇。
2.英勇壮志:高适和岑参的诗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边塞抗敌斗争的赞美。
他们赞颂了边疆士兵的英勇与机智,并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报国之志。
3.表达方式:高适和岑参在表达方式上都以叙事手法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景再现,塑造了巍峨的边关城垣、迷茫的行军路途和勇敢的士兵形象。
他们的作品多以豪放的笔墨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场景,展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感情的抒发。
不同点:1.风格特点:高适的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恢宏和边塞战争的残酷,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著称。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加高亢豪放,以雄壮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主。
2.抒情与议论:高适的作品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和身世的同情和思考。
而岑参的作品则注重通过边塞题材来提出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议论,更富有政治色彩。
3.塑造人物形象:高适的作品中较多地塑造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物背后的集体形象,突出了士兵的忠诚和壮志。
综上所述,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在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达方式、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作品共同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忠诚和勇敢,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和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新课:盛唐文学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唐诗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成为古典诗歌璀璨的明珠并使其在盛唐达到顶峰。
盛唐诗歌除有李白浪漫主义、杜甫现实主义之外,更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交相辉映。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及王昌龄、李颀、王翰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卫国将士从军戍边的英雄气概,以大漠、异域的景物展现将士豪迈的精神,以浪漫主义的达观抒写边塞意象反映盛唐精神使积极进取、青春飞扬、宏伟气魄成为其时代的一种重要气象为唐代文学乃至唐代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二、作品赏析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诗中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
读此诗,使人置身冰天雪地,眼前却好像出现了一幅春风送暖,千树万树梨花怒放的壮观景象。
它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
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
【翻译】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
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
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
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
高适与岑参诗歌的异同?1、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
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
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
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从世间万物中撷取了“梨花”这样一个绝美的意象来表现“胡天八月”的飞雪。
蒸沙烁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御还京》)还有《经火山》、《火山云歌送别》写火山云、天山雪,热海水的炙热、瀚海水的奇寒显得奇特清新,富有积极的浪漫情调。
他的诗还表现西域的风土人情,反映胡汉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这种瑰丽奇峭的景物描写,在盛唐边塞诗中是独具一格的。
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
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
;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翁方纲在《石州诗话》说:“高之浑厚,岑之奇峭。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
“日末鸟飞急,山高运过迟。
”;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
”“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
”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便是代表。
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
岑参擅长的题材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赴边塞时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情真意切,反映了诗人情感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
阅读高、岑边塞诗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其共性应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的主旋律,而各个作家又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高适、岑参边塞诗派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其基本原因就在此。
王之涣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688—742),山西并州人。
他的诗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意境开阔,风格雄浑。
传说他与王昌龄、高适时相唱和,在东都洛阳留下了一段“旗亭画壁”的传奇故事。
传说,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同为著名边塞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他们互相倾慕对方,于是就由王昌龄出面邀请三人小聚恳谈唱和。
约定的那一天,天飘着雪花,他们一起来到东都洛阳城东的龙华寺旗亭内饮酒唱和。
据说,这个旗亭高约三丈,上面有两层楼,楼顶树着一面很高的大旗,楼外悬着一面大鼓。
早鼓开市,晚鼓罢市。
旗亭位于都城东市最为繁华的地方。
他们三人在旗亭内寻位坐下,高谈阔论,把酒对饮,不亦乐乎。
正高兴时,忽然看到梨园女弟子们正在旗亭的高台上排练歌曲,仔细一听,这些女歌手演唱的都是当时一些著名的诗篇。
王昌龄提议:“我们三个人都以诗歌成名天下,但总不好自我标榜名次。
现在我们就静静地听这些女歌手的唱歌,看她们演唱咱们三人谁的诗歌多,谁就为获胜者,如何?”王之涣与高适都一致同意。
过了一会,他们听到一个歌手伴着节拍唱道:“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见,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人一听,都知道这是王昌龄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
于是王昌龄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了一道做为标记,说:“我的诗被唱了一首。
”稍停又一个歌手唱道:“开箧泪沾襟,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一听举手在墙壁划了一道说:“我的诗被唱一首。
”过了一会听见第三个歌手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朝阳日影来。
”王昌龄一听说道:“这是我的《长信怨》”说着随手又在墙壁上划了一道。
王之涣想自己成名已久,诗歌多被世人传唱,而今日三个歌手都没有唱自己的诗歌,却唱了两位朋友的诗。
看着两位朋友高兴的样子,他不服地对王、高二位说:“刚才这几个歌手都是不入流的歌手,唱给下里巴人听的。
那些高雅的阳春白雪式的诗歌,这些歌手怎能演唱!”说罢他指着女歌手中最漂亮的那位女子说:“等到这个最漂亮的歌手唱歌时,若不是演唱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再也不与二位争名比胜了。
假若她演唱的是我的诗,你们二位老兄就应该拜倒在我面前,尊奉我为老师。
”王昌龄、高适都认为不可能象王之涣说的那样,于是都逗笑着答应下来。
不一会,轮到那个最漂亮的歌手唱歌了,他们三人屏息静听。
只听悦耳动人的歌声传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人一听,这位最优秀的歌手唱的真是王之涣的那首著名的《凉州词·出塞》。
这首词通过作者边塞闻笛的感受,表现了对戍守边塞士兵思乡的深切同情。
仅二十八个字,活画出一幅孤城戍守图。
歌手演唱时声情并茂,过了半天三个诗人都还沉浸在歌唱的诗情画意中。
王之涣大为得意,随即对王昌龄和高适开玩笑说:“乡下佬,我说的怎么样,你们还不赶快过来拜师?”这件事传开后,文人们都认为王之涣的这首绝句,确实应为当代诗人的压卷绝唱,不服也不行。
这件发生在洛阳的“旗亭画壁”的传奇故事,就这样广为人知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2、王之涣《出塞》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赏析】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
“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黄河,这里也可以说成是黄土高原或者是黄沙。
远上白云间,说的是这座古城坐落在一片荒芜的黄沙中,方圆百里没有人烟,然而因为戍守在这里人吹奏着离别凄苦的“杨柳曲”的笛声,这荒漠才有了声息,有了生命的高贵的悲怆。
然而就是由于地处偏远,毫无人烟,连春风都不来光顾了,这里的春风是否也暗指当时的朝廷恩惠呢,驻守在这里的将士们无奈的守护者这里,只能以羌笛默默吹奏着杨柳曲了。
作为一名爱国人士,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的忧国无奈的情绪。
3、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诗] 精美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酒,战士们正在准备举杯开怀畅饮,琵琶声从远处传来,催促他们上马出发。
战士们喝醉了躺在战场上。
您可别见笑,自古以来当兵打仗,有几个能从战场上平平安安地回来【赏析】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