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笔记 自考模拟题 自考讲义【优质】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 讲义 第七章

第七章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自东汉灭亡,中国即陷入了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动荡时期。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法律化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逐渐形成了《唐律疏议》为核心文本的”东亚法文化圈”。
作为传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及其注疏,《唐律疏议》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法思想。
到宋代,理学和心学思潮兴起,为正统法律思想提供了哲理化根据,强化了固有法制中的纲常伦理。
第一节正统法律思想的典范:《唐律疏议》的立法思想东汉灭亡后,儒家知识分子即直接参与法律的制定工作,因此也就更有机会将体现儒家理想的礼糅合到法律条文中去,从而使法律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加快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到《唐律疏议》的制定,“一准乎礼”“以礼入法”,标志着传统法律的儒家化过程基本完成。
以长孙无忌为首制定的《唐律疏议》包括《唐律》和《律疏》两大部分,继承了历代法制和律学的成果,完整体现了正统法律思想对法律制度的影响,并且泽及后世。
现存《唐律疏议》制定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在《名例》篇律疏中,明确标示了立法指导思想:把德礼当作是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罚只是推行政治教化的手段;治理国家必须兼用德礼和刑罚,二者不可或缺,如白天与黑夜一起才构成一天,春季与秋季一起才能构成年岁。
这种思想,般称为“礼教立法”或“礼刑合一”,也有学者将之归纳为“礼本刑用”。
其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两点:第一,礼和刑虽然都是治理国家所必需的社会规范,但者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礼是刑的精神真谛,刑的功能是辅助德礼之不足。
第二,刑以礼为指导原则,刑律的内容是从徳礼中获得价值的。
礼不仅高据于刑律之上,且深入于刑律之中,使得礼的规范法律化,形成“出礼入刑”的法律内涵。
综合这两点,礼与刑的关系就是“相须而成”地有机结合起来了,即礼的精神已经充分内化于律文之中,不仅礼之所许,律所不禁;礼之所禁,律亦不容。
这种礼法结合的法律观即成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伦理纲常的法律化和维护社会等级特权这两个方面。
2020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真题及答案

2020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真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劳乃宣认为目的在于教孝而新律没有列入的法条A.犯罪存留养亲B.犯奸C.干名犯义D.亲属相欧【答案】A。
2.康有为主张虚君共和所发表的杂志名称是A.不忍B.万国公报C.大同说D.国报【答案】A。
3.“欲救今日之中国,莫急于以新学说变其思想”主张出自A.新中国建设问题B.大同书C.新民说D.论不变法之害【答案】C。
4.孙中山权能分治中,间接民权是A.罢免权B.选举权C.创制权D.复决权【答案】B。
5.章太炎反对清朝***统治和蔡元培、陶成章组成了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同盟会【答案】C。
二、名词解释36.罪人不孥【参考答案】孟子反对族刑连坐,刑罚只应加于犯罪者本人,而不应株连其妻室儿女。
37.邓析【参考答案】邓析被誉为先秦名辩思潮的创始人,自己制定了一部“竹刑”用以对抗体现礼治的“刑书”,被称为战国法家学派的先驱人物。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38.庄子【参考答案】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毁弃一切法度,主张彻底的无为而治。
39.八议【参考答案】“八议”,指的是八种人犯了死罪,负责官员不能直接处理,只能开具犯罪事实、所触犯的刑律以及该罪犯的具体身份,上奏皇帝,由皇帝交给有关大臣集体议决,议完之后由皇帝最后裁决。
40.五权宪法【参考答案】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孙中山发展出了五权宪法制度设计方案。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的权能分治学说为直接依据。
孙中山的所谓“五权”,就是在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之外,再加上考试权和监察权。
三、简答题41.简述宋明理学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参考答案】宋明理学作为帝制中国后期长达六七百年的主导思想,对正统法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表现在:(1)完成了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论证。
为儒家纲常伦理进行了本体论上的证明,增加了其正当性和权威。
2024年4月 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64 自考真题

2024年4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准确表达了“仁”“礼”关系的说法是A.己欲达而达人B.定分止争C.克己复礼为仁D.仁者无敌2.孟子云“不愆不忘,率守旧章”,其实质在于主张A.人性恶B.法后王C.人性善D.法先王3.儒家的礼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的A.姜尚B.孔子C.周公D.孟子4.被韩非子批评为“徒术而无法”的著名思想家是A.慎到B.公孙鞅C.管子D.申不害5.“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的法律主张出自A.商鞅B.李斯C.韩非D.慎到6.下列属于西晋刘颂法律思想内容的是A.主者守文B.帝王一统C.君主立宪D.法随时变7.“有夏服天命”所反映的思想本质是A.神权法思想B.特权法思想C.宗主制思想D.封建制思想8.南宋思想家朱熹借用佛教“月映万川”的故事,意欲说明的道理是A.尊卑等级B.理一分殊C.三纲五常D.明刑弼教9.王夫之认为,对皇帝而言,治理的核心原则在于A.任人B.任法C.任道D.任性10.荀子认为等级制度是社会的基础,其人性论依据是A.性善论B.无性论C.性恶论D.同性论11.礼教派认为《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违背中国固有法律本原,所谓“本原”是指A.个人主义B.集体主义C.罪刑法定D.纲常名教12.“悉任裁判官定拟,范围太广,流弊甚大”,从中反映出张之洞反对A.罪刑法定B.司法独立C.援引比附D.君主立宪13.汉初提出“行仁义、法先王”的著名思想家是A.陆贾B.陆贽C.贾谊D.贾岛14.康有为积极主张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制定宪法,特别撰写的文章是A.《上清帝第四书》B.《上清帝第六书》C.《应诏统筹全局折》D.《共和平议》15.第一次鸦片Z争期间,魏源提出的变法主张是A.三权分立B.师夷长技以制夷C.以民为本D.君主立宪16.孟德斯鸠《法意》的翻译者是近代思想家A.谭嗣同B.康有为C.林纾D.严复17.梁启超认为欧美各国立宪之基础在于A.地方自治B.君主立宪C.封建专制D.中央集权18.《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出台后,率先提出反对意见的是A.劳乃宣B.廷杰C.张之洞D.俞廉三19.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的立法宗旨在于A.国家主义D.君主专制20.沈家本反驳礼教派,特别撰写的文章是A.《历代刑法考》B.《读例存疑》C.《声明管见说帖》D.《书劳提学新刑律草案说帖后》21.《天演论》所集中阐述的原理是A.共和民国B.物竞天择C.虚君共和D.君主立宪22.协助晚清政府起草民律草案的日本法律专家是A.松冈义正B.冈田朝太郎C.小河滋次郎D.梅谦次郎23.1910年成立的全国性的法学学术团体——北京法学会的首任会长是A.杨度B.严复C.梁启超D.沈家本24.“等道德于刍狗,借权术为护符”的观点出自晚清的A.G命派B.改良派C.法理派D.礼教派25.“近今泰西政事,纯以法治,三权分立,互相维持”的说法出自A.《大清律例讲义序》B.《删除律例内重法折》C.《重刻唐律疏议序》D.《法学名著序》26.孙中山提出“共和之根本在法律,而法律之命脉在国会”的历史背景是A.辛亥G命B.护国Z争C.二次G命D.护法Z争27.“夫法律者,法之体也。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 讲义 第五章

第五章墨家的法律思想第一节墨家学派一、墨家学派和儒、道、法诸家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
1.墨者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决维护墨家的宗旨,并富有牺牲精神。
2.墨家有严格的纪律,如果墨者的政治活动违背了墨家宗旨,就要受到批评或制裁。
3.墨者“以自苦为极”,生活艰苦。
4.墨家有自己的法律:“墨子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5.墨家创始人的法律思想部分来源于儒家。
第二节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思想一、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与功利价值论1.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
墨家强调人的平等性,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平等的关系。
只要大家做到“兼相爱。
交相利”,就能使国家富强,人民众多,刑政治平,社稷安宁2.功利价值论及其在法律上的体现。
一般地说,儒家“重义轻利”,并经常把利和义对立起来。
墨家则相反,他们为惟以人民之利即公利一的价值标准。
二、尚贤说1.尚贤事能:墨家主张“尚贤事(使)能”,统治者应该大力选任贤能,这是“政之本也”(《尚贤上》)。
并呼吁统治者应把招纳贤才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
2.墨家认为,必须用提高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办法来招纳天下贤士,从而做到“官无长贵,而民无终贱”。
3.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思想命题。
墨家反对儒家的宗法制和礼制.表现在用人上,即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
该命题是反对以父兄为党,以富贵为偏,对儒家“亲亲”、“尊尊”给予了彻底否定。
三、“以天为法”的自然法思想四、法律起源于法制统一论墨家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一个宝塔式的封建国家,塔顶的天子也要受“天”的制约。
天子任选各级统治者,“发宪布令”,全体臣民都要严格遵守。
这反映了墨家的君主集权的法制统一思想。
这一思想成为后来法家主张中央集权的“法治”理论的前奏。
五、刑赏论墨家十分重视刑赏的作用,反复强调“权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提出了三个原则:1.对赏罚的处理要及时、准确。
2.赏罚应与舆论、道德相一致3.赏罚要公正无私。
2015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考前密卷00264(含答案)

2015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考前密卷00264(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下列名言中,属于魏源所说的是()A. “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B. “不拘一格降人材”C. “美人如玉剑如虹”D. “师夷长技以制夷”【正确答案】 D【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2题“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的观点出自()A. 《日知录》B. 《明夷待访录》C. 《读通鉴论》D. 《黄书》【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3题()作《天说》指出:天地、阴阳、元气和瓜果、草木一样,都是物质,天没有意志。
A. 韩愈B. 柳宗元C. 白居易D. 李白【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4题认为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契约的是()A. 康有为B. 梁启超C. 谭嗣同D. 章太炎【正确答案】 B【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5题犯罪存留养亲的制度首创于()A. 北魏孝文帝B. 金世宗C. 董仲舒D. 刘安【正确答案】 A【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6题黄老之学具有明显的()性质。
A. 儒法结合B. 儒道结合C. 道法结合D. 神学、经学相结合【正确答案】 C【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7题将《刑名》具于篇首,始于()A. 《法经》B. 《汉律》C. 《魏律》D. 《晋律》【正确答案】 C【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8题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A. 天志B. 礼法C. 自然D. 农【正确答案】 D【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9题管仲立法思想的明显特征表现为()A. 重农主义B. 重农抑商C. 重商主义D. 重商抑农【正确答案】 C【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10题主张“以民为本”,并向文帝提出“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的建议的是()A. 晁错B. 陆贾C. 贾谊D. 陈平【正确答案】 C【你的答案】本题分数1分第11题王安石设立(),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为考试内容,考试合格者任司法官。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 讲义 第五章

第五章法家法律思想法家是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
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对法律、法学最有研究。
法家的代表人物很多,而且大多数是当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春秋时期的管仲,一般被看做是法家的先驱。
法家可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
前期法家有战国初期的李悝、吴起,战国中期的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代表法家中的三派,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
后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有二人,一是韩非,一是李斯。
法家这些主要代表人物都有著作,或者是本人写的,或者是他们的后学写的,但大多数都失传了。
现在保存下来且比较完整的有《商君书》《韩非子》。
这是研究法家思想最基本的著作。
除了这两本书以外,还有经过后人编辑起来的《慎子》十篇、《申子》二篇,是一些残篇、佚文。
另外,战国中期还有一本重要的书叫《管子》,这是战国中后期齐国一些学者写的,不是管仲本人所写。
《管子》范围很广泛,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方方面面,其中代表法家思想的部分,通过近人考证,是齐国法家写的。
《管子》中的法家思想,其价值不低于《商君书》和《韩非子》,也是研究法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法家法律思想既是先秦也是整个中国法律思想史的重点。
第一节法家法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东周以降,礼崩乐坏所造成的社会剧变,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政治方面,贵族政治逐渐有向郡县官僚制演化的趋势;经济上以公有为特征的井田制全面崩溃,逐渐变为土地私有。
随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自孔子以降,私家讲学兴起,从而造就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知识阶层“士”,他们依靠知识可以晋升,而国君则有人才可资任用,更可利于摆脱贵族的牵绊,得以突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国君和“士”阶层的结合,形成了新的政治集团。
法家是新政治集团在思想领域的代表,为了反对传统自西周以来的“礼治”,他们提出了“法治”,并在各诸侯国内先后掀起了变法革新运动:要求变传统的“礼治”为新兴的“法治”。
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就是适应这种变革的需要而产生的。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 讲义 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第一节康有为的“变法维新”论一、“时移法亦移”,倡“变法维新”1.改制的原因及实质。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先后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否定封建经典,否定封建正统思想,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立法”的祖师爷,目的是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新学伪经考》旨在破除士大夫对传统经学教条的迷信。
为变法维新扫除思想障碍。
2.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社会演进次序符合戊戌维新派的“公羊三世说”理论。
《孔子改制考》则从正面阐明了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实际上是宣传他自己改制立法的变法主张。
3.康有为以“托占”推行变法维新的主张,有很大的局限性。
他主张的变法只是改良。
以致他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由维新变法走向守旧复辟,反对革命。
二、“变法全在定典章宪法”.实行“君主立宪”1.“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若手足,司法者譬若耳目”的说法直接体现的法律思想是三权分立。
2.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的问题,康有为着重探讨了建立代议机构即立法机构的问题。
3.康有为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是:(1)设议院开国会。
(2)制定宪法。
康有为仿照日本明治维新,把“定宪法”作为“维新之始”。
(3)行三权分立。
三、坚持保皇立宪,鼓吹复古“还国魂”,复“国粹”,主张复古,复辟封建主义。
四、“太平之世不立刑”1.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里指出:“公羊三世”里的“太平i址”即大同世界,是人类发展阶段上“至善至美”的理想社会。
在那里,人们摆脱了“乱世”中存在的各种“苦道”。
社会上致人犯罪的政治经济根源消失了,人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而社会就可以达到“治至刑措”,实现“太平之世不立刑”。
2.康有为认为:“人之犯罪致刑皆有其由”,而“私”正是危害“公理”,阻碍社会进化,使人犯罪致刑的根源。
3.康有为《大同书》要致刑措,达大同,最根本的方法是去“九界”。
4.“去九界”是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达到大同世界的根本方法。
2022年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新编

全国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旳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种是符合题目规定旳,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旳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天命、天罚旳神权法思想最早出现于()A.西周B.夏C.东周D.商2.先秦提出“明分使群”旳国家与法律来源论旳思想家是()A.荀子B.孟子C.管子D.孔子3.先秦诸家流派中,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旳是()A.农家B.墨家C.兵家D.法家4.最早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旳先秦思想家是()A.秦始皇B.李斯C.韩非D.商鞅5.被秦始皇运用旳“五德终始”说出自()A.儒家B.道家C.法家D.阴阳家6.东汉时期,将“谶纬”之说基本确定为“国宪”地位旳著作是()A.《白虎通德论》B.《论衡》C.《大戴礼记》D.《仲长子》7.晋代律学家刘颂提出旳法“当”和法“善”,皆要符合()A.心B.法C.情D.理8.《武德律》所体现旳立法原则是()A.齐之以法,示之以礼B.大明法度,众建贤才C.无为而治D.务在宽简,取便于时9.提出“悬法学为上科”、“升法直为清列”提议旳唐代思想家是()A.韩愈B.柳宗元C.白居易D.长孙无忌10.“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思想命题旳提出者是()A.朱熹B.王安石C.陈亮D.王夫之11.“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入”所反应旳是()A.有治人无治法B.有治法无治人C.人治、法治统一论D.有治法然后有治人12.辽、金、元时期,对“八议”制度提出批评旳皇帝是()A.金熙宗B.耶律楚材C.耶律阿保机D.金世宗13.黄宗羲国家法律来源论旳关键是()A.私利说B.功利说C.公利说D.托古说14.清朝后期,曾相称深刻批判幕僚专擅司法权力旳思想家是()A.林则徐B.龚自珍C.曾国藩D.洪仁玕15.提出国家、刑法、礼乐来源于“农”说旳思想家是()A.张之洞B.魏源C.康有为D.龚自珍16.《海国图志》旳作者是()A.魏源B.林则徐C.曾国藩D.龚自珍17.“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反应了洪秀全旳()A.众生平等观念B.轻罪重刑观念C.等级特权观念D.男女平等观念18.为了维护封建纲常名教,曾国藩提出旳政纲是()A.严刑致安B.以礼自治,以礼治人C.国家以法制为先D.整顿中法,采用西法19.《劝学篇》所体现旳法律思想派别是()A.维新派B.礼教派C.革命派D.洋务派20.下列哪个社会演进次序符合戊戌维新派旳“公羊三世说”理论?()A.君主专制、民主、君主立宪B.民主、君主专制、君主立宪C.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D.君主立宪、君主专制、民主21.清末法律改革旳直接目旳在于()A.自强求富B.改革大清律 C.共和革命D.收回领事裁判权22.曾国藩从维护纲常名教旳立场出发,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旳结合点是()A.忠信笃敬B.严刑重法C.修齐治平D.一秉于礼23.清末曾直截了当提出“废君统,倡民主”主张旳是()A.谭嗣同B.康有为C.黄遵宪D.洪仁玕24.康有为《大同书》提出致刑措、达大同旳最主线措施在于()A.设议院B.开国会C.去九界D.行立宪25.梁启超认为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旳“体”()A.完全不一样B.完全相似C.部分不一样D.部分相似26.在建立君主立宪、实行三权分立旳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旳是建立()A.代议机构B.司法机构C.行政机构D.宪法机构27.“法律之设,因此纳民于轨物之中”旳提出者是()A.左宗棠B.曾国藩C.张之洞D.曾国荃28.“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旳主张反应了沈家本当时()A.倡导援引比附B.反对比附援引C.反对罪刑法定D.主张教化为先29.孙中山“五权宪法”旳精髓是()A.直接民权B.社会契约C.天赋人权D.权力制衡30.章太炎“限袭产之数”主张旳实质是限制()A.人身权B.继承权C.契约权D.房产权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在每题列出旳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规定旳,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旳括号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264 中国法律思想史(2004年版)《中国法律思想史》(2004年版)杨鹤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编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第二章维护宗法等级制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第二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三章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第四章儒家的法律思想第五章墨家的法律思想第六章道家的法律思想第七章法家的法律思想第三编封建社会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第八章秦汉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第九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第十章隋唐时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第四编封建社会宋至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法律思想第十一章理学的兴起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第十二章宋明时期改革家的法律思想第十三章辽、金、元各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第十四章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第五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法律思想第十五章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第十六章太平天国的法律思想第十七章洋务派的法律思想第十八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第十九章清末礼法两派在法律思想上的斗争第二十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1.1.神权法发展变化的过程为A.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B.形成于夏代,灭亡于西周C.形成于殷商,极盛于西周D.形成于西周【A】1.2.夏禹的儿子夏启以暴力夺取王位,因同姓有扈氏不服,大战于甘,作《甘誓》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这反映了A.夏代已有刑罚出现B.夏代奴隶主争斗十分激烈C.夏代奴隶主贵族已有“天命”、“天罚”思想D.夏代已出现皇帝【C】1.3.“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在当时的宗教迷信中主宰一切的至上神被称为A.祝B.天C.上苍D.上帝【D】1.4.殷商奴隶主欺骗人民主要利用的手段是A.“明礼仪”B.“修来世”C.“占卜”D.“敬天”【C】1.5.殷商统治者的刑罚观是和天命神权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敬鬼神”是为了使民A.“明礼仪”B.“畏天命”C.“畏法令”D.“修来世”【C】1.6.“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体现了“代天行罚的思想”这出自____之口。
A.夏启B.夏禹C.周文王D.商汤【D】1.7.西周“以德配天”中实施“德”的手段是指A.敬天B.祭祖.C.保民D.不攻伐【C】1.8.提出“以德配天”理论的思想家是A.周公B.管仲C.邓析D.孔子【A】1.9.对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神权法思想极盛于夏朝B.商取代夏的统治,使神权法思想面临着巨大挑战C.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动摇是因为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思想D.周公之所以提出“以德配天”的思想命题是为了解释天命应该并可以为西周承受【D】1.10.“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所反映的法律思想是A.天命无常B.致天之罚C.以德配天D.天下大同【C】1.11.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最早出现于A.西周B.夏C.东周D.商【B】1.12.西周“以德配天”君权神授说的提出,意味着A.神权的某种动摇B.神权的更加稳固C.神权已经被抛弃D.神权根本没变化【A】2.1.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A.嫡长继承制B.分封制C.世卿世禄制D.君权神授制【A】20.21.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精华是A.直接民权B.社会契约C.天赋人权D.权力制衡【A】20.22.章太炎“限袭产之数”主张的实质是限制A.人身权B.继承权C.契约权D.房产权【B】20.23.中国近代曾对“国家为主体,人民为客体”的说法提出严厉批判的思想家是A.章太炎B.孙中山C.谭嗣同D.杨度【A】1.1.夏朝的神权法思想的主要内容有A.天命B.顺天C.天罚D.君权神授E.保民【AC】1.2.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向上帝请示的人,叫做A.bB.祝C.祭司D.巫E.士【ABD】1.3.能体现出“周灭商是上天的意志,周人统治天下是上天给予的权力,从而为西周政权披上神圣外衣”的是A.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B.吴天有成命,二后受之C.惟命不于常D.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E.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AB】2.1.西周宗法制是和以下哪些方面紧密结合的A.垄断制B.分配制C.世袭制D.分封制E.神权制【CD】2.2.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A.维护封建统治B.保障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不被分散或削弱C.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秩序D.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E.防止外国的侵略【BCD】2.3.周公所制的礼是从殷礼中继承下来,并运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主要是调整哪些方面的行为规则的总和A.政治B.经济C.军事D.法律E.教育、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其他方面【ABCD】20.9.章太炎在量刑、刑罚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独特的主张,诸如A.轻盗贼之罪B.轻谋反之罪C.宽平省刑D.轻谋叛之罪E.重谋叛之罪【ABCE】20.10.下列思想家中受到章太炎谴责和批评的有A.管仲B.商鞅C.秦始皇D.董仲舒E.黄宗羲【DE】20.11.章太炎重视法律,但也不轻视道德的作用。
他提出的革命道德的要求有A.知耻B.重厚C.耿介D.必信E.诚直【ABCD】20.12.孙中山先生新民权主义的新内容集中体现为A.取消列强在华特权B.主张“直接民权”C.恢复关税自主权D.实行耕者有其田E.强调“主权在民”【BE】20.13.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方案,在宪法思想上看,具有的特点是A.主张直接民权B.抑强辅微C.否定代议制D.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E.抑富振贫【ACD】1.1.天罚1.2.神权法思想1.3.君权神授1.4.“率民以事神”1.5.以德配天2.1.嫡长继承制2.2.“世卿世禄”制3.1.“国之四维”3.2.“作内政而寄军令”3.3.“三国五鄙”论3.4.“都鄙有章,上下有服”3.5.“铸刑书”3.6.不法先王,不是礼义3.7.“竹刑”3.8.令顺民心4.1.儒家4.2.“为国以礼”4.3.德主刑辅4.4.“仁”4.5.《论语》4.6.“礼乐兴,刑罚中”4.7.“杀身成仁”4.8.举贤才4.9.性善论4.10.“罪人不孥”4.11.“暴君放伐”4.12.“性恶论”4.13.“隆礼而王”4.14.明分使群4.15.“节用裕民”4.16.“有治人,无治法”4.17.无讼。
4.18.民贵君轻。
5.1.墨家学派5.2.《兼爱》5.3.“义,利也”5.4.《天志》5.5.“以天为法”5.6.“一同天下之义”5.7.“赏当贤,罚当暴”5.8.“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5.9.不党父兄,不偏富贵6.1.“无为而治”6.2.“君人南面之术”6.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6.4.“绝仁弃义”6.5.“绝圣弃智”6.6.“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6.7.“道法自然”6.8.法令滋漳,盗贼多有7.1.法家7.2.“兴功禁暴”7.3.“禁奸止过,莫若重刑”7.4.“燔《诗》《书》而明法令”7.5.“事断于法”7.6.“立公弃私”7.7.“权重位尊”7.8.“立天子以为天下”7.9.“法与时转则治”7.10.信赏必罚7.11.抱法处势7.12.定分止争7.13.兴功禁暴8.1.“五德终始”说8.2.“事皆决于法”8.3.“以法为教”8.4.“与民休息”说8.5.“文武并用”论8.6.“除收孥诸相坐令”8.7.董仲舒8.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9.“三纲五常”8.10.“阳德阴刑”8.11.“性三品”说8.12.谶纬神学8.13.“文武张设”8.14.原心论罪8.15.春秋决狱9.1.律学9.2.《泰始律》9.3.张杜律9.4.《律本》9.5.《律表》9.6.“纲举网疏”9.7.“名教”9.8.玄学9.9.“存留养亲”9.10.理直刑正10.1.《开皇律》10.2.“安人宁国”10.3.“国家法令,惟须简约”10.4.九卿议刑制10.5.《唐律疏议》10.6.“道统论”10.7.法起源于“势”10.8.“理大罪,赦小过”11.1.理学11.2.“理同气异”11.3.朱熹11.4.“存天理,灭人欲”11.5.《四书章句集注》11.6.“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11.7.《大学衍义补》11.8.“应经合义”11.9.“原情定罪”12.1.“君臣共理天下”说12.2.“审刑名”12.3.熙宁新法12.4.“三不足’’理论12.5.“法制无常,近民为要”12.6.“大明法度,众建贤才”13.1.“与皇家无服者皆不入议”13.2.“赏罚不滥,即是宽政”13.3.《便宜一十八事》13.4.《陈时务十策》13.5.“治国崇文事,拔贤尚赋词”14.1.《明夷待访录》14.2.“一家之法”14.3.“天下为主君为客”14.4.“天下之法”14.5.“趋时更新”15.1.“更法改图”15.2.礼乐刑罚起源于农15.3.《海国图志》15.4.“师夷长技以制夷”15.5.“广收天下之人才”15.6.“治法在人”16.1.“天法”16.2.《天朝田亩制度》16.3.“天下婚姻不论财”16.4.《资政新篇》16.5.“法制以遵行为要”16.6.“刑外化之以德”16.7.“国家以法制为先”17.1.“以礼自治,以礼治人”17.2.“一秉于礼”17.3.“严刑以致)‘安”17.4.《劝学篇》17.5.“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17.6.“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17.7.中体西用18.1.戊戌变法18.2.“公车上书”18.3.《孔子改制考》18.4.君主立宪制18.5.三权分立18.6.“太平之世不立刑”18.7.“去九界”18.8.《饮冰室文集》18.9.《新学伪经考》18.10.太平之世不立刑18.11.“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18.12.《仁学》19.1.“中外通行,有裨治理”19.2.《大清新刑律》19.3.情法两尽19.4.“凡律无正条者,皆不得处罚”19.5.礼法之争20.1.主权在民20.2.直接民权20.3.五权宪法20.4.权能分治1.1.天罚是神权法思想指导下的刑罚思想,夏代已经产生。
奴隶主统治阶级把施行刑罚说成是上帝的意志,其刑罚是代天行罚,给其残酷的刑罚蒙上了神圣的外衣。
其实质是以神权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欺骗。
1.2.神权法思想是流行于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时期的法律思想。
其主要观点是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是由上天(神)所赋予的。
人们要服从上天的意志,就要服从统治者的意志。
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1.3.君权神授亦称“王权神授”,是宣称君主(国王)的权力为神授予的学说。
中国历代君主自称“受命于天”,以证明其权位的神圣性。
如《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
殷商时代,君权神授思想广泛流行,《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圆方。